浅谈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教育就是不断地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彰显生命的最大价值。语文教育即生命教育,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就在于“唤醒生命”“习得素养”。本文从“唤醒生命”“习得素养”两方面阐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育;唤醒生命;习得素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目的就在于唤醒生命。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其实也就是为了不断地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彰显生命的最大价值。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即生命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其核心价值在于“唤醒生命”“习得素养”,这是对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与理解,本人多年来在教育与教学中不断践行这一认知理念。

一、唤醒生命

(一)唤醒思想激发生命力。思想的健康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正如查•艾霍尔所言:“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所以在教育教学中笔者把“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目标,并把其贯穿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教育教学环节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学生成长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打下丰厚的底色。唤醒思想即是唤醒生命。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在阅读的世界里徜徉,因为阅读在丰富思想的同时,更是对生命的唤醒,对人性和良知的唤醒,并使阅读者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达到激发生命潜能的目的。有教无育,知识就成了游离于主体生命之外的冷漠存在。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在“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感受到即使身处困境,生命仍然要淡定从容;明白对生命力强大的人来说,困境是用来跨越的人生道理;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悟到作为一个国民的担当精神,领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家国情怀。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唤醒思想,唤醒生命,激发生命的力量。作为语文老师笔者始终把语文教育看作一种对生命的浸润和涵养。在课堂上笔者和学生一道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走进溢满思想和情感的经典,求真、向善、审美,把他人心中流出的生命清泉转变成滋养自我生命的活水。(二)感悟生活触摸生命本质。教育的外延即生活,生活的内容就是教育的所在。教育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是生命最朴素、最本真的存在方式。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人们生命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所以我们要不断召唤学生向生活学习,

热爱生活、尊重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去触摸生命的本质。回归生命的本真,牵手生活,这是教育的正道。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感悟生活,理解生活,学会生活,珍惜生活,做生活的勇者和智慧者,这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始终把阅读文本与阅读生活作为相互贯通的有机体,引领学生在文本与生活中感悟生命。笔者经常将语文课堂置入广阔的生活,与学生一道,“浴”于自然之水,“风”乎自然之风,“咏”叹自然之景;用生命对生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以达到精神和思想的自由和自觉。在生活中感受春有香花秋望月,夏有爽风冬沐雪,晨有清逸晚有闲情的自然韵致。与此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探寻生活的答案,端正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并催生改造现实的动力,使其在语文与生活的交融世界中感悟生命成长的节奏,积极地拓展生命的宽度。通过对生活的关照不断省察生命,催发生命的自觉意识,并积极、主动升华生命[1]。

二、习得素养

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更是个体生命力的体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源于对事物的接触,对事物接触多了,就会产生印象,进而产生记忆,接触越多记忆越深刻,这种现象通常被人们称为“习得”。习得在人的能力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在课堂中习得素养。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全方位获得学科能力素养的提升。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思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听,要揣摩语言的言内之意、言外之旨;说,要做到言为心声,不要人云亦云;读,要深入文本,不能浅尝辄止;写,要我手写我心,不能落入他人窠臼;思,要体现自我的个性思维品质。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是大脑的活动,也是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听、说、写、思能力的培养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以阅读指导为例,引导学生用自我的心灵去触感文本作者心灵,在让学生把握文本情感及特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文本不断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捕捉信息整合的能力和概括口述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习得学科素养。(二)在教师的言行中习得素养。在不断成长的学生面前,教师是一本无形的、内容丰富多彩的人生大书,更是学生面前的一面镜子,正如古人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学生又是教师的影子,教师今天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如何对待他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在较大的程度上源自教师的影响。那么,教师的高尚人格及深厚的学科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方

向和质量。教师应积极通过自身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美化学生的心灵,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力求妥帖安排课堂环节的起承转合,力求做到教学语言的得体、规范、典雅,力求课堂内容的丰富、新颖,力求文本解读视角多元、独到;在与学生交流时要能凸显阅读的深度、广度及思维品质的创新。潜移默化中濡染其人格,涵养其气韵。学生在教师一言一行的浸润中也习得素养。(三)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素养。教室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作为教育者要很好地利用这一场所,为学生营造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熏陶渐染,进而习得素养[2]。在当前教育出现功利化的时代,学校教室的墙壁上几乎都会张贴“今日卧薪尝胆,他朝君临天下”“流血流泪不留恨”等使人看后产生畏惧心理的标语。笔者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名人成长、学习的箴言,为学生营造一个氤氲着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天天浸润、逐渐滋养成长,并获得语文素养和心灵境界的双重提升。就如于是之先生所说:“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依我看,总是靠熏陶渐染逐步养成的,这就需要一个稍微好些的文化环境。”生命的成长其实亦然。“分数至上”的当下,“天天练”“练天天”“周周检”“月月测”,练得学生天昏地暗,测得学生一脸茫然。为了改变学生无力而又无奈的学习生活,在调剂学生生活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经常举行影视评介、时事论坛、音乐品鉴、书法评论等活动,并把其作为教学的常态。这些教学内容的涉入既放松学生紧绷的心弦,也符合当代中学生成长需要,激活了学生的“文化基因”,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原动力。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唤醒了学生潜在的自我意识,启发学生内蕴的能量,张扬学生的生命个性。在不断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同时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习得了语文素养。

三、小结

教学中不断践行“唤醒生命、习得素养”的理念,力戒教育功利化,把关注学生成长放在第一位,把提升学生的素养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找寻自我、发现自我、救赎自我、展现自我,实现生命的健康成长。近年来本人所带的班级多次在全市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先后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校先进班级”等,丁龙阳同学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笔者辅导的学生在“叶圣陶杯”“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等作文大赛中获奖百余人次。2018年所带的学生有五人被北大清华录取,李琼瑶同学在北大自主招生综合素养考试的笔试、面试中表现突出,获得了降至一本线的录取资格。教学之余,笔者不断研究,先后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完成课题研究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