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深度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深度学习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阚晓茵
五年前,在苏州市的一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我首次尝试运用CAI课件,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莫高窟》。
(小语苏教版第九册)后来,结合此课例,我撰写的《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检索技能的培养》一文发表在《江苏教育》2000第5期上。
五年后的今天,再次上这一课。
由于现今课堂网络环境的完善,加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因此,教学的设计有了显著的变革,尤其是在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深度学习方面初显端倪。
下面结合《莫高窟》一文的主要教学环节,谈谈这个问题。
一、运用的目的:从激发学习文本的兴趣,到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前:课堂一开始,课件呈现的是一幅美丽的大漠风情图:广袤的沙漠、绵长的驼队……配上古曲,出现两首诗歌《送元二使安西》、《凉洲词》,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再让学生交流查询有关的资料,再通过地域图告诉学生莫高窟的大概方位,看莫高窟的概况,继而转入文章的学习。
现在: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谈谈对莫高窟的初步了解,然后同样呈现大漠风情图,看看沙漠中的莫高窟概况图,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随即让学生产生疑问并进行质疑:莫高窟为什么地处偏僻的西北?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这样的艺术宝库?莫高窟里面究竟有些什么令我们自豪的东西?已经保存了多少年?为什么没有遭到破坏?莫高窟的壁画、彩塑精妙绝伦在什么地方?藏经洞怎么会被帝国主义分子掠夺?
透过这些问题我们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或是学生之“惑”正是需要我们教师引导、点拨的关键处,使教学、学习都有了一定的目标。
教师迅速将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出来。
学生的好奇是学习的动力,这些问题也是研究的主题。
思考: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一直以来,我们利用它的优越的性能来创设教学的情境。
设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兴趣,不完成产生学习的动机这一作用,这样的运用是低效的、肤浅的。
疑是思之始”,若能让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再将学生自然引入到要进行研究的主题之中,那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才可能实现。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然后,通过对主题的分析或者分解,帮助学生分析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建立起自已的知识框架。
教师带领学生探讨可能的完成途径。
从单纯的吸引,到创设思维的情境,是实现语文深度学习的开始。
二、运用的方式:从简单的教学工具,到浸润的学习环境的建立。
以前:由于课件的交互性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一般都是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来制作。
《莫高窟》课件的主题部分,主要是我将书本上提及的彩塑、壁画在网络上预先搜索下载,再一一给学生展示,穿插了课文的关键段落。
现在:网络上有现成的关于此文章的主题教学网页,还有敦煌莫高窟的专题旅游网站,所以,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方便快捷。
因此,主要要引导学生带上研究问题,结合教师推荐介绍的网站,开展探究式阅读。
思考:以前的课件究其实质,相当于过去的挂图和卡片(当然清晰度和美观程度是以前的工具不能企及的。
),但仍旧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而让学生借助网络,将之作为优良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起到了支持学习的作用。
从简单的工具呈现,到学习环境的建立,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深度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学习的方式:从被动的理解接受,到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
以前: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没去过敦煌莫高窟,(课前作统计的)为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重点,教学时,我将学生提供的图片给全体同学欣赏,并结合文章重点段教学,有重点地播放音像资料,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现在: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关注高级思维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研究:它经历的年代;当时西方的艺术发展状况;还有哪些精美的彩塑和壁画,有什么研究价值。
然后分组汇报,广播学习小组相关的文字材料及图片供全班学生一起学习。
(以下摘取几个片段)“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 “走向敦煌,便是赴一次艺术的盛宴。
”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
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
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
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
“莫高窟,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思考:课件运用主要起强化、延伸、补充等控制学习作用,它对于完成课文教学任务的确有显著效果,但是着眼点还在于教师的“教”上。
作为学习者主要是在理解的学习的基础上,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的肤浅学习。
相比,网络环境的深度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批判性的学习。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是学生学起实现信息技术从工具性到提供问题空间和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方面有了深刻变化,而且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在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推广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更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合作、探索式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标志。
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能实现这一目标。
四、课堂的效果:从文本首位,到多方面的体验。
以前:课堂效果的检测是学生能否理解课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是作为学习效果好的标志。
因此,在课件的尾部,安排了相关的填空练习。
另外我在教案上也设计了如下实践活动:①写小论文:《彩塑保存一千多年的奥秘》、《我看敦煌石窟艺术》、《藏经洞被封闭的秘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②围绕“敦煌莫高窟”办一张手抄报或制作一张旅客游览向导图。
③“古今诗词咏敦煌”诗词交流会。
事实上,这些活动的设想是好的,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完成是有相当难度的,它需要在课堂上腾出更多的时间,师生一起协作完成。
现在:再次抛出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问:这些彩塑、壁画现在看来也许并不出众,但是,如果我们追溯历史,并放眼当时的世界,会感受到它集中了东方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辉煌。
“走进莫高窟,一个声音便在血脉间流淌:我们是飞天,飞天是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呢?也安排了像上面所设计的语文活动。
不同的是,我告诉他们,这些内容网上有了,让他们去选读,然后,在论坛上粘贴你喜欢的内容,谈一点你自己的看法。
思考:语文教学特别重视教科书,但实际上教材永远是落后的,学生对教材的不满足是永远存在的。
解读到位,有深度,有角度,从人的本质、生命意识去考虑,避免传统先见的束缚,这是对话能深刻进行的前提。
依托网络环境,借助有效的途径,在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能够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生成自身的独特的体验,作出决
策和解决问题,这是深度学习带来的学习效果。
所谓应试教育,指的是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为了实现应付考试的目标,关于教育的其他组成,都可以被忽视,突出的表现是只要成绩,只顾死楸(如死记硬背、死做“题海”、死占时间),自得其乐地认为作熟练了可以得高分,却没有想到把人最富于发展可能的阶段变成了“服从”习惯的养成阶段,而不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阶段!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人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它把人的发展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从社会发展、时代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认识教育、把握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教育,集中表现为新课程改革。
尽管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但它每走一步都有价值:成功了,为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不甚理想的地方,那也取得了修正错误、继续前进的资格,否则连前进的资格都没有。
固守传统教育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只不过人们习以为常了,没觉得它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话说回来,今天所谓的“传统教育”,原本就不是中国的教育。
课堂授课制是从国外引进的,学科中心教学体系也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些曾经从国外引进的今天被不少教育工作者自以为是传统教育的东西,已经是被今天的外国教育抛弃的东西。
我们应当何去何从?结论并不难求。
从目标指向来看,应试教育是与素质教育是根本对立的。
应试教育是片面的教育、畸形的扼杀以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为中心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系统的教育、健康的发展以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为中心的综合素质的教育。
应试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是失去了对社会、对民族、对世界的理性思考的从教育的本质中异化出去的教育,它导致了人的畸形成长,会考试而没有教养,能提高考试绩效而缺乏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学历提高而不和谐现象严重。
素质教育不会排斥考试,但考试仅仅是人的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在素质教育前提下,考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权威解读江苏首部《高考说明》”这一评价方式的变革初显考试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精神。
所以,尽管道路艰难,新课程实践会更显光彩,日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