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内容简介:
一、全书结构和第一卷第一章概况
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序言、1—3章)。批判青年黑格尔派
第二卷(序言、1—5章)。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二、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
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
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三、写作意图
(一)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
(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三)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四、写作背景: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发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击。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宣扬他们的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书中,他把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和布·鲍威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的最终结论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的头等重要的人物。
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
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的审判,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他们认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的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是很重要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的组织,开始宣传他们的思想观点。这些人自命为共产主义者,并把自己的学说叫做“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把德国的思辨哲学同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混杂在一起,以费尔巴哈的抽象人道主义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却主张小资产阶级所有制即一般的私有制,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妄图用爱的说教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是一种超阶级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承担者是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而不是无产阶级,甚至同无产阶级毫无联系。
“真正的社会主义”像瘟疫一样,在德国“有教养”的人们中间传播开来。从1845年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在法国和英国的正义者同盟中也开始泛滥,严重地危害着工人运动的发展。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给予全面批判。
《形态》的写作,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两个转变”。1844年,他们已经认识到费尔巴哈哲学的不彻底性和历史观的唯心主义。1845年春,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既是批判费尔巴哈的纲要,也是他们新世界观的萌芽的第一个天才文件。
1845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推进他们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理论的制定,并完成批判德国思辨哲学的工作,从1845年9月到1845年8月,他们共同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的著作。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来到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他的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布·鲍威尔、施蒂纳等作了彻底的清算,批判了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流派——“真正的社会主义”。在批判的过程中系统阐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的基本思想。
意识形态一词在当时有特殊含义,即用来指谎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出来的,没有任何根据、没有生动内容的理论和幻想。简言之,就是被歪曲了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一术语来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思辨哲学,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先知,是和这个流行的看法有关的。
本书主要贡献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五、主要内容: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
第[Ⅰ] 部分
1、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p5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层意思:
①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
“现实的个人”是针对“思辨的个人”的。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作自己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人被归结为“绝对精神”,人的创造活动和自主活动变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社会历史被看作是“绝对精神”的逐步实现。
青年黑格尔派虽然不把社会历史归结为上帝或绝对精神之类的神秘的东西,而归结为人本身的活动。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超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范围。
鲍威尔把人理解为“自我意识”
施蒂纳认为人是“唯一者”
他们都是以概念、范畴为出发点,更露骨地表现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历史观。他们把“自我意识”当成社会历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我意识”的产物。他们反对一切现实的革命斗争,把改造世界归结为批判家的思维活动。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他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因此他们理解的人只能是无前提的“思辨的个人”。
费尔巴哈:从孤立的、生物的意义上看待人,所以他所说的人始终是抽象的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评的那样,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一点且不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
②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首先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
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第6页)他们还说:“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