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学的产生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为什么中文用“女性学”而不用“妇女学”?
3.在外延上,“妇女”一般指有一定年纪和经历的 女人,或者有婚史、有孩子的女人。 清代陈宏谋《教女遗规》:“夫在家为女,出嫁为
妇,生子为母。有贤女然后有贤妇,有贤妇然后 有贤母,有贤母然后有贤子孙。” “女性”则可以指所有年龄阶段的女性,所涵盖的 范围更加广泛。
课,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了“性别研究”通选课。
二、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1995年之后
1.各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自1999年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通选课“社
会性别导论”,每年都有数百学生争先恐后报名选修,反响热 烈。
湖南师范大学已在9个专业、3个层次( 本科、硕士、博 士) 开设了近20 门相关课程。
1986年,“妇女学”被作为一 个专题,在第二届全国妇女理论 研讨会上讨论。
二、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1995年之前
1985年,李小江创办了1949年 以来大陆第一个妇女研究民间团 体——河南省未来研究会妇女学 会。
1987年,李小江在高等院校中 建立了第一个妇女研究机构—— 郑州大学妇女学研究中心。
——2011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
三、为什么中文用“女性学”而不用“妇女学”?
1.女性学是从性别的角度把人类的一半作为客体来研 究,男性和女性是一对相对应的范畴,称“女性学” 更加科学和准确。 2.在语言文化层面,“妇女”带有政治色彩,而“女 性”则是一个超越文化、泛指的中性概念。
二、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1995年之后
• 1975年6月,第一次世界妇女大 会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召开。
• 1980年7月,第二次世界妇女大 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 1985年7月,第三次世界妇女大 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
二、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 百度文库二)1995年之后
1995年9月,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首都
北京召开。
二、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1995年之后
1.各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 1997年西安交通大学开设全校本科生选修课“女性、素
质与发展”,到1999年已讲授4次,约350位学生选修。 杭州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基础性的
“妇女研究”选修课程,至1996年,共有664名学生选修。 复旦大学自1997年在社会学系开设了“妇女研究”限选
2012年9月,湖南女子学院女性学专业得到教育部的批 准首次招生,成为全国第二所开办女性学专业的高校。
二、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1995年之后
3.政府对女性学教育的支持 “2000年前逐步在大学开设妇女学选修课。”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到2000 年提 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报告》
二、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1995年之后
3.政府对女性学教育的支持 “要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把社会 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之中,在高等教育相关 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 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 意识。” ——2001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 年)》
第一章 ——女性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女性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女性学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1.大批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 2.计划生育中重男轻女意识 3.家庭生活中男女之间的地位差距 4.大龄未婚女青年问题 5.改革中对妇女就业的压力
二、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1995年之前
1982年,邓伟志教授首次提出 “妇女学”的概念。
二、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1995年之后
3.政府对女性学教育的支持 “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 • “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高等学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在国家
社科基金等科研基金中增加社会性别和妇女发展的相关项 目和课题,推动妇女理论研究。提高女性学学科等级,鼓 励高等学校开设女性学专业或女性学课程,培养女性学专 业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的女性学课程已从最初的辅修发展到目前 的硕士、博士生课程, 课程设置和教学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二、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1995年之后
2.女性学专业的发展 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将女性学纳入国家研
究生专业目录,在社会学系建立了第一个女性学方向的硕 士点。
2006年,教育部把女性学正式列入本科专业,当年开始 在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招收我国首届本科学生。
四、女性学兴起与发展的意义
§ 第一,改变人类知识,使女性个人经验能够成为 学术研究的对象。
§ 第二,提供新的思维方式,把女性研究同女性的 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 第三,培养乐观主义热情,让女性找到自信并学 会分析自身的性别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