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据伍光和《自然地理学》)

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它的各个部分又存在着地域

上的分异。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揭示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性,是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正是对这一自然规律的揭示和研究才

构成了本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自从19 世纪A.洪堡及其后B.B.道库恰耶夫最

初揭示植物和土壤的地带性特征以来,有关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已由局部

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不断地深化。然而,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概括,

在目前依然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的。当然存在的分歧主要是术语之争,对

本质问题的认识则基本上趋于一致。

第一节概述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

自然地理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域性,即地域分异规

律。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

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

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节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

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向

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一、纬向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

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

的分化。

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各自然要素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对应于一

定的热量带,气候、水文、风化壳和土壤、生物群落、乃至外动力所形成地

貌都具有相应于该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表6.5)。于是产生了各自然要

素或自然综合体沿纬度的地域分化。

纬向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可见,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来源的主要形式。由于不同气候带内降水量和降水季

节不同,因而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有地带性特征。诸如径流的补给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的年变化;湖泊的热力状况,沉积类型,化学成分;沼泽的沼泽化程度,泥炭堆积程度,沼泽类型等等,都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分异。值得指出的是,沼泽以及草甸、盐碱地等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还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地带性仿佛被隐藏起来,所以沼泽、

土壤和生物(首先是植物)的纬向地带性更是地带分异的集中表现和具

体反映。不同地域的特定水热组合长期与地表物质作用就形成该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

量、种类和组成等方面。与此相联系,风化过程和风化壳类型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别。

二、经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

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产生经向地带性的具体因素主要是由于海洋和大陆两大体系对太阳辐射

的不同反响,从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与内陆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在本质上,这种差异可以归结到干湿程度的差异,通过干湿差异而影响其他因素分异。一般来说,大陆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气候也就由湿润到干旱递变。与海岸平行的高亢地形,由于其对水汽输送的屏障作用,往往加深了这种分异。而大陆东西两岸所处大气环流位置不同,更会引起气候的极大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1)赤道雨林带。本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

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南洋群岛。气候终年炎热潮湿,降水量超过可能蒸发量,呈现出过度湿润状态,引起稠密而经常满水的水文网发育,沼泽众多。典型植被赤道雨林树种繁多,层次复杂,乔木高大,常绿浓密,四时常花,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居所,因而此类动物特别繁盛,各种猿猴和鸟类常年喧闹,使森林活跃起来。风化过程进行迅速,风化层厚,淋溶过程非常强烈,铁、铝氧化物相对累积,发育着砖红壤。

(2)热带季雨林带。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我国云南南部等

地区,大致与热带季风气候区相当。这里降水量略次于赤道雨林带,且有明显干湿季,气温年较差也较大。因此热带季雨林季相分明:雨季时林相颇似赤道雨林,树种也相当复杂;

干季时则多数树种都要落叶。本带土壤主要为砖红壤性红壤和红壤。

(3)热带稀树草原带。在非洲和南美洲有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中美

和亚洲的相应地带也有局部出现。气候属于热带干湿季分明的类型,年中有长达四个月的干季。这里草本植被植株很高,在广阔的草原上,点缀着散生的乔木,它们具有能储存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热带稀树草原季相非常分明:雨季草木欣欣向荣,百花吐艳;干季草原死气沉沉,一派黄褐色调。广阔的草原,茂盛的草本植物,使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如长颈鹿、羚羊等,在这里得到很大的发展;食草动物的繁盛,又给食肉动物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食肉动物也很丰富,常见的有狮、豹等动物。季节性的干湿交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氮的累积,形成燥红土。

(4)热带荒漠带。本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

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南非和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可能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所以没有地方性水文网,只有少数“外来河”。植被贫乏,存在着大面积表土裸露地段,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