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浅议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现象
浅议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现象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区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居住分异”现象,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空间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居住分异的存在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城市居住区的混居模式,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关键词:居住分异;混居模式;和谐社会所谓居住分异现象指的是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
在相对隔离的区域内,同质人群有着相似的社会特性、遵循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或保持同一种亚文化。
比如不同居住区之间物业管理的差别越来越大、不同居住区的业主背景差别越来越大、不同档次居住区和城市中心的距离不断发生变化等都可以认为是分异的不同表现形式。
我国存在的居住分异现象,并有逐渐扩大化的趋势。
其表象为城市空间的布局失衡,根源在于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失衡。
居住分异现象能正确体现土地价值、满足各社会阶层生活水平与居住质量的需求。
但是其极化发展会加剧社会的阶层分化。
二、导致居住分异的因素1. 宏观的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的经济政策对城市的居住分异现象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前段时间,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限制某些用地的过分发展,从而间接遏制了居住分异的极化现象,对社会的整体和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03)121号文件发布的房屋建设贷款新政策调整中,一个核心重点是针对中低收入者进入商品房市场给予支持——“贷款应重点支持符合中低收入家庭购买能力的住宅项目,对大户型、大面积、高档商品房、别墅等项目应适当限制。
”这样,就需要开发商把开发重点转移到适合一般工薪阶层所需要的、价位较低的普通住宅上。
在房产市场上,普通住宅的比例应当加大。
应当让高档住房、普通住房、经济适用房、二手房和租赁房形成一条合理的生态链条,从高端到低端形成良性循环。
2. 消费群体差异房产的消费群体是广大人民,说到消费群体,还是应该回归到社会分层这个本源上来,不同的阶层由于自身条件的界定,构成了不同的消费群体,形成了多样化的群体购买意向。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空间变迁。
如何理解和掌握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现象是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因此,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对于理解其空间发展、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遥感数据、地形数据、人口数据等,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分析其空间分异规律。
四、研究区域与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南方水乡、北方山区、黄土高原等不同地理环境的传统村落。
通过对这些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人口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
五、空间分异规律分析(一)空间分布规律通过GIS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地形、气候、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在南方水乡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传统村落呈现较为密集的分布;而在北方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传统村落分布较为稀疏。
(二)空间结构规律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受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通过GIS的空间结构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
例如,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村落呈现较为规整的网格状结构,而北方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村落则呈现较为复杂的树状或链状结构。
(三)空间关系规律传统村落之间的空间关系受地理环境、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城市居住小区开敞度空间分异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
ZHANG Fu-shan1,2 et al ( 1. Liaoning Key Lab of Natural Geography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China; 2.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 Abstract: Spatial layou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dwelling environment and visual sense within the resident quarter. In this study the UDEM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of Shahekou District are taken as basic data, a"D/H"parameter are used to represent spatial sense and a more feasible and directly measure is implemented to computeas well as to compare the spatial openness of residential quarter, meanwhile the autocorrelation method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patial openness finds that: ① Residential quarter with low spatial openness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 and south part of the district, while those with high spatial openness mainly distributed in middle and north part of the district. ② High-high cluster concentrated around Lvxiang Garden in north and Mingyang Garden in middle area, whereas Low -low cluster concentrated around Jixian Street and Minxing Garden in east. Key words: Spatial openness; Urban form;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略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
理 论 和 实 证 方 法 .为 继 续 深 入 研 究 提 供 了一 定 的 理 论基 础 和 实践 经验 。
研 究理论 基 础
一
斥研 究 中心 将 社会 排斥 分解 成 消费 、保 障 、社 会 活
动 、政 治 活动 、社 会支 持 五个 向度 。我 国也 有 学 者 引用社 会 排斥 理论 研究 居 住空 间分 异 ,如 易成 栋 对
和研 究方 法三 方 面对我 国城 市居住 空 间分 异研 究进 行 梳理 和 总结 ,并提 出未来研 究有待 于进 一 步
深入 的领 域 。
『 键 词] 城 市居住 空 间分 异 ;理 论基 础 ;研 究 内容 ;研 究方 法 关
[ 图分 类号]9 33 中 C 1 .1
[ 献标 识码 ] 文 A
化 取 向 、收 入 状 况 差 异 而 产 生 的不 同社 会 阶层 相 对集 聚 的居 住 区…。我 国学 者 自 2 0世 纪 8 0年代 末 开 始 研 究 城 市 居 住 空 间 的分 异 ,从 早 期 引 进 国外 理 论 到 形 成 自己 鲜 明 的 研 究 特 色 ,我 国在 城 市 居 住 空 间上 的研 究 取 得 了很 大 的进 步 。 国 内学 者 从
斥 的 影 响 .在 空 间形 态 上 形 成 面 积 不 同 、景 观 相 异 、相互 隔离 且 具有 连续 性 发展 趋势 的同质 化 居住
论 为 基 础 研 究 城 市 居 住 空 间分 异 ,出 版 了 《 城 大 市 居 住 空 间分 异 研 究 的理 论 与 实 践 》 一 书 ,这 是
李 晶 ,程 久 苗 , 范 菲 菲
(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 院,安徽 芜湖 2 10 ) 4 00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一、概述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伴随着此过程,城乡空间分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城乡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化进程,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二、城乡空间分异定义及背景城乡空间分异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特征。
在中国,城镇与农村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之间的分界线主要由工业化水平、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划分等因素决定。
城乡空间分异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影响城市化的速度和方式、城市与农村地位差异、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
三、城乡空间分异特征1. 劳动力迁移和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空间分异紧密相关。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迁移成为必然现象。
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带来了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促进了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城市化水平也直接反映了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空间分异越显着。
2. 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城乡空间分异特征还可以体现在土地利用上。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导致城乡空间分异增强。
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和方向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土地供需关系和政府规划等。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是城乡空间分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和农村空间结构的格局明显不同,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更为紧密,建筑密度更大,而农村地区则以分散的农村村落为主要特征。
3. 建筑形态和环境质量建筑形态是城乡空间分异的另一个方面。
城市建筑多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建筑则相对较低。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形态的改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日益重要。
城市化过程中,环境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用地过度扩张、工业化污染以及交通等因素,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稀少,环境相对优美。
四、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方式上。
城乡空间分异特征的不同,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居住分异现象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居住分异现象【关键词】居住分异;社会阶层;马太效应;贫富分化;社会整合;公平;和谐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居住分异的现象尤其凸显,特别像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
居民居住分异是指由于不同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的居民在住房的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趋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1]。
其典型特点为各个空间内部的同质性较强,但空间之间异质性较强。
这种现象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的产生会有诸多社会影响,必须加以重视。
居民居住分异是市场调节的正常体现,其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各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等。
但过分的居民居住分异会破坏社会整体团结,使社会不同阶层之间不仅在空间上产生分异,在心理上也会因为长期的相互分离而相互排斥。
这样会加剧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由于马太效应而使得贫富分化愈发明显,不利于社会公平、团结和稳定。
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居民居住分异现象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发展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这之后,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各种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城市居民居住分异便是其一。
此现象的产生是多种社会因素促成的,其主导原因我认为仍是经济因素,既然是经济因素,那就不得不提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国社会分工与职业分化不断加深,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不同职业的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城市居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90年代信息产业革命后,我国信息技术业的发展使得从事信息软件产业的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快速增长,在高收入群体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再如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从事金融股票业的人收入颇丰,成为社会上层。
我国土地价格不断飙升,也使得从事房地产业者跻身富豪行列。
而且,我国社会的中等收入群体也不断增加,使得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加大。
中外大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比较分析
乍 者简介 . ( 7 一) 女, 陈燕 1 4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 9 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南京农业大学2 0 级土地资 04 嗄管理专业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学和城 市经济学
中外大 中城市居住空 间分异的动 因比 较分 析
A Co p r tv An l ss f h Ag n o C n s a d o eg m a a ie a y i o t e e t f hie e n F r in Ura e ie ta p ta b n R sd n ilS a il fe e ta in Dif rn ito s
贫穷的家庭生活在高密度的社会环 境 .富有的家庭则情况相反l。 8 ] 2 2 城市土地资源稀缺性角度 .
西方城市社 会学住 宅阶级理论 认为,人人都向往较好的居住条件 , 但城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 各个社会群体通过不同的社会背景 争取到不同地段的住 宅.从而居住 在城市的不 同区域 ,在竞争 中形成 特定 的人口分布形式。 大致说来 , 较 富裕者会住在环境清净宽敞 、设施 现代的郊区 ,贫困者因交通费用和
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 j ;
也有学者认为居住分异是指不同的
大 I 中城市居住空 间分异 .国内外学
皆从 多学科多角度进行过研究 ,本
社会阶层 由于经济收入 、社会地位
的差异以及 家庭结构 、择居观念的 不 同而产生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区位
文 l从城市居住空 间分异的动 因角度
文章编号:09 60 f0 8 1 - 0 2 0 10 — 00 0 }2 0 6 — 2 中图分类号 T 9 4 1 文献标识码 : U 8 2 A 基金项 目: 本课题为南京社会科学院2 0 年成长性 08 果题 课题名称 《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和谐研 究 》课 题 编号 为S Z 2 0 0 。 K X08 1 0
基于实证取向的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南通市为例
“ 二元城市” 和社会空间分裂趋势; 第二种则是引入 福利分配机制干预社会经济空 间分异 与社会分裂。 这也是现在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的两个 主要流派 , 争 论 的重 点是是否 支持 和鼓 励 居住 空 间分异 。
国内居住 空间 的研究 始 于 18 代 。近 2 90年 0年 来, 在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空间分异方面有 比较多 的研究 , 多 知 名 的 学者 如 : 启 焰 J顾 朝 林 、 很 吴 、
国外对于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恩格斯对手伦敦、 柏林、 爱丁堡等城市工人居住空间 状况的描述 , 揭示了城市居住分化贫富不均 的社会 状况盼 。至 14 】 90年以后很 多的专业学者开始对居 住空间分异 的指标 进行 研究 , 著名 的是 O D 最 .. D na u cn和 B D n a 在 《 国社 会 学 评 论 》 志 上 . uc n 美 杂
l/ 8 8 3 6 -2 06
长春工程学 ̄I t eh (o.e )2 1, 1,1.1N . JCagh 院学报 ( .SeSi d )2 第 V 1 第 4期 .hncu n . e a T 社会科学版. i0年 0 l 卷 ,o4 E0 0 . o1
堕 Q 塑垒
C 2 .3 2 C N 2 1 2 /
本 文研 究 的范 围是 南通 市 区 , 于长 江东 北 岸 位
江 海平原 , 面积 3 9平 方公 里 。本 文 数据 来 源 于课 4
题 的社会 调查 、 南通 房产 网的 相关 资 料 及南 通 市统 计 年鉴 , 随机 抽查 了南 通市 区分 布 的 12个 已经 建 3 成 人住 的居住 小 区。在 获得 的南 通市 居住社 区 的资 料 中, 大部分 的居住 小 区建于 19 至 20 90年 0 8年 问 ,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愈发突显。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资源的国家,城市化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国际研究的角度,综述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居住条件、面积、价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等自然因素,历史文化背景、政策和市场运作等社会因素。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研究案例。
1.美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家之一。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居住空间不均的问题。
研究者认为,美国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是土地规划和布局,二是住房市场。
在土地规划和布局方面,城市规划人员通常会将住宅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而非中心城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住房建设成本,并保留中心城区的商业、文化设施和办公空间。
这就导致了城市的住房区域和商业区域之间的社会分异。
在住房市场方面,美国的研究者认为,住房市场的结构与住房价格的分配方式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住房市场通常会按照收入和财富差异来进行分配,这就导致了城市富裕区和贫困区之间的分化。
2.英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英国学者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者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差异、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
英国的研究还发现,城市规划也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通常会将住房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从而导致住房区域和商业/工业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
此外,英国的住房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问题。
西安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作者简 介 : 兰
张
峰, , 男 天津武清人 , 工学博士 , 教授 , 研究 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经 营, 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 ;
凡, , 女 陕西西安人 , 硕士生 , 研究方 向: 地产经 济学。 房
[ ] 杨超慧.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重 庆与世界 ,0 12 (1 . 4 J. 2 1 ,8 1 ) E 7 李桄. 5 河北省三次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分析[]企 业导报 ,0 1 1) J. 2 1 ( 1.
An EmpiialAn l sso he I pu - Ou p r c ur f t rc a y i n t n t t utStu t eo heThr e Ec n mi e t r n Xi n e o o c S c o si ' a
S ONG h - i g S u pn
( c o l fS ait s S h o tt i ,Xin Unv r i fFn n ea d E o o c ,Xin7 0 0 Chn ) o sc ' ie st o ia c n c n mis a y ' 1 1 0, ia a
Ab ta t F r a c u a e u d r tn i g o h n u ty sr cu e o n,p o iig t e b ss fr src : o n a c r t n es a dn ft e i d sr tu t r f Xi a r vdn h a i o
浅析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异问题及城市规划对策
离和心理距离 , 而形成 相互 疏远 、 阂、 从 隔 离散 、 斥甚 至敌对 的 中有 仇富心理蔓 延 , 排 因为对富人 的仇 恨 , 引发 了一些诸 如绑架 、 抢 状态。它 反映的是 不同人群在社会分层 网 中的位 置 , 居住 的分异 劫甚 至杀人等恶性刑事 案件 。而在富裕社 区, 奢侈浪费 异 问题 及 城 市 规 划 对 策
曾 刚
摘 要: 对城 市居住 区空间分异 问题 的产生及其表现 出的危害作 了较为深 刻的分析 , 从经济 收入 的差距入手对居住空 间 分异现象进行 了论述 , 讨 了城市规划在缓解 空间分 异 问题 中的重要作用 , 出适度混合居住模 式有利 于不 同阶层 的和 探 指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1 9期 20 0 8 年 7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D 兀 瓜 E
Vo .4 No 1 13 . 9
J1 2 0 u. 0 8
・ 47 ・
文章编号:0 962 (0 8 1 —0 70 10 —8 5 20 )90 4 —2
北京 : 北京工业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0 6 20 . 的、 局部 的土地开发与 交通 系统 之 间的关 系 , 另一方 面是 对宏 观 [ ] 程远 清 . 市土地收购储备及 整治成本 分析 [] 山西建筑 , 4 城 J. 的、 整体的城市土地布 局利 用 的补充 和细化 , 对于 为城市 规 划管 2 0 ,3 2 )2 627 0 7 3 (0 :7 —7 . 理部 门提供决策依 据 , 制定 合理 的土地 开发 政 策 , 效控 制 土地 有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城市规划对策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城市规划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现象越发突出。
本文作者从城市规划的基本功能出发,提出了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城市规划对策。
关键词:居住分异基本功能城市规划对策1背景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住房商品化的不断深化、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改变、生活习惯变迁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异现象越发突出。
2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产生机制2.1市场机制是主导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住房也逐渐由以前的分配制转向商品化,在住房商品化的背景下居民有了自主择居的机会。
在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发商争相抢占城市中的优良地段,如城市中心、副中心、地铁站和滨水地区等,这些地区往往成为资本集聚的首选地区,并在此建造各种设施齐全品质高端的商品住房,而城市中环境较差的地区,难以吸引资本,逐渐衰败。
城市居民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相应档次的住房,由此就成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主要形成机制。
2.2城市政策没能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尽管居住空间分异是市场机制主导下的产物,但与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各种公共政策未能加以有效引导不无关系。
如在产业布局政策方面,许多城市在近郊建设大型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从而导致大量以简单劳动为主的低收入制造业工人在郊区集聚。
又如在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多是实行以政府和开发商为主导的强权开发政策,在项目操作运行过程中基本上是家长式管理,很少考虑被拆迁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且现行动拆迁补偿政策明显不利于低收入者,旧城中原有的低收入群体,由于支付能力有限,仅靠动拆迁补偿难以返回原拆迁地域。
而改造过的旧城区,大都变成价格昂贵的高档住宅和高档写字楼,迅速成为“富人区”,客观上对不同收入阶层又进行了一次分选,促使分异程度的不断加深。
[白友涛、陈赟畅著:《城市更新社会成本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2.3 社会等级、种族成分以及家庭类型进一步激化了居住分异西方社会学者对北美城市生态因子的实例分析表明:社会等级、种族成分以及家庭类型是形成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居住空间分异与交流重构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目前关于居住空间分异与交流重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城市规划、社会学和地理学等领域,不同学科的视角 和研究方法各异,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 体系。此外,现有研究多关注宏观层面的城市空间分 异,而对社区内部交流和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展望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化对居住空间分异与交流重构的 理论探索,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跨学科交 流和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居住空 间分异与交流问题。同时,应关注社区内部交流机制 和影响因素的探讨,为促进城市社区交流和融合提供 科学依据。此外,对于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方面,应 关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设计来促进居住空间分 异与交流重构的良性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和社区凝聚力。
的方式和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居住空间交流的问题与挑战
居住空间交流存在的问题包括交流不畅、缺乏互动、缺乏信任等。其中,交流不畅是指居民之间缺乏 有效的交流方式,导致信息不对称和沟通障碍;缺乏互动是指居民之间缺乏深度的交流和互动,导致 社区认同感不强;缺乏信任是指居民之间缺乏信任基础,导致交流难以深入和持久。
02
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居住空间分异的定义
居住空间分异:指城市居住空间在演进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 阶层和人口群体在居住空间上发生分离的现象。
居住空间分异的概念从“空间分异”中引申而来,主要关注城市居住空间在地域 上的不均等性。
居住空间分异的类型
社会分异
由于不同社会阶层和人口群体 在财富、权力、声望等方面的 差异,导致居住空间上发生社
在居住空间分异的情况下,不同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和利益群体之间的交流会 受到阻碍,因为缺乏共同的空间和资源,导致难以建立和维护关系。
居住空间分异及其效应评价
06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不足与局限性
01
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方法和手 段尚不成熟,缺乏系统性和综 合性。
02
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和影响因 素尚不明确,缺乏深入探讨。
03
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评价存在 困难,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
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 方法和水平。
结合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和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居住空间 的演变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居住空间分异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其机制和 影响因素。
加强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评价研究,为政策制定和城市 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理解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律和机制 ,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
划和政策。
通过评价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 可以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
和目标。
研究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布和分异情况。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GIS空间分析、问卷调查、专家 访谈等。
居住空间分异特征。
农村居住空间的分异
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
农村居住空间分异与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农村居住 空间相对集中,而农业粗放经营的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则较为分散。
交通与基础设施
农村居住空间的分异还受到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农 村居住空间相对集中,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则较为分散。
居住空间分异及 其效应评价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居住空间分异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居住空间分异的类型与特征 • 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评价 • 居住空间分异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讨 了未来研 究的可能重点 与方 向,以期 有助于我
国城 市 居住 空 间 分异 的研 究获 得 新 的 突破 。
究上均存在一定 差距 .成 果在我 国城市治理 、政 策研 究与规 划制定 等方 面发挥 的作 用也十 分有 限。本文 目的在 于系统地梳理与分析我国已有的
s tm ai a l u m a i e epr gr s nd fe ds yse tc ly s m rz st o e sa n h i
o s e t l p a i e e t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s a c e i w— fr i n a mi d f r n a o e h r v e ed i s l f ii e r
ABS TRACT: ve n 5 u ls e h n s Byr iwig 1 5p bih dC ie e e
pa r n t e i nta pa i ldif r nta i n f pe s o he r sde i ls ta f e e i to o
Ch n s i e o 1 8 0 7 t i p p r i i e i e ec t s r m 9 6t 2 0 ,h s a e v d s i f o d h r g e s s e e r h si o t r ep a e . t t e p o r s f e e r s a c e t h e h s s I o t h n
i g t et e re ,a p o c s oc e , c i v m e s n o i s p r a he ,f us s a h e e nt, h h a d v l pm e e l h er e c sa hr e n de e o nt vesoft es es a he tt e l r p a e . e i x m ies ep obe si er s ac es h s s Th n e a n r lm t e e r h t h t nh a d e e tpos i e sud ie ton i i g he n pr s n sbl t y dr c i sa m n att b tene ksi t er s rc s ot c n e ea he . l h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No 2 .
城 市居 住 空 间结构 的分异 研 究
— —
以杭 州 市 为例
朱 静
( 江理 工大 学 法政学 院社会工作 系, 浙 浙江 杭 州 3 0 1 ) 1 0 8
摘 要 : 住 空 间是 城 市社 会 空 间的 一 个 重要 的 组 成 部 分 。 随 着城 市化 的 大 规 模 扩展 , 市居 住 空 间 的 结 构 分 居 城
居住是人 们赖 以生 存 的一 项社 会 活动 。居 住 的效 果和质 量直接 反映 了一 个 国家 的社 会 生活 水 平 与经 济和社 会发 展水 平 _ 。随 着 社会经 济 的 阶 1 J 层分化 和住 宅 市场 的改 革 , 国各 大 城 市 都 呈 现 中 出社会 结构 分 层 和城 市 空 间调 整 相 结合 的 特征 , 人 们在居 住 模式 和居 住 区 位 上 产 生 了 明显 分 化 。
离 的变化 和社会 距离 的变 化 有何 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 文尝试 在经验研究 的基 础上 , 从社 会 阶层分化 的角 度对杭 州 的居住空 问结构 进行 剖析 , 以便 充分 认识城 市社 会结构在空间场域 中 的变 迁 , 为政 府在解 决城 市化
过程 中所引起 的一 系列 问 题提 供一 定 的反 思 和策
*
收 稿 日期 :0 9 1 - 7 2 0 ~ 2 1
基 金 项 目 : 江省 社 科 联 2 0 浙 0 7年 重 点课 题 : 市居 住 空 间结 构 与 阶层 分化 的个 案 研 究( 7 2 ) 城 0Z 1
作者简介 : 朱 静 (9 8)女 , 江杭 州人 , 江 理 工 大 学法 政 学 院社 会 _ 作 系讲 师 , 旦 大 学社 会 学 系 2 0 1 7一 , 浙 浙 T - 复 0 7级 博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社 会 学 理 论研 究 。 主
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影响研究
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影响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市职住分异及空间失配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了职住空间分布情况和失配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和政策措施。
通过实证案例的分析,揭示了职住空间分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总结出相关的研究结论。
在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杭州市职住空间分异及空间失配问题,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杭州市、职居分异、空间失配、影响因素、规划建议、政策措施、实证案例分析、研究结论、研究展望、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住空间分异及空间失配问题愈发突出。
杭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城市之一,也面临着职住空间失衡的挑战。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规划的不断调整,杭州市职住分化日益严重,导致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
研究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职住空间的分析,可以从规划、交通、环境等方面着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加有效的城市规划政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杭州市职住空间分异及空间失配的状况,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规划建议和政策措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杭州市乃至其他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情况,探讨影响职住空间分布的因素,提出相关空间规划建议,促进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通过对职住空间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旨在揭示职住空间失配的现状和原因,为政府和规划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合理的规划政策和措施。
结合实证案例分析,探讨不同职住空间模式下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于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虞蔚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是我国学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文献。
从1986年到现在,该领域学术论文及代表性著作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孙栋斌和吴雅菲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划分为起步、独立发展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
其中,“研究起步阶段”是从1986 年至1993年,论文总结了该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其中通过对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进行研究,发现国内部分城市引起社会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家庭生命周期、种族状况三个维度。
“独立发展阶段”是从1994年至2003年,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居住空间的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角度都有新的扩充。
对于研究对象从上海、广州扩展到北京、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同时在研究内容上除了研究居住空间结构外,众多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模式特征、形成机制、建议对策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研究角度开始从居住区位选择、住区价格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定性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住宅价格分布进行研究总结。
“蓬勃发展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至今,各学者主要是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内在的研究。
伴随2004年社会转型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国内学者再一次审视城市居住空间的问题,使得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异特征的探讨得到蓬勃发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都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再扩充与深化,同时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评价、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域的居住空间分异、分异现象模拟、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新型研究热点。
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吴焰启等在社会地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
虞蔚主要翻译和解析了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三大形成因子,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和种族。
魏立华、李志刚等研究“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和东欧、前苏联等“后社会主义城市”这些特殊形态的社会空间分异的理论。
也有较多的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意识以及个人选择等不同层面进行阐述。
吴启焰、张京祥等在政治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的知识经济及其影响这三大背景下,研究分析现代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形成。
杨上广提出国家意识形态、个人居住选择和开发商市场行为等因素影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李雪铭、汤新指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导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新阶层的出现、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出现多元化以及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而这种改革无疑会加剧居住空间的分异。
徐菊芬、张京祥等基于住房供给视角,分析住房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制度性因素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
陶海燕、黎夏等通过模拟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最终展示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变化下居住空间分异过程,得出居民不同的收入分配必然会造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论,高收入人群在选择住区区位时占据主动地位,而中低收入人群处于被动地位。
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细致研究了各个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以及形成机制。
黄怡选取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层次住宅区的居民,研究发现街道存在不同程度的隔阂。
而不平衡的开发、不同收入的极化是导致区域隔阂的主要原因。
黄友琴与易成栋对武汉市进行研究,发现市区隔离程度不高,但分区的居住隔离程度较明显,特定人群在某些区位的分异隔离程度十分严重,各类人群也存在一定的孤立性。
赵美风、戚伟通过对北京流动人口聚集区的研究,分析出北京呈“环形”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同时具有明显不同的空间类型,并从社区和个体两个层面剖析分异结果的形成肌理。
顾朝林、王法辉等对北京市城 8 区进行社会区的划分与探究,发现土地利用强度与流动人口状况在形成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国内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实证研究层面都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不断在更新进步。
3.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概况
对北京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顾朝林、克斯特洛德撰写了关于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及其演化过程。
此后越来越多学者就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造成北京市空间分异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是由于我国住房市场化的推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行政审批来调控土地资源的供给,土地资源的价值越来越高,再加上市场选择的共同作用,
这就造成不同区位的土地价值相差悬殊,形成居住质量差异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布格局。
此外,出于建设者的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会选择地理位置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地段环境优越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而房价具有“筛选效应”,是体现居住空间价值差异最主要的指标。
在房价的“筛选效应”和社会经济差异化的“分选机制”作用下,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之内。
因此居住空间分异是具有不同特征的居民聚集,形成社区内的同质化,与城市土地特征以及其他社区的异质化,差异要素主要为居住形态构成以及一般居住行为的要素或者社区本身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从而形成空间属性与社会属性。
空间属性上特征表现在土地利用特征、住宅类型、周边环境以及各项配套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属性主要依据“住房阶层的理念”,根据住房阶层的水平,反映出阶层分化的程度,其表现形式具体为职业背景、文化水平、收入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
由以上各要素的共同作用,形成具有相似社会属性的居民聚集在相同的居住空间范围内,进而形成不同特征之间的居民群体逐步分化、相互隔离的状态,缓缓会演变为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此外也有众多学者利用定性描述、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居住空间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异过程以及结果进行阐释。
以下从不同角度对研究文献进行大致总结:
(1)从社会区划分的角度
在1995薛凤旋根据北京居住隔离的假设,利用20世纪人口普查数据以及1985年住房调查资料,对北京社会区进行研究,最终将北京市划分为 8 类社会区。
冯建、周一星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对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出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结果显示2000年相较于1982年,北京社会区的特征形式发生较多变化,都市区的社会空间也从相对简单趋于复杂。
冯建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空间统计的方法探讨北京社会区类型以及主因子,通过对有关居住空间分异的各类指标统计计算,结果得出产业结构调整、外来人口的流动趋势、住房系统更加繁琐复杂等因素对推动北京市空间重构。
顾朝林也利用“五普”人口数据以及1998 年不同街区的住房价格,对北京社会区的划分方法以及特征类型进行研究。
(2)从住房价格的角度
周亚杰通过对北京五环内住房价格的爬取及整理,得出基于不同住房价格的情况下,五环内居住空间结构的特征呈现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圈层结构。
马敏蕾、吕斌运用GIS技术分析北京市商品住房交易数据,对13个区的住房价格梯度和房价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住房价格空间格局与城市次中心、基础交通设施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并且由于居住价格的空间分异性打破了北京传统的单中心空间格局,城市多中心化趋势渐显。
李文斌、杨春志采用特征价格模型法对北京市住宅价格进行研究,同样也证实了住房价格与区位、交通的关联性。
(3)从保障性住房的角度
张杰对北京十年来住房制度市场化、社会化的转型对住房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保障性住房的制度问题及住房问题的问题总结。
张永波、翟建通过调研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需求,应用空间分析法,了解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空间特征,既挖掘保障性住房现状问题又为住房建设中的相关空间发展政策提出建议。
(4)从社会分异角度
张艳、柴彦威等根据居民日常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利用 GIS 可视化与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分布、活动空间形态及面积比较,揭示人口属性、设施供给的社区分异下,不同居民日常活动行为对城市空间利用的社区分异。
李君甫、李阿琳基于社会阶层分布的研究发现:北京的社会空间分化为明显的中心、半边缘和边缘 3 个地带,社会隔离表现为封闭的住宅小区与周边棚户区及老旧住宅并存的总体混居与局部隔离的形态。
(5)从居住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角度
湛东升、张文忠等根据工商企业登记数据及“六普”人口数据,从行业视角对北京市城区职住空间结构及其特征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
其中研究显示居住空间结构由一般服务业、流通生活服务业与二产、科技和教育等因子构成。
孟繁瑜、房文斌等对市内 3 个社区的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匹配研究。
(6)从城市规划角度
钱笑使用Arc Gis技术,通过对1912-2003年北京地图或北京总体规划图的绘制,对北京居住空间的增长变化以及居住空间的分布变化进行研究。
经研究发现自1933年起,由“市政三年计划”到1947年,北平市工务局编印了《北平市
都市计划设计资料第一集》这一规划草案奠定了建国后北京城市结构发展的基调。
接着又对后期7次总体规划方案进行分析总结,从城市规划引导的视角对北京居住空间的影响过程及作用结果做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