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法 说课稿

公式法 说课稿
公式法 说课稿

15.4.2 因式分解——公式法(第1课时)(说课稿)

石首市调关镇中学刘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了解了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学会用提公因式法之后的新的一种因式分解方法。

(二)地位作用

因式分解是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式分解是在学习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等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

1、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综合应用;

3、能利用平方差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探究分解因式方法的过程,体会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之间的联系。

解决问题: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深刻理解公式的应用,并会熟练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特点,并根据公式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应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高次指数的转化、两种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应用。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授课;从学生活动出发,以旧引新。讲练结合,体现教与学的统一。教学过程中采用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指导:学生用观察类比归纳法、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节内容。

五、教学过程分析

运用公式法因式分解

运用公式法因式分解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分解因式的意义. 2. 能力目标:掌握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步骤,灵活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观察各项多项式是否含有公因式. 2. 难点:提取公因式要提“全”提“净”;合理选用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 1.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a+b)(a-b)=a2-b2 完全平方式:(a-b)2=a2-2ab+b2 (a+b)2=a2+2ab+b2 3. 练一练 (二)知新 例1.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a+b)2 -1 (2) x4-1 (1) (a+b)2 -1

解析:应先观察多因式的特征,后利用公式法分解. 解: (a+b)2 -1=(a+b)2 -12=(a+b+1)(a+b-1) (2) x4-1 解析:发现两项均可写成平方的形式,并且两项符号相反,故可用平方差公式分解,且注意一定要分解彻底. x4-1= x4-12=(x2+1)(x2-1)= (x2+1)(x+1)(x-1) 小练手1: (1) (x-3y)2-4x2 (2) 9(a+2b)2-4(a-b)2 例 2. x3-xy2 分析:观察多项式的特征,主要看它的项数、次数,根据其特点,首先采取提公因式法,之后利用公式法分解。 x3-xy2=x(x2-y2)=x(x+y)(x-y) 小小总结: 分解因式步骤: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直到各个因式能化简到不能化简为止. 小练手2 (x-3y)2-4x2 9(a+2b)2-4(a-b)2 例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m2-12m+36 (2) –a2+2ab-b2 (1) m2-12m+36 解析:直接利用完全平方差公式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免费+九年级数学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初中代数的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数的开方、以及前三种因式分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是配方法和开平方两个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升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配方法是解方程的通法,同时会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也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思考方面: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使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方面:结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和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所有的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解决,感受到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渗透分类的思想;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熟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判别式 二、教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式的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由旧知识引导探究一般化问题的形式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法: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和分类归纳的方法,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铜锁亲自尝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复习导入——呈现问题——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1、复习引入:

换底公式的证明及其应用

换底公式的证明及其应 用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换底公式的证明及其应用 换底公式是对数运算、证明中重要的公式,但有些同学对其理解不深,应用不好,故下面加以补充,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一、换底公式及证明 换底公式:log b N =log a N log a b . 证明 设log b N =x ,则b x =N .两边均取以a 为底的对数,得log a b x =log a N ,∴x log a b =log a N . ∴x =log a N log a b ,即log b N =log a N log a b . 二、换底公式的应用举例 1.乘积型 例1 (1)计算:log 89·log 2732; (2)求证:log a b ·log b c ·log c d =log a d . 分析 先化为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通过约分即可解决. 解 (1)换为常用对数,得 log 89·log 2732=lg 9lg 8·lg 32lg 27=2lg 33lg 2·5lg 23lg 3=23×53=109. (2)由换底公式,得 log a b ·log b c ·log c d =lg b lg a ·lg c lg b ·lg d lg c =log a d . 评注 此类型题通常换成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再通过约分及逆用换底公式,即可解决. 2.知值求值型

例2 已知log 1227=a ,求log 616的值. 分析 本题可选择以3为底进行求解. 解 log 1227=log 327log 312=a ,解得log 32=3-a 2a . 故log 616=log 316log 36=4log 321+log 32=4×3-a 2a 1+3-a 2a =4?3-a ?3+a . 评注 这类问题通常要选择适当的底数,结合方程思想加以解决. 3.综合型 例3 设A =1log 519+2log 319+3log 219,B =1log 2π+1log 5π,试比较A 与B 的大小. 分析 本题可选择以19及π为底进行解题. 解 A 换成以19为底,B 换成以π为底, 则有A =log 195+2log 193+3log 192=log 19360<2, B =log π2+log π5=log π10>log ππ2=2.故A <B . 评注 一般也有倒数关系式成立,即log a b ·log b a =1,log a b =1log b a .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下鲍中学的袁玉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中的第3节《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就这一课题,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作相关的教学解说。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的深入和发展,也是以后学习方程、不等式以及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完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解题思想。另外学生在八上《实数》一章中,学习了被开方数的非负性,并掌握了开平方运算,为这节课理解求根公式的应用条件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判别公式,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的能力,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结合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准确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让学生体验到所有一元二次方程都能运用公式法去解,形成全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感受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熟练地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对求根公式及推导过程判别公式中依据的理论的深刻理解。 二、教法分析 1.教法上采用启发引导、自主探究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获取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一系列思维活动完成,启发诱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严谨、深刻等良好思维品质.在教学中由旧知识引导探究一般化问题的形式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 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竞争意识。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三、学法分析 学习本节课以前,学生已学过用开平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对解方程的基本思路已经比较熟悉。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和类比归纳的方法。

对数的换底公式

课 题:2.1 对数的换底公式及其推论 教学目的: 1.掌握对数的换底公式,并能解决有关的化简、求值、证明问题 2.培养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换底公式及推论 教学难点:换底公式的证明和灵活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对数的运算法则 如果 a > 0,a ≠ 1,M > 0, N > 0 有: ) ()() (3R)M(n nlog M log 2N log M log N M log 1N log M log (MN)log a n a a a a a a a ∈=-=+= 二、新授内容: 1.对数换底公式: a N N m m a log log log = ( a > 0 ,a ≠ 1 ,m > 0 ,m ≠ 1,N>0) 证明:设 a log N = x , 则 x a = N 两边取以m 为底的对数:N a x N a m m m x m log log log log =?= 从而得:a N x m m log log = ∴ a N m a log log = 2.两个常用的推论: ①1log log =?a b b a , 1log log log =??a c b c b a ② 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a, b > 0且均不为1)证:①lg lg lg lg log log =?=?b a a b a b b a ②m n a m b n a b b a m n n a m log lg lg lg lg log === 三、讲解范例: 例1 已知 2log 3 = a , 3log 7 = b, 用 a, b 表示42log 56

因式分解之提取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教师版)

课题:因式分解之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 知识精要: 一、因式分解的概念 1、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正好是互逆变换,可通过如下图示加以理解 因式分解 多项式(和差形式) 整式的积(积的形式) 整式乘法 二、提取公因式法 1、定义: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即()ma mb mc m a b c ++=++ (1)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字母取各项的相同字母,而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数. 2、步骤: (1)观察;(2)确定公因式;(3)将公因式提到括号外;(4)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 3、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寻找公因式.让学生观察公因式的特点,找出确定公因式的方法: (1)公因式应是各项系数的最大公因数与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的积. (2)公因式不仅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4、提取公因式法应注意的事项: (1)提取的公因式应为最大公因式;(2)当某一项被完全提取,该项要用“1”来代替;(3)要使得括号内第一项的系数为正数;(4)要使得括号内每一项的系数为整数;(5)注意符号变换问题. 二、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22 ()()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2222()a ab b a b ±+=± 3、注意事项:(1)注意公式的结构特点;(2)注意符号;(3)首先想到提取公因式法;(4)注意分解一定要彻底. 精解名题:

因式分解公式法说课材料

14.3因式分解(公式法) 知识点一:因式分解的概念 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它和整式乘法互为逆运算,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其它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学习本章知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因式分解的对象是多项式; 2. 因式分解的结果一定是整式乘积的形式; 3. 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4. 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 5. 结果如有相同因式,应写成幂的形式; 6. 题目中没有指定数的范围,一般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 知识点二:基本公式 1、(a+b)(a-b) = a2-b2 ---------a2-b2=(a+b)(a-b); 2、(a±b)2 = a2±2ab+b2——— a2±2ab+b2=(a±b)2; 3、(a+b)(a2-ab+b2) =a3+b3------ a3+b3=(a+b)(a2-ab+b2); 4、(a-b)(a2+ab+b2) = a3-b3 ------a3-b3=(a-b)(a2+ab+b2). 5、a2+b2+c2+2ab+2bc+2ca=(a+b+c)2; 6、a3+b3+c3-3abc=(a+b+c)(a2+b2+c2-ab-bc-ca); 知识点三:方法及典型例题 一、直接用公式:当所给的多项式是平方差或完全平方式时,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例1、分解因式: (1)x2-9;(2)9x2-6x+1。 二、提公因式后用公式:当所给的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一般要先提公因式,然后再看是否能利用公式法。 例2、分解因式: (1)x5y3-x3y5;(2)4x3y+4x2y2+xy3。 三、系数变换后用公式:当所给的多项式不能直接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往往需要调整系数,转换为符合公式的形式,然后再利用公式法分解. 例3、分解因式: (1)4x2-25y2; (2)4x2-12xy2+9y4. 四、指数变换后用公式:通过指数的变换将多项式转换为平方差或完全平方式的形 式,然后利公式法分解因式,应注意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例4、分解因式: (1)x4-81y4; (2)16x4-72x2y2+81y4. 五、重新排列后用公式:当所给的多项式不能直接看出是否可用公式法分解时,可以将所给多项式交换位置,重新排列,然后再利用公式。 例5、分解因式: (1)-x2+(2x-3)2; (2)(x+y)2+4-4(x+y). 六、整理后用公式:当所给的多项式不能直接利用公式法分解时,可以先将其中的项去括号整理,然后再利用公式法分解。 例6 、分解因式:(x-y)2-4(x-y-1). 七、连续用公式:当一次利用公式分解后,还能利用公式再继续分解时,则需要用公式法再进行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例7、分解因式:(x2+4)2-16x2. 随堂练习 精品文档

(完整版)换底公式的说课稿

3.4.2 “换底公式”说课稿 瀛湖中学李善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的基础上来研究换底公式,利用换底公式统一对数底数,即“化异为同”是解决有关对数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一般利用它将对数转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来计算;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不仅要能正用换底公式,还要能熟练地逆用换底公式.另外还安排了两个对数的应用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实例研究引出换底公式,既明确学习换底公式的必要性,同时也在公式推导中应用对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运算性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适当地增加具体实例,便于学生理解换底公式的本质,培养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公式的能力. 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数运算是一种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指数运算的全新运算.要探究并证明对数换底公式,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对数定义及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对数计算,之前学生还熟知指数的运算性质.有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并能自主完成对数换底公式其性质的探究、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换底公式,会用换底公式将一般的对数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化简和证明. 2.能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对数问题并加以解答.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换底公式,并通过换底公式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培养学生学会共同学习的能力. 3.通过应用对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换底公式的概念,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换底公式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倾听并接受别人意见的优良品质.

八年级数学下册 2.3运用公式法(二)导学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2.3运用公式法(二)导学案 北师大版 3、运用公式法 (二)学习目标:(1)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3)清楚优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本节重难点: 1、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2、综合应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中考考点:正向、逆向运用公式,特别是配方法是必考点。预习作业:请同学们预习作业教材P57~P58的内容: 1、完全平方公式字母表示: 、 2、形如或的式子称为 3、结构特征:项数、次数、系数、符号填空: (1)(a+b)(a-b) = ;(2)(a+b)2= ;(3)(a–b)2= ;根据上面式子填空:(1)a2–b2= ;(2)a2– 2ab+b2= ;(3)a2+2ab+b2= ;结论:形如a2+2ab+b2 与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a2–2ab+b2=(a–b)2 a2+2ab+b2=(a+b)2完全平方公式特点: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在中央,符号看前方。例1: 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2–4x+4 (2)9a2+6ab+b2(3)m2–(4)例

2、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3ax2+6axy+3ay2 (2)– x2–4y2+4xy 注:优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例3:分解因式(1)(2)(3)(4)点拨:把分解因式时: 1、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3、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的系数P变式练习:(1)(2)(3)借助画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帮助我们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字相乘法口诀:首尾拆,交叉乘,凑中间。拓展训练:1、若把代数式化为的形式,其中m,k为常数,求m+k的值2、已知,求x,y的值3、当x为何值时,多项式取得最小值,其最小值为多少?

2.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2.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初中代数的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数的开方、以及前三种因式分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是配方法和开平方两个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升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配方法是解方程的通法,同时会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也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思考方面: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使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方面:结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和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所有的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解决,感受到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渗透分类的思想;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熟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判别式 二、教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式的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由旧知识引导探究一般化问题的形式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法: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和分类归纳的方法,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铜锁亲自尝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复习导入——呈现问题——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1、复习引入:

换底公式及其应用

对数与对数运算 第三课时 换底公式及其应用 复习巩固: 1.对数运算有哪三个常用结论? ____)3(___,log )2(___,log )1(log 1 ===N a a a a a 2.对数运算有哪三条基本性质? 如果a >0且a ≠1,M >0,N >0,那么: (1)()______________log =MN a (对数的加法) (2)_____________log =N M a (对数的减法) (3)()R n b n a m ∈=_________log (对数的数乘) 讲授新课: 问题:同底数的两个对数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可以进行乘、除运算吗? 思考1:b b a c b c a a c c y x log log ,log ,,表示用已知== 结论:,0(log log log >=a a c b c b a 且0,1>≠c a 且)0;1>≠b c 思考2:该公式有什么特征? 思考3:若c b =,有什么结论? 思考4:证明b b a c a c log log log =? 例1、 求值 ())4)(log 9(log 132 ())2log )(log 3log 3(log 292 384++

())9)(log 4)(log 25(log 3532 例2、12log ,,3lg ,2lg 5表示试用已知b a b a == 练习:45 36918log ,,518,log 表示试用已知b a a b == 例3、的值求若x x x -+=44,14log 3 例4、的值。,求设b a b a 1 2 3643+== 练习:z y x z y x 1 111632=+≠==,求证设 课堂练习: 1、32 2798log log ?=______ 2、)log log (log )log log (log 8 12542525582541252++?++=_____ 3、4.1log ,35log 75表示用已知m m =

3.运用公式法(二)教学设计

第二章分解因式 3.运用公式法(二) 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概念、方法等有了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整式乘法的公式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这为今天的深入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通过前几节课的活动和探索,学生对类比思想、数学对象之间的对比、观察等活动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采用的活动方法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观察、对比、讨论等方法,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经验。 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本节课又安排了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旨在让学生能熟练地应对各种形式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为下一章分式的运算以及今后的方程、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

(1)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观察,推导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做一做 活动内容:填空: (1)(a+b)(a-b) = ; (2)(a+b)2= ; (3)(a–b)2= ; 根据上面式子填空: (1)a2–b2= ; (2)a2–2ab+b2= ; (3)a2+2ab+b2= ; 结论:形如a2+2ab+b2与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活动目的:学生通过观察,把整式乘法中的完全平方公式进行逆向运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第(1)组a2–b2是起提示作用。 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到第一组式子与第二组式子之间的对应关系。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说课稿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九年级上《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 说课稿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ninth grade "Solving a quadratic equation of one variable-formula method" lecture tex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九年级上《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1节的内容,共两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及应用起到了铺垫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作用及其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使学生熟练地应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目标]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增强学生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喜悦,增强自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和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掌握了一些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的能力,再者,九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一定分析推理能力,同时,在讨论、探索、交流学习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除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导出新知识外,应更多地应用探讨、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去求

广东省茂名市愉园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23 运用公式法教案 北师大版.doc

《2.3运用公式法》教案

板书设计 2.3.运用公式法 一、1.推导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公式以及公式的特点 2.例题讲解 二、课堂练习 乩随堂练习 〃.补充练习(投影片§2.3.2 B) 三、课时小结 四、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反复使用修订记录说明

高效能学习的十大学习方法方法一:H标激励法 成就天才的必备索质就是远大志向,明确冃标,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在学习的道路上一路高歌,战胜各科学习困难,在考试屮脱颖而出,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日常学习中勤奋苦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面对学习中上的挫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并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理想彼岸。 方法二:统筹计划学习法 正像建造楼房先要有图纸,打仗先要有部署一样,成功有效的学习也必须制定好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所谓统筹计划学习法,就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根据主客观条件而制订学习步骤的一种学习方法。统筹计划学习法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学习内容,三是时间安排,四是保证落实的措施。只有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才能订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同时计划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并根据执行情况, 适当及时调整。方法三:兴趣引导法 使学习兴趣化,是获取成功的特别匝要的法则。有的同学虽然很努力地学习,但是却对学习没有兴趣。凡是这种情况,学习效率都差得很,往往是事倍功半,效率不高。所以,千力不要只知道积极地去学,光顾着学,傻学,而要想办法培养自己的兴趣。只有将学习积极性转化为学习兴趣之后,你才有可能实现学习效率的飞跃。 方法四:高效率学习法 作为学生,谁能够高效地管理时间,科学地利用时间,抓住时间的脉搏,谁就能创造学业的成功,成就人生的辉煌。 爱时间就是爱生命,爱生命的毎一部分。谁把握住时间,谁就拥有一切。 时间就是生命。“一个人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就会过去:明天就要到來,但也会消失。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现在是你们人生的黄金时期,也退学习知识、吸取知识最有效率的时期,你们应善于管理时间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使生命失去原本的灿烂光彩。 方法五:刨根质疑学习法 学习的过程是由一个“无疑一有疑一解疑一无疑”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学须善思,思后存疑,疑后问,问后知。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培养“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又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不懂的问题多问老师,向同学请教。积极参加各种有关学习的交谈、讨论、学习兴趣小组,创设一个与别人交流的良好平台,合作解决问题。 方法六:笔记学习法 笔墨学习法又称笔记法,是利用记笔记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的读书、听课、复习的时候,对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材料、知识点、问题迅速及时地标记出來,记下來,然后整理成笔记,这对于巩固知识,积累材料,提高学习成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法七:全面预习法 打无准备的仗必输,没有预习的功课一定不会好。要想有一个高效的课堂学习,必须牢牢抓住课前预习这个关键坏节。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即准备。预习就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我们在预习的时候,要大体了解书本内容,思考垂点,发现难点,注意方法,增强预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方法八:高效听课法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每个学生几乎接受和继承了人类几千年所积累的知识中最基木、最精华的部分,山此可见课堂学习的詭要性。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成绩的高低,关键在于课堂学习。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45分钟,高效学习,对提高学习质最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专家认为,要想听好一节课,课前必须从身心、知识、物质上做好充分准备,在上课时力求做到“五

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说课稿

九年级上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的内容,共两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及应用起到了铺垫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作用及其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使学生熟练地应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目标]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增强学生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喜悦,增强自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和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掌握了一些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的能力,再者,九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具有一定分析推理能力,同时,在讨论、探索、交流学习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除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导出新知识外,应更多地应用探讨、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去求得新知识,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我采用以下教法与学法: 2、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教师着眼于“引”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学生着眼于“探”通过探索活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3、学法 本课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探索、交流应用等活动,灵活的应用旧知识去研究新问题,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最后到“乐学”。 4、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七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情境1:(由多媒体出示图片、提出数学问题) 小区在每两幢楼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则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情境2(由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讲故事提出问题) 从前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拿不进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怎么办?他的儿子告诉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 通过这两个情境问题的设计,情境1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学生熟悉的题型,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容易列出方程,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数学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情境2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贴近学生,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为进一步探究营造了轻松愉

23(1)教学文档

八(下)数学导学案 课题 2.3(1)运用公式法设计教师王庆功授课教师 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9.12 学习目标(1)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重点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难点正向、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请同学们预习作业教材P54~P55的内容: 1. 平方差公式字母表示: . 2. 结构特征:项数、次数、系数、符号 二、【新课学习和探究】 活动内容:填空: (1)(x+3)(x–3)= ; (2)(4x+y)(4x–y)= ; (3)(1+2x)(1–2x)= ; (4)(3m+2n)(3m–2n)= . 根据上面式子填空: (1)9m2–4n2= ; (2)16x2–y2= ;[来源:学#科#网] (3)x2–9= ; (4)1–4x2= . 结论:a2–b2=(a+b)(a–b) 平方差公式特点:系数能平方,指数要成双,减号在中央 例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25–16x2(2)9a2–2 4 1 b 例2、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9(x–y)2–(x+y)2(2)2x3–8x [来源:学科网ZXXK] 例3:已知n是整数,证明:2 (21)1 n+-能被8整除。 三,【巩固练习】 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25–16x2(2)9a2–2 4 1 b (3)2442 0.1649 a b m n -(4)22 1 9 a b -+ (5)22 ()() x m n y n m -+-(6)5a a - 拓展训练:1、计算: 2、分解因式:22 1 2 2 x y - 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222244 a c b c a b -=-,试判断△ABC的形状。 四、课堂小结: ) 1 )......( 1 )( 1 )( 1( 2 2 2 2100 1 4 1 3 1 2 1- - - -

23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3.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横山县第三中学柳金帛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并且已经能够熟练地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它们的一般形式;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但仍有一部分认知较慢、运算不扎实的同学不能够熟练使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已经具备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学生通过《规律的探求》、《勾股定理的探求》、《一次函数的图像》中一次函数增减性的总结等章节的学习,已经逐渐形成对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用公式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并且已经具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公式法实际上是配方法的一般化和程式化,然后再利用总结出来的公式更加便利地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首先要夯实上节课的配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般规律性的探求——推导求根公式,最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其中,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正确地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之一;正确、熟练地使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的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②能够根据方程的系数,判断出方程的根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③通过正确、熟练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④通过在探求公式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使用公式过程中的小技巧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忆巩固 活动内容: ①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 2+3=7x (2)3x 2+2x+1=0 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运算,可找位同学上黑板演算 ②由学生总结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方法: 第一题: 2x2+3=7x 解: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x2-7x +3=0 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2 023272=+-x x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0231649)47(2722=+-+- x x 即: 016 25)47(2=--x 1625)47(2=-x 两边开平方取“±” 得: 4547±=-x 4547±= x 写出方程的根 ∴ x1=3 , x2=21

21.2.2公式法 说课稿

21.2.2 公式法说课稿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内容。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解过一次方程(组)与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则是一个新的模型,它所表示的数量关系更为复杂,当然也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重要价值。“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初中代数“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数的开方和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进一步熟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同时也为后边学习二次函数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化归思想,领悟配方法,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识层面:公式的推导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层面:以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为载体,渗透化归的数学思 想方法. 难点:求根公式的推导.

四.学生状况分析: 上节课学生刚学了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为本节课求根公式的推导打下了基础,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另外学生在八上《实数》一章中,学习了被开方数的非负性,并掌握了开平方运算,为这节课理解求根公式的应用条件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过程分析:(分了六个环节) 1.忆旧:用配方法接下列三个一元二次方程: (1)6x2-7x+1=0 (2)4x2-3x=52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⑴你能说出上面方程的各项系数分别是多少吗?⑵它们有解吗?如果有解,解为多少?⑶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呢? 【设计意图】问题⑴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为配方作准备;问题⑵利用昨天所学“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问题⑶启发学生思考解法并不唯一。 2 .呈现问题 你能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吗?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共同完成前四步,到这步时,抛出问题: ①此时可以直接开平方吗?需要注意什么?②等号右边的值有可能为负吗?说明什么?让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学生会对b2-4ac进行讨论,应及时鼓励。分类思想也是今后常用的一种思想,应加以强化。最终总结出这里有个小结当这里有个小结当b2-4ac≥0时,原方程有实数解,解是多少可以将a、b、c的值

换底公式

§4.2换底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例推导换底公式,准确地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运算, 求值、化简,并掌握化简求值的技能. ②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③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经历并推理出对数的换底公式. 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觉对数运算性质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运算的性质与换底公式的应用 难点:灵活运用对数的换底公式和运算性质化简求值。 三.学法和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自主推理、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对数的运算法则 如果 a > 0,a ≠ 1,M > 0, N > 0 有: ) ()() (3R)M(n nlog M log 2N log M log N M log 1N log M log (MN)log a n a a a a a a a ∈=-=+= 新授内容: 已知对数log 864,log 264,log 28,log 464,log 48. 问题1:对数log 864的值与对数log 264和log 28的值有什么关系? 提示:log 864=2,log 264=6,log 28=3, log 864=log 264log 28. 问题2:对数log 864的值与对数log 464和log 48的值有什么关系? 提示:log 864=2,log 464=3, log 48=32, log 864=log 464log 48. 问题3:经过问题1,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log a b =log M b log M a (a ,M >0,a ,M ≠1,b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