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冠状病毒感染与防控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的冠状病毒感染与防控对策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长春市130122)

冠状病毒(Coronavirus)又名日冕病毒。是一类病毒颗粒为球形,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 病毒。基因组大小为27~32kb,是已知RNA病毒基因组最大的病毒。目前已知冠状病毒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鸟类物种和人类,引发20多种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动物的安全构成严重的危害。冠状病毒可引发猪只发生多种疫病,特别是对仔猪危害较大,可造成养猪业的重大损失。本文就猪的冠状病毒感染与防控对策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1、猪的冠状病毒感染

1.1 猪流行性腹泻(PED)

本病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腹泻、呕吐和脱水为特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亚科α冠状病毒属2群成员。据有关检测报告发现我国猪群中PEDV感染率较高,粪便样品中检出病毒阳性率为28.42%;乳汁中病毒阳性率为31.89%。鼠类和猫等动物可携带病毒,是猪场传播本病的重要媒介。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垂直传播,生产母猪能从乳汁中排毒,仔猪通过吃初乳可获得感染。被病毒污染的猪舍、环境、用具,车辆、工作服、鞋、帽、人员及其它动物可作为媒介而散播传染。本病多发于初秋、冬季及早春寒冷与气温突变的季节并常呈地方性流行;其它季节发病较少,多以局部地区散发性发病为主。我国自2010年以来,连续几年在全国各地先后呈现地方流行性爆发本病,造成大批哺乳仔猪发病死亡,损失严重。仔猪出生后第3天就可发病,10日龄以下的哺乳仔猪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在90%左右;断奶仔猪发病率在40%以上,死亡率可达30%左右;育肥猪与生产母猪发病率一般在15%~40%左右,除个别的母猪发生流产外,死亡率较低,能自愈,具有一过性特点。发病仔猪耐过后一般体质虚弱、皮毛粗乱、无光泽,生长发育不良,有的可成为僵猪。

发病仔猪表现为精神沉郁、不吃乳和料,水样腹泻,排出黄白色、乳白色、黄绿色、灰色、水样或粘性的稀粪,有臭味,严重者排血便。有的病猪发生呕吐,皮肤发白,消瘦,有神经症状,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部分仔猪的皮肤上出现兰紫色斑点或斑块,或耳朵发兰等。剖检可见小肠扩张,肠壁变薄、透明、内充满淡黄色液体,有的小肠粘膜有出血点。肠系膜充血,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萎缩,甚至消失。胃膨胀、胃壁变薄、内含有乳凝块。

从2010年至2014年全国各地有关部门对发病猪场的检测报告来看,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检出率为65.7%)常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检出率为27.6%)和轮状病毒(PORV,检出率为35.4%)共感染;同时还检测到圆环病毒2型(PVC2)、兰耳病病毒(PRRSV)和猪瘟病毒(CSFV)共感染;还新发现了猪博卡病毒(PBOV)、库布病毒(Kobuv)、猪细环病毒(TTSUV)及杯状病毒(PECV)等参与了致病。在发病过程中并发现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魏氏梭菌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继发感染,使病情加重,病死率增高。近年来发现我国流行的PEDV发生了变异,产生了一个新毒株。新毒株在S蛋白第55位与56位氨基酸之间,第135位与136位氨基酸之间分别有4个氨基酸(GENQ)和1个氨基酸(N)的插入,以及第156位氨基酸缺失。新毒株的S蛋白与韩国的流行性腹泻病毒毒株的同源性很高,其氨基酸相似性为96.9%。而与欧洲毒株、中国现用疫苗毒株和经典的中国地方分离毒株的血缘关系较远,因此使用目前我国生产的灭活疫苗和活疫苗免疫猪只,免疫效果不理想,不能完全抵抗新的流行毒株的感染。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V)

本病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病毒性胃肠道传染

病,临床上以发热、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高病死率为特征。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亚科α冠状病毒属1群成员。病毒存在于病猪与带毒猪体内(康复猪可带毒达8个月之久),通过粪便、乳汁、鼻液、呕吐物或呼出的气体排出病毒,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经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空气等传播。感染病毒的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新生仔猪,猫犬、狐狸及鸟类可携带病毒,为传播本病的重要媒介。TGEV对各种品种和年龄的猪只都有易感性,但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最为易感,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很高,有时高达100%。保育仔猪、育肥猪及成年猪发病症状轻微、死亡率很低,一般能自然康复。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多见发生于冬春寒冷、气温骤变的季节。疫病的流行形式有2种:一是流行性,常见于新疫区呈爆发流行,传播迅速,发病3天左右可波及全群,整个流行期为40天;二是地方流行性与周期流行性,多见于老疫区,局限于经产哺乳仔猪和不断增加保育仔猪的猪场发生。

临床上表现为:哺乳仔猪出生2天即可发病,体温升高达39.5~40.5℃,呕吐、腹泻,排水样或糊状粪便,呈乳白色、黄色、绿色或灰色,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有的粪便中带血,有恶臭或腥臭味,口渴、脱水、皮肤与结膜苍白,精神沉郁,机体消瘦。保育猪与育肥猪发病表现为厌食,轻度腹泻,有呕吐,死亡很少,能自愈。生产母猪发病有一过性体温升高,厌食,轻微腹泻,伴有呕吐,泌乳量急剧减少或停止,个别母猪发生流产,7天左右可自行康复。

目前本病的发生常见与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或者与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和兰耳病病毒共感染;也常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球虫病继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发病率与病死率增高。

1.3 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PRCV)

本病是由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引起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呼吸急促、肺炎为主要特征。目前已在北美洲、欧洲以及亚洲呈现地方流行性发生。PRC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亚科α冠状病毒属1群成员。病毒在猪群中感染率较高,在仔猪群中常年存在并向外排毒,通过空气与接触经呼吸道感染。在养猪密集的地区,病毒可扩散到几千米以外的猪场散播传染。PRCV可感染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只,但易感性最高的是哺乳仔猪。多数猪只感染PRCV后表现出亚临床感染,不出现症状,但血清学检查时病毒感染阳性率均较高。猪群的饲养密度过大、猪舍间距很近、寒冷季节、气温突变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对PRCV的发生与流行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据有关报道欧洲毒株和美洲毒株PRCV感染猪只后多数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经组织学检查可见轻微的间质性肺炎。部分猪只感染PRCV后出现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发热、呼吸急促、减食,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则表现为严重的肺炎,病死率可达60%。保育仔猪感染后可见短时间内体重下降、食欲减少,生长缓慢,病死率很低。如果有流感病毒、兰耳病病毒及伪狂犬病病毒与PRCV共感染,则会使病情加重,呼吸道症状严重,发热与减重时间延长,若同时继发感染细菌病,可导致病猪呼吸道症状更加严重,发病率与死亡率明显增高。

最新研究发现PRCV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犬冠状病毒(CCV)、猫肠道冠状病毒(FECV)和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1PV)在病毒中和试验(VN)和1F试验上存在交叉反应,具有抗原亲缘性。

1.4 猪环曲病毒感染

本病是由猪环曲病毒(PTOV)引起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严重腹泻与脱水为主要特征。本病于1998年首先报道于荷兰,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猪群中也存在本病,病毒在猪群中的感染率较高。PTOV属于冠状病毒科凸隆病毒亚科凸隆病毒属(Torovirus)的成员。PTOV具有多形性,呈球形、椭圆形或肾形等,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囊膜。病毒基因组大小为28kb。1998年,Kvoneman等利用RT~PCR监测猪粪便,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