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灵活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内容摘要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即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学具创新

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着教材进入了课堂,成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工具之一。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即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下面我就以如何巧用学具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谈我的看法。

1、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10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9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8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7个;两个人各得5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

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2.使用学具,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见教材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推导乘法分配律用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二、巧用学具学数学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生求知欲,点燃创造的火花。

“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利用学生天性好动和好奇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先用手中的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们兴趣高涨,很快摆出了如正六边形、电视机模型、大众的众字、篱笆等形状。师启发学生思考:“6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摆法最多?”这时学生的兴致更高了,个个聚精会神地寻找合成6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摆的方法,学生们很快发现规律并找出组成6的几组数。这样,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互相讨论,认识了组成6的两个数、三个数……直至6个1组成6。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集中练习两个数组成6的几组数,为计算加减法打好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由一开始饶有兴趣的直观操作,到后来的急于求

得奥秘,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会令孩子们兴奋不已,充分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还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独到的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创造的火花。

2、利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自主学习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8÷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 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8根合并成18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6根(6个1),个位商6。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再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巧用学具学数学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1、利用学具,提高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出示23-7,让学生先摆小棒寻求答案,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出了很多算法。

1、从两捆中拿出1捆拆开和3根合并在一起,从13根里取走7根,剩6根和10根合为16根。

2、先拿走3根,拿一捆拆开后再拿走4根,剩6根和一捆合成16根

3、把两捆小棒全部拆开和3根合并在一起,从总数中拿走7根,剩16根。待学生操作后问:你是怎样摆的?哪种摆法最简便?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又问:同学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这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