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4-07-08T14:11:25.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米克热木?吐尔逊1 阿斯木古力?玉麦尔2

[导读] 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疾病与脑卒中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导致治疗过程中脑卒中的发生率加大,极大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

米克热木?吐尔逊1 阿斯木古力?玉麦尔2

(1新疆喀什市市人民医院 844000; 2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844000)

【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脑卒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干预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分析脑卒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或者隐性高血压、心源性栓塞、低血压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几种;患者经过护理干预,仅有1例患者出现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6%。结论:结合脑卒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脑卒预防护理,能够有效减少脑卒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脑卒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023-02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brain death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Abstract】Objective: Brain death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analysis. Methods: 70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for exampl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brain death occurred and implement appropriate nursing interventions, observe the prognosis. Results: Th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risk factors include hypertension or masked hypertension, cardiogenic embolism, blood pressure and atherosclerosis are several; patient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only one case of stroke patients,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8.6%.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stroke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brain death implementing preventive care,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and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 brain death risk factors nursing intervention

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疾病与脑卒中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导致治疗过程中脑卒中的发生率加大,极大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院对7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份到2013年7月份收治的7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包括43例男性患者以及27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55岁到87岁,平均年龄为(66.3±4.3)岁。其中有26例患者为单纯高血压,有17例患者为心房颤动,有12例患者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有7例患者为冠心病,有3例患者为心脏肿瘤。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发生脑卒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护理内容如下所示:

(1)危险因素的分析和控制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低血压以及心律失常等都是导致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需要进行体检,对于高风险人群,需要加强病情的观察,并对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心律异常的患者实施处理,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护理人员同时要给予患者宣教指导,从而让患者认识到自身的风险因素,并配合护理人员实施预防。对于存在脑卒中早期症状的患者,包括肢体麻木、短暂头晕、一过性黑蒙等,需要及时汇报医师进行治疗。

(2)原发病的治疗

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发生脑卒的风险因素包括了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脏肿瘤、心功能不全等原发病,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存在上述原发病的患者给予治疗,遵照医师进行药物治疗,并注意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并告知患者做好各项检查,便于掌握原发病的治疗情况。

(3)生活方式的护理

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和护理,是脑卒中预防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生活指导,加强患者的保健意识,使患者能够自主进行脑卒中预防。合理饮食,食物选择低脂、低盐以及低胆固醇为主,并加强果蔬以及谷类食物的摄取。加强运动,每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包括走路、太极拳等,从而陶冶身心,改善患者的心理平衡,稳定情绪心理。患者生活要保持作息合理,睡眠要充分,防止劳累过度,并戒烟戒酒。患者家属同时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鼓励和支持,对患者错误的观念进行纠正,从而使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 结果

2.1 风险因素分析

本院70例患者经过风险因素分析,总结得出高血压或者隐性高血压患者有33例,占47.1%;心源性栓塞有29例,占41.4%,其中包括16例心房颤动患者,2例心脏肿瘤患者以及1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低血压患者有10例,占10%;动脉粥样硬化有6例,占8.6%。

2.2 患者预后分析

70例患者经过护理预防,仅有1例患者出现脑卒中,发生率为1.4%;其余患者预后均良好。共有69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持满意态度,满意度为98.6%。

3 讨论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卒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2]:

(1)高血压或者隐性高血压

高血压作为脑卒中危险因素中的一个首要因素,研究显示,在血压长时间大于正常值10/5mmHg的条件下,脑卒中的发生率会显著提高,幅度为30%;而血压长时间大于正常值20/10mmHg的条件下,脑卒中的发生率会提高一半。近几年,临床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收缩压以及脉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脉压差为80mmHg或者大于80mmHg的患者相比脉压差为50mmHg或者是50mmHg以下的患者,脑卒中的相对风险性高出了3倍到4倍。对于单纯收缩压上升的患者,其脑卒中风险性与血压正常的患者相似。通过对患者进行降压治疗,脑卒中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我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 %,尤其35~54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增加最为迅猛。1998年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在中老年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尤以冠心病和卒中为重,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风险。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所以,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死亡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死亡率高达336.5/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 mmol/L,收缩压下降5.1 mm Hg(1 mmHg =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 ,20%和12%。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为11%,三级预防为9%,血运重建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死亡率平均下降了20%~40%。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疾病及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进行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ACC/美国卒中学会(ACC/ASA)联合发布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更新了《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我国卫生部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均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以此为契机,为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使我国尽快实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达下降拐点的目标,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心血管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外周血管科以及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1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索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2006年为183.7/10万,2008年为241.0/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3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且呈不断上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武霞1综述,赵世刚2审校 (1.内蒙古医学院2008级研究生,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9; 2.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要]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脑卒中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位致死疾病,其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使得预防脑卒中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识别脑卒中危险因素对防治该病意义重大。脑卒中的发生与诸多复杂因素有关,本文就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4-0951(2010)12-1460-03 The Research and Progress of Risk Factor of Stroke W U Xia1,ZHAO Shi-gang2 (1.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 Studen2008,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uhhot010059China;2.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Af 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uhhot010050China) [A bstract]:Stroke is a common disease and a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which is seriously harmful to hum an health.In China,stroke is the second deadly disease just after cancer.Its high death rate and high rate of disability make the preventio n of stroke an urgent task,so 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of stroke is of g reat sig-nificance in preventing stroke.The occurrence of stroke is highly associated w ith many complex factors.This ar-ticle w ill summarize on the research of risk factors in stroke and its prog ress. [Key words]Stroke;Risk Facto r 脑卒中(stroke)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世界范围内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而中国的脑卒中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超过200万例,致残率达75%,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传统的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心脏病等。近些年随着对脑卒中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了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个体遗传易感性等。 1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诸多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是高血压病最重要的靶器官,血压升高是引起和促进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长期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发生脑卒中。国外有研究表明,入院时血压与早期卒中进展密切相关,血压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平行[1]。有研究表明,高血压与脑卒中患者中超过70%的人相关[2]。而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也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 糖尿病 糖尿病已被公认为是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是青年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3],可使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生危险增加4倍。Goldstein等[4]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一个强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卒中的危险增加1.8~6倍。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死于卒中的相对危险增加了1.5~2倍,女性尤为突出。Bell认为糖尿病引起的卒中多为缺血性的,是由大脑正中旁小穿通支动脉的阻塞所致,后者引起大脑白质内的小梗塞。Lehto等认为卒中史、高血压、高血糖以及血脂紊乱是中年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发生卒中的强有力预测因子,因而重视并积极的对其进行干预治疗对预防卒中是非常重要的。 3 血脂异常 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原因,但对于血脂异常与脑卒中的关系,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尚未统一。 1460内蒙古医学杂志Inner M ongolia M ed J2010年第42卷第12期DOI:10.16096/https://www.360docs.net/doc/f012824673.html, ki.n m gyxzz.2010.12.040

心血管病与危险因素管理

心血管病与危险因素管理 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Sta n dards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9)刚刚正式颁布。该指南中关于心血管病防治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做出以下推荐建议: 一.高血压 1. 每次患者就诊均应测量血压,非同日重复测量血压≥140/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2. 所有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均应在家中监测血压; 3. 为每位患者确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 4. 若能安全达标,应将心血管高危患者(确诊ASCVD者或10年心血管风险>15%的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mmHg; 5. 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较低(10年心血管风险<15%),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

6. 合并糖尿病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 120~160/80~105 mmHg范围内; 7. 血压>120/80 mmHg的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体重控制、合理饮食(低钠高钾)、减少酒精摄入、增加体力活动等; 8. 血压≥140/90 mmHg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以保证血压达标; 9. 血压≥160/100 mmHg的患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及时启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或应用单片复方制剂,以期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10.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降压药物可应用ACEI、ARB、利尿剂或CCB; 11. 为使糖尿病患者血压达标通常需要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但不宜联合应用ACEI与ARB或ACEI/ARB与直接肾素抑制剂;

12. 尿蛋白排泄量增高(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的患者,应该首选最大耐受剂量的ACEI或ARB治疗; 13. 应用ACEI、ARB或利尿剂治疗的患者,每年至少应监测一次血肌酐、eGFR和血钾; 14. 应用包括利尿剂在内的三种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不能达标者应考虑加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二.血脂管理 15.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基石; 16. 对于甘油三酯升高(≥1.7 mmol/L)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男<1.0、女<1.3 mmol/L)的患者应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并优化血糖控制; 17. 建议未应用他汀或其他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检查血脂。年龄40岁以下者至少每5年检测一次,必要时增加监测频度;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木胡牙提 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人类健康无可争议的“第一杀手”。2003年世界212dz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1670万人死于CVD,占总死亡人数的1/3;每年至少2000万的心脏病和卒中生还者需长期医疗护理;每年全世界用于CVl)治疗的费用高达3300亿美元。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的心脏病和卒中统计—2010更新数据显示,近50年美国CVD所致死亡率持续下降,但2006年美国CVD致死人数仍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3%。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CVD的人数约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5%。2008年,CVD所致死亡人数仍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因此,正确认识CVD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是当务之急。 一、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自1961年公布的FraminR—ham随访6年报告首次提出“危险因素”概念以来,欧洲、美国和亚洲开展的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致证明了CVD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吸烟。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高潮,不仅发现了新的危险因素,而且对三大危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1、传统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暴露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时间增加,患CVD的可能性增加。近年的研究显示,男性的CVD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致死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 (2)家族史:研究表明一级亲属出现早发CVD时,个体患CVD的危险增加。而男性在55岁前或女性在65岁前患CVD即为早发。 (3)高血压:大量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CVD密切相关,50岁以上成人,与舒张压(DBP)相比.收缩压(SBP)更显重要。

脑卒中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

脑卒中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其病情凶险,易遗留后遗症,为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生活、心理及经济负担。因此,对广大卒中危险人群普及脑血管病相关知识,进行健康宣教尤为重要,对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中风的常见危险因素都有那些呢? (1)高血压: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3)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低脂肪的食物包括:绿豆芽、土豆、山药、胡萝卜、油菜、芹菜、大葱、菜花、冬瓜、黄瓜、茄子、海带、蘑菇、番茄等。 常见的降脂食物有:玉米、燕麦、洋葱、大蒜、茄子、芹莱、木耳、海带、香菇、鱼等。 胆固醇含量相对不高的食物有:瘦的猪肉、牛肉、鸭肉、鸡肉、鱼类和奶类。 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动物内脏、动物脑髓、脊髓、内脏、蛋黄 高脂食物:肥肉、动物油、奶油、花生。 高热量食物:面粉、巧可力、白糖。

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

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 青年卒中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人发生的脑卒中。 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青年卒中占全脑卒中的9.77%,以缺血性卒中为主,其中男性居多。近来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尽早发现青年卒中的病因,对预防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青年卒中发生的常见病因 及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1 动脉粥样硬化 多数学者认为],青年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文献报道],青年卒中患者,如果临床上找不到明显病因,但脑动脉造影示动脉近端有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斑块,可以认为是由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这与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血脂代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从事紧的工作以及进食高热量饮食有关。Kitter SJ等1对428例首发青年卒中患者病因研究发现大动 脉粥样硬化占3.8%,常为颈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因而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颅动脉狭窄的最主要原因。 2 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病变 2.1 夹层动脉瘤为头颈部血管血液穿透至血管膜下继 发血肿并沿血管长轴在血管壁间纵向扩展一段距离而形成。常 伴有血管壁问纵向扩展一段距离而形成的,常伴有血管膜的 撕裂。文献报道,本病在35岁以下卒中患者中占26%,引起颈 部血管夹层动脉瘤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此外结缔组织疾病

Elhers—danlons病Ⅳ型也易患夹层动脉瘤1。 2.2 Moyamoya病又称烟雾病、脑底异常血管网症。本病病 因不清,先天性和获得性证据都有发现,本病多发于亚洲,以日 本多见,常累及儿童,青壮年,以女性多见。本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20岁以下患者多为缺血表现,以发作性肢体无力或偏瘫症 状多见,可左右交替,反复发作,也可由一侧发展为双侧瘫痪。20 岁以上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这是因为血管闭塞后,近端 压力增高,易使脆弱而壁薄的侧支循环血管网或穿通小血管破 裂所致。脑动脉造影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MRI和MRA的联合 应用可以更好地确定伴随的血管网以及深穿支供血围的小 梗塞灶。 2.3 Takayasus动脉炎又称原发性或非特异性主动脉炎、主 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以人和青年女性常见,国人发病率 高。本病为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主动脉及其主干分支的慢性进 行性炎症疾病,受累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可造成心、肺、脑、脊髓、肾、消化系统以及周围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 病可表现为TIA、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梗死、Moyamova__ 象。裕茂”通过对38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分析发现,脑动 脉炎使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梗死,引起青年卒中,说明脑动脉 炎可能是青年卒中的诱因。 2.4 纤维肌肉发育异常本病的病理特征为血管的发育异 常,是一种先天性中胚层疾病,多见于女性患者血管平滑肌和纤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对20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实验组)以及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NIHSSS评分、葡萄糖、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以及冠心病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NIHSSS评分、葡萄糖、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当加以注意。 标签: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是指在发病6 h~7 d内经过治疗但其身体功能损害仍在加重的一种缺血性脑卒中,其为难治性脑卒中的一种,林镇源等[1]研究指出缺血性脑卒中在当今保持着高发病率以及高致残率的特点,从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为探究缺血性进展经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7月收治的201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中有关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对患者采用CT或者MRI进行诊断,确诊为脑卒中,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将其分为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组(实验组)以及缺血性非进展脑卒中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34~73岁,平均(61.2±10.2)岁。对照组患者101例,男56例,女45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62.1±10.4)岁。实验组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发病后24 h内收治入院,患者在发病后6 h未经治疗或者在治疗后其病情仍在进展,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其均较收治时增加2分或者以上,对照组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发病24 h内收治入院,患者在发病6 h内病情稳定,且病情不进展,对其采用NIHSS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其增加分数不高于2分或者降低。排除标准:患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或精神病史。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因素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患者进行调查,对其采用women制定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其主要包括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既往病史,其包括:患者高血压史、吸烟史、糖尿病史以及入院时血压、体温和CNS评分、脑水肿、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对患者的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测定。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20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强调了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整体危险评估和危险分层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初筛工具,包括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欧洲SCORE危险评估模型、WH0/ISH风险预测图、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模型等。Framinghtim危险评估模型应用最广泛,但该模型高估了我国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建立了国人缺血性心血管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工具(表1),危险因索包括年龄、性别、血压、总胆固醇水平、超重与肥胖、糖尿病和吸烟。该量表适用于35~59岁人群,预测该人群未来lO年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年龄≥60岁人群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使用该量表常低估其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危险。 上述危险评分工具计算的是个体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由于年龄是预测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年轻个体来说,尽管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低,但相对于同龄人,可能患病风险增加了数倍,因此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共同制定了“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图1),强调与同龄健康个体比较,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增加的倍数。健康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平均危险见表1,相对危险量表使用方法见图1。 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控制目标和干预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避免了低危患者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2002年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建议: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建议: ·危险因素评估: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年龄(男>45 岁,女>55岁)、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胆固醇或低HDI.-c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的个体,应每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 ·危险评估推荐使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综合危险评估模型,所有40岁以上个体应该了解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绝对风险。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了解其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程度。

脑卒中的筛查和预防

第三节脑卒中的筛查和预防 一、脑卒中的定义 脑卒中是脑中风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及分类 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非常复杂,可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类。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其它心脏疾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合理饮食和营养过剩、饮酒过量、缺乏体力活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绝经后激素治疗、口服避孕药、肥胖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遗传因素(家族史等)。 四、脑卒中筛查 (一)筛查标准 脑卒中筛查的人群为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或者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 脑卒中风险评估包括以下8项: 1. 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 房颤和心瓣膜病; 3. 吸烟; 4. 血脂异常或未知; 5. 糖尿病; 6. 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时每周≧3次、每次≧30min、

持续时间超过年。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有体育活动); 7. 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 8. 有卒中家族史。 注:每一项得1分。 (二)筛查与干预流程 脑卒中筛查与干预的流程是根据卒中的危险因素,按照规范的标准将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并针对可干预危险因素给予适宜性技术的治疗和严格的健康教育,预防卒中的发生或复发;对于非卒中高危人群,通过进行合理的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防止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卒中发生率。附:脑卒中筛查与干预流程(三)筛查方法与步骤 1、医师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重点询问有无脑卒中或TIA的症状,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史、吸烟饮酒史、饮食生活习惯、家族性心脑血管病史等,测身高、体重、腹围、双上肢血压、听血管杂音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 2、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史体征或既往有异常指标需进一步检查者,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四项、血液免疫检查等。 3、脑、颈血管超声 脑、颈血管超声是卒中筛查、术中监测、术后随访的最基本、最便捷的无创性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4、CT脑血管造影(CTA)或MR脑血管造影(MRA) 高度怀疑为脑血管病或血管超声检查提示有脑、颈血管病变时,为辅助诊断及进一步评估病变程度,可行CTA或MRA检查。

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

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1、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2、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 3.9-6、1mmol/L正常范围。 3、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与酗酒; 7、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学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时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

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脑卒中常见预兆依次为:(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3)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时不同的头痛。 (6)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7)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9)恶习呕吐或血压波动。 (10)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 (11)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2)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人类健康无可争议的“第一杀手”。2003 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1670 万人死于CVD,占总死亡人数的1/ 3;每年至少2000万的心脏病和卒中生还者需长期医疗护理;每年全世界用于CVD 治疗的费用高达3300亿美元。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的心脏病和卒中统计——2010更新数据显示,近50年美国CVD所致死亡率持续下降,但2006年美国CVD致死人数仍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3%。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CVD的人数约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5%。2008年,CVD所致死亡人数仍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因此,正确认识CVD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是当务之急。 1、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最早由美国Framingham研究提出并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定义是:存在于机体的一种生理生化或社会心理特征(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使个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几率)增加,减少或去除该因素后个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就减少或消失。这样的特征(因素)称为某病的危险因素。自1961年公布的Framingham随访6年报告首次提出“危险因素”概念以来,欧洲、美国和亚洲开展的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致证明了CVD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吸烟。心血管病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已知心血管危险因素有近300种,但最重要的有十几种。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各家意见不一,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分类是分为“传统的”和“新的”两大类;第二种是分为“可改变的”和“不可改变的”两大类;第三种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大类。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将危险因素归为三大类(表一):(1)主要(传统)危险因素(只研究较早,已有较详实可靠的研究结果);(2)潜在危险因素(指较新的,目前仍存在争议或尚未被充分证实的因素);(3)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较早就了解并研究过,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可靠的研究结果不多,需进一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高潮,不仅发现了新的危险因素,而且对三大危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表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类 主要(传统)危险因素潜在危险因素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 1、年龄 1、超重∕肥胖 1、教育程度(偏低) 2﹑家族史 2、血清TG升高 2、经济收入 3、男性 3、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 3、职业及其变动 4、高血压 4、血清LP(a)升高 4、不健康饮食 5、吸烟 5、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5、缺乏体力活动 6、血清TC升高 6、凝血因子升高 6、过量饮酒 7、血清LDL-C升高 7、慢性炎症(hsCRP↑) 7、精神紧张(压力) 8、血清HDL-C降低 8、氧化应激 8、某些精神疾病 9、糖尿病 9、血浆HCY升高 10、肾功能受损 10、睡眠呼吸障碍 1.1 传统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暴露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时间增加,患CVD的可能性增加。近年的研究显示,男性的CVD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致死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2)家族史: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早发冠心病(CVD)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发病时﹤55岁或女性一级亲属发病时<65岁)的个体发生CVD是无家族史的1.5~1.7倍,而且与患CVD的家庭

脑卒中俗称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世界性问题。据统计,我国脑卒中发病已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其中1/3成为永久性残废,而另外的1/3导致了死亡。 那么,脑卒中可以有效预防吗?它的危害因素有哪些?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房颤等,但导致脑卒中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就我国而言,减少脑卒中发病率最清晰的路径就是控制高血压,这也是预防脑卒中最重要的可纠正危险因素。国内外许多高血压临床试验也证实,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危险,而早期、持续、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那么,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是什么呢?诊断高血压须经过多次测量,至少有连续两次收缩压平均值在140毫米汞柱以上,或舒扩张压达到或超过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目前我国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近9000万,患病率为13.5%。近10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25%,其中以临界高血压人群增加最为明显。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已经证明可以减少脑卒中危险的抗高血压药,积极治疗高血压。治疗高血压的目标是将血压降至小于140/90毫米汞柱,如果能耐受,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降低血压水平。除控制血压水平外,还应积极控制脑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调节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控制肥胖者的体重,对高危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等。此外,患者还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减少盐的摄入量,适当增加水果、蔬菜、蛋白质等摄入,适当进行体力运动,减轻超重,保持乐观心情,调节紧张压力等,从而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大连建国医院专家温馨提示:脑卒中的病因多样复杂,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高血压病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隙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某些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附壁性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代谢病中的糖尿病与脑岌中的关系较密切。此外,脑卒中的诱发因素主要有:情绪急剧变化,如生气、激动等;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用力过猛;气候突变;大便干结;用脑过度;服药不当等 目前,脑血管病在我国已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近年呈上升并有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结果显示,无论城乡,我国脑血管病近年都已上升为全死因的第一、二位。2004~2005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脑血管病已上升至我国城乡居民死因第一位。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超过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150万人,得了脑卒中后存活下来的人数多达600~700万。脑血管病也是所有单病种中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在存活的患者中,大约有3/4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随着近年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摘要】目前,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逐渐得到了延长。但是,在每年的死亡的人数之中,因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而死的仍居各种死因之首。 因此,人们应该对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好心 血管 疾病的预防工作。本文主要对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希望对人们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 Q0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371-01 据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教授指出,高血压是诱发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只要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的预防高血压的产生,这样就能 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据相关报告显示:高血压的发病率在近几年来一直呈上升的 趋势,截止到现在为止全球大约已有10亿的高血压患者了。 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高血压病的特点当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三高”和“三低”。“三高”分别是指高血压的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和残疾率高。全国高血压患者的人数以每 年350万的速度激增;在每年的全国人口死因中,因患有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而死的就占 了41%l而且,目前全国已有600万人因高血压病而留下了半身不遂、痴呆等后遗症。“三低”分别是指得患者的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和有效控制率低。据相关的普查报告表明,知道自身 患有高血压的人数还不到高血压患者总人数的一半;患者按医师要求服药的不到12.5%,这 就是服药率低;有的人虽然吃了药,但真正的有效控制率还不到30%,这就是有效控制率低。 一、高血压发病的具体原因 1、肥胖的青少年以及儿童患高血压的概率是较大的,对于相对肥胖的人来说,用药物 来控制患者的血压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要想对血压进行很好的控制,所需要的要剂量也相对 较多。 2、至于成年人,吸烟和酗酒会导致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影响到血压的高低。由 于吸烟极大的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得吸烟者的人更加容易患高血压,而且由于烟中含有 大量的尼古丁,而尼古丁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对降压药的疗效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要大力 宣传戒烟以防治高血压。 3、生活长期不规律,长时间的压力过大也会引起高血压。对于那些从事精神紧张度高 的职业者,例如驾驶员、医师、新闻工作者等人群,由于他们的生活长期以来很不规律,而 且心理压力也很大,再加上他们很少有时间来进行体力活动和锻炼,就使得他们患高血压的 概率要比正常人群高很多。 二、预防高血压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有 1、合理膳食 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控制血压最为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合理的膳食。据预防高血压 的洪教授讲,在日常的饮食方面,人们想吃什么就应该去吃什么,但是一定要做到“虽然什么都吃,但绝对保证适可而止”,每次吃饭的时候吃个七八分是最好的,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七八分饱,百岁不老”。由于人体需要42种营养素,而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能够完全含有这42种营养素的,因此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头一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是食物的多样化。人们 在饮食方面,不能因为喜欢吃什么就天天去吃那样东西,不然会大大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进展型脑卒中病因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2014-09-05 医脉通神经科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简称进展性脑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Petzold等提出,SIP将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增加。因此,开展对SIP等的研究十分重要。对SIP的研究,包括诊断标准、发病机制、病因、危险因素、发生率、预测指标等。清楚SIP 的危险因素,对SIP的预防至关重要。从临床可干预的角度,SIP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不可干预部分和可干预部分,前者包括脑卒中类型、梗死部位和面积、脑卒中严重程度等,后者包括血压、血糖、发热、感染、并发症等。对可干预部分进行干预,可以起到预防SIP发生的作用。 (一)脑卒中分型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按不同标准有不同分法。按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的分法,I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心源性脑卒中(CS)、穿支动脉病(PAD)、其他病因(OE)、不明原因(VE)。按脑梗死部位,IS分为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cction,CWSI)、皮质脑梗死、皮质下脑梗死,CWSI分为皮质型(CWI)和内侧型(IWI),IWI分为部分型和融合型。按闭塞血管,IS分为前循环脑卒中(ACI)与后循环脑卒中,前循环脑卒中又分为完全前循环脑卒中(LACI)与部分前循环脑卒中(PACI)。按脑梗死面积,IS分为大面积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指颅内穿支动脉入口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Hoshino等提出,BAD在各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二)SIP的影响因素 脑卒中类型、梗死部位及面积 一项研究显示,LAA发生SIP多于LACI和CS。Kim等的研究显示,PAD发生SIP多于LAA 和CS。Ong等提出,LACI是SIP的常见类型。LACI发生SIP的机率要高于PACI,PACI 发生SIP的机率最低。Nagakane等观察到,LACI如发生SIP,往往在侧脑室旁或放射冠区出现缺血灶。 据一项统计,CWSI约占脑梗死的10%。徐盈然等统计为10.9%(142/1291)。Nagakane等提出,CWSI是SIP的预测因素。Caplan等报道,IWI常合并其他梗死形式。Kim等提出,CWSI 尤其是IWI,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风险很大;CWSI 如合并伴有严重动脉狭窄闭塞的轻微脑卒中,是早期发生SIP的危险因素。贾丽君等报道,CWSI和侧脑室旁易发生SIP。 Kim等提出,纹状体后外侧脑梗死是SIP发生的预测因素。Kim等的研究显示,皮质下脑梗死发展为SIP的比例高于皮质脑梗死阴。Ohara等提出,放射冠后部型腔梗是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由PAD和S导致的腔梗是发生PMD 的主要原因。Yamamoto等认为,TIA是豆纹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SIP的独立预测因素。 Kitagawa等报道,BAD急性期病情易发生进行性加重,导致转归差。庄君等的研究显示,BAD组SIP发生率为51.7%(15/29),非BAD组为18.2%(6/33)(P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兰陵县人民医院刘秀广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从总体看,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延长。但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 这种上升趋势主要与下列两项因素有关:(1)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上升;(2)人口老龄化。由于心血管病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如何应对和遏止我国心血管病的上升势头是摆在政府和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严峻挑战。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家族史; 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吸烟、缺少运动、心理压力、不良生活方式。 常见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 图1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图2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 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是血压偏高(即所谓的“高血压前期”),高盐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体重增长过快和过量饮酒。血压升高又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致死致残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当3次非同目诊室测量血压的平均水平收缩压≥140 mm Hg及(或)舒张压≥90 mm Hg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一经诊断应立即进行全面的诊断评估和危险分层,在此基础上,根据血压水平以及伴随疾病、靶器官损害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 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三高(患病率高、危害性高、增长趋势高);三低(知晓率、治疗率、达 ①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BHS、AAMI和ESH)的电子血压计。 ②使用大小合适的气囊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大多数成年人的臂围25~35cm,可使用气囊长22~26cm、宽12~14cm的标准规格袖带(目前国内商品水银柱血压计的气囊的规格:长22cm,宽 12 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儿童应使用小规格气囊袖带。 ③测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茶和排空膀胱。 ④受试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必要时加测下肢血压,选择宽度>16cm的袖带。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⑤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⑥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压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 mmHg,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s)缓慢放气。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DBP读数后,快速放

脑卒中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的主要促凝危险因素包括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等。 根据美国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和Framingham 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发病有相关关系。高半胱氨酸血症的血浆浓度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一般认为(国外标准)空腹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在5~15μmol/L之间属于正常范围,≥16μmol/L可定为高半胱氨酸血症。美国研究提出高半胱氨酸血症的人群特异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男性40~59岁为26%,≥60岁为35%;女性40~59岁为21%,≥60岁为37%。国内有关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关系的前瞻性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目前可查资料不多,尚需进一步研究。 叶酸与维生素B6和B12联合应用,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但是否减少卒中发生目前还不清楚。所以建议一般人群应以饮食调节为主,对高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考虑应用叶酸和维生素B族予以治疗。 首次卒中后6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有研究将卒中早期复发的时限定为初次发病后的90天内,所以在卒中首次发病后有必要尽早开展二级预防工作。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2)双嘧达莫(DPA):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抑制剂,DPA缓释剂联合应用小剂量ASA可加强其药理作用。目前,欧洲急性脑卒中治疗指南已将ASA和DPA缓释剂的复合制剂作为首先推荐应用的药物。 (2)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应用“阿司匹林无效”的患者,建议应用ASA25mg和DPA 缓释剂200mg的复合制剂,2次/d,或氯吡格雷75mg/d。 通常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1个月),恢复期(2~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