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潘晓东
改革开放后印刷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供求关系的转换,按照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说法:“某一行业,当许多富商都投入资本,由于彼此竞争,自然降低这一行业的利润。”事实也是如此,在印刷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原辅材料价格的与时俱进,印刷工价却是跌跌不休,企业早已进入微利时代,中小印刷企业更是举步维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要求经营者改变思路,变单纯的价格竞争为特色竞争,脱离腥风血雨的红海,去寻求属于自己企业的一片蓝海。通过为市场提供更为丰富、有着自身特色的产品,通过让客户得到更为满意、周全的服务,来收获企业应得的利润。
特色是企业真正的财富
市场经济崇尚竞争,优胜劣汰则是与竞争相伴的规律。印刷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究竟凭什么?凭价格?凭质量?凭周期保障?毫无疑问,这些都要,这些都是赢得竞争胜利的要件。确保产品质量与在客户提出的时间内交付产品是参与竞争的基础。价格是竞争的重要筹码,但一味以低价参与市场竞争,就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最终陷入泥潭。
当然,导致企业大打价格战有它的内因。
第一: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因为供大于求,企业为了生存,在无计可使的情况下,就不惜牺牲获利,竭力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有一个数据足以说明这一情况:2000年,商业轮
转印刷机的承印工价是每色令不含税25元,伴随着商轮数量的增加,到2010年每色令的承印工价已经跌到9元、甚至8元。而生产用电、水、煤、气、油的价格却都在节节攀升,原辅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由此可见,竞争是如何的残酷!
第二:同质化严重。正因为产品同质,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手段,结果就只有在价格上做文章,甚至不惜走上恶性竞争这样一条既害人也害己的企业不归路。
第三:员工流动性大。产品质量除了靠设备保证以外,还需要有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的员工来保证,员工素质低下自然难以胜任高端、高工价产品的生产,为客户做创新开发更是只能成为一种奢望。于是,只能在低端产品的红海中竭力挣扎。
但即便如此,也不应沉缅其中,不去自拔。
纵观市场,最有效的竞争手段莫过于规模优势或自身特色。做规模,是以量大来降低生产成本,以资本优势来提升开发能力,但这显然不是大多数印刷企业所能为。但强调发展企业特色,则是所有单位都可以去做,无非是从企业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因为,独具特色就有效减少了竞争对手,造就生态环境优良的蓝海;就有了与客户讨价还价的资本;就有胆量拒绝客户提出的某些不合理要求;就可以确保获得不低于、甚至高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如果,特色上升到品牌,它的获利能力就会更高。有一则报道说到奢侈品的品牌价值在其售价中占据到55%,而原材料、加工成本、人工成本之和也仅有17%。这就是品牌的价值,也是企业真正的财富。
因此,在强调企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自身的特色,在发展特色上做文章,以
此去赢得市场,脱离红海。
上海已经出现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印刷企业
十分可喜的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仅是上海的印刷圈内已经出现了一批在经营方向、加工产品、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企业,颇值得我们去挖掘、总结,并且向这些企业学习、看齐。试举例如下:
从经营角度看:部分先行的印刷企业已经完全摆脱了印刷是被动的、传统加工型企业对自己的约束,主动把印刷看成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延伸印刷的产业链条,主动拥抱澎湃兴起的数字技术,主动加大为客户做整体策划、品牌设计、产品设计的力度,主动强化企业的生产特色。
上海“柯创”是一家规模不大的传统印刷企业,如果单纯比拼企业的生产实力,她很难取得自己的市场地位。现在,企业主动把产业链前移,与出版社合作,利用他们的书号资源,集编辑、印刷、发行三者为一体,选择专攻受电子书影响较小的0-6岁儿童纸质读物,现在市场越做越大。从出版做起,掌握了经营主动权;抓住发行这个关键点,也就做到了按市场需求定产。如果不转变观念,又有谁能迈出这成功的一步?按该公司徐益亮总经理的说法:一本儿童书印刷几十万册是平常的事。这在印刷厂领导的眼中,是多么令人眼谗的业务量?
如果说“柯创”依然在生产实体上做文章,那四维文化传媒公司已经把重心移到数字资产管理上。“四维”从广告起家,而后进入印刷,现在她又把重点转到数字资产管理平台的建设上,设想依靠云计算,为所有的广告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平台。试想,一旦现在阅读纸媒体广
告的对象转为阅读信息传递更为快捷的手机或其他电子终端,在减少森林砍伐上是做了一件多大的事?
美资的“硕科图像”同样从印前制版起家,在数字技术兴起,制版走入窘境后,他们转向为世界500强企业做品牌的策划和推广。她没有实体性的工厂,依靠的是员工的头脑与创意,在上海公司,200名员工三班作业,做设计的也在三班组织生产,实在让人感叹。他们提供的方案一旦被客户采纳,印刷任务全部外发加工,赢得设计与生产的双份利润。
事实上,在国内印刷圈中已经具有品牌效应的“雅昌”,同样是主动拥抱飞速发展中的数字技术,放大设计在印刷生产中的作用,走上了“传统印刷+IT+文化产品”的这样一条崭新道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临到开幕前,纸质的开幕式程序表尚未得到确认,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接到市长的要求,第一个想到的设计团队就是“雅昌”,结果,他们也确实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赢得了来宾的称赞。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上述这些企业都毫无例外地把传统的印刷企业定位至跨媒体发展,他们决不把自己的发展思路囿于原先的框架,他们要争取更大的空间。其实,这也是他们能够先于别人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
至于具备工艺特色、产品特色的印刷企业,仅在上海地区可以列举的就更多:像“安全印务”的RFID标签印刷、“东港”的票据印刷、“伊诺尔”的芯片封装、“小林印务”的吊牌、“豪门印刷”的PET透明包装、“紫泉”的印铁瓶盖、“界龙”的覆合液体包装、“瑞时”的立体招贴广告制作、“吉仕”的簿册、……正是这一个个独具个性的产品,使得这些企业在市场上有着比其他企业更强的竞争能力,产品的毛利率也大大高于印刷普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