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食品接触材料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食品接触材料安全
原文见中国国门时报2012年1月11日第06版
解读食品接触材料安全
■陈少鸿
背景资料
前不久苏泊尔不锈钢炊具在很多超市商场被下架,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关于这件事的争议,主要在于其使用的不锈钢牌号锰含量较高。关于不锈钢食具的材质标准问题,已有媒体报道,11月4日,行业协会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召开媒体发布会,出示了卫生部《关于不锈钢食具容器适用标准的复函》,告知公众,即将发布的《食品安全标准不锈钢食具容器》已取消了对不锈钢具体型号的规定。事实上,欧美发达国家也都允许各种牌号的不锈钢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主要控制的是材料中铅、镉、砷等有害杂质的含量或迁移量。至于锰,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意见,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当锰在生活用水中超过一定含量时,会使饮用水带有不好的气味,并使卫生洁具和衣物染色,因此WHO建议锰在饮用水中的限量是0.1mg/L。据我们实验研究,电水壶中使用的某些锰含量较高的不锈钢,水中的锰迁移量会超过这个限量,但这主要是对饮用水感官性质的影响,还不至于影响健康(WHO对饮用水中锰的健康指导值是0.4mg/L)。所以,大可不必“谈锰色变”。
钢铁材料受到腐蚀就会产生“生锈”的现象,“防锈”和“防腐蚀”本质上是一回事。不锈钢所以耐腐蚀,在于其表面形成的一层极薄的保护层,就是所谓“钝化层”。铬是钝化层形成和稳定的必需元素,而镍则可在钝化层被破坏后促进重新钝化。俗称的“不锈铁”也是一类不锈钢,铬含量很高,最少也在10%以上,但几乎不含镍,所以经过风吹日晒或搁置久了会生锈。如果按照上面所谓“专家”的说法,“铬是防锈的”,怎么解释“不锈铁”生锈的现象?谈到对人体的危害,并不在于铬、镍含量太高,而要看材料迁移出来的成分。三价铬对人体是有益的,它是正常葡萄糖代谢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而六价铬则是高毒性的。在非酸性条件下,从不锈钢迁移出来的一般是三价铬。而且,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对大多数铬镍不锈钢(即“奥氏体不锈钢”)来说,正因为它们铬、镍含量高,耐腐蚀性能好,迁移出来的铬、镍元素反而极少,远低于卫生限量标准,因此我们说不锈钢餐厨具是比较安全的。
总之,对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我们既要重视,也需要科学地理性看待。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保护水平,使广大消费者能够“买得放心,用得放心”!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锅碗瓢盆,都属于食品接触材料。“食品接触材料”,指的是正常使用中会接触到食品的制品,以及制造这些制品的材料,比如食品包装袋、罐头盒、餐具、厨具、榨汁机、烤面包机、咖啡机、电饭锅这些小家电产品,也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管道和运输设备中接触食品的零部件;这些制品使用的材料有塑料、橡胶、金属、纸和纸板、玻璃、陶瓷、竹、木、纺织品等,还有涂料、黏结剂、印刷油墨等辅助材料。由于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某些成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随着食品被摄入到人体中;如果这些成分是有毒有害物质,就会造成对健康的危害,因此尽管食品接触材料本身不是食品,但国内外都将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视为食品安全范畴内的问题,制订了各种法规和标准进行监管。
要考察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质量,一种办法是检测与产品接触后的食品,看看有哪些成分迁移到了食品中,这些成分迁移的量是多少,会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是,我们知道,食品有各种各样,不同产地、不同配料,使得食品成分千差万别,还有产品使用条件的不同,比
如或冷藏、或烹调,这些都使得同一种食品接触产品,因接触食品种类和使用条件的不同,检测结果产生很大差别;而且食品复杂的成分也会干扰测定。因此,为了能有相对客观和统一的评价尺度,国际上普遍采用模拟产品使用情况的“迁移试验”来判定其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首先,按食品典型的理化性质,把它们分成几大类,然后用一些能代表食品理化特征的化学试剂来模拟这些食品,我们称这些化学试剂为“食品模拟物”。例如,用乙酸溶液模拟柠檬汁、橘子汁、米醋等酸性饮料或食品,用乙醇溶液模拟葡萄酒、啤酒之类的含酒精食品,用精炼的植物油或某些有机溶剂模拟含脂肪的食品,等等。我们根据产品实际使用中要接触到的食品种类,选择规定的食品模拟物,使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与待测样品接触,例如将刀、叉、勺之类的餐具在食品模拟物中浸泡,或将食品模拟物灌注到碗、杯或罐头盒之类的食品容器中,并保持一定温度、时间。这个过程中,样品中的某些成分就会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然后我们再检测这些模拟物中含有什么待测样品的成分,含量多少。这就是“迁移试验”。对迁移试验中使用到的食品模拟物种类、试验时间和温度、使用的样品量和模拟物量等都有一定的规定,这就是迁移试验规则。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迁移试验规则的规定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按“可预见情况下的最差接触条件”来确定迁移试验条件。举个例说,用来储存食品的塑料盒,如果产品没有说明特定的预期使用情况,则认为该塑料盒可以用来盛放各种食品,而且可能会放到微波炉中加热,也可能在冰箱中长期储存。这样产品就要经历所有种类的食品模拟物、从高温到低温,以及长时间的迁移试验,也就是要选择最严厉的试验条件进行检测。而如果产品特定用途已经明确,则只需根据这种特定用途选择有限的条件进行试验即可。如啤酒瓶,只需进行乙醇溶液的迁移试验。
一般说来,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接触材料中,不锈钢、铝、玻璃、陶瓷,还有塑料中的聚乙烯、聚丙烯制品,已被长期的使用证明是较安全的。当然,这指的是正规厂家使用符合规定原料生产的产品。谈到玻璃制品,需要注意的是,所谓“高档次”的水晶玻璃,因为主要成分有氧化铅,其铅迁移量往往较高,从安全起见,餐厨具还是使用普通玻璃制品为好,水晶玻璃制品适合装饰或摆设用。竹、木和纸制品在生活中也很常见,虽然从它们的基材来说属于天然材料,但为了提高使用性能,往往会经过化学品处理,纸制品制造过程中也会使用多种添加剂,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化学品,以及回收纸中残留有害物质的迁移。从实验室检测结果看,大多数正规厂家的产品安全质量总体上还是好的。
在我国,对食品接触材料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尽管国家已有不少相关制品卫生标准,但并不是所有上市的产品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检验,特别是在很多乡村城镇,大量“三无”伪劣产品通过地摊、小杂货铺流入百姓家庭、小饭馆,这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隐患。我们不要因贪便宜购买来路不明的“地摊货”。在超市或商场购货时,注意查看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等信息是否完全,以及是否有产品材料标识、使用说明、合格证等,正规生产企业一般在这方面是比较规范的。下面介绍几类常用产品的知识。
通常所说的“密胺”餐具或仿瓷餐具,其实按树脂原料分主要有两类。购买时,请注意制品底部的标识,标有“MF”的,表示是以“密胺/甲醛树脂”为主要原料,作为餐具,例如在吃饭这样不算太长的时间内接触热汤、热饭菜还是安全实用的;如果标有“UF”,表示是以“尿素/甲醛树脂”为主要原料,最好不要接触热的食品。这是因为MF比UF耐受高温,后者不适合在80℃以上温度使用。但如果用作常温下盛放水果和瓜子、花生之类干果的盘、碟,“尿素/甲醛”制品不失为价廉物美的用品(UF制品比MF制品便宜)。更要注意的是,如我们前面所说,无论是MF还是UF,都不要长时间高温蒸煮或在微波炉中使用。如果制品使用不当或时间长了,表面出现裂纹、破损,最好弃用。
前几年曾有媒体报道,有专家说“尿素/甲醛”树脂有毒,我国不允许在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中使用。这种说法起码是不准确的,是所谓“专家”对现有国家标准的片面解读。不合格仿瓷餐具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来自于其中残留的甲醛单体。而无论是“密胺/甲醛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