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头琴独奏曲《怀念》

浅析马头琴独奏曲《怀念》
浅析马头琴独奏曲《怀念》

浅析马头琴独奏曲《怀念》

内容提要:文章对马头琴的历史发展轨迹和马头琴独奏曲的创作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概述;结合布林先生创作的马头琴独奏曲《怀念》的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对乐曲的音乐特点及其中运用的马头琴特殊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究蕴含其中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意义。

关键词:马头琴风格演奏技巧

正文

(一)、马头琴独奏曲《怀念》的创作背景

马头琴独奏曲《怀念》是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理论家、作曲家布林先生在1976年创作的一首风格独特、技巧复杂的马头琴独奏曲,这首乐曲在八十年代初由我区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永儒布先生编配交响乐并亲自指挥内蒙古广播交响乐团与布林先生合作演出并录音。本论文对这首乐曲的分析也将根据此次录音的版本进行。

1.马头琴的发展轨迹及独奏曲的创作

马头琴是蒙古族非常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所谓“民族乐器”,系指伴随一个民族形成发展进程而产生发展的,积淀着其民族个性气质和凝结着其律学、音乐审美感觉及其风格的,能够以音乐艺术方式展示其民族个性气质及其心灵世界的,为其民族普遍喜爱的民族乐器。①马头琴在蒙古古代文献中被称作“潮尔”,在蒙古语中是和谐

共鸣的意思,是用来给说唱蒙古英雄史诗伴奏的乐器,所以最晚在蒙古原始部落后期以经产生了。在蒙古汗国时期(1206年前后),潮尔以经是蒙古汗国的汗斡尔朵音乐(既蒙古宫廷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乐器了。如在成书于17世纪初的蒙古史料《黄金史》中记有:“凭借神缘而所遇之忽阑可敦,和其胡儿,潮儿之乐声”等诗名。②由此可证明其在汗斡尔朵音乐(既蒙古宫廷音乐)中的地位。

马头琴从古老的英雄史诗的伴奏乐器到长调民歌的伴奏乐器,又发展到一种独立的民间乐器,经历漫长的时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我区第一代专业马头琴演奏员桑都仍等人开始了对马头琴大胆的改革和马头琴独奏曲的创作。在此之前,马头琴虽在蒙古各个部落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但是大都保持在了演奏一些民歌和一些短小的民间乐曲的状态上。桑都仍先生首开先河,在对民间乐曲的整理过程中,通过改编、连缀等手法创作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有实质意义的马头琴独奏,如“鄂尔多斯的春天”、“走马”等等,并曾带领内蒙古歌舞剧团乐队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上获得过音乐奖③。此后,随着专业的马头琴演奏员增多和各盟旗乌兰牧旗、歌舞团等艺术团体的不断壮大,各种风格特点的马头琴独奏曲也如百花齐放,使马头琴音乐不断的丰富,飞速的发展,布林创作的马头琴独奏曲《怀念》就是这百花园中绚丽的一朵。

2.布林与马头琴独奏曲《怀念》

布林,全称为布林巴雅尔,用汉语译过来的意思是全喜。1940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既现今的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

中旗,蒙语称此地为达尔罕旗。

布林先生不但是一个出色的马头琴演奏家,还是个学术严谨的理论家,他较早地对马头琴的产生发展和流派传承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早在1981年就在《草原珍珠》刊物上发表了关于马头琴产生发展和流派传承的论文《马头琴的渊源及其各流派艺术特色》④。之后又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内蒙古艺术》等刊物上陆续转载发表了这篇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

布林先生1959年参加内蒙古广播文工团,任马头琴独奏演员,兼乐队队长。他的马头琴演奏音色隽秀清丽,弓法细腻,技艺高超,是一位成熟而有造诣的演奏家。在长期的马头琴艺术生涯中创作并演奏了大量的乐曲。其代表作品除了有马头琴独奏曲《怀念》以外,还有如《牧马人之歌》、《叙事曲》、《祝福歌》和马头琴协奏曲《在戈壁高原上》等众多优秀的马头琴音乐作品。他所创作的马头琴协奏曲《在戈壁高原上》,于1984年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鼓励奖;内蒙古自治区首届“萨日纳”奖。80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数民族音乐宫”栏目曾专题介绍其艺术成就。1981年调入内蒙古电视台,从事编导工作,先后参与策划各类电视片100余部。他所编导的系列专题片《鄂温克风情》、歌舞风光艺术片《祖国啊,请接受我的哈达》,先后荣获全国奖项。现为内蒙古电视台副台长、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马头琴协会理事。

这首马头琴独奏曲《怀念》是布林先生比较早期的作品之一,是他在1976年赴鄂尔多斯地区采风、搜集民歌时突发灵感而创作,一

气呵成的心灵之作。据他老人家讲,当时他还非常的年青,只有30多岁,他与现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布和那顺老师一同去鄂尔多斯,布和那顺老师的老家进行采风,并搜集和整理当地古老的传统蒙古族宴歌时,非常有幸的遇到了一个鄂尔多斯非常传统的婚礼宴会。那次宴会上几位年老的蒙古族妇女演唱的一首不知名的古老的蒙古族宴歌深深的打动了他的心灵,回到呼和浩特以后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运用了那首宴歌的主题动机,创作了这首经典的马头琴作品。(二)、马头琴独奏曲《怀念》的音乐特点及其运用的马头琴演奏技巧分析

马头琴独奏曲《怀念》是众多马头琴独奏曲当中风格独特的一首,该曲不但充分的将鄂尔多斯古老宴歌中的特殊的装饰音加以夸张表现,还大胆的运用了马头琴的潮尔演奏法、多种弓法演奏、双音演奏等多种演奏技巧,使其成为马头琴独奏曲中集多种演奏法为一体,风格迥异又难度颇高的作品之一。

1.马头琴独奏曲《怀念》的音乐特点分析

马头琴独奏曲《怀念》是布林先生创作较早的一首作品,作品以《怀念》为题,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斗争最为惨酷,人民希望摆脱那种压抑的生存状态最迫切的一个文化大背景下写成的。全曲充满了一种压抑悲怆的思想情感,《怀念》既代表了当时内蒙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怀念,也是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种控诉,一种反抗。

此曲曲式为变奏曲式,但有很多较为自由之处。

开头是8小节的引子。这首曲子的主调旋律是出现在d小调上的,

但开头的引子确是a小调。第9小节开始,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开始,这里有一个主题与和声进行错位的现象。第9小节在和声上是引子的半终止式,既属和弦,但从速度、节拍上已经进入了主题,从而形成了和声不到位的情况。主题是从引子的半终止和声开始,这种错位的、不协合的音响使人从主题的第一个音符开始就感受到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主题仿佛是一段悲愤的叹息。共20小节。最后随着一个降B 音的出现,轻松的将主题转到了g小调,既主调的下属调,显示了作曲家对五声系统透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

第30小节开始进入华彩部,从g小调的导音和属音的在六度音程开始,不断的以六度,四度,三度为单位进行,主题音乐在g小调上进行,音乐变的不安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惊惶,音乐变的越来越强,仿佛恶梦般汹涌而来,从双音和声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让你感到自己在被命运玩弄的世界上是那么的恐惧和无助……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和主题功能的段落,规模较大。通过各种丰富的和声效果的衬托,始终有一个熟悉的旋律在各种华彩技巧中贯穿,仿佛是引起恶梦的真正力量之所在。直到最后,恶梦渐渐平息,在稍稍宁静的时刻,熟悉的主题悄悄地又来到了。

一段悲愤的的叹息,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旋律,但这次是在f小调上开始的,共21小节,仿佛暴风雨过后宁静的草原,悠美而且让人觉得背后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似的。结束是在f音上,主题部分的完全终结,但是,和声部分的不协合,使这最后的宁静听起来依旧是叹息,依旧是控诉,催人泪下的感动。

曲中有许多具有幻想、变奏等因素的成分,作者在华彩部分中的民族热情逐渐的增长,在经过主题部分再次出现的洗礼,所有的怀念和回忆都有了一种英雄般豪迈的气概,在最后仍回到了悲剧性的高潮。这首曲子是布林先生从抒情到悲剧结局,具有较强戏剧性的作品典范。

2.马头琴独奏曲《怀念》中运用的马头琴演奏技巧分析这首乐曲当中运用了很多马头琴独特的演奏技巧,不但使这首乐曲技巧性和风格性大大的提高,也使其成为其它器乐不法移植演奏的独一无二的乐曲。

(1).潮尔演奏法.

马头琴在流传演变中形成了很多的定弦方法和演奏手法,演奏这首乐曲所使用的是马头琴的反四度定弦法,这是当代最常见和最常使用的一种定弦方法。但是布林先生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却大胆的流传在科尔沁地区的正四度定弦的潮尔演奏法的一些要素吸取到这个作品中来,大大的提高了乐器本身的音乐表现力,为多种演奏法的综合运用做了有益的尝试。

(2).多种弓法的使用技巧

这首乐曲在中间的华彩段落不但运用了多种马头琴的弓法演奏技巧,而且还从小提琴大提琴的弓法技巧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在实践中与马头琴自身的弓法技巧相结合,开拓了一种全新的马头琴弓法演奏技巧系统。

在以前民间艺人的演奏中,虽然也将弓法运用得自然得当,但是

根本没有什么有难度的演奏技巧而言,更不谈什么弓法的技巧系统了。布林先生将大提琴弓法中的运用弓根演奏的顿弓移植到马头琴的演奏中来,在乐曲的两个乐句当中加入非常突然的两个顿弓,犹如京戏当中的跺板,让人心中为之一镇,使该乐曲的戏剧性效果大大的增加,为马头琴的弓法演奏技巧的开拓做了十分大胆的探索。

(3).双音演奏技巧

反四度马头琴演奏时,是用左手的一指和二指的第一关节指甲根部,从弦左侧顶弦演奏。无名指和小指(即三、四指)是用指尖部位从弦左侧触弦演奏的。小指经常用来奏出滑音装饰音和作出大小三度或四度打音。演奏时,主要用单实音演奏,音质结实饱满而又纯净优美。但正是由于这种一二指用指甲根部从弦左侧顶弦演奏,无名指和小指用指尖部位从弦左侧触弦演奏,使双音演奏的难度大大的提高,使其成为马头琴演奏中的难题。

主要的难点在于音准和速度。由于马头琴的琴弦是由一蔟弦组成的,所以左手的这种演奏力度过大音就难以保证,力度过小又会出现各种杂音,所以一直很少有人去写双音演奏技巧的曲目。布林先生的这首乐曲,其中不但有大量的双音演奏技巧的段落,而且双音音程的组成丰富多样,有六度,四度,三度,对演奏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又由于这一段落的华彩性,不但要求速度和力度,还要求一气呵成,不间断,这是一种新的突破和尝试,为提高演奏员的水平做出了贡献。

(三)、结语

布林先生的这首马头琴独奏曲是一首内涵深刻的作品, 他将民

族情感深刻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中间,他的作品是他的精神、生活以及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布林先生作为一个新时期的马头琴演奏家,作曲家,创作了很多马头琴作品,马头琴独奏曲《怀念》是他马头琴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他的音乐,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当时人民心中的悲愤和呐喊,而马头琴演奏艺术正是需要展示和表现这种心灵世界内在的强烈冲突和强烈的激情。在此谨想通过对这首马头琴曲音乐特点及其中运用的马头琴特殊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究蕴含其中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意义;去探寻马头琴音乐发展的一些轨迹,发现一些规律,并且把这首思想内容深刻但又鲜为人知的马头琴独奏曲介绍给大家。

注释:

①李波编.《马头琴独奏曲》(Z).(满都夫序《神奇的马头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年出版,第3页

②乔吉校注.《黄金史》蒙文版(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507页汉文引著

③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文学艺术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年出版,第207页

④布林。《草原珍珠》刊物《马头琴的渊源及其各流派艺术特色》1981年

参考文献:

[1] 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M)(汉文版)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出版。

[2]. 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3] 白·达瓦.《马头琴演奏法》(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4] 李世相.《音乐艺术研究文集》(C).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5] 李世相.《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论》(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6] 莫尔吉夫.《蒙古音乐研究》(C).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内蒙古的发展史

Nwei 内蒙古的发展史 ---------------------------------------------------------------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萨其拉-蒙古族青年马头琴演奏家青年歌手优秀音乐人

蒙古族青年马头琴演奏家青年歌手优秀 音乐人--萨其拉简介 四川成都艺术剧院民族乐团马头琴演凑家,优秀音乐人萨其拉: 中国马头琴学会会员 北京《青》乐团队长 内蒙古潮尔马头琴协会理事 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成都马头琴培训基地负责人 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艺术总监 成都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成都市腾希文化传播公司艺术总监 成都市鹰图腾民族风情部落创始人 2001年以来萨其拉先生多次在国内外举行专场演出,同时还参加过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多个大小型文艺演出,以及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春节联欢晚会均获得好评。 2001年8月跟随齐宝力高(世界级马头琴大师)参加千人马头琴演奏,创吉尼斯纪录,并跟随齐宝力高大师在北京、包头、鄂尔多斯等地演出 2002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大学生器乐比赛,演奏曲目《鄂尔多斯高原》获得:第一名 2005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了个人马头琴专场演奏音乐会 2006年1月香港首届青少年艺术节,获民乐专业组一等奖 2006年1月世界华人艺术节,获四川赛区民乐专业组一等

奖 2006年11月创作个人作品马头琴独奏曲目《遥远的呼德》等 2007年2月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节,荣获:全国民乐专业组银奖 2007年2月在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节活动中展示精湛才艺, 荣获:世界华人优秀艺术人才奖 2007年11月四川省成都市文化系统举办专业团体、专业演员表演大赛 荣获:器乐专业组银奖 2008年中国红歌会总决赛,萨其拉满达组合,获得全国前六强的成绩 2008年11月26日参加中国红歌手在人民大会堂的汇报演出。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2009年协助内蒙的梅林组合夺得中国红歌会09年度全国总冠军 2010年3月发行了个人专辑《乐宴》 2010年5月创作了作品马头琴独奏曲《怀念》 2010年6月在成都成功举办个人音乐会 2010年10月中国“华夏春杯”酒歌大赛,满达组合荣获:铜奖 2011年合3月合作作品《青》正式发行!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班级:10美学国画姓名:杨清清学号:24号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戏剧、建筑,甚至音乐、舞蹈,都是以一种相对整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示出来的,除了建筑和工艺这些特殊的形式之外,艺术主要诉诸人们的精神。艺术创作很少来自于直接的功利性。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审美既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然而,美是有相对性的。美的相对性是美和审美的辩证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绝对性之间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美的相对性具有三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对美的表现有程度的区别,这种表现程度的差异性是以对象自身属性为基础的;其二是指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即使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也有程度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美感的相对性;其三是随着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审美活动的逐步深化,主体的审美情趣将呈现出多层次、多趋向的状况,因而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美的相对性的三种情况在美学史上的均被注意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谓“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意识到美本身的相对性,中国古代关于人体美的标准变迁如“环肥燕瘦”也显示出人们对美的相对性的思考。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林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通过对草原旅游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低级,景点雷同性强,文化内涵不足是目前草原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草原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草原旅游开发文化内涵提升的纵向结构层次和地域文化凸显的空间差异化开发策略,以更全面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蒙古文化内涵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回归自然旅游的出现与升温,草原旅游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对草原旅游的环境影响、资源条件分析、开发方向进行分析,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关注较多,有的研究还试图引入新理论拓宽草原旅游研究视角。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河北,也涉及南方草山。随着草原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不断增多,景点雷同性增强,旅游者需求转变,提升和挖掘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虽有学者提及文化内涵的凸现,也有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关注草原文化研究,但缺乏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开发中需要的文化内涵具体开发内容、开发结构的研究。但以上研究及其旅游文化涵突现的呼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和其他相关探索对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后以主角的身分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是内蒙古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认识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现象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到今天,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发掘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项目,并以此塑造内蒙古的人文形象,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品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文/敖特尔爸爸 相信大家对蒙古族不会陌生,蒙古族都能歌善舞(我除外,呵呵),蒙古族 的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调和呼麦,另外就是马头琴。99年我曾花用了3个 月的时间制作了50把马头琴,整个制作过程几乎全部是手工完成,非常的累,关于马头琴的制作过程,我想大家都比较感兴趣,下面我把制作过程简单地向 大家介绍一下,以此了解一二: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叫它"潮尔"。马头琴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 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民族文化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琴头上有雕刻精致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弦轴,两条马尾弦分别用40、60根长马尾合成。琴弓用藤或木制杆,两端系以一束马尾。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古 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马头琴由琴杆、琴弓、音箱三部分构成,音箱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琴首多 为龙头上面雕马头,后来多为马头的形象。最初的马头琴,音箱和琴杆用木材 制成,音箱正背面蒙羊皮或马皮。琴弦用两束马尾、琴弓用树枝和马尾制成。 由于马头琴音域宽广、音色浑厚而深沉,泛音丰富,为演奏者提供了可以尽情 发挥演奏技巧的条件,因此,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欢快曲调往往能使人振奋、 激动,如泣如诉的曲调令人感伤。演奏采取坐姿,琴箱夹于两腿间,琴杆偏向 左侧。马头琴细弦在里、粗弦在外,音域一个八度,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 琴弓在弦外拉奏,弓法多变,指法丰富,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几十年来,马头琴经过无数演奏家和艺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并吸取其它 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之长处,逐步发展成现代的马头琴。琴杆、音箱的侧、背板,采用传音共鸣性能优良的长白山色木或川滇枫木制作,面板用桐木或鱼鳞

浅谈“艺术美学”

浅谈“艺术美学” 摘要:“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有30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 理论学科”。然而,笔者认为传统的“文艺美学”教程存在难以服众的悖论,也起不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大量枯燥无味、累赘拗口的抽象概念扼杀了学生的五彩斑斓的思维意识,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审美。用“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更好地代替“文艺美学”,此外文章还表达了笔者对当下一些审美观点的批驳。 关键词:文艺美学;艺术美学;谬论;鉴赏;个性化,不确定性,精神性;暴力美学;战争艺术 一、什么是艺术美学?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文艺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学科观点,具有文艺学和美学的双重特色。 实际上,“文艺美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存在争议。因为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文学理论教程》中,第一章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 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艺学”这个词是建国后 从俄文中翻译过来的,应理解为“有关文学这门艺术的学科”。 由此看来,文艺美学应该是研究文学审美的学科。然而事实是,“文艺美学”这门学科是“研究艺术与艺术活动的审美审美特性和独特的美学规律的学科”(周来祥《文 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美学规律》),研究对象十分宽泛。 所以说,当初就不应该提出“文艺美学”这样一个让人困惑的概念,叫做“艺术美学”甚至“艺学”也许更好些。如果叫做“文艺美学”,那就应该把研究范围控制在 文学这一门艺术内。这样的话,概念更加清楚,理解起来也不会有争议。接下来的文 章中,笔者会用“艺术美学”替代“文艺美学”这个概念,以明晰读者的思路,让大 家知道研究对象是包含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即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戏 剧、电影、建筑等八大艺术)。 艺术美学,是艺术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及其规律的学科。而美学,则是把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作为研究主题的学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艺术美学的 定义:“艺术美学是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 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引自百度百科“美学”概 念) “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用概念性的词语来定义,但“艺术美”是无法定义的,尤其是“美”这个字,人们无法诠释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 中国学者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 美是表达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创造美的劳动 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笔者不认同上述观点,因为自然之美是无法用“劳动”解释的。简单说,“美” 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一种感知属性。离开人类,“美”字无从说起。世界是

浅谈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汉师0701 张纪红 1502070126 “美”是一个神圣的词,生活中因为有了美而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美”又是一个抽象的词,美的事物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方面,那就是美的内涵必须以可感的存在形态显现出来,必须具有感性形式方面的规定性。这种感性形式的表现就是艺术,而对艺术的感知就是审美。艺术和审美是“美必不可少的两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审美是对艺术价值的判断。 艺术的形式千千万万,但并不是说任何有生命的事物都能对艺术产生审美活动,对艺术的价值进行判断。 首先,动物不具有审美活动,因而就无所谓欣赏艺术。但是有些人却从中提出了疑义,认为动物具有审美活动。例如,达尔文就持动物具有审美活动的观点,他通过对飞禽走兽的观察,证明说:“如果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之前尽心竭力地炫耀他的漂亮羽毛,同时没有这种装饰的其他鸟类却不能进行这样的炫耀那就不可能怀疑雌鸟对其他雄性配偶的美是赞赏。因为到处的妇女都是用鸟类的羽毛来打扮自己,所以这等装饰品的美是毋庸置辩的。”显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达尔文观察到的鸟兽虫鱼的所谓的“审美活动”,不过是它们繁衍后代而进行求偶的性感活动。雄性鸟类向自己的雌性伙伴展示自己的羽毛和歌喉,同雌性鸟类施放某种气味一样,都是基于求偶的性感活动。所以动物是没有审美活动的,材料中也暗示了动物不会为了无关紧要的光线所激动,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只有人类才具有审美活动,才会对艺术价值进行肯定。动物不仅感受不到人类及其社会生活的美,也感受不到自然界其他事物的美,既不会欣赏风景,也不会欣赏对人来说比它更美的别的动物。它们对同类动物的取舍仅限于本能。所以“动物只为生命所必须的光线所激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所以“人却更加为最遥远的星辰的无关紧要的光线所激动,只有人,才有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和热情。” 由上我们知道,在艺术价值的判断上,动物对艺术无法进行判断,所以动物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能依据审美活动对艺术价值进行判断,进行取舍。 二、审美大于艺术。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艺术并不是指所有的事物,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能够引起我们的审美活动,对这些零散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情绪。然而艺术的范围却不那么宽广,它更侧重于人类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能够引发人们审美活动的事物,如舞蹈、绘画、文学、音乐等等,它属于人文科学。 艺术与科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艺术是主观的情感上的表现,而科学则是客观的,理性上的表现。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与艺术趋向统一。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趋向,引起了美学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头琴项目)前郭尔罗斯蒙古族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头琴项目)—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马头琴简介: 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 民喜爱的乐器。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马皮 蒙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 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 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 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乐器概述: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 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队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文化艺术: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历史追溯: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

关于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于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 我国是最早发并记录岩画的国家,在众多的岩群中,阴山岩画以数量众多、造型动、想象丰富的特性向们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位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脉中,东起乌拉特中旗的其尔山,西至磴口县的布敦德沟,横跨广阔的山和草原。 阴山岩画的创作可以溯到一万多年前,而关于它的记早在公元五世纪,北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写的《水经》中就有了对它的记载:“河水又,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里,山石之上,自然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也”。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认知美的现,同时让我们对远古人们当时游牧生活状况有一定的解。岩画中不同物种的出现,还可让我们对当时的自地理环境进行推断因此,它也成为研究当地气候变迁一个重要标志。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丰富,他的容丰富多彩,反映时当地人们的远古生,阴山岩画是出于巫术的种目的和对生存的渴望记录了当时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宗教信仰、种族的衍生息等丰富的内容。一从内容上分析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义阴山岩画动物题材居多,要有:狐、狼、虎、豹子、马绵羊、野兔等各种生物,有比较复杂的的猎人狩猎场的呈现。在较晚的时候,还出现一些更为复杂的放牧画面,反着人类的进化以及生逐渐富足,对于吃不完的或者较容易驯化的动物开始了驯。通过描写现实生活场、生活环境,体现人们对生存繁衍的重要性认知分析这些动物题材所蕴含的文内涵对于解读阴山岩的文化意义非常重要。根据面上动物的相貌及轮廓特,我们可以对动物

的生存条件作相应判断,不同时不同动物族群的出现,也可以断当时阴山地区的气候变化、被情况。比如:具有地特色的物种,有助我们分析当地的生态境。虎、熊、豹子这类动物的呈,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阴山区为林木环境,狼之类的物则是在草原活动等有的画面上还会有梅花鹿等这些惯生活在山地森林或林,又喜欢凉和湿,这些物说明了阴山地区过去森林覆盖面是非常广的。野马、野、鸵鸟等喜欢干冷气候则可以推断当时阴和他周围的地带具有广的草原或者荒漠。通过析阴山动物岩画的样貌、名,可以推断这些岩画的作画年代以及当时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点等。 阴岩画中还有大量的神格面具岩,他深刻体现着岩画的文化内涵神格面具岩画,作为原始宗教内容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显了原始宗教对于大自然动植物、鬼神、生育的崇。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况下制作岩画成为人们于神灵崇拜的形式之。其中的生育神面具画反映了当时人们于生殖器的崇拜以及生命繁重要性的认识。 如阴山生育神面具岩中,有一幅图上方是一个面图形,下方三角形是女性阴,上下两个图形是有关系的,下女阴形是对上图性质的暗示,幅岩画表现的就是生育女。天神神格面具岩画常用猴子的孔或简单的人面表示天神其周围布满一簇簇小穴,表示个个星座,这说明远时代牧民对于天神的崇拜。山岩画中还有大量的鹿神具岩画,他都是在人面面插上鹿角。在中国代鹿有驱灾纳祥的吉祥之物,在古阴山地区的远古居民崇鹿,因此头戴鹿面具表现对鹿神的崇敬之情免费论下载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阴山中发现了辆岩画,随后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发

马头琴文化

一、马头琴 近年来,乌审旗委、政府围绕创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镇”,组织实施“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创建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培养一批(3000人以上)马头琴音乐初级人才队伍,培训一批(10000人左右)民间马头琴音乐爱好者,培育一批马头琴(生产销售、人才输送、音乐演奏、系列产品研发)文化产业,建设一批以马头琴文化元素为主的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马头琴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带动群众文化、公益文化、文化产业、城市文化景观体系的全面发展,把我旗建成集传承保护、推广普及、人才培训和生产制作“四个基地”于一体的“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具体情况如下: 一、普及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完成了全旗6个苏木镇、59个嘎查村及旗直机关的普查、调研和宣传、动员工作。二是注册成立了“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成立了9个“马头琴文化协会”;组建了62支“马头琴文化独贵龙”,拥有成员1500多人;登记备案马头琴文化户3000户;在教育系统成立了12个马头琴音乐兴趣小组,成员2100多人,搭建起了以“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为龙头,各协会为纽带,“马头琴文化独贵龙”为支点,马头琴文化户为基础的普及网络机构。三是成立了乌审旗马头琴音乐培训学

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100多个班次7100多人的培训。同时在6个苏木镇和部分嘎查村设立了民间培训校点并启动了培训工作,旗直机关以系统、部门为单位的培训工作正在展开,部分学校将马头琴音乐列为音乐课必修课程。四是在普及培训的同时,组织专家编写乌审旗马头琴音乐演奏教材,并建起了马头琴“四库一系统”,即全国“马头琴人物资料信息库”、“演奏曲目集群库”、“文献资料搜集库”、“制作企业信息库”和“检索系统”的基本框架,致力打造全国马头琴信息最为完整的数据体系。五是组建了成员40多人的马头琴乐团,并多次代表我旗参加区内外大型演出活动,2010年赴香港参加第十三届香港世界“金紫荆花奖”文艺大赛荣获7项大奖。2011年,组织300人马头琴队伍代表乌审旗参加鄂尔多斯市撤盟建市10周年《凯歌十年》大型演出,组织400人马头琴代表队参加成陵旅游周活动和“溜圆白骏马”宴等全市大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2011年新年马头琴音乐晚会,元宵节500人马头琴音乐齐奏、庆祝建党90周年等大型演出活动15场。新创作《乌审叙事曲》、《绿色乌审畅想曲》、《祝酒歌》等大型合奏曲10部,齐奏曲14首,编写中小学马头琴音乐教科书并印发2500册。为基层、学校、企业下乡演出50多场,政府无偿投放马头琴器乐7100多把。 二、品牌打造工作有序推进。一是被中国民协命名“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中国马头琴文化研究中心”、

马头琴独奏曲

马头琴独奏曲: 1、万马奔腾 2、初升的太阳 3、回想曲 4、苏荷的小白马 5、嘎达梅林 6、梁祝 草原歌曲: 长调歌曲: 1、辽阔的草原 2、都楞那 3、黑骏马 4、赞歌 5、牧歌 6、圆青马 呼麦好来宝: 1、四座山 2、满都拉罕 3、吉祥颂 4、吉祥如意 草原歌曲: 1、祝酒歌 2、下马酒之歌 3、迎宾曲 4、金杯银杯 5、银杯 6、帅哥哥 7、科尔迎宾曲 8、草原曲 9、草原情10、草原之夜11、草原夜色美12、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3、我跟在草原14、天边15、天路16、天堂17、蒙古人18、蒙古情19、父亲20、母亲21、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22、骏马奔驰保边疆23、呼伦贝尔美24、呼伦贝尔大草原 25、向着太阳26、遇上你是我的缘27、爱琴海28、荷塘夜色29、最炫民族风 30、天蓝蓝31、天边故乡32、套马杆33、我和草原有个约定34、长调请 35、陪你一起看草原36、绿色草原37、带上我的祝福38、高原蓝39、青藏高 40、这片草原41、梦中的母亲42、美丽的草原我到家43、阿尔斯楞的眼睛 44、把你带会我的草原45、请到内蒙古来46、为内蒙古喝彩47、乌兰巴图之夜48、吻你49、草原的祝福50、走天涯51、母亲的草原52、火苗53、自由飞翔54、梦回草原 55、草原的月亮56、天堂草原57、水中月亮58、姑娘我爱你59、鸿雁 60、天下最美的草原61、唱首情歌给草原62、高原红63、想回家64、马兰花65、候鸟66、不想说再见67、难忘今宵68、驼羔之歌69、阳光草原70、等待71、向天再借五百年72、蓝色的故乡73草原牧歌74、康定情歌75、传说76、鄂尔多斯之恋77、吉祥鄂尔多斯78、苍天般的阿拉善79、我从草原来80、吉祥三宝81、乳香飘82、请到草原 83、雕花马鞭84、敖包相会85、我思念草原86、月夜87、牧民的心88、蓝色的蒙古高原89、神奇是九塞90、科尔辛大地91、力格尔玛92、偌恩吉雅93、送亲歌94、阿妈的伟人95、我心中的马头琴96、游牧情歌97、湖仁乌力格尔98、梦姑娘99、唱起草原的歌100、克鲁沦河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喀什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形式: 学号: 姓名: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同时也开创的新时代散文的大门,让更多的人会来喜欢和阅读他的散文。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孰不知余秋雨,余先生散文迷更是遍天下。从小看余先生的文章,就有种逸群脱俗的意味,加之先生的艺术方面的造诣,其散文更是充满了艺术魅力。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 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 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改革的总体规划,内蒙古作为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发展文化产业寄予了厚望,提出创建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构想。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壮大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大区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找准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步伐。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按照我国文化产业的界定标准,国家统计局利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各省市区2004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等指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54亿元,从业人员11.1万,资产总额78.1亿元,全年营业收入85.7亿元。从增加值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内蒙古GDP的1.07%,与全国2.15%的平均比重比较,低1.0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市,高达6.37%;最低的是河北省为0.89%。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比重维系在1.0-2.0%之间。 根据有关数据和现有的情况汇集,初步分析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文化产业总体上呈逐步加快趋势 初步测算,2005年内蒙古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实现增加值41亿元,比2004年增加8.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5%,较之上年略有下降。比重下降的原因在内蒙古GDP的增长中贡献最大的仍是第二产业,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敌不过第二产业。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对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不断加大。2001―2005年内蒙古平均每人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为548元、679元、770元、859元和969元;农牧民为214元、230元、256元、292元和309元,呈逐步上升并继续扩大趋势。 (二)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发展壮大 内蒙古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些年来,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文物、文学、艺术、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事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内蒙古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草原文化的源头,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各北方民族的地上地下文物古迹遍布内蒙古,馆藏文物和散布各地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首屈一指,现已发现各种文化遗存1.5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

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的历史及由来 内蒙古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以北方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家园。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黄帝曾北逐荤粥。战国时,以东胡、匈奴为主体的北方民族逐渐兴起。秦汉时,匈奴、乌桓、鲜卑等族活跃在北方历史舞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诸族进入内地,形成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新时期,拓跋鲜卑统一了北方十六国。隋唐时,出现在北方的有突厥、回纥、契丹、室韦、奚等民族。辽夏金时期,兴起于北方草原的契丹、党项和女真民族相继称雄,占据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内蒙古地理及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上部,有一块狭长的横跨东北、华北、西北的区域。这个区域,看似一只矫健的雄鹰,振羽展翅,雄踞在祖国的边疆;又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昂首奋蹄,驰骋在祖国的北方。这个区域,就是辽阔、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中国的第二大高原.东起茫茫的兴安岭,西至阿拉善戈壁,地跨东北、华北、西北,毗邻八省区,接壤俄罗斯、蒙古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肥沃的农田、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和无穷的地下宝藏,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美称。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

罗斯交界,国境线长达4221公里.土壤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相当于我国江苏省土地面积的11倍多;相当于英国土地面积的4倍,法国土地面积的两倍。 内蒙古人文发展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就在歌声里。内蒙古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自东向西有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阿拉善草原。那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布其沙漠,由响沙向游人诉说着种种神秘……那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美丽的河流湖泊、晶莹的北国风光、茂密的森林和神圣的口岸,无一不让游人留连忘返。内蒙古必将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向往的绿色天堂,沉寂的草原正在沸腾起来!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陲,民族众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代文化。内蒙古素有“歌乡”、“舞海”的美称,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源远流长,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巨幅画卷中璀璨夺目的篇章。历史上曾留下了《蒙古秘史》、《江格尔》、《格斯尔》等著名的文学作品以及歌舞、乐器、绘画等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及及当代名家,历史上有成吉思汗、俺答汗、三娘子,当代有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旭日干等众多著名人物。首府呼和浩特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最为著名的是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召。另有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金刚座舍利宝塔、哈素海、清公主府、绥远城将军衙署等。城郊有不少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

马头琴教学大纲

《马头琴》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总学时\周学时:36\1,理论讲授7课时,实践教学29课时。 学分:2 修课类型:必修课 开课学期:3、4学期 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比例各占总学时中的20%和80%。 1、课程性质:马头琴是音乐教育专业技巧必修课之一。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马头琴演奏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兴趣。 3、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三学期课程内容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第四学期课程内容为:初级与中级基础练习。 4、使用教材与参考书: 《马头琴演奏法》白·达瓦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马头琴演奏法》达日玛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马头琴教程》巴雅尔著呼伦贝尔报社出版 5、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正确规范的技法,初步掌握马头琴演奏技能。 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解、实践练习。 7、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平时成绩以课堂教学计分。期中、期末考试以观摩形式进行,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3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70%。成绩以百分制计分。 (二)教学内容与纲要 一、马头琴知识(1课时) 1、马头琴概述 2、马头琴演奏基本知识 3、马头琴演奏法 要点:马头琴常识 二、持琴方法与演奏姿势(1课时) 1、持琴的基本方法 2、持弓的基本方法 3、演奏姿势 4、基础练习 要点:正确的演奏方法。 三、双手配合、运弓方法(1课时)

1、起、落指的动作要求 2、运弓方法 3、双手的默契配合练习 要点:双手配合练习。 四、基本功练习(1课时) 1、指法的音位 2、运弓的正确练习 3、音阶、琶音的练习 要点:音准、音色、音质 五、民间乐曲演奏与长调演奏特点(1课时) 1、泛音演奏方法 2、其他特殊演奏法 3、长调演奏方法 要点:演奏法、表现不同曲目和特点风格 六、手指灵活应用(1课时) 1、起、落指的高度、速度练习 2、触弦点、位置的练习 要点:速度、音准、扎实训练 七、快弓、跳弓练习(1课时) 1、动作自然放松 2、各部位动作协调配合 3、要求方法得当 要点:动作的协调性 乐曲目录: 第一学年 《莫如哈达》昭乌达民歌 《西日哈达》锡林郭勒民歌 《乌伦花》锡盟民歌 《努恩吉雅》哲里木民歌 《窗蝇》蒙古国民歌 《草原连着北京》齐·宝力格 《干杯》蒙古国乐曲 《蒙古小调》内蒙古民歌 《初升的太阳》齐·宝力格 第二学年: 《辽阔的草原》呼伦贝尔民歌 《嘎达梅林》哲里木民歌 《荒城之夜》日本乐曲

马头琴的概述

马头琴论述 班级:/// 学号:/// 专业:/// 姓名:///

摘要: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并且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马头琴历史概述演奏歌曲 正文 (一)乐器概述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 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 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 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 琴。”[1] 对于它名字的由来,是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 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 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 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 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 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 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 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 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 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 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 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 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二)历史追溯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 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马头琴是 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 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 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 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

【大家谈】 浅谈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 敖特根巴雅尔 (内蒙古展览馆,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文章从内蒙古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的总体决策、学术界的文化行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谈了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7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88(2013)01-0178-01 1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的总体决策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早在“十一五”前就及时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决策,把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开创性地加强草原文化研究,加大文化财政投人,加速文化基础建设,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使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创新与发展之路,民族文化事业充满无限生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实现了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总体目标的历史性跨越。 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提出并实施文化建设的“九大工程”,具体阐明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进入“十一五”之后,根据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理论先导、规划预案、项目跟进的基本思路,再次提出以实施“九个一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为切入点,全区上下一起抓、一起落实、一起考核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努力加大文化财政投人,不断提升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相关政策的支持、有效措施的采取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全区各地重点文化工程、大型文化设施以及各项民族文化事业,以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和速度迅速崛起。目前,“九大工程”和“九个一批”任务正在逐一变成现实,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 2学术界的文化行动 2011年,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大学术和文化建设工程,形成思想武装的架构和理论先导的声势,论证了草原文化是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发草原文化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草原文化产业优势,充分发挥草原文化产业化的后发优势,使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具有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界对草原文化地位、特征与精神的基本认定,以及对草原文化及其产业化所进行的一系列高端策划、系统规划与文化创意,不仅为全区各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而且使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形象和影响在国内外得以迅速传播与彰显,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最具内涵的文化名片已享誉国内外。 3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012年,自治区投资1500万元以上的文化建设工程就有50多项。一大批具有文化展示、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和文化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地标建成并投人使用,成为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里程碑。特别是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全区博物馆从原有的十几座发展到现在的50座。目前,基本形成了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居委会)的五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 与此同时,自治区全面整合和利用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着力扶持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积极鼓励出名作、塑名剧、创名牌、推名人,使一大批独具风范的草原文化品牌诞生,并走出草原、享誉全国、蜚声世界。 以保护为先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下大力气夯实文化资源的转化基础,永续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价值,彻底杜绝因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片面性利用、建设性破坏、垄断性牟利所导致的糟蹋、浪费、闲置甚至毁灭文化资源的不良现象。站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加强现有物质和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强蒙古族和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少民族”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加强革命文物、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其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化开发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通过维护和管理,实现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充实、改造和提升,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普查、完 871内蒙古水利2013年第1期(总第14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