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成正比例的量练习题

【强烈推荐】成正比例的量练习题
【强烈推荐】成正比例的量练习题

成正比例的量练习题

一、巩固练习:

1.成正比例的量练习题

(1成正比例的量练习题(2)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3)表中的应付钱数和份数成正例吗?为什么?

2.订购同一种报纸和应付钱数如下表。

(1)你能把表格补充完整吗?

(2)表中两种量是否成正例,为什么?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2)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

(3)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4)每袋水泥质量一定,水泥袋数和总质量。()(5)正方表的周长和边长。()。

(6)订阅《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7)一个人的身高和他的年龄成正例。()

3.解比例。

2.1∶14=1

3.5∶x 161∶x =83∶6

1

4

5

∶x =3∶4 x ∶3.5=2∶14

12∶x =2.4∶1.6 x ∶2

1=15∶6

5

9x =5.48.0 151∶4015

=x ∶10 x 5.3=5.15

一、 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36×3518-3518 81+72÷3

1

6.28×3.7+6.28×6.3

75+131×9+134 80.8×10.1-8.08 31-31×6

5

三、(1)一款手机现价1500元,比原来降价了60%,这款手机原价多少元?

(2)一匹布,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2%,第二次用去全长的38%,还剩40米。这匹布原有多少米?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2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分层水平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水平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水平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生活动方式分组方式:自然分组。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说说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2.光盘 板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 160 =80 3 240 =80 6 480 =80 …… 时间 路程 =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 数量 总价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x y =k(一定) 教和学的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

一、导入 二、教学例1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 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 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 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 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 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 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 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 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 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 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 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 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 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 的变化?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 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 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 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 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 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 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 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 么规律?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一:路程=速度×时间 预设二:速度=路程÷时间 预设三:时间=路程÷速度 预设四:总价=单价×数量 预设五:单价=总价÷数量 预设六:数量=总价÷单价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预设一: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 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预设二:一种量缩 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 原来的几分之几。 教和学的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说课稿: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8页~19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成正比例的量》: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

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另外,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例2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练习题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 辅导老师:周聪 一、 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杯中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2)表中相对应的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的是圆柱体杯子的()。比值一定也就是圆柱体的底面积一定。写出数量关系式是:()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 这个表中 ( )和()是相关联的量。 注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用对、错表示)。 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定,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2.工厂每小时生产零件数一定,生产时间和生产零件总数。() 3.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4.小华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5.小刚的体重和身高。() 6.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的长度和第二段的长度() 三、选择题 1、甲数的1/5与乙数的2/15相等,甲数与乙数()。 A.成正比例 B.不成比例 C.无关系 2、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 A.也缩小 B.反而扩大 C.不变 四、李师傅3小时加工零件24个,6小时加工零件48个。 (1)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哪种量是一定的? (2)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3)照这样计算,李师傅10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

正比例图像练习题 1.订阅《少年天地》的份数与总价的情况如下表。 (1)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数据,在下图中描出份数和总价所对应的点,再把这些点依次连起来。 (3)订阅《少年天地》的总价和份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4)从图像中可以知道,订阅4份《少年天地》需要()元;72元可以订阅()份《少年天地》。 2.下面的图像表示学校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 从图像中收集数据,先把表格填完整,再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否成正比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情感与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两个是相关联的量的例子,你认为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可以用图像、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它。 二、导入新课 1、下面请同学拿出第一组表格,每个小组的同学试着把每个表格都填完整。并讨论每一个表格中的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表格1:骆驼的体温变化表 表格2: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变化 表格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变化 表格4:长方形的长6厘米,那么面积和宽的变化表如下: 1、如果把两个互相依赖的量叫做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分别把上面4张表格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所对应的点做成4张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分别猜猜这4张图分别表示那一个表格相关联的量。…… 三、探索新知 1、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第二组的两张表格。从这两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格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形式的路程和时间如下,把表格填写完整表表格2: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c a x) 2、填完表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表格作对照,讨论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可以怎么写? (3)、谁是定量? (4)、他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比较上面的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师:请同学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再复述一下以上两个表格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关系。 2、回头看看第一组表格。找找在这一组表格中,那一个表格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为什么?如果让你用关系式表示的话,可以怎样表示。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自来水每吨2元,小明家2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 ()和()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小明家2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的()相同, 所以()和()成正比例。 2、根据第1题的回答,说说下面的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东东和爸爸的年龄 (3)、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和还没看的页数 4、从下面的公式中,把两个量成正比例的公式找出来 C=2(a+b) (a一定) C=4a C=∏d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 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许多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活动一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教材作了很细致的安排。活动一把感知过程设计成五步:学会看里程表,计算汽车的速度;由汽车的速度不变,填出不同小时内汽车行的路程;写出相对应 的路程和时间比,并求出比值;交流发现“90既是比值又是速度”,归纳出时间路程 =速度(一定);提“议一议”的问题,结合实例总结概括出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为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 在数量关系中,学生对“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很熟悉,速度“一定”是这个问题情境里的规律,是正比例意义的生长点。教材先通过填表、求比值。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 活动一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教材又设计了活动二,再次感知,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活动二中购买自动笔的数量与总价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单价)保持不变。教材首先提供了买自动笔的素材,学生在填表中找到相关联的两种量(总价,数量),求出几组对应数量的比值,解释比值的意义,用数量关系式表达比值一定,用刚学的的知识作出成正比例的结论。 在前两步感知活动的基础上,教材给出了正比例关系的一般化描述,并说明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而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量的关系,说它们“相关联”,是因为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正如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要一定,即时间路程=速度,速度一定;数量总价 =单价,单价一定。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成正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能力特点及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工巧匠有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的全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具体问题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的三维目标呢?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产要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采取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多个例证,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采取以上步骤的根据是学习比例的知识不能靠直观演示、操作,来获取知识,主要靠实际例子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样克服了比例意义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理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的教具是多媒体课件和展示台 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以及教法的实施,教具的应用均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X/Y=k(一定),从而给出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 2、通过对比、观察、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为了使学生掌握好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教师采用迁移法、对比法、引导法、讲解法、联系法、自主探索法来进行教学。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结的方法等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学情

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2)学生试列:= k(一定)

提问:如果有上面这样一种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吗?思考:刚才这句话怎样说才准确呢?

2019六年级下数学教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苏教版语文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相关联的两个量及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等。 多媒体运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优质教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例1、第5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出示例1。 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预设:(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面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驶路程越少。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练习题.doc

《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习题 一、基础过关 1.细心填空,我最棒。 两种()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如果这两种量中()的两个数 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关系式是()。 二、综合训练 1.一个房间铺地面积和用砖数如下表,根据要求填空。 铺地面积(平方米) 1 2 3 4 5 用砖块数(块)25 50 75 100 125 ( 1)表中()和()是相关联的量,()随着()的变化而变化。 ( 2)表中第三组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是(),比值是();第五组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是(),比值是()。 ( 3)上面所求出的比值所表示的意义是(),铺地面积和砖的块数的()是一定的,所以铺地面积和砖的块数()。 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米) 1 2 3 4 5 6 7 总价(元)19 38 57 ( 1)表中有()和()两种量。 ( 2)在组里说说总价是随着()的变化而变化的。 ( 3)总价和数量的比值实际上表示(),它们的关系式:()。 ( 4)下结论:花布的()一定,()和()成正比例。 3.辨别正误,我拿手。 (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正比例。()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正比例。()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正比例。() (7)圆的面积和直径成正比例。()

(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4.精挑细选,我能行。 ( 1)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不成正比例的是(A. 成人的身高与体重 B. C. 日产量一定,生产总量与完成天数 D. ) 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与高长方形宽一定,长与周长 ( 2)下列成正比例关系的是() A.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与面积 B.房屋的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与块数 C.圆的半径与面积 D.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 3)在下面关系式中,α和β成正比例关系的是() α+β= 10 B.α×β=15 C.=4 D.α= 4β 3 5.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单价一定,购买物品付出的钱数与购买的数量。 (3)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三、拓展应用 1.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 / 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 / 岁32 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能够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能够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教材分析: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个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充足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即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仅仅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协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个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仅仅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另外,增加了理解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例2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设计理念: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理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个句能够看出,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纳和提倡接受学习)学生理应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二、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升课堂效率。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水平,组织水平,归纳水平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有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教学过程: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首先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表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实验,以列表的形式给出了装水的高度和相对应体积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填写对应的底面积。我这节课是用多媒体表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以观察试验引入新课,很快将学生带进新的探索过程中。一句,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一下打开话匣子,为开课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也是很有协助的。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表现,首先出示实验数据报告单,让学生观察表格,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2,让学生计算杯子的地面积,让学生体会到体积和高度的比值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水的体积随着高度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增加、体积也增加,高度降低、体积减少,但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并用“”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关键: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种量中所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根据交流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请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求出比值,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80 =80 =80 ……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优质教案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比如生活中:穿衣和天气有联系,天气越冷,人们穿的衣服就越多,落叶和秋风有联系,秋天风刮得越大,地上的树叶也就越多,以至于有了“秋风扫落叶”的说法。再如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益有联系,学习方法科学,学习效益就高,花的时间少,学习成绩好;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益低,话的时间多,学习成绩反而差。生活和学习中这些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相关联的事物或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举出一些生活或学习中这样的相关联的量吗?

生举例。 师:数学中也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而且相互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些规律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索数学中一些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共同的合作,一定会很好地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二、教学例1。 (示例一情景图) 1.过渡:同学们都坐过汽车,你们看,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我们看到它1小时行驶了80千米。2小时呢?3小时呢?接下来你能把表格填完整吗? 让生口答,多媒体显示答案。 2.师:在刚才填写表格的过程中,相信不少同学已经感觉到表格中的数据在变化,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它们到底是怎样变化的。 3.出示下面的问题: (1)找一找:表中有相关联的量吗?如果有是哪两种? (2)想一想:一种量发生变化,另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3)算一算: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先来讨论(1)和(2)两个问题,哪位同学先来回答。

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一)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时)路程(千米) 3.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1)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2)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9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8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说明: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3)请每位同学先取一组相对应的数据,然后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教师板书:4)教师提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上数的比值一定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 教师板书: (三)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成正比例的量) 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鞋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观察上表(1)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2.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为什么?怎样变化?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一定). (四)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1)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2)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板书: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教师板书: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五E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正比例的意义,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七个环节对其分析,具体如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等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正比例的图像、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和反比例函数打好基础。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前,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学习基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正比例的意义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感受函数的思想,所以需要学生理解记忆。本节课的讲授应注重从学生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等知识,由学生来归纳。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正比例意义的知识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数学思考水平。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和同伴合作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五、说教法 教法: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本课的知识特点及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

《认识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文案

《认识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掌握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提供图表,安排学生观察数据,求比值,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揭示正比例关系,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以后学习成反比例的量以及中学学习函数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能力,在学习正比例之前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认识两个相互依赖变化的量,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能利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学习单。 教学思路:观察与比较--分析与判断--归纳与概括--应用与提高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谈话:今天我们要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为一组,每组各玩5次,每赢一次得20分,边玩边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下你赢得的次数。 适时引导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表格 赢得次数 1 2 3 4 5 得分20 40 60 80 100 (设计意图:运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为后继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再来玩一个成语猜猜的游戏,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水涨船高和风吹草动的画面)我们来回顾一下,水涨了船就高了,风吹了草就动了,一种事物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事物的变化,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那在数学中是否存在这种关系的问题呢,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相关联) 三、探究新知 1.谈话: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唐僧师徒四人,我们将跟随他们一起去“取经”。同学们都知道取经的路上非常艰辛和漫长,于是我们购买一些饼干带去当着口粮,这种饼干的销售情况如下表。 数量/盒 1 2 3 4 5 6 ......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苏教版2014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整个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它的设计和教学很关键。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教学难点是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关键是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如下的调整。 1、整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 我把石头剪刀布一题设为例题教学,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路程速度的问题去 教学。这样孩子兴趣很浓,容易在轻松中突破难点。为了不脱离书本,我把书上的例题设为了副例题,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较为自主地进行小组探究,得出结论。 2、利用游戏、打分,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孩子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我力求在本课的组织中渗透了练习纸,每项的评分。总的反馈,希望可以 有效地避免评价反馈的无效。我从生活情景入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创造性的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实践经验和主动构建之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让学生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牢固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同桌进行游戏,并记录自己赢的次数,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得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状态。 3、引入操作活动 我组织学生对数学书进行研究,相关联两个量的关系便丰富地呈现出来:▲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厚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