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义学体验观视角下的翻译对等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义学体验观视角下的翻译对等思考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认知语义学体验观的基本涵义及“身体—空间”的基本理论,并通过描述体验的主体、客体和方式,进一步揭示出体验的主体——人在认知领域所发挥的主导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来探索翻译实践中的对等问题。在翻译的对等要求中,分析了意义对等的重要地位,并以此为切入点,建立起认知语义和翻译对等之间的相互关联。本文通过具体介绍认知体验和翻译对等两个领域中的一一对应关系,突出了主体的体验因素在翻译对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利用翻译对等的实例对其他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后,最终引出了本文的结论: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以现实体验为背景,以互动交流为方式,既考虑文本的客观性,又兼顾作者、翻译者和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做到翻译的真正对等。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体验观翻译对等

一、导言

语义研究在语言学研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语义研究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课题。西方学者们首先在“意义”的概念上各持己见,比较著名的理论有指称论、观念论、真值论、行为论、意向论以及语义成分论。认知语言学则是在此基础上,不仅论述了意义的本体问题,还论述了意义的来源和性质。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与概念相通,概念对应于范畴,范畴起源于对现实的体验。这就是说,意义也是来源于人类对现实的感知和认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这就是认知语义学的体验观。

翻译对等的基础,是对原文意义的准确把握。语言的意义,不仅包含了其表面意义,更有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复杂寓意。所以对英语原文的意义理解,还必须考虑到其理性意义、情感意义、背景意义、文体意义等等,才能做到正确理解原文。因而,研究翻译必须要认真研究语义,搞清楚语言意义的真正来源,才能帮助我们真正做好翻译工作。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理由,分析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认知语义学的实践观是怎样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帮助我们提高翻译对等的质量的。

二、认知语义学的体验观

(一)认知语义体验观的涵义

认知语义学的一个核心观点便是,思想、知识、意义来源于感知体验。认知科学反复强调了心智的体验性,认为人类在对外部世界种种现象的感知体验过程中,才逐步形成范畴、概念和思想,抽象出认知模型,建立认知结构,获得意义。

(二)身体—空间基础理论介绍

体验的主体。人类通过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以互动的方式来体验客观世界,这也是人类概念和语言的始源。人类作为认知和语言形成的主体,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自然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人类以自身特殊的身体构造——发达的大脑,并用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从而形成人类独特的思维和语言能力。人类的思维具有“体认”的特征,就是常常把自己身体上获得的经验,作为衡量客

观世界的标准。因此,表示人体部位的词语常被隐喻映射到其他语义域中。

体验的客体。人类体验活动的对象首先是空间,包括地点、方向和运动等,也就是认同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即认为一是来源于客观世界。早在1934年,西方学者buhler在他的论著中就指出,空间——地点位置对于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talmy于1988年重点论述了人们在对空间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力量——动态——意向图式,认为这一意向图式在人类的认知和语言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核心的、普遍的作用。

体验的方式。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认为,语言主要是在人们对现实世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是主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互动观也成为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许多学者都强调“理解来自互动”的观点,认为意义不仅取决于理性知识,还取决于自己的过往经验、价值感情和直觉,意义带有想象力、建构性和互动性。

三、认知语义体验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英汉翻译中的对等要求

我国翻译界素来有“信、达、雅”的三原则。“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准确翻译;“达”,就是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流畅;“雅”的标准是比较高的,是从译文的文采上、用词上提出了古雅的要求。究其实质,这三个原则仍是对“意义对等”的最高要求。而我们知道,在翻译的“对等要求”中,不论是“形式对等”、“风格对

等”还是“灵活对等”,其重要性都不能与“意义对等”相平衡。当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意义、形式、文体的完美对等时,就要做出合理的取舍,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保留意义对等,而放弃其他对等。由此可见,语言的意义、语义在翻译中的地位何其重要。

(二)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寻找认知语义体验观的对应因素

在翻译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参与翻译活动的各个因素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应当怎样发挥作用,才能符合认知语义体验观的理论要求。翻译活动的参与者包括了原文与译文、翻译者还有翻译的过程。回顾认知语义学的体验观,其中也有三个组成因素,即体验的主体、体验的客体和体验的方式。准确地找出两个领域的对应关系,是利用好认知语义体验观的理论来指导翻译这个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关键。

本人认为,既然认知语义体验观的主体是人,对应于翻译过程中的也是人,就是翻译者;认知语义体验观的客体是客观世界,对应于翻译过程中的也应是客观事物,就是原文和译文;而认知语义体验观的方式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活动,对应于翻译过程而言,应该是翻译者将原文翻译成译文的活动过程,这里的互动体现为翻译者对原文的判断和理解、对译文的创造和加工,同时也体现为原文及其译文在翻译者的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和认识。

认知语义学中“互动”的概念,强调了人在认知自然界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这也解释了不同人之间为什么会存在

认知上的差异、思维上的分歧,不同民族的语言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互动”因素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翻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翻译者对于相同的原文会做出不同的译文,就是由于翻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差异性而导致的结果。由于人类的认知方式不同,概念结构也有差异,所形成的原型、范畴、意象、图式、认知模型等也就存在着差异,语言表达也就有了差异。人类的心理活动绝不可能像镜子一样地反映客观世界,正是由于人的参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便增加了主观成分。同样,译文对原文的反映,也受到了翻译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翻译者对于原文和译文这两个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和处理,必然要受到其本人的心理因素的干预、影响和制约,因而也就会表现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语言差异。再加上翻译者的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翻译经验等等因素,有时就会出现对相同原文的翻译,译文会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原文和译文也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绝对对等。

(三)认知语义体验观在翻译对等中的作用和意义

认知语义学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以主体为导向的动态语言观,其奠基者talmy将概念化主体的角色提升到了焦点的位置。这种观点强调了认知因素在自然语义学中的核心地位。即在语言的意义中,我们可以发现语言和人类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类借以描述客观世界的语言是由人类创造并使用的。人类对于语言的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也正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