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最新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经典原文天工开物两则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段 介绍炼铁用炭的方法与特点
第三段
论述冶炼工艺,逐节粘合,不断捶打,合为一体,淬火是其中的关键一步,中 西方有区别
对应学生用书 P68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诵读来自百度文库稻》第一、二段,完成以下各题。 错误!
(1)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形状,外形) (2)湿.种.之期(浸湿稻种) (3)名.1为社.种.2 1(名词作动词,命名) 2(社日浸种) (4)俟.其生芽(等待) (5)生出寸许.,其名曰秧(左右,表示约数) (6)即.1栽于亩.2中 1(即使) 2(田地)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6)中国则惟.1事2冶铸也 1(只) 2(依靠) 1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
译文:在接口处涂上黄泥。
句式:倒装句,介词短语作状语被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接口之上涂上黄泥”。
(2)历岁之久,终不可坚。
译文:但经年累月之后,(接口)终究不牢。
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语“接口”,添加于“终究”之前。 错误!
《稻》中主要谈了水稻的种植过程。这些记述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灌溉的理论基
础,在以前的农书中没有记载过。这种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解说,同时提出一系列理论概念,记述工农
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科技成果的方法,使《天工开物》成为一部科学技术的完整著作。
《治铁》中主要介绍了铁器的锻造工艺。详细介绍了铁器在锻造过程中的损耗、所需炭种以及如何使
铁器更为坚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稻》
主要内容
第一段 稻的种类。分别从黏性、功用、稻谷形状和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二段 水稻的育种分秧:第一步湿种,第二步播种,第三步分栽
第三段 水稻的收获和成熟期,以及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的关系
第四段 南方两季稻的栽种以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
《治铁》
主要内容
第一段 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
16.中国古代焊接铁器的方法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具体该怎么做?
[明确] (1)不同:中国在焊接时采取“冶铸”法,而西方国家采取“锻成”法。
(2)办法:首先,将黄泥涂在接口处,将涂有黄泥的铁器放入火中煅烧锤打,此时,铁器就接合在 了一起。其次,为了使接口处不易开裂、更加结实,在铁器出炉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淬炼。这样,接合的铁 器就更结实又耐用了。
明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宋应星 宋应星(1587—?),明代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人。自幼聪颖,博闻强记。年轻时致力于科 举,以期题名,重振门第(宋家乃名门望族,到他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万历四十三年(1615), 与其兄同中举人,时称“奉新二宋”,但在此后间,与进士无缘。多次北上的万里之游,开阔了他的视野, 增长了他的见闻,田间农业技术、作坊手工操作都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作了不少笔记和工艺流程素描 图,为日后写《天工开物》奠定了基础。北上应试的屡屡受挫,社会政治的黑暗,使他对科举彻底绝望, 遂下决心转向实学,研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问题。崇祯十七年(1644),弃官回乡,卒于 清顺治年间。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 深为不满。他才大学博,又勤于著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作除《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 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多已失传。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诵读《治铁》第一、二段,完成以下各题。 错误!
(1)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没有根据) (2)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只) (3)煤炭居.1十.七.2 1(占) 2(十分之七) (4)其炎更烈于.煤(比) 11.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
9.《稻》一文反映了什么科学思想?
[明确] 《稻》表现了作者的重农思想,他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天、地、人)思想, 并加以发扬光大,对天时、地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更强调人的作用,通过科学 育秧、合理分秧、培育新品种,就可以达到丰收的目的。
另外,《稻》也突出反映了宋应星的技术思想,即“法”“巧”“器”三者的完美结合。法,就是操作 方法;巧,就是人的技能和智慧;器,就是工具和设备。而在这三者之中,宋应星一贯认为人的巧智是最 重要的,是主宰“法”和“器”的灵魂,在其他篇章中他对此多有论及。而融会所有这些思想的,是作者 一以贯之的追求实学、期于实用的科学精神。
《天工开物》所产生的背景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两个方面来理解。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 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和市场,江、浙、皖一带手工业,闻名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宋应星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平民百姓接触,熟悉农业耕作、手工作坊 的生产情况。明思宗崇祯七年,宋应星任分宜县(今属江西)教谕,较为闲暇。宋应星在工作之余,整理 资料,从事写作,1637 年,宋应星出版了他一生的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他大科学家的历史地位。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
对应学生用书 P113 )
B.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 C.水火未济,其质.未坚 质:质地 D.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尚:高尚 解析:尚:重视,崇尚。 答案:D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D.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十七:古义为“十分之七”,今义是一个数字。十三:古义为“十分之三”,今义为一个数字。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A.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 B.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C.臣具以表闻. D.取其火性内.攻 解析:D 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例句为“用斧头”,D 句为“向内”。A、B 两项名词作动词,C 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闻”。 答案:D 4.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B.其炎更烈于煤 C.以为受锤之地 D.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解析:B 项与例句都为倒装句,介词结构作状语被后置,例句应为“于清明后”,B 项应为“于煤更
[明确] 引用民间方言土语,补充说明早稻救荒的功用,以及百姓对它的感恩之情、珍惜之意。稻米
在当时人民心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于此可见。
8.《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作者把“稻”作为全书第一篇,有没有特殊含义?
[明确] 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但是作者把稻列在“乃粒”之首,放在小麦、大麦、黍、稷、麻、
“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宋应星把与人民衣食有关的农业各卷置于全书之首,其次是有关工业各卷, 而以不切国计民生的珠玉一卷垫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尤其可贵的是,书中附图 123幅,包括提花机、钻井设备、轧蔗机、大型浇注锤锻千近锚、阶梯式磁窑、玉石加工磨床等。所绘 内容结构准确,比例恰当,立体感强,依其图样与数据,即可将所绘的各种机械设备重新制造出来。堪称 我国古代不朽的科技巨著。
18.结合文中实例,谈谈《天工开物》正文中夹注的作用。 [明确] 《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以夹注,既对正文做了补充说明又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 活内容,且语言生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氛的作用。以课文中的例子略加分析如下: (1)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补充粘稻的特殊功用,带出南方以糯米酿酒的习俗。“所为” 二字,令“糯米”活灵活现。 (2)俗名婺源光之类——指出产地的俗名,令人想到当地以“质本粳而晚收带粘”这一特殊稻米 “为粥”的饮食习惯。 (3)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补充说明这两种稻谷(无论长芒、短芒)都是早 熟品种,长芒在湖南浏阳一带擅长,短芒在江西吉安一带称雄,可见当时稻谷种植之普遍,且竞相争胜, 各秀一域。
《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 20 卷,只刊刻18 卷,分别叙述了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纺织、制糖、冶铸、造船、酿酒以及制造火药、
兵器等物品的生产过程。 《天工开物》所述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天工开物·生熟炼铁炉》各卷先后顺序的安排依据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诵读《治铁》第三段,完成以下各题。 错误!
(1)取其神气为媒.合.(接合的媒介) (2)水火未济.1,其质.2未坚 1(调和) 2(质地) (3)入清水淬.之(淬火,将烧红铁器突然浸入液体中,使其坚硬) (4)弱性犹.存也(还) (5)故大炮西.番.1有锻.2成者 1(西洋,西方) 2(用锤击等方法,使可塑状态下的金属材料成为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器物)
豆前面来论述,是因为在当时全国民用的口粮中,稻米占了十分之七,其他粮食只占十分之三,而麻、豆
多作菜蔬、糕点、油脂之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治阶级鄙视农业生产和农民。宋应星有感于当时
富贵子弟把农民视同囚徒,读书的儒生把“农夫”当作骂人的话,著《天工开物》,并把农业冠于全书之
首,表现了他关注国计民生的可贵精神。
(1)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译文:只可以熬粥的,这又是另外一个品种。
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2)最迟者后于清明。
译文:最晚是在清明以后。
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于清明”后置,正常语序是“最迟者于清明后”。
(3)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译文:不过是长出几粒谷子,只能算是长出谷实罢了。
句式:定语后置句,“数粒”数量词后置,正常语序是“生数粒谷”。 错误!
(1)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译文:夏种秋收的稻谷,必须(种在)山间源水不断的田里。
句式:省略句,省略“种”“于”,应为“必(种)(于)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2)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译文:其中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不是粳类稻。
句式:判断句,“非……也”作标志词。 错误!
7.第三段中,夹注“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有何作用?
译文:谚语说:“万器把钳作为第一”,不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句式:判断句,“非……也”为标志词。
(2)其炎更烈于煤。
译文:它的火焰比煤炭更烈。
句式:倒装句,介词短语作状语被后置。应为“其炎于煤更烈”。
错误!
12.锻造铁器用的熟铁有哪两种?使用哪一种成本更低? [明确] 一为刚出炉的“毛铁”,加工时要耗去十分之三的杂质;一为没有生锈的废旧铁器,加工时 只损耗十分之一的杂质。两相比较,后者其成本更低一些。 13.第二段中的夹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在说明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一个实在但不雅的俗名,火矢,即火屎,谓火烧过的废物。但这样的“废物”却比煤的 热效率还高,而且不堵塞通风口。这一俗名虽不雅,但可能是民间的通称,若不指出,恐生讹误。
二步,其中以稻秆、麦秸包浸至为重要,这样,既可以防冻,又可以增加养分。第三步是“分栽”,这是
水稻种植较为独特、关键的步骤,对农田的湿度要求很高,干旱、洪涝都不宜栽种。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诵读《稻》第三、四段,完成以下各题。 错误!
(1)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就) (2)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十天) (3)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催苗速长) (4)待夏潦.1已过,六月方.2栽者 1(雨水大) 2(才) (5)六日刈.初禾(割) (6)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重视,崇尚)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7.宋应星在《治铁》一文中也写出了中西方在“焊铁”方面的技术差距,宋应星是如何来看待这 个问题的?
[明确] 宋应星说“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其中“奇”字表现出中国在焊铁方面不如西方, 也透露出宋应星对西方科技的欣羡之情。
中国焊铁,“终不可坚”,宋应星对这种技术落后的情况也有遗憾的表露。西方大炮“锻成者”“中国 则惟事冶铸也”一句,“惟”字说明宋应星对中国落后技术不加改进革新有批判意味。
3.文段中的夹注:“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有何作用?
[明确] 补充说明这两种稻谷(无论长芒、短芒)都是早熟品种,长芒在湖南浏阳一带著名,短芒在
江西吉安一带称雄,可见当时稻谷种植之普遍,且竞相争胜,各秀一域。
4.水稻的育种分秧共分几步完成?
[明确] 共分三步:“湿种”是第一步,“最早者春分以前”,“最迟者后于清明”。“播种”是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