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外宣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视外宣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连云港传媒网】摘要:

电视外宣纪录片是在真实素材上的艺术表现,因此,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求选材准确、目的明确;把中国的故事讲的真实、讲的明确、讲的深刻。让受众有真实感,能真正感动受众。艺术上的加工要求在不脱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现和再生,用艺术的语言来表现真实的故事,以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完美结合来表现其纪录片的真实故事。纪录片在影视艺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加强外宣纪录片的制作,在真实的基础上提高纪录片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把真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的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中国的故事向国际上广泛的传播。

关键词:

纪录片、 真实性、艺术性、 同期声、解说词

纪录片是一种真实纪录生活的形式。它要求素材是真实的,创作是真实的是在真实素材上的艺术的表现。真实是它的生命,也是它的魅力的源泉。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风格多样,近年来,表现中国各方面体材的电视记录片在海外受到好评。

但是内外有别。对外宣传不同于对内宣传,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和要求。外宣纪录片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易于海外受众接受。这就要用电视讲故事,讲中国故事。实践也证明,拍好外宣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是非常有效的对外宣传手段,如何拍好外宣电视片,这是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选材要准,目的要明确

体材选准,目的明确,对于对外宣传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无的放矢,不仅不能达到宣传效果,还会带来负面效应,造成很大的危害。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明确地提出各自对国外的宣传的目的和任务。“美国之音”就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美国形象;荷兰国际广播电台就是要通过广播“告诉世界人民,荷兰是友好的、最好的伙伴,也是文明、公正、诚信、富有人情味的国家”;加拿大对外广播“在国际上树立加拿大的形象、宣传其国家的政策、反映其人民的信仰和品位”,“培养对加拿大的兴趣”…….

从50年代末中国电视开始对海外宣传的时候起,就明确地把“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任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我们的对外宣传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正经历着伟大变革,一步步走向富强,有着广阔前景和无限希望”,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更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坚定的信念,自强不息,顽强追求的精神和新观念”。简单地说,我

们对外宣传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认清中国的现实,认清中国的未来。而后者更为重要。

所以我们要多拍一些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把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我们的人民正在做,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真实的有意义的故事讲给世界人民听。讲真实的事,讲身边的事,讲有意义的事是对外宣传最好事。

但外宣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讲,并不是所有主旋律的宣传都可以拿给海外受众。外宣纪录片应该是外国人关心的、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因为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环境的人,受着政治制度、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制约,有着各自的局限。纪录片的内容和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一旦超出受众的行为、心理和文化水平,就无法被接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就要求外宣纪录片要慎重选题。清楚地知道对外外受众讲什么样的故事。
对于外国人感兴趣的、想知道的,我们的外宣一定要跟上。比如基层的民主选举、国有企业改制、外国人在中国的工作生活、旅游观光、投资利益的情况,人民的生活现状等等。一些政策性很强、包含中国独特国情的法规,有很深历史渊源的问题就不适合对外宣传,所以像计划生育、希望工程、升学就业、三农问题等方面的选题,国外的受众是很难理解的,或确良者需要选择某种角度来进行宣传。

还有一些事情我们习以为常,而在外国人眼中却新鲜有趣,象风俗民情、衣食住行等等都是可以选择的体材。

所以讲中国故事,要尽量避免观念分歧,关注那些人类共有的属性,关心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外宣应该大力宣传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和民众精神。要有外宣意识,把握好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二、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和魅力所在。纪录片要求生活的真实,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须是真实的。要求创作的真实,即必须现场拍摄、全面客观纪录、运用长镜头,场面高度镜头内完成,制作要遵循逻辑、体现生活真实,减少蒙太奇剪辑。但是,绝对真实、纯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我们所纪录的真实,甚至于我们生活中的真实,都是选择、判断和接受的结果。而选择本身就不是客观的。即使是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真实。所以纪录片的真实不是没有选择的复印生活,选择(题材、角度、情节、画面等)使内容更集中、叙述更合理,也使纪录片看起来更真实。

纪录片的真实性也需要取舍。按照受众的理念和经验来取舍故事内容、情节和画面。否则真实的也会被认为是不真实的。例如有一部纪录片

,讲述的是一位邮递员坚持几十年在海岛上为居民送信的故事,其中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工作量,年复一年走了很多路,片中有一段特意介绍了由于长时间爬山路,他穿坏了很多鞋,并且出现了这些保存下来、堆积如山的破鞋。这个片子在国外播出时,国外观众对这个片断讪笑不止,很显然,他们不能想念并且接受这一事实。而在符拉哈迪的影片《亚兰人》中,亚兰岛早已经没有鲨鱼了,精彩的捕杀场面是由他导演、指挥出来的,不仅事件本身是设计并摆拍出来的,而且那猎人一家也是从全村选出来组成的。但是这并没有妨碍纪录片成为跨越文化和时空的经典制作,也没有谁对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外宣纪录片必需是真实的,脱离了实际就不能称为记录片,但在真实的体材中要选择适当的叙述角度和方式。我们在看外国电影时,尽叹于其情节的迭宕、紧张和高频率、强刺激的剪辑,以为他们对纪录片也是如此要求。其实不然,在外国人的思想里,电影和纪录片是完全不同的事情。看电影是享受、完全是一种娱乐;而面对纪录片的时候,他们则是严肃的,希望通过纪录片所纪录的事物获得真知。所以国外的纪录片并不以情节和表现为卖点,大多详细地交代背景、内部关系、人物情况、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篮球梦》是跟踪几个想要进入NBA的美国少年拍摄的纪录片。以电影方式运作,得到很高的票房收入。全片长达几个小时,场景人物变化不大,情节也不片段紧张;《云之南》是美国人在中国云南丽江地区拍摄的反映百姓生活的纪录片,它在欧洲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艾美奖”等国际大奖,它就是一部叙述平缓,略有拖沓之嫌的长达4个小时的作品。纵观近年来在国际上获奖或有影响的中国纪录片,也都是有相当长度。

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还要选准叙述的角度和切入点。这个点落在外国观众的心里,这个角度和外国观众的吻合,故事讲起来就事半倍了。一般认为微观容易入戏,也容易吸引观众。抓住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细节,故事容易向纵深发展,说得透彻、深刻,也容易让人相信。《沙与海》、《藏北人家》这些表现关注人与自然、观察生存状态的具有人类学意义的优秀纪录片都选取一二户人家作为考察对

三、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升华

纪录片的原则是真实。它要求保持所纪录的生活的正常顺序和自然流程。这就给讲中国故事的外宣纪录片出了一个难题。有些情节、场面、同期声的出现,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独特的民族风俗,而纪录片的生活流程受时间限制,不允许详细介绍的时

候,怎么能把故事讲明白,让海外观众看懂呢?

鉴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有限而且多有偏颇,我们的外宣纪录片不应为了追求纪实风格而放弃疑点难点的解释交代。况且“文无定法”纪录片虽然有原则、有规律,但是没有——也不应该有定式。打破叙述时空局限,借助空镜头或者必要的技术处理,对海外观众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深入解释,是合情合理,也符合受心理。我认为,所加入的段落只要是真实、有据可查,就与原片相统一、相和谐。我们拍过一部反映外籍教师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纪录片,其中有一段是他们在中国过中秋节。我们就在他们傍晚回家和品尝学校送来的月饼这两处与情节没有什么关联,但很抒情化的空镜头里(秋天的景物、明月和万家灯火)加上必要的解说,使海外受众看得更完整也更明白。海外观众非常关注中国的县乡换届选举,为了向海外宣传这次选举、宣传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很多电视都如实报道了选举的情况,制作了不少纪录片。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做成这个题目,但在策划时,我们搜集了一些土改时期和建国初选举时拍摄的照片,计划制作时把它们和现在进行中的竞选活动、进行中的投票对切,今天激烈的场面和照片上候选人蹲在前面,选举人在背后放豆子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资料的使用虽然不属于选举事件的自然发展进程,但能从对比中看出民主发展的轨迹,看出人们精神面貌等方面的变化。

当二者不能兼得的时候,在风格的纯粹、形式的完美与内容的完整、叙述的明白中,应选择后者。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纪实毕竟只是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是为了表现生活、宣传思想而进行的一种选择。把故事讲明白才更重要。

四、纪录片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纪录片是真实的,所讲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我们把这些真实的故事搬到舞台或银幕上的时候,需要选材、构思、排列、组合,需要语言组织,需要配乐,需要进行一系列艺术性的加工,这种加工的过程,就是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1、素材的选择与文本构思

纪录片是真实的故事。制作纪录片也和讲故事一样,故事讲得好才会有人听,纪录片做得好才会有人看。我们的中国故事讲得好不好,决定因素是内容。讲故事的手法和技巧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也同样重要,这就把选材和结构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简单地说,电视纪录片的故事情节就是根据一定的主题需要,将拍摄内容组合成一个具有构思意义的序列,同时要符合目标观众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特点,从而激发起特定

而具体的情感,使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达到一种精神的共鸣。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都是通过一条的自然的或人为的主线条,将丰富的内容串联起来,构成一部宏大的叙事作品。《话说长江》贯穿全片的叙事元素是长江,长江在此成为了一条天然的、完美的中心线,使创作者能够以很清晰的思路来拍摄和整理沿线的山川地理,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素材,详尽而生动地描绘生活在长江沿线的中国人的风俗。

所以,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外宣传,必须通过语言关。把中国故事讲漂亮,讲出去。

2、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

外宣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主要是运用镜头语言。在这种界定内,摄像机是它的物质基础,构图、照明、蒙太奇是它的语法,画面是它的语言符号,这些都是全世界通用的。所以镜头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世界语。这样它就能够承担起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任务。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搞好对外宣传,就一定要有扎实的摄像剪辑的基本功,自如驾驭这种世界语言。

但高水平地运用摄影技巧做到镜头到位、光影讲究、构图和谐、剪辑规流畅、技术水平高,总之画面漂亮是纪录片可视性的物质保障。所以中国故事要讲得漂亮,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我们的宣传才会被更多的人接受,被国外观众认可。获得国际奖项的优秀纪录片,无一例外地是摄影精品。《藏北人家》的色彩、影调、神秘的雾极景象;《窑洞人家》自然光的巧妙运用和长镜头的使用都产生了强烈的礼堂效果、深深地打动着观众。

掌握先进的技术,经过充分发展,加之商业运作等有利条件的综合作用,西方纪录片的生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代表纪录片的最新理论、领导最新潮流。由于我国电视事业起步较晚,电视外宣渐成体系时间不长,虽然数量不少,但是精品不多。纪录片的技术问题也是我国纪录片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碍。

3、关于解说词的运用

记录片画面与同期声的处理是因为纪录片所讲的故事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一段,它有自己的发展态势和逻辑。所以一般来说,一部好的纪录片应该做到在没有解说词,观众也能看明白。但这并不是说,好的纪录片不需要解说。相反,解说非常重要。

画面和同期声虽然能把事情讲明白,但它们一般无法交代背景,不能把故事讲到位,无法升华主题。我们向海外观众讲中国故事,并不是单纯讲故事,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我们的政治、文化的内涵要用解说来表达清楚。解说要说透,很多因素制约着外国人接受中国故事,不说透,听不懂,达不到宣传的目的,等

于没说,但是又不能说破、说白,因为这不是新闻报道、不是政论片;解说要到位,不到位如同隔靴搔痒,无济于事,但又不能过头,“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不仅收不到好效果,还会降低故事的可信值,把真的弄假了。解说词要在该说的时候说,一语中的,画龙点睛,对画面做必要的补充和升华,是画面的有机结合;不该说的时候上解说,势必会影响观众对画面和同期声的接受,削弱故事的表现力。把观众当成傻孩子,喋喋不休地讲解,惟一的作用就是让观众在快速疲劳和心烦之后换频道。

结论:纪录片是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一种节目样式,它在影视艺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是各国电视对外宣传的一柄利刃。我们电视外宣,要加强外宣意识,在真实的基础上提高纪录片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把真实性和艺术性进行完美的有机的结合,把中国的人和事,向国际上广泛传播。

参考书目:《电视对外宣传优秀论文选》海洋出版社 1999年

《人物写真》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4年

作者单位:连云港电视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