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周易课课件第十二讲:佛学智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度
指用作由生死彼岸渡人到达涅槃彼岸的六种途径和 方法,所以又被称为“菩萨行”。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 布施: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无量寿经》说 “布恩施惠”叫做布施。 布施分为三种: 财施:把金钱财物施舍给他人。内财与外财。 法施:指人格上的启发、学问上的指导。 无畏施:解救他人的危难,使人免除于恐怖与不安; 别人遭遇不幸,我好言相劝。
《观无量寿佛经》中之净业三福
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 十善业。 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 进行者。
如何做个佛教徒
第一,了解佛教研究佛学 第二,具有广大的誓愿悲心 第三,受三归依
为什么要学佛
为了做个明白人。 从因上说,是提升自己的德行。 从果上说,是提升自己的境界。 把身体当作工具,多替社会众生做一些好事。 为人民服务。 当今社会之动乱不安:不知耻、不知畏
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 住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 早拟移住处,事涉有憎爱。 待他摧毁时,彼此无相碍。
清代大悲禅师《绝笔诗》
道我狂时不是狂,今朝收拾臭皮囊。 雪中明月团团冷,火里莲花瓣瓣香。 好向棒头寻出路,即从业海驾归航。 满炉榾柮都煨烬,十字街头作道场。
《丛林》杂志悼赵朴初先生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等何有,谁与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什么是佛学
佛学是中国对佛教哲学的称呼。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西汉末年哀帝时(公元前2年)开始在中国传播。魏 晋南北朝时,佛教与玄学关系密切,广泛流行于全 国。这一时期,信奉佛教的皇帝、贵族、士大夫甚 多,如梁武帝萧衍、名士宗炳、谢灵运、颜之推等 人,皆精研佛典。此时又大量翻译佛经,至唐开元 时已达1076部,5048卷,以后各代续有新译,对佛 学的形成与传布关系甚大。至隋唐,形成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佛教各宗派。通过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宗 教等观念的结合,产生了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的伦 理、宗教等观念的结合,产生了中国佛教与中国佛 教哲学。
业报轮回
业指众生的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意志力,有身业、口 业、意业三种。众生所作的善业和恶业都会引起相 应的果报,有的当世报,有的来世报。业是永远不 灭的,除非意志活动停止。业报不因一期的生命之 死亡而终了,而是一身体死亡之后,业力会自己驱 引自己换一种别的方向别的形式,形成一个新生命。 这种转换状态称为“轮回”。 六道轮回即指人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 间、天上等六种世界受无穷流转生死轮回之苦。
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造作,都是由三个方 面表现出来的: 1、身:杀生、偷盗、邪淫 2、口: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3、意:贪欲、瞋恚、邪见
十善详目
1、不伤害有生命的生物 2、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占有 3、避免不正当的淫欲 4、不说谎、不伪证 5、不以恶毒、污秽的话骂人 6、不挑拨离间,不搬弄是非,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7、不说放荡轻浮、邪秽不正的话 8、不非分贪取,应知足少欲 9、平心和气,不恼怒,凡事皆退一步想 10、不可不明是非,应理智思考,不要产生偏见与误会
关于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达摩,名叫 悉达多。公元前565年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 尼泊尔南方国境,距卡德曼多约200公里——一处 叫伦明丽的地方。他在二十九岁的时候舍弃了即将 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 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 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 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 尼为佛陀,简称:佛,或简称:觉者。意即:真理 的觉悟者。
涅槃与解脱
最高的理想生活:涅槃 佛每说到涅槃,总说是在现法中自证自知自 实现。我们既未自证自现,当然一个字也说 不上来。依训诂家所解释,大概是绝对清凉 无热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 绝对自由无束缚的一种境界。 怎么能得到涅槃?解脱
解脱之可能性
解脱,梵名木叉Moksa,言离缚得自在,即 脱离囚奴束缚的生活,恢复自由自主的地位。 这些束缚,并非别人加之于我,原来都是我 自己找来的,所以解脱不外自己解放自己。 因为束缚非自外来,所以解脱有可能性。也 正因束缚是自己找来的,所以解脱大不易, 非十分努力从事修养不可。
佛教的死亡观
德国费尔巴哈:“世上若没有死,就没有宗 教。” 如何坦然地面对死,这是佛教给予世人的最 大法宝,同时也是世人最想从佛教那里得到 的人生指导。
五代时期禅僧玄泰《遗偈》
今年六十五,四大将离主。 道自玄玄,个中无佛祖。 不用剃须,不有澡浴。 一堆猛火,千足万足。
五代曹洞宗禅师重云智晖《辞世并戒 门人偈》
佛法东来
佛教产生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长 期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佛教逐渐与中国固 有的思想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学位制度
佛教的教育目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翻译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 分为三个阶段: 正觉: 阿罗汉 学士 正等正觉: 菩萨 硕士 无上正等正觉:佛陀 博士 所以“佛”是通称,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独称; 任何人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真心圆证,就称之 为佛。
学习佛学的好处(三)
3、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要满足以下要求: 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 答。 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 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学习佛学的好处(四)
4、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佛教认为人人皆具足成佛本性,“天下地下 唯我独尊”。
五蕴
佛说一切众生之存在,都是由“五蕴”的因缘和合。 五蕴者,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 色蕴谓之色,受、想、行、识四蕴谓之名。色指宇 宙间一切物质及人身上眼、耳、鼻、舌、身诸器官, 名者指心理活动的状态。即色指物质的和生理的现 象,名是指心理的现象。色与名是认识的总对象, 佛称“名色”。 我们何以能认识这些名色呢?那种本能就叫做 “识”。主观的要素——识,与客观的要素——名 色,相对待而接触,名之曰“因缘”。
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1、佛教的传入和民族化,丰富和充实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内涵。佛教与儒、道二家的互相 争论与彼此吸收的过程,促进了中国民族文 化的发展。 2、佛教的教义和哲学理论对中国哲学的丰富 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宋明理学的形成,与 儒学大量地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是分不开 的。
3、佛教僧人建寺和传法,并开辟农田果园, 种植花果树木,对开发山林地区经济,活跃 地方文化作出了贡献。 4、佛教极大地影响中国文学、美术、雕塑、 音乐、建筑的发展。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融合是双向的, 佛教由此而实现了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得 以更加充实和丰富。
八正道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 进、正念、正定 正见:正当的见解 正思维:正当的目标或抱负 正语:正当的言语 正业:正当的行为 正命: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正念:正当的忆念 正定:正当的禅定
三学
戒学、定学、慧学,它们由八正道归结而成。 三学相互联系,通常被认为是学佛者修持的 全部内容。 日常生活如何为人处事?六度
什么是佛教
从广义上来看,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 法、仪式、制度、习惯、教团组织等等; 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也称“佛法”。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 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 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 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 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它 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 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 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什么是佛
佛是什么:佛是“佛陀”的简称,而佛陀是梵语 Buddha的音译。 佛的定义: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 悟的人”。就是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觉行圆 满的人。 佛是谁:释迦牟尼;佛不是释迦牟尼的专属称呼, 而是宇宙间所有众生的共称。 佛学:佛教讲的一切道理。佛学包括三藏十二部、 八万四千种修行方法。
六度的作用
1、布施能对治我们的贪心、培养我们的同情和仁爱 心。 2、持戒能使我们循规蹈矩,不做出格的事情。 3、忍辱可以培养我们谦让、宽大的美德。 4、精进可以防止我们的懈怠偷懒。 5、禅定可以澄清我们的头脑,使精神集中。 6、般若可以使人聪明而有智慧,不会盲从、迷信, 而有敏锐、精确的判断力。
十善
小结
在佛教看来,死不是地狱,但也不是天堂, 所以面对死,既不必惧怕,也不必欣喜,须 指死只是人生中无数平常普通的事情中的一 件。因此,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死, 大悲大喜地面对死都是与佛教背道而驰的。 佛教的不怕死是一种人生圆满的境界。在佛 教这里,死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而是 人不可或缺的生命活动本身。
第十一讲 认识佛教文化
佛教最初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恒河流域,后来 逐渐发展成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在与不同地区和民 族的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印度佛教不断地发生变化, 形成了许多富于地方文化特色的思想体系、宗派组 织和信仰形态。这一方面改变了印度佛教原来的面 貌,丰富了它的内容,另一方面,佛教也因为和各 个民族文化的融合,逐渐渗透到当地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发生着深入而持久的影响,从而成为这些 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在 中国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 佛教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学习佛学的好处(一)
1、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实观: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 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 扫除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 识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
学习佛学的好处(二)
2、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以五戒为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
缘起论
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佛教的 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所谓“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 的生起,都是由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 的;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 事物和现象。因、缘一般的解释就是关系和 条件。
因缘
宇宙何以能成立?人生何以能存在?因缘 何谓因缘:“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 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表示宇宙一切现 象都没有绝对的存在,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 系而存在。
佛教的基本内容——四圣谛
四圣谛指的是四个真实不虚的道理,是原始佛教关 于人生为何具有苦恼和如何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种道理 苦谛——迷的果 经验世界的现实 集谛——迷的因 产生痛苦的原因 灭谛——悟的果 痛苦的消灭 道谛——悟的因 灭苦的方法 佛教所说的道理非常多,都是围绕四圣谛而展开的。
轮回的原因:十二因缘
三世流转: 过去因:无明、行 现在果:识、名色、六处、触、受 现在因:爱、取、有 未来果:生、老死 用来说明苦、集二谛。
十二因缘的启示
众生会衰老、死亡,就是因为我们有生,有 生才会死。而我们之所以会投胎到人间来, 这是因为我们以往的无知和愚蠢,不明是非, 胡作非为所致。因此我们这一世要努力行善, 断绝一切恶因,免得以后又要遭受轮回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