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提要]在新的世纪,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与追求。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德育是首当其冲。历史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泉,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多样化功能,认真落实历史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学历史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具特殊意义。[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要求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教育。这是当前一些青少年思想品德出现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析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必要阐明德育的内涵与外延。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如果把中学生面对的世界分成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三个部分,那么德育要研究与解决的是中学生的心灵世界问题,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应该怎样做人”的问

题。这属道德范畴。由此,再推向人性问题,涉及到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企盼,实质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问题,即人格问题。

综上,我国现阶段的中学德育是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教育等。道德品质教育包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教育,热爱集体、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教育,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维护公德教育等。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包括:崇高理想教育,开拓创新精神教育,意志与毅力的教育等。

德育同时又是一项纵向的社会活动,它包括道德知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教育,也就是通过情感、信念、意志的内化作用,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是一个体系,是一个过程。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首先,从横向体系看,历史是德育的来源。

德育体系中的道德来源于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的每一种社会形态、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道德规范,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这是应该予以否定和批判的。但这仅作为道德内容社会性的一个方面。道德内容的社会性,不仅包括历史性、阶级性,也包括全人类的普遍性。从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看,古往今来,无数的人民群众和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军事家、艺术家等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的优秀品德铸成了人类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一切优秀道德遗产的基础上,才使其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人类社会道德历史发展的共同性、普遍性、继承性为中学历史教学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其次,历史是德育的内涵与载体。单纯以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如果引入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就能使德育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历史知识生动真实,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这种道德情感必然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历史与德育的关系是:历史知识→道德认知→历史范例→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

正由于历史是德育的来源和载体,所以历史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其重要的德育功能有:

1、促进中学生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是怎样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呢?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为什么司马迁不畏权贵倾注全部心血写成《史记》,孙中山百折不挠从事民主革命?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哲、先贤、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只有在有限的

生命里,努力奋发进取,为人类作出贡献,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是古代人的人生观。尽管这种人生价值观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相比,在境界上有一定差距,但这种思想境界,已是十分高尚的了。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形成正得益于历史的启迪。

2、激励学生形成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及振兴民族、创造更高文明的使命感。

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是历史教育最突出的德育功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拂尘览史,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令人骄傲与自豪。这种自豪感能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催促人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能产生强大的民族亲合力与凝聚力,使我们伟大的民族蒸蒸日上。因此,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达作出贡献。“中学生正处于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树立的关键时刻,而历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3、使学生易于接受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

历史是过去的事,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学习历史,可使学生将“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活动、道德精神“激活”,传承“过去’而进行道德创新。诸如,我们可从陈独秀开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活动中,去传承并充实“勇于竞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毛泽东创立指导中国革

命的思想体系、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举中,去继承并充实“思想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力图改革中去传承并充实“大胆变法,改革创新”的精神等。这些精神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气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发掘与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就会增强学生的社会亲合力,容易将上述行为规则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

育人德为先,历史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强化,有赖于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教育实践中的辛勤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