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摘要】目的讨论中医辨证治疗呃逆。方法根据诊断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结论呃逆的治法,降气止呃,理气和胃为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挟痰湿者,化痰除湿;并水饮者,攻逐水邪;兼气郁者,顺气解郁。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呃逆的治法,降气止呃,理气和胃为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挟痰湿者,化痰除湿;并水饮者,攻逐水邪;兼气郁者,顺气解郁。明•张景岳曰:“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若轻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唯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或脾肾之气有大亏竭而然。然实呃不难治,而为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景岳全书》呃逆),说明审证求因,注意“元气败竭”之症,实际实用,很有建树。
辨证论治
1.胃寒
主症:呃逆,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精神不振,胃寒肢冷,时胸胁闷张。脉沉紧,或弦紧,舌质青,苔白。
证析:此为胃寒,食欲停聚所引起。胃寒,寒邪阻遏。胃失和降,气逆作呃。胃寒,食积不化,则胃脘冷痛,食欲不振。胃寒累脾,脾运不健,则二便不调,便溏尿清;胃寒不能消谷,水谷精微不能荣养
脑神,则精神不振;胃寒阳气不运,则肢冷身寒。
脉舌征也是胃寒气逆之象。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处方:丁香散(《古今医统大全》)加吴茱萸、黄连(少量)、苍术、佛手。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木香、砂仁、藿香、防风。
针灸:中脘、膻中、足三里、公孙、内关;或脾俞、至阳、胃俞、阴陵泉、三阴交。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足三里或三阴交),留针半时,出针。可灸,取穴中脘、足三里,回旋灸,或雀啄灸,每穴5~10分钟。
2.胃热
主症:呃逆,脘腹热痛,或胃中灼热,食欲不振,喜冷渴饮,便秘尿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烦热不安。脉滑数,或滑实,舌红,苔黄腻,或黄燥。
证析:此为胃热,气逆上冲所引起。胃热化火化燥,上冲动膈,症见呃声连作。胃热灼津,络伤津损,则胃脘痛、灼热、口干。胃热累及全身,则面红身热,烦热不安,口臭口涩。
脉舌征也是胃热,气郁上冲之象。
治则:清胃泻热,降逆止呕。
处方:竹叶石膏汤(《伤寒论》)去人参加黄连、黄芩、栀子。小承气汤(《伤寒论》)加白芍、黄芩、竹茹。
针灸:上脘、天枢、合谷、间使、陷谷、足三里;或至阳、肝俞、
胃俞、膈俞、阴陵泉、三阴交。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陷谷,或三阴交)。留针半时,出针。
3.气郁气滞
主症:呃逆,头昏头晕,烦躁不安,脘腹胀痛,或胀满不适。口干口苦,呕逆吐酸,食欲不振,大便不爽,眠少梦多。脉弦紧,或弦劲,舌红绛,苔白或干。
证析:此为气滞,气郁化火所引起。胃气郁滞,化火冲击膈间,则症风呃逆,呕吐吞酸。胃气郁而化火,灼伤胃络,则症见胃痛腹胀。火邪伤津,津不上承,则症见口干口苦。火邪伤胃,传导失和,则症见食欲不振,大便不爽。脉舌征也是气滞气郁之象。
治则:理气化郁,和胃止呃。
处方:丹参饮(《时方歌括》)加佛手、川楝、石斛。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加石斛。
针灸:期门、中脘、足三里、内关、天枢;或肝俞、脾俞、胃俞、阴陵泉、承山。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中院,或胃俞)。留针半时,出针。
4.中气下陷
主症:呃逆声低不畅,精神不振,头昏无力,面少无华,气短不续,脘腹不适,泛吐清水,食少便溏,尿少或清,手足厥冷。脉沉细,或沉弱,舌淡,苔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