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公开课)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公开课)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本章的编写就是选择了交通运输这一最重要的地域联系方式进行要点的讲授。

本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通过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阐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选取了“南昆铁路建设”等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但教材内容较少,单纯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交通的区位因素分析等内容进行深化。

【课标分析】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学情分析】

首先,“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是初中教材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小,学生对身边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通过将近一年的高中地理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一般的读图、分析图和相关资料,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也具有开展一些简单调查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通过展示教材案例,并进行相应知识的引导和方法的点拨,学生应该容易掌握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基本特点,可以对不同运输需求提出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建议。

2.了解我国当代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工程当中涉及到的交通运输网。

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引入地理学知识,对其无序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提升。

2.用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社会中的现象——我国正在建设的大型交通工程项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2.理解南昆铁路的修建对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难点

1.根据所需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表法、对比分析法、启发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去年网络上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么大家究竟想去哪里看一看呢?

[请一个学生回答][学生说出某个地点以后][师:要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学生回答]

看来我们的出行有很多的交通方式可供选择,那么,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呢?交通运输在某个地域布局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来解答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了解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板书]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交通方式及其特点

[点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方式从手提肩扛、牲畜驮运,发展到了现代化的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从古至今,交通运输方式的运量、速度、效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渡]那么,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各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8页表5.1,进行分析,请同学回答。

[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回答]略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下面再从运载量、基建投资、运价、速度、连续性和灵活性等经济技术方面的特征,进行排序比较。

[过渡]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我们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了解,那么联系实际,如果你要出行,要运送货物,会选择什么交通方式?

[板书]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点拨]

航空运输一般是运送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公路运输一般是运送短途、量小、容易死亡或变质的活物、鲜货,而远程、量大、不急需的货物一般是选择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管道运输则是运送流体、气体货物。总的来说,在对货物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价值大小、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多、快、好、省”,而人们出行往往考虑的是价格、安全、时效、目的等。

[练习]根据以上原则,请同学们为下面的活动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1.从厦门到北京开会,下午必须赶到。

2.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3.从太原运500吨煤炭到武汉。

4.从巴西到上海运30万吨铁矿石。

5.从胜利油田运送20吨石油到南京。

6.从东山岛运10斤海鲜到云霄县城。

[点拨][以小故事串联起来]

1.从厦门到北京开会,下午必须赶到。(航空)

2.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河运)

3.从太原运500吨煤炭到武汉。(铁路)

4.从巴西到上海运30万吨铁矿石。(海运)

5.从胜利油田运送20吨石油到南京。(管道)

6.从东山岛运10斤海鲜到云霄县城。(公路)

[过渡]今日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人们交往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请同学们阅读79页的图5.1、5、2和“磁悬浮列车”材料,并思考交通运输的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的意义。

[板书]3.发展趋势

[展示图片]老式火车、普通动车组、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海上冷冻船、油轮等

[点拨]从以上资料可看出现今交通运输方式的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意义在于: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时间,增加通过量;其次,可扩大运输工具的运载量;发展集装箱运输,可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的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等。

[过渡]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交通运输点相互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请同学们看课本80页图5.3,说明它的组成。

[板书]二、交通运输布局

1.基本要素

[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网是由不同的点和线组成的。图表中的上面一行表示“项目”,中间的“运输方式”一列是最基本的,以此为中轴,向左表示由一种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运输网;比如,铁路运输方式下形成的铁路运输网,还可以和公路、内河水路交织行程铁路—公路运输网或铁路—公路—内河水路运输网;往右,从省级综合运输网到大区级再到国家级综合运输网,表示综合运输网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

[过渡]交通运输网由如此复杂的布局,那么,它在某一地区的布局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2.影响因素

[点拨]交通运输网的点和线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自然因素,要考虑地形、水文、地质、气候条件,比如在平原地区选线要尽量少占用耕地,在山区选线应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或开凿隧道;遇到沼泽地应避开;地质复杂的地区,要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开凿隧道时要尽量避免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在工程设计中还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天气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合理布局交通线,可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可以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技术条件使得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过渡]请看我国铁路网分布图,思考我国铁路网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形成这些特点?

[点拨]铁路网分布东密西疏。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形以平原为主,铁路建设难度小。西部铁路建设难度较大。

[过渡]可见,交通运输网的布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所讲的内容,并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阅读80页案例3。( 1. 南昆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何处?2、南昆铁路建设的影响因素?

3. 南昆铁路的建设有什么意义?)

[点拨]起点广西南宁,终点至云南昆明,它是我国继成昆铁路之后在西南山区新开通的又一条铁路大动脉,也是西南地区通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便捷的一条出海大通道。把资源丰富的西南内陆,同有绵长海岸、便捷通道的华南地区联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对带动和繁荣沿线地区经济以及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南昆铁路途经19个县(市)地区和吸引范围内有十多个少数民族和较多的贫困人口。南昆铁路的建设对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从图5.4上可见,南昆铁路经过地区,地势上有多次大的起伏,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因此,在自然条件复杂的条件下修建铁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所以说南昆铁路是我国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

[讨论]选择你熟悉的线路、车站、公路等,讨论影响它们布局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请课代表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发展趋势

二、交通运输布局

1.基本要素

2.影响因素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变化 发展趋势 高速化

大型化 专业化 联合 交通运输布局

基本要素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

自然条件 科学技术 铁路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例题解析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例题解析 【例2】适合远距离水运的产品是() A.新闻印刷品 B.煤炭 C.时装 D.电脑芯片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种运输方式的基本含义、特点及其选择原则。例如铁路适合于大宗、笨重的物资中长距离运输,也适合于要求准时到达的大量日用工业品和旅客的长距离运输;水运适合于大型、笨重、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但要有良好的河道或港湾条件;航空运输一般只负担大城市间和国际快速客运及贵重、保险、急救物资和报刊、邮件的运输。其次要明确不同的货流、客流有不同的要求。A、C两项的主要要求是“快”,D项中电脑芯片属贵重货物,主要要求是“快速安全”,只有B项符合要求。 点评:本题立意在于考查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及意义,具体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方式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此题实用性与时装、电脑芯片等时代性产品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答案:B 【例3】下图是“1999年我国高速公路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9年,我国各地区高速公路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 A.西南三省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 B.华北平原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 C.非季风区没有高速公路

D.沿海岛屿没有高速公路 (2)与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明显相关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气温高低 C.降水量多少 D.气象灾害频繁 解析:解答第(1)题的最好方法是用排除法。图中西南地区明显存在着几条互不联系的高速公路,非季风区的新疆有高速公路存在,台湾岛上有高速公路分布,因此A、C、D 三项错误。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特点是东部沿海地带密集,西部内陆地区稀少,同时高速公路的修建需要较高的技术、较多的资金要求,高速公路网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客货流量比较大的地区。因此本题选A项。 点评:本题把交通运输的高速化发展的趋势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热点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也反映了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受社会经济、自然、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1)B (2)A 【例4】读“某地货物四种运输方式运费与运距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运距<80千米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2)80千米<运距<550千米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3)运距>550千米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4)最昂贵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它适合运送的货物特点是________。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交通运输布局——交通运输线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任意选择家乡某一种交通运输线,通过搜集材料了解该交通运输线在建设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组内汇总做成PPT,课前进行展示交流。提前两天设计好本节课的导学案,主要呈现本节课的思维框架、学习流程、规律总结以及和学习内容相关的素材,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课堂学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交通运输布局第一课时—交通运输线。首先,我们先聆听一首歌,一起感受青藏铁路沿线独特的风景。播放歌曲《坐上火车去拉萨》,听完歌曲之后我们沉浸于青藏的美丽风光,但是同学们知道歌曲里涉及的青藏铁路为什么要修建吗?今天我们一起进入青藏高原,去学习认识一下青藏铁路。 【素养目标】 1.了解主要交通线类型和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一般步骤。 2.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学会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能够对简单的区域交通运输线路进行模拟设计。(地理实践与综合思维) 3.了解青藏铁路沿线地区地理特征,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其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区域认知与人地协调观) 【预习交流】 一分钟小组完善学案的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一、析因究理,以例得法——青藏铁路全班分成“需求论证组、线路选择组和技术保障组”3个小组,每组探究1个问题。 1.(为何建)为什么建设青藏铁路? 2.(在哪儿建)在四个预选方案中,为什么最终选定青藏方案? 3.(有哪些自然障碍?如何解决?)从自然环境考虑,青藏铁路在建设中遇到哪些自然障碍?在铁路建设中采取哪些措施克服自然障碍? 【学生展示】 1. 需求论证组: 2. 线路选择组: ①新建线路短,投资少; ②沿线地区地势较平缓; ③沿线地质、气象灾害较少; ④技术性难题(多年冻土)较单一且已解决。 3. 技术保障组: 自然障碍:高原多年冻土,施工困难;生态环境脆弱;高原缺氧。 解决措施:热棒、铺设通风路基、以桥代路等等。 【点拨】 以桥代路在青藏铁路中的作用:避开多年冻土地段;沿线地区河谷多;

八年级地理上册 43 交通运输业(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交通运输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标要求】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教材分析】 这一章阐述的是有关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学好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有重要作用,既有利于学生对人地关系内容学习方法的掌握,又能呼应前面农业.工业的学习,明确交通运输业的“先行官”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政区.地形.河流.资源及中国的农业.中国的工业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国的交通已经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习难度不会很大,但要形成牢固的空间概念却不容易;要求识记的内容较多,但客观性强,可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为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可以对教材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和重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铁路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3.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如在评价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时,引导学生从运量.运速.运价等几个方面,比较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的不同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充分运用图像进行教学,以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了解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选择教学设计

山东省德育优秀课例评选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教学设计 王绪能 博兴县店子镇中学

第一节第1课时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设计理念】 依据《课程标准》和《山东省中学地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的要求,贴近学生,既拓展深度又不增加难度。学习过程的设计是以生活情景呈现,在有趣、有疑的模拟情境中,学生通过思考比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归纳出客、货交通运输方式时需考虑的因素。 【课标要求】 1.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交通运输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交通运输方式及其选择。 教材通过图像资料为学生展现了运输工具的发展史,提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运量、运距、运价、运速等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完成后面的活动提供了思考依据。本部分设计了“比较与选择交通运输方式”为主题的活动,本活动是对教材征文内容理解程度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的检测。 【教学目标】 1.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结合生活实例或真实情境,选择恰当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难点】 1.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一般规律。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和文本资料学会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与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导入新课: 与学生谈出行 课件出示到济宁的交通方式 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老师到济宁时 选择的交通工具 引发质疑 识交通一、教师讲解问题1、3,出示问题2 1.交通运输的地位及概念?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与现代交通工具?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 完成学案:识交通 学生反馈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承转】我们共同分析了这样两个例子,得到了这样两个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自已看 一个例子。无锡市城市形态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上的材料1 和材料2,先自己 思考一下问题探究1 【小组探究】 【探究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材料1:无锡是我国古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19世纪中叶以后无锡之所以 能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工商业发达的著名城市,在一定程度 上得力于古运河。 材料2: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无锡市区图 【问题探究1】 1、推断无锡在“水运经济”时代的城市形态。 根据“主要的交通干线是聚落的发展轴线”,我们推断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 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沿着运河发展延伸的。 【设计目的】通过教师的设计,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对从未见过的事物或者现象进行推 断,教师帮助印证其正确性,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师】教师展示图(无锡运河风物图、著名的码头——黄埠墩)来印证其推断。 【承转】请同学们对比“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无锡市区图,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比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的聚落空间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 种变化能说明什么? 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聚落的空间形态是沿着运河发展延伸的,而现在主要是 沿着铁路线、公路线发展延伸的。 这说明了无锡市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以水运为主转向了以公路、 铁路运输为主。(所以说聚落形态会随交通干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设计目的】学生能从地图中对比观察主要地理表象(主要要素的特征)的变化, 并对这种表象的变化运用掌握的地理规律作出合理的解释。 老师:现在的无锡由于铁路和公路的快速发展,水运的地位下降了,那么,古运 河就弃子不顾了吗? 答:不是 【课件展示】无锡古运河的旅游图 【承转】历史上较为典型的还有扬州城市形态的变化。请同学们看一下这段材料,

1.4 交通运输业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下)

第四节交通运输业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通过了解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3、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4、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 5、了解我国航空运输的成就,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6、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7、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教学难点: 1、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 2、、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引入 每年寒、暑假或节庆日,不少同学外出旅游,观赏祖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既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实在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那么你们外出旅游时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呢? (板书)第四节交通运输业 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业的作用

(讲)便利的交通运输能使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问)什么是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生产部门。 (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路、铁路、航空线的长度都有很大增长,运输工具从原来只能靠人力,逐渐发展为马车、船舶运输,进而发展为汽车、火车、飞机运输等,运输能力也有所增加。 (活动)活动练习题 (探讨)以你的家乡为例子,说一说交通条件的改善由此带来的便利。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板)1、公路运输 (问)(1)公路运输的哪些特点?(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速度较快、“门对门”)(2)在什么情况下,公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缺少铁路和水运的地区)(读图)2000年公路通车里程是1952年的多少倍?(11倍) (讲)图上的公路线只是干线,现在除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上的墨脱县,因地形起伏极大,尚未修通公路以外,全国各县、市都已通公路。在我国的公路干线中,西部的公路干线长度大,而且工程艰巨。 (问)上个学期我们介绍了工程较艰巨的公路有哪些? (讲)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已修建了高速公路,它是专行汽车的高等级公路,具有时速快,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第2课时 (板)2、铁路运输 (问)(1)铁路运输具有什么特点?(速度较快,运载量较大,运价较低)(2)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于采用铁路运输?(长距离、大宗笨重货物)(读图)、对比1952年和2000年的铁路营运里程、 (1)查找南北铁路干线 (结)(1)先找出北京的位置,然后查找从北京向北和向南各有哪几条铁路干线。由北京经天津向北到哈尔滨为京哈线。由北京向南有三条干线,西边的一条是由北京向南直达广州的京广线;东边的一条是由北京经天津直达上海的京沪线;京广线和京沪线之间的一条是京九线,从北京经津、冀、鲁、豫、皖、鄂、赣、粤直至九龙。 (2)焦柳线由河南焦作向南直达柳州,这条线向北可经太原到大同,基本上与京广线平行。 (3)宝成——成昆线,由宝鸡向南到成都为宝成线;成都再向南到昆明为成

第一节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第一节交通运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记住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3.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2.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路线。 3.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注意交通安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 2.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教学方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活动法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第二课时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第三课时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这里的路指的是什么呢?(交通)我国的交通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交通。 (板书)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板书)一、交通运输概念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都借助什么工具呢?(让学生结合实例谈生活中的交通,引起学生探讨兴趣,活跃气氛) (学生回答)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厂里的接送专车等。 (启发思考)各种车除了拉人外,还可以拉什么呢?(拉货)能拉人拉货的工具还有哪些呢?(飞机、轮船等)日常生活中,大家观察哪些活动都要借助这些工具呢? (自由发言)农民收粮食用拖拉机 游长江三峡坐轮船 商店进货用卡车 到外地出差坐火车 外国与中国间运包裹用飞机等 (启发思考)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使人或物发生了一种改变。那么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人或物的位置随交通工具在变) (归纳总结)像这样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就是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交通运输的方式及其优缺点; (2)掌握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特点; (3)了解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2、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的实例,学会分析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和布局的影响因素,培养人地协调观; (2)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 难点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学类型: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PPT,教材 教学方法:举例法、图示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所谓“衣食住行”其中“行”是我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环节,简单说“行”指的是交通运输业,它密切地联系了农业、工业两大生产生活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交通运输的概念:广义上是指运输和通信;狭义指只包括运输,借助于客观物质实体,实现人和物的位移 【课堂提问】 1、你所知道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2、如果你到三亚、杭州去旅游,请问你分别选择哪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呢? 一、当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1、当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指: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 2、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合运输的货物: (1)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优点: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 缺点: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适宜运输的货物: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如矿产、金属、牲畜等工农业原料及产品。(2)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益重要的运输方式 优点: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输成本高。 适宜运输的货物:短程、量小的货物。 (3)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优点: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点: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适宜运输的货物: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4)航空运输——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优点:速度快,效率高。 缺点: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适宜运输的货物: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优点:用管道运输货物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运量大,无时间限制。 缺点:需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适宜运输的货物: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它矿浆。 3、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的比较 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运量较大小最大小 运速较快较快最慢最快 运费较低较高最低最高 灵活性最强最差 连续性差差最强 受自然影响大大最小 投资高最低高高 4、交通运输方式的一般选择方法: 通过图示法,根据距离、运量、运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不同的运输方式对上述的要求程度是不同的,并且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 适宜的使用范围,因此我们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抱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区别对待,灵活掌握,做到妥善组织安排,合理协调使用。【巩固练习】 (1)请选择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 人或物的位移 从哈尔滨到广州参加贸易洽 谈会 从重庆到武汉 从密云水库运2吨活鱼到北 要求 次日必须报道 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保鲜 铁路公路海运河运航空 ★ ★ ★

交通运输布局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布局》课堂教学设计 兖州市第六中学 刘静

一、课题概述 《交通运输布局》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讲述了交通运输线、站点的布局和城市交通网。各交通运输线、站点的区位因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城市交通网是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道路网的一种特殊形式,必须在遵循多种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本节内容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学习时应注意联系实际,重视案例分析,突出重点,强化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 关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感性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还是能够很深的体验到,但是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的时候则出现了很多无从下手的情况,这说明学生在组织知识的时候还是欠缺很多的能力。同时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会学生能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实例,这就要让学生能够从案例中首先读出信息,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需要培养的技能。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学会分析重大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 3、了解各种交通运输站点的特征和功能,以便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4、了解城市交通网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结合分析本市的交通网,模拟设计合理的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方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一般步骤的了解,学习进行简单的区域交通运输线路模拟设计。 2、通过阅读青藏铁路资料和上网查询与本地区相关的新建交通线资料,学会分析影响具体交通线的区位因素。 3、以上海港为例,了解综合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 4、通过对香港国际机场的区位分析,归纳航空港选址的主要区位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重大交通工程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家乡交通网络进行分析评价,培养学生关注身边问题、学以致用、参与家乡建设和发展的思想。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教学设计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业的概念、作用。 2.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我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必要性。 3.了解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及我国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并学会阅读列车时刻表 二、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说明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以及主要铁路枢纽,并学会查看地图和使用列车时刻表。 三、教学难点: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及铁路枢纽。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画图法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复习导入 提问: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能源、矿产、市场、交通、劳动力等。) 问: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交通) 过渡:那么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呢?(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自主学习】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 活动一:分组相互讨论分析,交通运输业的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活动二: 活动三:认识铁路线的分布 1.读图:《中国主要铁路》【看图】 1)看总体分布,在空间分布上哪里密集,哪里稀疏; (东密西疏) 2)我国的交通运输网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可行性 社会经济条件——必要性 3)从这幅图上看,哪种交通运输方式最重要; 铁路运输 2.出示“七纵四横”铁路干线,再让部分学生上黑板上画。 3.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铁路干线的“七纵四横”的前提下,教师按照分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我国的“七纵四横”铁路分区格局中,青藏铁路是海拔最高、穿越冻土最长的高原铁路;陇海——兰新线是我国东西距离最长的铁路,同时也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京广线是穿过省会最多的铁路线。 小结:除了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外,我国的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的情况又有什么特点呢?下次课大家一起学习。【课堂检测】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交通运输方式合理选择 2、以兰渝铁路为例探究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和意义 教学难点 以兰渝铁路为例探究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和意义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 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首先我们来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展示) 【自学反馈】: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下面同学们翻开课本78页,阅读表5.1看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结合它们的优缺点,想想以下生活实例,最适合选哪种运输方式?为什么?(生答) ,我们在选择何种交通运输方式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仅要考虑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还要结合货物性质、运输的距离、运量和运费等综合考虑,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最终确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一般来说: 远程贵重急需数量少的货物航空 短途、量小、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公路 远程、量大、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铁路 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水路

液体状、气体状、粉末状固体货物管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人们交往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交通运输正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交通运输布局 (图片展示)这是一副中国铁路网分布图,思考:我国铁路网密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生答) 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呢?下面我们以兰渝铁路为例,一起探究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因素。 兰渝铁路最早出现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但直到百年后才实现贯通,可见其修建难度之大,地位之重。同学们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观看一段视频。(问题展示)在观看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把题目中涉及的关键字词,在导学案中写下来。 材料一:兰渝铁路地形图 材料二:兰渝铁路最早出自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规划线路基本上是"兰州-广元-南充-重庆"。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此线"经过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区","中国铁路系统中最重要者"。同时把它列入了国民政府中央铁路系统重中之重。 材料三:兰渝铁路是我国地形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山区铁路干线之一,也是一条施工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的铁路。兰渝铁路不仅要穿越海拔3000米高的秦岭,还要穿越区域性大断裂10条、大断层87条,被称为“地质博物馆”。历经9年,十万名建设大军探索创新,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取得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 材料四:兰渝铁路(兰州西——重庆北),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中以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渝新欧国际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国西南、西北之间最便捷、最快递的通道。兰渝铁路建成后,兰州与重庆的铁路运输距离将由现在的1466公里缩短至873公里,客车运行时间由现在的22小时缩短为6小时。 材料五:兰渝铁路与现有的渝黔铁路相连接,是兰州到重庆至广州的南北快速铁路大干线,将成为与京广线、京沪线并列的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之一,也将成为西部地区连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重要通道,把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材料六:兰渝铁路沿线经过的25个县市区中,就有13个国定扶贫重点县,4个省级扶贫重点县。不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但兰渝铁路沿线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有色金属资源(铅锌矿)、煤炭资源、建材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等。 1、影响兰渝铁路建设的因素有哪些?

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 教学目标: (一)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二)通过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了解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三)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四)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 (五)了解我国航空运输的成就,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六)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教学建议 交通运输业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地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2)运用比较法,如在评价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时,引导学生从运量、运速、运价等几个方面,比较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的不同特点。通过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时,还可列表进行比较。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列出运价、运速、运量,让学生比较分析后填表格。(3)充分运用图像进行教学,以增强直观性。根据课本和地图册中的图像,指导学生读图,绘简易示意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从读图中获取知识。(4)边讲边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的活动题。 新课导人: 方案①:每年寒、暑假或节庆日,不少同学外出旅游,观赏祖国的名山大J门,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既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实在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时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呢?(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的“交通运输业”。 方案②: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材料:在我国西部山区有自然条件十分相似、位置相邻的两个县:A县和B县,两县面积和人口不相上下,自然资源相差无几,与省城距离也差不多。过去,两县交通条件、经济条件都十分落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A县利用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修起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不仅本县各山寨之间四通八达,而且与省城和外县的联系也十分方便。而B县的交通状况基本维持原样。几年后,A县彻底告别了贫困,由温饱进人了小康社会。可B县却贫困依旧…… 教师启发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则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两县后来经济水平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呢?B县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应该怎么办?(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简单总结,引人新课。) 讲述“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简单介绍什么是交通运输业。课文中的概念比较专业和抽象,教师要联系实际作通俗易懂的说明。需指出交通运输包括客运和货运两部分。 2.分析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时,应从实例人手。 3.学生讨论:“要致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5.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了解商业网点的含义。 (3)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位置、兴衰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3)通过调查活动的形式,了解聚落的形态、商业网点的布局及形成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案例教学,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教材P86的活动提前,活动中两个题目分别适用于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把学生分成两组(甲组是居住在城市的学生、乙组是居住在乡村的学生),课前一周内进行活动调查。 1.甲组:调查柯桥轻纺城商贸中心的布局,画好地图,课上展示。 2.乙组:调查本镇的集贸市场的分布,并列出乡镇赶集日的时间表格。 〔复习引入〕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布局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那么,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带来哪些影响呢?(进入新课)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展示"株洲城市略图""日本筑波略图"(通过两幅图,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扩展"的含义) 〔看图说明〕株洲市是沿着铁路线发展起来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日本筑波科技城,城市是沿着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而发展的。 〔总结〕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可以看出,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 〔阅读材料〕案例2《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分析说明嘉兴在不同时期,其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而扩展。 (2)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展示案例〕《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衰》 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等运河城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扬州还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 〔材料分析〕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调查活动1〕结合课文内容,安排课外活动(网上查询柯桥地区的地图,就地图中主要的交通线内容走访当地交通、政府部门或访问长辈) 调查柯桥交通运输布局发生过哪些变化,对本县的聚落形态有什么影响?并用图或文字表达出来。 〔承转〕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空间的形态,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同样也有影响。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商业网点? 〔说一说〕在你居住地周围,商业网点给你或你的家庭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

八年级地理交通运输教案

《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学会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2.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选择出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学会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课件出示小品《三鞭子》图片。老师讲述小品里台词,在讲述台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赵本山的表情。 如今,我们中国人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起了世界最高的铁路,这说明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课时 【出示板书】一、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教师指导】课件展示使了解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了解现代运输方式包含哪些。(学生自读,教师总结) 【教师承转】学习了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然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出行方式和路线。 【教师引导】客运和货运根据需要在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时要考虑

哪些因素呢?【学生活动】结合课文和图讨论比较 【归纳】学生归纳因素并列表: 运输方式运量运费运速 铁路较大较低较快 公路较小较高较快 水路最大最低最慢 航空最小最高最快 【举例分析】 1.山东济南某公司的王经理,必须在两天内赶到北京签订一份合同。 2.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她们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游方案。 3.500吨钢材从上海运往济南。 4.一吨活鱼从跋山水库运往沂水县城。 【学生活动】学生在各小组内进行热烈讨论,说出选择的方式并说明理由。(从多角度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从客运和货运两方面引导。)【分析归纳】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析,选择货运与客运方式时应分别考虑的因素如下。客运:人数、运费、速度、目的 货运:运量、货物性质、运费、距离、时间 要根据人们的要求和客观条件对运输工具做出选择。 【师生归纳】人的出行:必须考虑出行目的。人们对货运的要求可以根据四个字:多、快、好、省。 货运:贵重或急需而数量不大──航空

区域地理4.8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导学案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学习目标: 1.知道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2.知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的特点及我国主要的公路和航空港。 3.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路和交通枢纽的分布。 4、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重点、难点: 1.道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2.我国主要铁路、铁路枢纽。 【自主学习】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管道 运量 较大 较小 大 最小 大 运价 较低 较高 最低 最高 运速 较快 较快 最慢 最快 货运的选择 长途、大宗货物 运量小的短 途货运和客 运 运输时间不受限制的大宗或笨重货物运输和客运 客运为主,贵重或急需的物品 主要运输石油和天然气 条件,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技术是保障 3、我国海洋运输航线可以分为__ ____航线和__ ____航线两大部分。 沿海航线一般以福建厦门为界分为__ _____沿海航线和__ __沿海航线。北方沿海航线以 __ __ 、 ___ __为中心,南方沿海航线以__ ___ 、___ __为中心。 远洋航线以_____ 、 _____ 、 ______ 、 ______ 、_______ 、 ______ 、 ______为据点。 4、我国主要的内河航线有__ __ 、 _ ___ 、 _ ___、 ___ __和______等。 5、____________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的重要标志。 6、我国主要的航空港有:___ __ 、 ___ ___ 、 __ ___ 、___ ___。 7、我国的铁路干线可分为东西干线和南北干线两组,结合下图找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 枢纽 ①南北干线: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南昆线 ②东西干线: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③其它铁路:哈大线、北疆线、南疆线、青藏铁路 ④铁路枢纽:北京、徐州、郑州、宝鸡、兰州、上海、昆明、株洲、哈尔滨 8、写出经过下列铁路枢纽的铁路干线 ①沈阳_ _ __ 、__ ___ ②徐州_ ___ 、_ ____ ③郑州__ ___ 、___ __ ④兰州__ ___、 __ ___、 ___ _ __、__ ___ ⑤成都__ ___、 ____ _ ⑥株洲___ _ __ 、_ ____ 、_____ ___ ⑦上海__ __、 ___ __ ⑧昆明__ ___、 __ ___ 、__ __⑨北京___ ___ 、 ___ __ __、 __ ____、 __ _____、 ___ ____ ⑩南昌___ __ 、___ ___ 【巩固练习】 【合作探究】 (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下图显示某年湖北省与相邻省级行政区往来货物的铁路运输量差异。读图,回答

(整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精品文档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学习目标】 1、掌握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依据。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重难点】从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多种因素分析具体的案例。 考点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选择 【自主学习】 方式优点缺点适合运输的货物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管道 注: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多快好省,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价值大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 【合作探究】 结合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思考下列情况下,选择最合理的交通工具。 ①从乌鲁木齐到北京开会,第二天必须到达;②1000万吨石油由大连运往上海; ③从拉萨到西宁,沿途参观访问;④从武汉到郑州探亲。 2、考点二:交通运输布局 【自主学习】(1)交通运输网 基本要素基本形式三个层次 (2)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主要影响 自 然因素地 形 平 原 平原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选线时要尽量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 地 线路尽量沿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公路在陡坡上修成“”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注意避开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斜部位穿过 高一地理学案 周次:15 编号:57时间:5.23—5.29 主编:赵晶平审核

精品文档 气候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频率及其强度,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国道基本方向以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发展和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方面 技术因素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知识拓展】1、利用《地图册》,查找中国和世界主要的交通网络: 中国的铁路、公路和内河运输网络;两条亚欧大陆桥; 世界主要港口和航海线;中国和世界主要航空线和航空港。 2、在中国铁路网络图上找出我国铁路的“三横”和“五纵”,明确其主要枢纽城市的地理位置。 东西向(三横):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 南北向(五纵):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线。 3、明确山西煤炭外运的三条主要干线:大同线、神黄线、焦-兖-日线。 【合作探究】 1、为何我国铁路运输网东密西疏?青藏铁路为何到今天才开始修筑,且高海拔、严酷气候、多年冻土还使其困难重重? 2、阅读《南昆铁路的建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南昆铁路经过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和_____。铁路经过_______水系和________高原。(2)铁路线附近重要的自然资源有____, ____,_____,________等,经过著名的________地貌风景区。(3)修建南昆铁路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如何解决?南昆铁路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课堂效果检测】 1、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最灵活、最高效的分别() A、水路、铁路 B、公路、航空 C、航空、管道 D、铁路、公路 2、影响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河流 D、社会经济 3、读我国西南地区铁路网示意图5-4,回答: (1)图中10条铁路线,沟通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是(填数码,下同),联系西南和华南的是,三峡工程峻工后可得到大大缓解的是,直接通往 国外的是,名不符实的是。 (2)②是铁路,沿线经过著名的航天中心是,钢铁基 地是,佛教名山是,跨过的大河是。 (3)从丁成乘火车到上海走最近路线,中途经过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公开课修订版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 学设计公开课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本章的编写就是选择了交通运输这一最重要的地域联系方式进行要点的讲授。 本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通过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阐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选取了“南昆铁路建设”等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但教材内容较少,单纯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交通的区位因素分析等内容进行深化。 【课标分析】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学情分析】 首先,“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是初中教材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小,学生对身边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通过将近一年的高中地理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一般的读图、分析图和相关资料,并从中获取有用信

息的方法,也具有开展一些简单调查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通过展示教材案例,并进行相应知识的引导和方法的点拨,学生应该容易掌握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基本特点,可以对不同运输需求提出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建议。 2.了解我国当代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工程当中涉及到的交通运输网。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引入地理学知识,对其无序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提升。 2.用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社会中的现象——我国正在建设的大型交通工程项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重点和难点】 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