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师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作者:陈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51期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当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大,研究生与导师比例严重失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国内外知名高校都积极提倡跨学科教育,这使得导师团队模式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系问题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能力;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116-02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也为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
从1981年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三十多年间培养研究生超过470万人,截止到2019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超过200万人,并且每年仍在以5%—6%的速度在持续增长,但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并没有同比例地增加。
部分高校研究生导师一人要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导致研究生师生比严重失衡,师资队伍结构很不合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交叉渗透,要求研究生扩宽学术上的视野,并且提高自身的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导师个人的精力和知识有限,这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挑战。
目前单导师培养模式与研究生高培养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式下,建立具有优势互补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充分吸收集体的智慧,提高教育水平,优化人才资源,有利于导师教研水平的提高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导师团队的培养模式是未来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对于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导师科研团队的概念及特点
研究生导师科研团队是为实现创新型研究生培育,由几位不同学术背景与知识专长的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
导师团队是一个知识互补、互相协作的小组,每位导师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视角。
研究生跟随不同的导师学习,就可以学到相关学科内不同的研究方法、方式、内容,日后甚至可以达到跨学科研究的程度,拓宽知识面,改善了单一导师制的知识面窄、思维定式的弊端。
导师团队的特点为:
1.导师团队有明确目标。
它是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化组合导师资源使得整个团队的导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导师团队灵活组合、成员互补、分工合作。
导师团队是由拥有各自不同学历背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多位导师组合而成的,可以在专业知识上互补,达到扬长补短的效果,因此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展思维,充分实现团队的优势的最大化。
3.导师团队同研究生之间要有效沟通。
传统的导师制是一名导师同时带多名学生,导师不能全面顾及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他们的成长生活,缺乏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
通过增加导师数量和规范导师队伍的管理制度,来增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
4.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因为团队由不同知识背景,学术视野、思维模式和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研究生可从每位导师那里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甚至跨学科的知识,获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还能从团队的研究课题、科研方法等方面吸收每位导师的精華,摆脱思维定式、专业领域不宽的局限,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展研究思路。
二、基于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构建
通过建立互补型的导师团队,来解决存在的导师与研究生比例失调的问题,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人才。
近年来,我们调研了国内大量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对比经济类研究生管理方法,在吸取国内外大学培养研究生经验的基础上,依托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导师,组建了研究生指导导师团队。
充分发挥了各位导师的特长,并增强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研究生学术探索能力、科学思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1.建立完善的导师梯队。
优秀的导师团队要在知识结构层次、专业领域、教育背景、年龄结构等多方面考虑。
学科和专业上要以本专业学科导师为主,相近或相关专业导师为辅,并要重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吸引相关交叉方向导师作为补充,用以培养有交叉思维的研究生。
职称结构层次上实现教授、副教授、讲师结合,形成完整的职称团队,年龄结构上既有年长的、经验丰富的导师,也有年轻的、思维活跃的导师,并且重视青年教师的引进。
在导师来源上,导师可以来自一个单位,也可以来自多个单位,可以来自其他学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知名企业。
这样由不同专业知识、学术领域、职称结构的导师组成的队伍,知识背景不同,学术风格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工作经验不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能够优势互补,可以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科学高效的导师团队管理制度。
在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下,导师来源复杂,有来自不同单位的,也有来自不同学科的。
一位导师有可能隶属于不同团队,此时必须明确各位导师的职责和分工,以免在沟通交流上出现互相推诿等问题。
因此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团队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首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明确每位导师的任务,确定一位主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整体过程负责,以负责及整个团队的协调工作。
主导师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导师专业特点来分配副导师,副导师对研究生的各阶段指导规划。
这样,学生在不同的培养阶段或在培养过程中
遇到特定的问题时指定具有相关特长的导师指导。
副导师也要参与学生的整个培养计划,包括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科研方向的选定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学位论文的撰写等。
来自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副导师应该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在其工作单位从事科研项目的机会,使研究生走进生产实践,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其次,施行导师团队例会制度,导师例会可以加强导师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明确导师职责,有效管理研究生。
也可以增加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导师更加关注研究生,研究生更好地融入团队中。
3.建立导师团队评估体系,促进公平合理的考核。
导师团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而成立的。
但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成员之间出现各种利益竞争,这会降低团队的凝聚力,不利于团队的发展。
为此,有必要建立导师团队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系统,根据团队主导师副导师承担的责任,突出学生对课程和导师的评价。
具体来讲,建立导师工作积分制,从学生管理、论文指导等指标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量化,按照导师工作的完成情況打分,对超额完成的进行奖励,鼓励多劳多得;建立导师退出机制,对不负责任、工作不积极的导师进行动态管理,保证导师质量,充分发挥导师的模范作用。
三、导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创新型导师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紧密联系的,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有利于提高导师的学术能力与水平。
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模式中,对导师而言,是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学术能力的契机。
导师在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实施指导与例会中,通过交流沟通,互相了解对方的学术背景、研究方法,开阔了自身的学术视野,提高了自身的学术水平。
尤其是青年教师,相对缺乏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可以在团队中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提高指导研究生的水平。
2.有利于全面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在导师团队的模式中,研究生与导师的互动更为密切,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学习更为频繁,在定期的例会与课题汇报中,彼此交流心得体会,吸收各学科导师的精华,在学术视野、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获得全面提高,
3.有利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建立在广阔的学术视野与全方位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型的成果更可能出现在跨学科的交叉点上。
导师团队模式中的导师来源于各个学科,可以为研究生的跨学科教育助力。
参考文献:
[1]高志芳.导师团队模式下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报,2013,20(3):113-114.
[2]陈超.博士研究生教育施行“导师团队”培养制度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9):89-92.
[3]刘正春,等.基于交叉学科背景导师团队模式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94-95.
[4]刘文光,等.基于团队指导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