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第一章绪论

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

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Y 式传递。(针对正式群体)

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针对非正式群体)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

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⑶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的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的说: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霍桑实验的评价:积极意义在于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提高了

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对实验的理论假设不全面、不完整,在实验过程中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2.人际关系理论。

(1)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

基本内涵: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主要观点: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认为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

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这些都要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的倾向。

(2)评价社会交换论

基本涵义: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

的交往行为,并以或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主要观点: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评价: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变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

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重视交往的效果,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有启发。(3)评价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涵义: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属低层次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高层次需要。

主要观点: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需要的发展处于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发展变化之中

需要的满足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如有点到货超越的情况,也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有七种需求,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评价:高级需要的实现与个人形成有关,与传统的人兽不分形成鲜明的对照。提出逐步实现的观点。

忽视了层次之间的斗争,没有指出人的需要的实质和社会性,研究对象经过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