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管理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跨国公司走向全球的路径

2011年04月12日03:36第一财经日报我要评论(0)

几年前参加一档电视节目的录制,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些跨国公司会将全球总部移到中国来?

我的回答是,一百多年前世界经济中心从欧洲大陆移向北美洲时,并没有很多跨国公司把总部移到美国去,实际上,在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的过程中,一批美国本土公司成长为了非常成功的新一代跨国公司。

2010年,中国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世界上许多经济学

家和智库机构都纷纷预测,在今后10到20年间中国很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必定会涌现出一批新的在全球市场上举足轻重的跨国公司——这跟当年美国企业走过的道路有些相似。

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有成为跨国公司的可能性,但要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必须要经过怎样的路径?

中国的企业要想成为跨国公司,一定要走出国门。美国Fortune杂志最近的一次世界500强的评选中,约有43家中国企业入选,但这些企业达到今天的规模几乎完全是依靠在国内市场的业务。国际上跨国公司一般应有至少40%到60%的业务是来自自己所在国家以外的市场。

但中国的企业走出国门时,很有可能遭遇“水土不服”。举例而言,大部分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也仅达到他们全球业务的4%~7%,我们常常形象地说这些公司来中国“水土不服”。

正因为“水土不服”的风险,企业在制定“走出去”的战略时,要比平时更有针对性地评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技术、品牌、渠道或者成本等等。原因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这个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不等于这同样的竞争力会保证这个企业走出国门后会继续取胜。

产品上,许多跨国公司现在逐步认识到,他们把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取得很大成功的产品带到中国来时,并不一定也卖得很好,因为中国最终用户的要求可能不同于国外的用户。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国内企业,把在中国卖得很好的产品带到国外去不一定能成功。

一个企业要有很强的产品管理部分,他们能从市场调查着手,很快弄清楚在某一特定市场中最终用户对产品性能、质量、寿命、外型及价位都有基于详尽市场调查数据的分析和结论。

这件事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大多数跨国公司来中国后花了10到20年的时间才真正搞清楚。

品牌上,在过去的30年中,国内很多企业已在国内市场上建立了很有影响力的品牌。但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或没有国内企业成功地推出了全球知名的品牌。没有世界级名牌的企业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吗?大概不行,至少还没有先例。

一个品牌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该企业的综合印象。德国品牌往往使人想到德意志工程技术(German Engineering)的优秀传统,日本品牌会使人下意识地对其质量和可靠性放心,因为每一件产品背后都包含一辈子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日本人的敬业精神。那么当“中国制造”的产品正式渗透到全球每一个角落时,人们在想到中国品牌的产品会自然而然和什么联想在一起呢?是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是设计的精巧、入时?是工艺的精美?是经久耐用?我想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价格低廉。

中国的企业并不是不想把自己的产品卖出更好的价钱。问题是,当我们的品牌还不能让用户实际得到上述的其他价值时,我们只有用价格来竞争。以低价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否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有先例,但很少。沃尔玛是一个以低价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他们做出了一个世界品牌,做到了全世界零售业老大,制造业中最接近的例子要数印度的塔塔。

可问题是,就算低价可以打造世界级品牌的企业,中国的企业还能保住成本优势多久呢?

因此,成本上,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中国的制造业成本优势来自哪里?首先不是来自于原材料。因为大宗原材料市场已经高度全球化,大家都以市场价购买。而且,中国制造业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原材料和关键部件。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来自廉价劳动力、政府对工业用地和出口行业税收的补贴;中国一些地方机构放松对环保环节的要求,企业对产品设计简单化,尽量使用廉价替代材料。

显而易见的是,当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和升级阶段,很多的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会消失或为其他后进的发展中国家所取代。换句话说,中国制造业的价值优势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一个原因使中国制造业可以低价在市场上竞争,是很多企业可以在个位数的净利润水平上生存甚至发展。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储蓄率高达40%,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消费率的上升必然降低储蓄率。再加上中国的资本市场逐步开放,中国的资本成本会逐渐和国际接轨。到那时,一大批长期经营低利润的企业将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或者被淘汰。

看来,中国的企业要在将来很不同于国内市场的国际大环境中求到发展,必须要在扩展和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上下一番苦功夫。如果这一环节解决好,在今后10到20年中,我们应该能期望看到一批有世界级品牌的中国企业成为新一代的跨国公司。

光明收购敲定中国食品业最大海外并购案将诞生对于食品行业来说,今年是个多事之秋,食品安全触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在大家关注食品安全的同时,中国食品企业“走出去”战略则更加引人注目。

作为中国食品业内的“大佬”,光明集团的海外并购可以用“执着”来形容。 5次“出海”并购的光明集团并没有因失败而放弃,近日,光明集团斥巨资收购澳大利亚食品企业Manassen Foods75%股权一事再度引起媒体高度关注。

“目前正在做最后的谈判,如果顺利的话,双方公司将在本月打成协议。”光明集团董事、财务总监曹晓风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果此次收购成功,不仅扭转光明集团海外并购屡战屡败的僵局,也将成为中国食品企业海外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收购金额约5亿澳元

据公开资料显示,光明集团此次收购的澳大利亚食品企业Manassen Foods是澳大利亚知名食品公司之一,该公司成立于1953年,产品遍及全球,该公司不仅有自己的自由品牌,而且还是一家大的分销商。Manassen Foods代理了全球很多食品品牌在澳大利亚的销售业务。与此同时,Manassen Foods 还拥有自有品牌的加工业务,包括橙汁、奶酪等等。

对于本次并购,媒体报道称,光明并购 Manassen Foods75%的股权,其出价相当于连同债务的企业价值超过5亿澳元(合5.16亿美元)。而此次被光明看好,也是基于该公司拥有食品加工和分销渠道的企业。

对此,曹晓风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分销是光明战略的一部分,如果此次并购成功,光明的食品可以在海外市场销售,而Manassen Foods的产品也可以走进中国的市场,双方是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