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高效化[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化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任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最常态的一项工作,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良好文化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它。然而遗憾的是,即使在新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的时下,仍然存在着诸多似乎很难根除的积弊。如何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在我看来,不妨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新理念,科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应付考试的心

理一直在作怪。为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克服这一功利心理,还原阅读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有人曾经作过一个统计,发现正常人90%以上的信息都来源于阅读。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阅读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一个人能否成才的衡量标准之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时,不能心里只装着“应试”,还要告诉学生阅读不只是语文学习的需要,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如同吃饭穿衣一样的需要,是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拓展、心灵不断充实丰富的需要。只有怀着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亲近文本,走进文本所描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走近作者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完成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的对话,完成一次次新鲜而快乐的精神之旅。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自然会在无形中渐渐地得到提升,直至出现大的飞跃。

二、摆正师生在阅读中的位置与角色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时间的打磨、经得起推敲的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优美的文本面前,我觉得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双方都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只不过教师的文化素养、见识、鉴赏经验和水平超过了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往往更全面、更深刻,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无需思考和表达,只能当个忠实的听众,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事物的视角,他们的一些看法常常出人意表而又合乎情理,很能给教师启发。因此,在一篇篇或以情取胜、或以理见长的文章面前,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应该是谦卑的“学生”。正如贾宝泉的《走出地平线》中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这里所说的“地平线”、“封闭的圈”就是思想认识的局限,移到文本阅读上来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谈及各自的阅读体验时应能相

互启发和促进,而不存在谁控制着话语权的问题。

另外,语文教师得明白自己在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使命,就是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南宋陈善在他的《扪虱新语》中介绍读书经验时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不得亲近,此是入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也就是说,读书必须能进能出,出入自如,方能真正享受到阅读本身蕴涵的无穷乐趣。高明的教师,要能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懂得这一点并掌握这一点。

三、尊重和看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优美的文章,其意蕴总是十分丰富的,有些内容也往往具有不确

定性,这既给我们的阅读欣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清楚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精神活动。不同的对象,由于人生阅历、性情禀赋、文化程度、知识结构、阅读经验等的差别,对于同一篇作品的解读,也是有着千差万别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就要尊重和看重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所蕴含的能量,千万不可用自己的阅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因为阅读的体验和水平不可能简单地复制和粘贴。前一阶段,网络上疯传一句话:元芳,这个问题你怎么看?给我的启发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妨放下学识上的优越感,用平等的态度、对话的口气多问问学生“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而不是急于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和盘抛给学生。

四、重视理解与阐释的有机结合,“意会”与“言传”两手抓

对于阅读一篇文章而言,如果说感知和初步领会只是初级阶段,那么理解和阐释就属于较高层次了,这也是真正读懂、读透一篇作品的关键环节。所谓“理解”,就是在初步领会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所作的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分析。“阐释”则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得简单点,所谓阐释就是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对文章的认识,是将理解的结果明白地表述出来。严格地说,凡是理解得很透彻的东西,都可以也应该能够选用合适的语言加以阐发和解释,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只能说明我们对所阅读的内容还没真正理解透彻。所以,理解与阐释应能

相互促进,阐释的过程就是理解渐趋清晰的过程,它能有力促进我们的理解,如果在阐释过程中遇到障碍了,就得回过头来重新研读。反过来,随着我们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入、透彻,阐释起来碰到的“拦路虎”也必然会越来越少。

另外,理解也好,阐释也罢,都不可能是对文章纯客观的分析和解说,必然会透露出读者的主观认识,反映出读者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文章时,千万不可预先设定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充分考虑到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否则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