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的形成和发展

白银的形成和发展
白银的形成和发展

白银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

银为贵金属之一,符号Ag,英文为silver。银为银白色,相对密度为10.49,熔点

(961℃),不溶于碱和大部分有机酸,易溶于硝酸及热硫酸,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化合

后变成褐色Ag2S。925银是92.5%的银加入7.5% 的铜及其它合金,使得银的硬度和光泽

都有所改善。银饰是用银制成的各种各样的装饰品,银为贵金属之一,银白色,银饰采用各种加工工艺,加工成的银饰品种类繁多,基本分为耳饰、颈饰、手饰、足饰和服饰5个大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银饰,走近千家万户,仍然受到许多

人的喜爱,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银饰,如苗族的银匠业就极为发达。

关键词:银;银饰;贵金属;种类繁多

pick to

As one of the precious metals, silver symbol Ag, English for silver. Silver for silver, relative density at 10.49, melting point (961 ℃), not soluble in alkali and most of the organic acid, soluble in nitric acid and sulfuric acid, and sulfur dioxide in the air after combining Ag2S and turn brown. 925 silver is 92.5% silver and 7.5% copper and other alloy, makes the hardness and gloss of the silver is improved. Silver is made of a variety of silver decorations, one of the silver for your gold, silver, silver is used in a variety of processing technology, processing into a silver types is various, the basic is divided into earring, neck, hand, foot and five categori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raditional silver, approached the families, is still popular with many people, especially the silver in some ethnic minority areas, such silversmith industry is very developed.

Key words: silver; Silver; Precious metals; A wide variety;

绪论 (1)

1白银的发展历史 (1)

2白银的形成及种类 (3)

2.1 白银介绍 (3)

2.2白银的特性 (4)

2.2.1物理特性 (4)

2.2.2化学特性 (5)

2.3白银的种类 (5)

2.4白银的应用 (6)

3白银饰品 (7)

3.1银饰介绍 (7)

3.2银饰分类 (8)

3.3银饰功效 (8)

3.4关于银饰变黑 (9)

4白银检验方法 (9)

参考文献 (9)

绪论

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银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英镑和我国解放前用的银元,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铜合金。

银比金活泼,虽然它在地壳中的丰度大约是黄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单质状态存在,因而它的发现要比金晚。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开采银矿,由于当时人们取得的银的量很小,使得它的价值比金还贵。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间,埃及王朝的法典规定,银的价值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纪,日本金、银的价值还是相等的。银最早用来做装饰品和餐具,后来才作为货币。

1白银的发展历史

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银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英镑和我国解放前用的银元,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铜合金。

银比金活泼,虽然它在地壳中的丰度大约是黄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单质状态存在,因而它的发现要比金晚。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开采银矿,由于当时人们取得的银的量很小,使得它的价值比金还贵。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间,埃及王朝的法典规定,银的价值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纪,日本金、银的价值还是相等的。银最早用来做装饰品和餐具,后来才作为白银生产的重要分水岭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而发现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银矿,因此带来了世界白银生产快速增长的巅峰时期。这段巅峰同时伴随着白银提炼技术的升级,从质和量上提高了开采银矿的利用率。随后的技术革新,尤其是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主要是加强了白银生产的基础,并且提高了银矿开采的速度。

从累计产量来看,世界上只有大约25%的白银是生产于1770年代以前。在1900年以前的纪录仍然不完整,但是对历史累计产量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将介绍白银生产的历史。

旧世界的白银(公元前4000年-公元1500年)

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被认为是首个开采白银的主要发源地,为小亚细亚地区的工匠提供原料。安纳托利亚地区为近东、克里特和希腊地区的西方文明提供白银资源。

银器工匠主要集中在小亚细亚和希腊各岛,以及希腊大陆上迈锡尼文明统治的地区。

银矿集中开采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开始的。首次成熟的银矿石加工是在公元前2500年,占星家使用“灰吹法”从铅银矿中提取出白银。当时对银器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繁荣

的克里特文明和稍后的迈锡尼文明,令现今是亚美尼亚的地区对银矿的定位和开采逐渐发展起来。

在公元前1600年克里特文明遭遇灾难性毁灭、以及大约公元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陨落之后,白银生产的中心地区转向靠近雅典的劳瑞姆地区。该地区为处于萌芽时期的希腊文明提供白银。

劳瑞姆的矿产非常丰富。从历史文献和古矿场遗留下来的实际证据来看,当年该地区巅峰时期(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白银产量大约是每年100万盎司。随着希腊劳瑞姆地区矿产全盛期的结束,迦太基人对西班牙银矿的开采繁荣了起来。在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三次战争之后,罗马人取代迦太基人成为西班牙银矿的开掘者,并且把银矿开采的触角伸向了欧洲大陆的其他地方。

西班牙在近一千年的时间内都是非常重要的白银来源,但这一切在摩尔人于公元8世纪征服西班牙后一度暂停。西班牙银矿不仅满足了罗马帝国大部分内在需求,还是展开亚洲香料贸易的重要白银资源。为了满足尚在萌芽的贸易需求,希腊、小亚细亚、意大利也是除西班牙以外的白银重要产区。

新世界的白银(1500年-1875年)

技术上的巨大变革以及1492年“新大陆”的发现,引发了白银产量数量级式的增长,尤其是在汞齐化加工方法发展后。“新世界”时期首个主要开采地是玻利维亚的Potosi

地区。虽然很难准确衡量玻利维亚1500-1800年间的实际产量,但西班牙的历史记录显示当时生产了大约10亿盎司。同时,墨西哥在1700-1800年内生产了大约15亿盎司的白银。

秘鲁的高产更持久一些,在1600-1800年内平均每年产量超过3百万盎司。从历史来看,塞罗德帕斯科(Cerro de Pasco)地区一直是秘鲁最主要的银产地之一。

西班牙人到墨西哥开发银矿是从14世纪初期开始。

北美崛起(1876年-1920年)

1876-1920年间全球产银技术创新和新产地开发呈现爆炸式增长。19世纪最后25年内白银年产量是前75年平均产量的4倍,达到近1.2亿盎司。

美国境内新矿的发现为全球产量增加添色不少,尤其是内华达州的康斯托克矿,科罗拉多州的Leadville以及犹他州一些地区。

同样地,澳大利亚、中美洲以及欧洲也在全球产量增加中居功至伟。在随后的

1900-1920年间,加拿大、美国、非洲、墨西哥、智利、日本及其他部分国家继续发现新矿,产量也因此扩大一半,至每年1.9亿盎司。

技术方面的升级包括蒸汽钻井、采矿、脱水,拖运技术的改善也是一个重大突破。采矿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增强了矿石处理的能力,能够同时处理更多含有银的矿石。比如说,一种从锌中提取贵金属、被称为fuming的技术,能从中等级别的矿石中提炼出有经济价值的贵金属。

当代(1921年-现在)

上个世纪早期的许多进步让世界各地白银产量都有所提高。由于到18世纪末期,世界上许多高等级矿石都已经被耗尽,所以这些进步显得格外有意义。这些进步包括:批量采矿方法,包括应用于地表和地下,能够处理大量含有一定银的低等级贱金属矿石。

提炼技术,能够从矿石中分离出不同种类的贱金属浓缩液。

改进矿石分离技术,尤其是能从铅、锌和铜浓缩液中分离出银的浮选技术(1910年后)。

改进电解精炼技术,能够从精炼粘土中分离出银和其他贱金属,也逐渐成为提炼银的一个重要来源。

贯穿20世纪的各种基础金属产量爆炸式增长,令含银残渣的产量增加,最终提高了提炼得出银的产量。

银在自然界中很少以单质状态存在,大部分是化合物状态,因而它的发现要比金晚,一般认为在距今5500-6000年以前。涅克拉索夫的《普通化学教程》中也谈到自然银,曾经发现的最大银块重13.5吨。

天然银多半是和金、汞、锑、铜或铂成合金,天然金几乎总是与少量银成合金。我国古代已知的琥珀金,在英文中称为ELECTRUM,就是一种天然的金、银合金,含银约20%。最初由于人们取得银的量很小,使得它的价值比金还贵。在大约公元前1780-1580年间埃及王朝的法典中规定,银的价值是金的两倍。甚至到17世纪,在日本银和金的价值还是相等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讲到:“……而银的开采却以矿山劳动和一般比较高度的技术发展为前提。因此,虽然银不那么绝对稀少,但是它最初的价值却相对地大于金的价值。”

2白银的形成及种类

2.1 白银介绍

银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g,原子序数47,是一种过渡金属。有很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延展性仅次于金,能成薄片,拉成细丝。1克银可以拉成1800米长的细丝,可轧成厚度为1/100000毫米的银箔,是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的金属。

晶体结构: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4个金属原子。

银在我国古代称为白金。西方古代人们用月亮的符号来表示银,拉丁文中,“银”是argentum,因此,银的化学元素符号是Ag。

银和黄金一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银独

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英镑和我国解放前用的银元,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铜合金。

银白色,光泽柔和明亮,是少数民族、佛教和伊斯兰教徒们喜爱的装饰品。银首饰亦是全国各族人民赠送给初生婴儿的首选礼物。欧美人士在复古思潮影响下,佩戴着易氧化变黑的白银镶浅蓝色绿松石首饰,给人带来对古代文明无限美好的遐思。而在国内,纯银首饰亦逐渐成为现代时尚女性的至爱选择。银是古代就已经知道的金属之一。银比金活泼,虽然它在地壳中的丰度大约是黄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单质状态存在,因而它的发现要比金晚。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开采银矿,由于当时人们取得的银的量很小,使得它的价值比金还贵。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间,埃及王朝的法典规定,银的价值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纪,日本金、银的价值还是相等的。银最早用来做装饰品和餐具,后来才作为货币。

纯银是一种美丽的白色金属,银的化学符号Ag,来自它的拉丁文名称Argentum,是“浅色、明亮”的意思。它的英文名称是Silver。月亮般的金属——银

银,永远闪耀着月亮般的光辉,银的论文原意,也就是“明亮”的意思。我国也常用银字来形容白而有光泽的东西,如银河、银杏、银鱼、银耳、银幕等。

我国古代常把银与金、铜并列,称为“唯金三品”。《禹贡》一书便记载着“唯金三品”,可见我国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发现了银。在大自然中,人们曾找到一块重达13.5吨的纯银!另外,也有以氯化物与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常同铅、铜、锑、砷等矿石共生在一起。

2.2白银的特性

2.2.1物理特性

原子量:107.8682

密度:10.53克/立方厘米(20℃)

熔点:961.78℃

沸点:2213℃

熔化焓:11.95千焦/摩尔

汽化热:250.580千焦/摩尔

反射率:91%

电阻率:1.586×10^-8 Ω·m(20℃)

有很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延展性仅次于金,能成薄片,拉成细丝。1克银可以拉成1800米长的细丝,可轧成厚度为1/100000毫米的银箔,是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的金属。

晶体结构: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4个金属原子。

2.2.2化学特性

银在自然界中很少以单质状态存在,大部分是化合物状态。

天然银多半是和金、汞、锑、铜或铂成合金,天然金几乎总是与少量银成合金。

银的特征氧化数为+1,其活动性比铜差,常温下,甚至加热时也不与水和空气中的氧作用。

但当空气中含有硫化氢时,银的表面会失去银白色的光泽,这是因为银和空气中的H2S 化合银对硫有很强的亲合势,加热时可以与硫直接化合成Ag2S 成黑色Ag2S的缘故。

银易溶于硝酸和热的浓硫酸,微溶于热的稀硫酸而不溶于冷的稀硫酸。

盐酸和王水只能使银表面发生氯化,而生成氯化银薄膜。

银具有很好的耐碱性能,不与碱金属氢氧化物和碱金属碳酸盐发生作用。

2.3白银的种类

纯银

又称纹银,目前现有的科学能够提炼的最高纯度为99.999%以上,纯银一般是作为国家金库的储备物,所以纯银的成色一般不应低于99.6%。而低于这个级别的,含量大于等于99%的白银,我们称作为足银。

98银

英文标识为980S,表示含银量98%、含合金2%的首饰银。这种色银较之纯银和足银质地稍硬,多用于于制作保值性首饰。

92.5银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925银了)英文标识为925S,表示含银量92.5%、含合金7.5%的首饰银。这种色银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韧性,比较适宜制作戒指、别针、发夹、项链等首饰,而且便于镶嵌宝石。

80银

80银又称为潮银,英文标识为800S,表示含银量80%、含合金20%的首饰银。这种色银硬度大,弹性好,适宜制作手铃、领夹、帽花、餐具、茶具、烟具或首饰上的扣、弹簧或针等类。

990银足银

999千足银英文标识为S990,s999,这类银饰是所有银饰中纯度最高的,因而也最为柔软,一般都做手镯较大的戒指等传统工艺的银饰。

色银

根据使用和需要还包括70银、60银、50银等多个品种。

2.4白银的应用

白银的主要应用包括工业应用、医学应用、首饰三个方面:

工业应用包括感光材料、电子电气、新材料、化学催化剂及化工材料几个方面。

1、感光材料:各类胶卷与X光片

卤化银感光材料是用银量最大的领域之一。目前生产和销售量最大的几种感光材料是摄影胶卷、相纸、医用X-光胶片、CT片、核磁共振成相片、工业用X-光胶片、缩微胶片、荧光信息记录片、电子显微镜照相软片和印刷尖胶片。由于电子成像、数字化成像、印刷技术等的发展,银感光材料用量有所减少,但在某些方面尚不可替代,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另外,银感光材料的大量应用使之成为银的二次资源的源泉。曝光和处理过的胶片和相纸中,约90%的银可以回收再利用。对X光胶片来说,有40%的银可以被回收利用。

2、电子电气:接触材料与焊接材料

银的导热性和导电性在金属中名列前茅,电器工业中用银量最大的一项就是电接触材料,即在电接触关键部位采用银和银合金。目前,全世界银和银基电接触材料年产量约2900~3000t,主要是银及其合金。

银丝可用来制作灵敏度极大的物理仪器元件;各种电子器件中重要的接触点的接头就

是用银制做的,无线电系统中重要的元件在焊接时也要用银作焊料。各种自动化装置、火箭、潜水艇、计算机、核装置以及通讯系统,所有这些设备中都有大量的接触点。在使用期间,每个接触点要工作上百万次。为了能承受这样严格的工作要求,接触点必须耐磨,性能可靠,还必须能满足许多特殊的技术要求。这些接触点一般就是用银制造的,人们很愿意使用银,就是因为它完全能满足种种要求。如果在银中加入稀土元素,性能就更加优良。

3、复合材料

银的复合材料是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它既能保留Ag和基材和主要特色,并能通过复合效应获得原组分所不具备的性能,银复合材料已成为近代先进材料的一大类。

4、化学催化剂及化工材料

催化技术是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技术之一,银在催化剂中有许多特别的应用。如:甲醛生产、处理工业废气、制造汽车燃料以及其他重要化工产品。此外,银作为化工材料在电镀、电池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应用。

5、医学应用

银具有生物相容性,在医学上的应用比金多,比如外科用银针、银线、银合金骨骼、牙科材料、抗菌材料、某些药物等。

6、首饰和银器

广泛用作首饰、装饰品、银器、餐具、敬贺礼品、奖章和纪念币以及电镀装饰等。银在制镜业也有所应用。

3白银饰品

3.1银饰介绍

自古以来,黄金白银在中国就是富贵的象征,白银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黄金白银在古时不但是做为货币流通,而且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日常餐饮用具、佩带首饰以及一切能象征权力富贵的物品,均是以黄金白银为主的材料打造的。

封建社会和解放前中国的寻常百姓家,由于生活困苦,黄金在百姓中难以拥有,但对美的追求是人不变本性,因此有润泽质感又不张扬的白银自然就成为了百姓制作首饰的主要材料,从而使银饰在中国有了数千年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金首饰已不再是大众难以拥有的奢侈品,并且自从比黄金更稀有的铂金、钻石从欧美流行到国内,黄金、铂金、钻石首饰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首饰品,人们购买几套不同的贵

重首饰已不是困难的事。富贵的黄金,纯净的铂金,恒久的钻石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寓义和内涵,受到了不同消费者的喜爱,而传统的银首饰,除了一些老人和儿童的银饰,失去了让人拥有的意义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轻人青睐。

3.2银饰分类

按品种

基本分为耳饰、颈饰、手饰、足饰和服饰5个大类。

耳饰包括:耳钉,耳环,耳线,耳吊。

项饰包括:项链,吊坠,项圈。

手饰包括:戒指,手镯,手链。

足饰包括:脚链。

服饰专指服装上的饰物,包括领花、领带夹、胸饰、袖扣。

按工艺处理

基本上分为亮银、原色银(手工银)、泰银等三大类。其中又分为镶嵌宝石的镶嵌类和不镶嵌的素银类。

亮银:通过在银饰表面电镀铑或其它电镀材料,而使银有白金一样的光泽,并使银与空气隔绝,只要不破坏镀层,可以使银饰更长时间不氧化,是现在主流的银饰工艺。

原色银:银本身不经过任何加工处理,并通过半手工或全手工的工艺制作,使银饰有朴实自然的风格。

泰银:复古风格的银饰,通过人工硫化,使银饰氧化做旧,此类银饰风格更加个性,突出了银饰自己的风格,与黄白金首饰明显区分开,款式多样,既有高贵典雅型的,也有休

闲个性型的,受到很多时尚人士的喜爱。因东南亚国家此类工艺成熟,因此俗称泰银。

按镶嵌宝石

主要根据镶嵌的宝石不同而分类,一般镶嵌的宝石主要有:锆石、石榴石、玛瑙石、水晶石、马克赛石、绿松石、琥珀、贝壳、陨石等。

3.3银饰功效

银离子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人体很有好处。它不仅有经济价值,美观大方,而且能做验毒工具,古人说,身带银健康富贵会相伴,这不仅因为它的贵重金属,医学上,它比黄金对人体健康的效能还要高。使用银可以检测食物是不是有毒,因为银与许多的毒素能发生化学反应,使银子变黑,易于肉眼鉴别。公元前,古人就知道银子可以加速创伤愈合,防治感染,净化水质和防腐保鲜的作用。它能防止细菌生长,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

除邪气。银具有卓越的抗生素及灭菌作用,一般的抗生素平均只能对6种病菌起到作用,但是银可以消灭650种病菌。

3.4关于银饰变黑

一、因为每个人的内分泌和体质情况不一样,有些人的汗液含酸比较多,有些人比较少,也有些人的体液中硫含量比较高,这些都是导致银饰表面变黑的物质,所以每个人佩戴银饰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些人戴半年都会光亮如新。

二、空气和其它物质(如鸡蛋、化妆品)中的硫、硝酸和氧化物对银都有着一定的腐蚀作用。银首饰戴得时间长了,硫与银结合就会在银首饰表面形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膜,开始表现为一些细小的斑点,之后扩散成片,形成人们通常所说的银垢,变成为黑色,影响到银首饰的表面光泽,人们通常误以为是掉色。

正因为银的这些自然特性,因此银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经常佩戴可以中和人体内的有毒物质。银离子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以消灭650种病菌,能做验毒工具,对人体很有好处。还可以加速创伤愈合,防治感染,并有净化水质和防腐保鲜的作用。古人说:身戴银,健康富贵会相伴,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在医学上,它比其它贵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功效要高得多。

4白银检验方法

观质量

主要是首饰的整体造型、加工质量等具体的工艺质量的。

标识

首饰印记应包括厂家代号、贵金属材料名称及含量。

首饰重量

银饰品有时是按重量和加工费来计算价格的,饰品的重量是重要指标之一,按照标准规定饰品重量的计量单位是克,银饰品的每件的允差为-0.05-0.04g。

银含量

首饰中的银含量是其质量的重要指标。银含量的检验方法有很多种,可分为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根据检测过程中首饰是否遭到破坏,又可分为无损检测法和有损检测法,在首饰质量监督部门的日常检验一般以无损检测法为主,密度法结合X荧光光谱法、电子探针等大型仪器分析。

参考文献

【1】《普通化学简明教程》李聚源,张耀君著;化学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9

年8月24日)

【2】《禹贡》顾颉刚(编者);中华书局; 第1版(2010年5月1日)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Karl Marx) (作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译者), 列宁(译者), 恩格斯(译者),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者);人民出版社; 第3版(2000年5月1日)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白银的货币史

白银的货币史 发布时间:2013-07-01 17:07:30 在大多数人眼中,闪耀着金灿灿光芒的黄金,是货真价实的宝贝,是当之无愧的货币。殊不知,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白银的分量丝毫不比黄金轻。翻看厚厚的货币史,你会发现在其中白银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扮演着主要角色。关于白银的货币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 里早有定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纸币不同,金 银等金属货币具备两重属性,一是具备货币职能,用它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二是它们 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在充当货币之后,金银便不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变成一种使用价值“二重化”的商品:既具有由其自然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诸如制作器皿、装饰物等;还具有由其社会属性决定的一般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与黄金一样,白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货币。它曾是许多国家主要的货币,在国际50多种语言中,白银都是“钱”的同义词。甚至,在货币历史上,白银比黄金更早地充当了本位货币的角色。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来自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铸造货币的金属,是“白色的金子”。这种“白色的金子”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纯金,而是天然的金银合金。早在4000年前, 由于其殖民地马其顿、色雷斯等地蕴藏着丰富的银矿,古希腊就铸造了大量的银币。随着商业贸易活动的兴起,希腊的银币开始大量流通到地中海周边地区,俨然成为贸易活动的纽带。同时,银币也为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经济根基。其后,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共和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先后大量铸造银币。后来,强大的古罗马帝国崩溃,其带来的一些改变却没有很快消除,例如白银被当做货币的历史就延续了下来。从 长达上千年的欧洲中世纪时期,到文艺复兴,再到地理大发现时期,再到工业革命……可以这样说,整个19世纪以前,在西方世界,金银币就是钱的代名词:钱就是金银币,金银币就是钱,从未发生过改变。不过,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随着历史大踏步向前进,在西方国家中,白银身上的货币色彩逐渐开始淡化,直到被从“货币宝座”上拉下来。在 中世纪的西方,当时每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王国,都会铸造自己的金币和银币。国家之间、王公贵族之间的大额交易使用金币,平民之间的交易使用银币,一些更小的交易则使用铜币。 金银铜币“各司其职”。但是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来临,美洲的贵金属在大量开 采之后被运往欧洲。数量增多之后,贵金属不再贵重,普通人也可以使用金币或银币进行交易。麻烦也随之产生:虽然金币和银币是每个国家都在使用的货币,然而,由于供应和铸币中贵金属含量等差别,每个国家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率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两者之 间的兑换比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美国独立之后,在1792年将金银兑换比率定为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兼与当前贸易顺差之比较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王信 [ 2010-08-09 ] 共有0条点评 摘要:16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与当时发达的国内经济相适应,满足了国内货币需求,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但明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使其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当前中国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扭曲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贸易顺差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等相适应。明清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本上是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

中国外贸持续顺差并非始于今日。16世纪到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1] 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郭树清(2007)认为,明清巨额白银流入是外汇储备强大而不必然导致经济强盛的先例,提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问题。明清时期的外贸顺差及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与当今的外贸顺差有何异同,值得客观深入分析。 一、明清海外贸易持续顺差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1、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 与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朝贡贸易指朝廷允许海外藩属国前来朝贡,并负载货物在指定时间和地点与中国交易。明初,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曾经独树一帜。明朝后期,白银从四面八方大量涌入我国,我国货币往来及经济交往主要以白银为主,白银渐渐占据着主要通货地位,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外交往来及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白银在金融史上的地位是其他货币无法取代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外国的侵略,政治经济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衰弱,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出现,贸易逆差出现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流入国,贸易逆差出现后,我国成为白银流出国,身份也由之前的国际白银市场的信用购买者,变成之后的需求者。19世纪30年代,因为世界银价的上涨,我国白银大量向外流出,于是,金融市场发生了动荡,并出现了货币制度危机,我国发生了经济衰弱及信用紧缩。为此,我国的币制金融、民族经济等都受到严重冲击,并遭受到很大影响,由此,世界白银商品的价格决定着我国白银货币的价格。 一、白银的广泛使用 在我国古代,金是指一切金属的统称,人们还按照金属颜色的不同,把金属分为“五金”,五金包括:黑铁、青铅、赤铜、白银、黄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为金银的稀缺,有了贵金属的高贵地位。可以说,金的开采之后,才有了银

的开采及冶炼,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史册里,就开始有了对银的记录。由于战国时期不是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进行流通,白银更多是起到仪仗、装饰、宝藏等的作用。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规定,不能把白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而只能起装饰、宝藏的作用。元狩四年,张汤向汉武帝进谏铸造白金币,汉武帝采纳了张汤的建议。白金币由银锡合金铸造而成,在历史上被称为“白金三品”。当时,因为白金币币值太高,出现了许多盗铸者,由于假币与真币真假难辨,致使白金币使用受到很大影响,即便在遭受贬值的情况下仍不受大家欢迎,政府虽然一再维持,但收效甚微,于是,白金币铸造发行一年后就被废除。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我国有了丝绸之路,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也开创出了华南沿海的贸易路线,于是,亚洲中部地区和西方的金银币流传到了中国。到了隋唐和南北朝时期,在外来金银币的启示下,中国一些达官贵族也开始铸造金银币,作为进贡及赏赐的礼品。宋代和元代,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白银货币开始被广泛使用,政府的主要收入和开支,都是使用白银。由于贸易经济的相互往来,到了明朝中叶,白银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人民群众对白银的需求量增大。在当时,我国白银的来源主要有: 在万历年间,在世界上兴起了一股开矿的浪潮,而明政府由于自身对白银的需求量增大,也开始有了开矿的举动,

高考历史白银货币化和社会阶层流动答题术语

高考历史白银货币化和社会阶层流动答题术语 学生问:老师以下内容有用吗? 老师答:必须的,下列内容将告诉你 ①答案一定要要点化、序号化 ②组织答案应考虑不同的角度、全面辩证的分析 ③答案不要抄原文、不要使用白话、不要想啥写啥 ④答案基本上是对材料的内容概括、提炼和升华(来自材料但要高于材料) ⑤组织答案一定多用学科语言,特别是要经常用常规套话和术语 ⑥绿颜色内容都是从资料中引申出来的答题术语,是我们在平时做主观题特别是材料题要常用的词句,是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学科语言,大家应该把这些词句牢记心中,遇到回答其他材料题时,可以做下知识迁移(照猫画虎),这就叫做活学活用 【白银货币化】 一、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长途贸易的发展 答题术语: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贸易的发展 ②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宝钞贬值,铜钱流通数量减少 答题术语:原有制度的缺陷 ③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 答题术语:自身(本身)的优点和优势

④新航路开辟后,大量海外白银输入中国 答题术语:新航路的开辟(可做背景) ⑤税制改革的推动(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征银) 答题术语:*****的推动 ⑥政府法令推行,“驰用银之禁” 答题术语:政府推行政令(自上而下) 二、特点 ①由禁用到弛禁,再到成为法定货币 答题术语:由*****到*****再到****** ②从民间开始使用到社会各阶层通用 答题术语:从*****到***** ③历时时间较长(两百多年) 答题术语:时间长 三、影响 ①促进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答题术语: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 答题术语: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从******向******转变③冲击传统重农抑商思想 答题术语: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④改变了人们的财富观念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 答题术语:改变了*****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

明代白银货币化

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摘要 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态势。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银本位的确立。然而,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在官府与民间,白银与纸币和铜钱的博弈中造就的。白银货币化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唐宋元时期白银的使用提供了社会基础,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明朝混乱的货币制度使得白银这种硬通货的吸引力提高,政治势力的角力等等。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国家赋税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实介绍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分析其原因以及社会影响,以反映中国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明朝货币政策白银货币化 一、导论 (一) 选题原因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并推动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的禁令,逐步取代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从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二) 文献综述 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王夫之虽然也认为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足之处,但是白银仍然是一种优质币材。白银“藏蓄不蚀,练铄不减,藏之约而赍之也易”[1],所以用银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人习于便利,知千百年之无以能易之矣。”[2] 在清朝张廷玉在其著作《明史》志五十七中对明朝的钱钞进行了短而精悍的综述,记述了货币政策的变革,铸钱的增长,银矿的开采等内容,为白银货币化的研究提供了史实材料。彭信威现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写成的《中国货币史》主要沿着时间脉络详细阐述了中国货币的演变。其中在明代部分,叙述了各个皇帝在位时的货币政策,并详细说明了明朝白银的使用和发展情况,便于全面了解明朝货币的沿革。

甘肃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甘肃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 张学锋 【摘要】入世以来,甘肃省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然,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如贸易环境恶劣,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伙伴偏少等难题。通过改善贸易环境,调整商品结构,积极广泛地开拓国际市场等可行有效的措施,可以使甘肃省对外贸易取得更好的发展。本文就甘肃省对外贸易的现状以及今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甘肃省对外贸易现状发展对策 一、甘肃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000年~2011年,甘肃省对外贸易连续11年持续稳定的增长,进出口总量逐年增加。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甘肃省进出口增速初次出现大幅下滑。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原因持续增多,外部需求进一步减弱,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国际国内贸易都在大幅度下降,甘肃省对外贸易也遭受了严重的创伤,虽在国家实施的相关系列出口政策的支持下,甘肃省对外贸易出现了回暖的迹象,但总体上仍出现出继续下滑的态势。2009年全年我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8.2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7.30%。此中,出口为7.35亿美元,下降 54.10%;进口为30.86亿美元,下降31.30%。此中一般贸易出口5.98亿美元,下降 55.69%;加工贸易出口1.30亿美元,下降45.06%。机电产品出口1.15亿美元,下降53.77%。2010年,全球经济开始逐步复苏,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甘肃省对外贸易明显增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73.2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超过2008年60.84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增长12.46亿美元。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但仍实现了89.7%的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增速54.9个点。其中出口总值16.3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倍;进口总值56.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9%。2011年1-11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 中国近代发展一般我们都金融上讨论白银化,但其实还有政的问题。明朝万历间的财政非常有意思,其国库保了会计记录,方便了们了解当时的政府状况笔者最近在读顾准关于希和西方世界兴起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政府的一些问。为什么我们政府和西方政府的况不一样,或许可以从明白银化中找到一些线索。所以对它的讨论无论是从学术发展是现实研究方面看,都很有意义的。 明代后期有大量白流入,对于这个现,外国学者的研究较多,因为主要资料在西方。其,“为什么大量白流入中国”这个问题非常值探讨,但这方面的研究是很多。而在经济史方面,则很就有专门从钱币或货币角度进行的研究。如20世纪30年代以后,方仲先生和日本、英国的些学者从货币制度和国际贸易度进行了研究,而彭信先生、杨联升先生、日本加藤繁先生也都从货币史的视对白银有所涉及,但是一直没有人研究外部白银流对中国的总体影响到底是什么。 这还是该从中国本身找起。从经济和币层面上看,明朝白银成了重的社会现象,可翻开明朝的历史籍,明代关于典章制度记载,比如《明会典、《明实录》等等,能看到“钞法”、“法”,没有“银法”。这说,白银其实不是明王朝法定货币,没有制度可言,所以,银在明朝的货币化是历史上个不同寻常的现象。那,白银是怎么在明朝币化的?又怎么形成了实际的主币? 明朝法定货币是宝钞,白银禁止使用。那么,禁之中的白银是怎么货币化的呢?应该从民间开始。最早注意初民间实际使用通货状的,是

傅衣凌先生。他对146件徽州土地买契约进行了初步分析,出明代前期这一百多年间所使用通货是很复杂的。洪武、乐年间以钞为主,宣德、正则钞、谷、布、银兼用,成化、弘年间开始以银为主。根据427件徽州地区的土地卖交易契约,傅衣凌先编制了一个表,从中可以看出从洪武到成化,土地买卖中原来多使用钞,到后来白银渐成为主要货币的发展过。其实,成化年间,还不弘治年间,显示土地买卖基本都是用白银了。民间白银货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个阶段:第一,洪武到建文时,此时,作为法定货币推行于民的宝钞已经开始衰落第二,永乐至宣德期,这仍然是宝钞通行于民的阶段,特点是宝钞经历顶峰后衰落,在其永年间的顶峰时期,用的货币基本全是宝钞,宣德后,向白银过渡的实物交易开始现;第三,正统至成化时期这时宝钞逐渐绝迹民间流通,特点是白银渐成为实际主币,并全国展开。这427件契约文书说,民间的大宗交易基本白银为主要货币。 白银货币化不是国家令推行的结果,而是民间发起的,下而上再到自上而下历程。从史学角度进行考证一般认为,这两种趋的交界点是正统元年“金花银”出现。《明史》对此有所归纳,这个归纳高度概括,以致后来现了一些问题。像“英宗位……弛用银之禁。朝率皆用银……”这种说法太正确。经过考证,正统年间,尤是正统初年,一方面,金花银已出现,但另一方面,国仍极力维护宝钞的地位,两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并非在英宗正统年间就实了“朝野率皆用银”从整体过程可以看出,化年间才真正实现了民间用。如果说,英宗“弛用银之禁”应该有国家法令,但们没有见到任何法令显出对用银开放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白银与中国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邱永声)

白银与中国——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 邱永志 摘要: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又一次发生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远非仅仅是一种中国内部社会变迁的变革,而是一种世界整体经济正在建立、发展的变革。然而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尤其是货币思想延续至明清时期,显然无法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变革相适应。这内中复杂的原因需要去探讨,但是如何从当时中国迎接国际契机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明清的货币思想是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关键词:明清货币思想白银国际契机 近些年来,明清经济史的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见解,涌现出一大批广为人知的专家学者,如弗兰克、彭慕兰、李伯重、李中清、柯文等等。他们不仅就明清的某些具体问题,如人口问题、地区经济、江南问题等提出了与以往经济史学界大相径庭的认识,而且有的学者从全球主义和全球经济的视野来分析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和地位,值得关注和思考。刘北成认为“关于明清两代中国经济乃至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一部分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取得了新的共识[1]”。 2010年6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以“明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主题的史学会议,与会学者提出许多真知灼见。陈支平认为,中国的明代时期是整个地球上“区域史”走向“世界史”的关键时期,以欧洲为核心的殖民主义势力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的扩张,而东方的中国同样显现出某种走向“世界史”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我们认识明代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标志[2]。尽管中国社会的专制集权体制并没有改变,但是许多学者对于中国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的解析使我们认识到,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处于上层与下层并不一致甚至脱节的社会构架之中。黄仁宇就指出明中叶以后,国家的基层控制能力极为有限,但是整个国家蕴藏的经济潜力却是巨大的[3]。想必这就是明清时期的中国为什们能够够会与世界发生如此紧密联系的基础原因,毕竟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专制王朝颁发禁海令或者限制对外贸易的时间远比开放的时间长,但其中的原因绝非就这么简单。 对于明清社会背景的重新论述,笔者以为这是必要的。因为以往学界对于中国经济思想的认识往往仅限于中国社会本身。经济思想史学者赵靖就认为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它是中国所固有的,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下土生土长所形成的,……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并没受外国经济思想的多少影响[4]。就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讲,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是如何审视和评价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学界往往参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理论的标准来看待。然而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明清时代的社会究竟是利是弊,终未可知。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学界神话被打破之后[5],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史学的方法论问题,便日益紧迫。 一、中国传统货币思想的解构 中国“经济”一词的出现是较早的,东晋元帝时期的就有:“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6]的记载。隋唐时代更有“经世济民、经国济民”的说法。明代还有关于经济的专门著述,如李琦的《经济类编》。清代,士大夫更以经济之学来作为他们反对学术虚夸、浮躁的旗帜。确实,中国古代的“经济”,其含义和现代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的“经济”的含义一般而言就是指经世济民或经世致用的现实之学。然而,现在我所谈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指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传入之后得以形成的一门旨在认识中国历史上关于经济问题观点、理论和学说的学科[7]。 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如果就总体的特征而言可以分为“富国之学”和“发展之学”[8]两大体系。在中国的历史上,经济思想家所阐述的问题大都围绕历史上的富国问题来进行思考的。土地问题、货币问题、商业问题、人口问题、赋役问题等等,其出发点大凡是为了专制帝国政权的建设需要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之学”的经济思想一定程度上是近代西方经济、文化影响的产物。但是中国古代绝非没有追求发展的经济思想。以货币思想为例,就笔者接触而言,上古单旗的子母相权理论的提出便是货币理论史上重大发展。

珠宝行业出口分析报告

珠宝行业分析报告

本报告有效期至2010年01月20日 目录 一、珠宝行业概况............................................................................................................................. - 1 - 二、珠宝行业出口市场分析 ............................................................................................................. - 1 - (1)我国珠宝行业历年出口额及主要出口对象 (1) (2)珠宝行业主要产品介绍 (3) (3)珠宝行业海外市场需求分析 (7) 三、阿里巴巴珠宝行业买家特征分析 ............................................................................................. - 8 - (1)近一年买家洲区来源分布 (8) (2)近一年买家询盘来源分布 (8) (3)买家数量和询盘数量变化对比 (8) (4)询盘TOP20国家09年上半年相比08年上半年变化情况 (9) (5)近一年买家活跃度 (9) (6)"珠宝"行业买家反馈数量TOP5国家/地区 (10) (7)"珠宝"行业"行业TOP关键词 (11) (8)关搜推广排名与自然排名效果对比 (12) (9)阿里巴巴"珠宝"行业买家代表(部分) (12) (10)阿里巴巴买家数、海外访问量持续增长 (13) 四、中供产品介绍—出口通新增功能介绍 ................................................................................... - 14 - (1)中文版数据管家:明明白白投资,清清楚楚回报 (14) (2)买家IP定位,轻松辨识买家真伪 (14) (3)多帐号企业邮局,提高业务安全度 (14) (4)视频自助上传 (14) 五、珠宝行业成功案例................................................................................................................... - 15 - (1)阿里巴巴国际知名商展推广 (15) (2)阿里巴巴大买家采购活动 (16) (3)同行成功故事分享 (16)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白银货币化

中国当今金融领域内流通的是金银本位下的纸币制度,贵金属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主要作用是价值尺度与储备手段,极少参与流通。中国先民对白银的认识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白银很早就被制作成工艺品和货币。中国古代把白银用做货币大量使用,是在唐宋以后的事情。到明清,银本位制不断巩固加强,在中国历史上,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朝时期,即通常所说的白银货币化。 白银在明代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白银不是合法货币,那时候的法定货币开始是铜钱,然后是纸钞,为了推行纸币制度,曾经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可是未能阻止白银的流通,民间交易活动仍习惯使用白银。作为交换媒介,货币单位价值的大小应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由于明中叶以后,市场的发展和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铜钱已经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要一种单位价值更大并且便于携带的贵金属来充当交易媒介,白银便很自然地成为主要的货币。明代白银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经历了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在逐渐得到国家事实认可以后,才向全国展开的。 白银货币化是有社会经济基础的。唐代以前由于白银数量稀少,使用范围因此非常狭窄,随着白银生产技术的发展与产量的提高,白银的使用获得重要的突破。在中唐时期,白银在民间就有了普遍使用的迹象了,唐宋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商品经济发展高潮到来之际,白银的使用发展为白银货币化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宋代银产量的进一步提升使白银逐步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和拥有的商品。当时政府应对白银使用采取宽容的政策,白银虽然还不是法定货币,但其货币职能已不断增强。 到了北宋时期,白银通过贸易渠道外流加剧白银短缺,银价高涨,直接制约和阻碍白银作为普通货币流通,白银发展的进程缓慢下来。明朝统一之后,对海外贸易采取了严格的控制,长期推行海禁政策,但民间的海外贸易还是屡禁不止,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改变了当时白银不足的情况。另外,伴随着白银货币化的深入“重钱轻银”的思想开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重钱轻银”论的风行一方面反映了白银货币化的程度之深,另一方面揭示了以白银为代表的“货币权力“和以铜钱等传统货币为代表的”政治权力“的冲突。以白银取代铜钱将使中央政府失去发行货币的特权,国家会失去对财政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从民间发展起来的白银货币化过程中,明代政府的政策是被动的,与现实脱节,丧失了对财政的控制,因此后来政府的财政危机一直非常严重。货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会影响商品的流通,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交换媒介与之相适应,政府应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明代政府在”重钱轻银”的思想的影响下,被动的政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明代时期白银货币化对经济、政治、社会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在经济上,动摇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并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市场上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国外的白银流入为工商业的资本累积提供了条件,有力地推动晚明工商业发展。与此同时,使中国市场与世界接轨,中国的商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在繁荣的商业经济的刺激下,城市迅速繁荣发展,以东南沿海为中心陆续兴起了一些新的城市。白银流入不仅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推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 正如如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白银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刺激了商业投资,

我国白银的进出口贸易情况

我国白银的进出口贸易情况 白银的进出口贸易 图: 2001-2010年中国白银产量和银锭出口对比图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国家海关总署 白银市场开放前,国家对白银的进出口管理十分严格,白银的进出口量每年都不超过100吨,1999年前基本没有白银的出口。白银市场开放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9年11月发布了外经贸管发第702号《白银出口管理暂行办法》,对白银出口实行出口配额管理制。配额管理的品种涉及白银的有银粉、未锻造银及银的半制成品。此后相继出台了《白银国营贸易出口企业资格标准》,每年公布《白银国营贸易出口企业名单》。我国白银以铅锌铜副产为主,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白银出口国之一。中国主要出口白银初级产品如银锭,进口原料和白银加工产品如银精矿、银粉等。 我国白银出口配额逐年递增,2000年为200吨,2010年已达5100吨,增长25.5倍。2001年-2009年,银锭(未锻造银)出口量增长了2.96倍,由1199吨增长到2009年的3554吨,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白银供应国之一。我国白银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银锭,而像电子工业所需的银粉等高端产品,需要大量进口,呈逐年增长之势,2001年进口50吨,2004年为159吨,2009年达到1412吨。 受白银国内外价格倒挂影响,2010年国内白银(未锻造银)出口不畅,白银出口大幅下滑。2010年国内白银行业进出口贸易一个标准性事件就是从净出口逆转为净进口,银锭(未锻造银)2010出口较2009年大幅下降2132吨是造成进出口出现逆转的根本原因。2010年中国白

银成净进口国,净进口白银量达到2230吨。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0年中国出口银锭(未锻 造银)1422吨,较2009年下降60.00%;不过由于同期国内铅锌铜冶炼产能的扩建,国内冶炼 行业原料短缺加剧,当年进口银精矿19.14万吨,同比大增206.30%;进口银粉基本维持稳定,当年进口1395吨,同比下降1.20 %;进口银粉主要来源于德国、日本、台湾等地,国内太阳 能等新兴产业对银粉银浆需求强劲,国内产品由由于研发和生产产品不稳定而不能满足消费企业要求,每年必须大量进口。 表: 2010年中国白银产品进出口情况(单位:吨)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历史介绍

白银市靖远县历史详细介绍 靖远县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东临宁夏海原县,西接白银区,南邻会宁县,北与景泰县、宁夏中卫县毗邻。全县总面积580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4万人。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公里,全县由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块构成,有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由于位于西部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甘肃省后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底,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40.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98.3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14.32亿元、11.68亿元和14.4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35:29:36。大口径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8965万元增长到2027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3290万元增长到808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8.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9元,比“十五”末增加45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8元,比“十五”末增加1473元。 靖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靖远地处省委、 靖远县风光(20张) 省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兰白核心经济区和 白银市规划建设的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黄河 农业经济带中心区域,刘白高速、国道109线、 白宝铁路等交通干线横穿全境,县城黄河公路大桥及省道207线建成通车,正在规划建设的包兰铁路兰州至惠农段二线工程纵贯全县,18个乡镇乡乡通油路,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运输网络。交通便捷,货运畅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是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重镇和西北重要的商埠旱码头,具有良好的市场扩散条件和辐射带动能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拉近了靖远与白银、兰州、银川等周边大中城市的距离,距白银只有半个小时车程,距银川3小时,并逐渐融入兰州1小时经济圈。京呼银兰光缆贯穿全境,已建成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现代化信息通信网络,交通通讯十分便捷。 靖远特色农业开发良好,优势农产品资源丰富。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依靠黄河水资源,兴建了兴堡子川、刘川、三场塬等334处水利工程,形

5-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开篇语: 从1953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里程碑。 一、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1947~1948年,华老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人交往甚密。华老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老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老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这时,华罗庚教授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年春,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华罗庚教授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1957年下半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原738厂)共同承担。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根据(前)苏联提供的M-3机设计图纸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脑。1958年6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后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6台。103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当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 1

出口商品配额许可

出口商品配额许可 行政事项类别 行政许可 法律依据 一、《外贸法》第十六--二十条; 二、《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第三十--四十二条; 三、《出口商品配额管理办法》(外经贸部令2001年第12号)第一--三十三条。 申请条件 一、焦炭、稀土:应为商务部公布的2007年焦炭、稀土出口企业名单中的企业; 二、原油、成品油:应为国家指定企业; 三、锡及锡制品:应具有前3年锡及锡制品出口实绩(以海关总署统计为准); 四、钨品、锑品、白银:应为商务部公布的2007年钨品、锑品、白银国营贸易出口企业名单中的企业; 五、铟、钼:应为商务部公布的符合铟、钼出口许可证申领标准企业名单中的企业。 申请材料 一、焦炭、稀土:经中国五矿化工商会复核的生产企业出口供货业绩;地方主管部门申请函或中央管理企业申请函; 二、原油、成品油:配额申请函; 三、锡及锡制品: (一)地方主管部门的配额申请函; (二)企业出口合同; (三)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 四、白银、钨品、锑品:地方主管部门配额申请函。 许可程序 一、焦炭、稀土:根据出口配额总量、前三年中国海关统计或生产企业出口供货业绩,利用统一公式计算各企业所得配额量,经司务会讨论通过报部领导批准,以部函形式告各地商务主管部门; 二、原油、成品油:根据出口配额总量和各企业出口实绩占总出口量的比例计算各企业所得配额量,经司务会讨论通过报部领导批准,以部批件形式告各企业; 三、锡及锡制品:根据出口配额总量、前三年企业出口实绩及相关系数,利用统一公式计算各企业所得配额量,经司务会讨论通过报部领导批准,以部批件形式告各地商务主管部门;

四、白银、钨品、锑品:根据出口配额总量、前3年企业出口实绩及相关系数,利用统一公式计算各企业所得配额量,经司务会讨论通过报部领导批准,以部批件形式告各地商务主管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