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社会生活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摘要:文艺与社会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一对基本
范畴。关于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高于普通生活。在音乐创作中同样体现了二者这最基本的关系,笔者将结合音乐创作实际简要分析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艺社会生活音乐创作
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人类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所概括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观念及其结构体系发展到现时代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形态,是社会形态的文艺理论结构体系的根本标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观念及其理论体系的历史和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时代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提出
的必然要求。文艺与社会生活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一对基本范畴。关于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高于普通生活。
(一)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反映论认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所以没有社会生活,就不会有特殊反映物——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文学家、艺术家要创造文艺作品,只能从社会生活中,而不能从别的地方去取得创作的源泉。鲍狄埃、狄盖特创作的《国际歌》,被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誉为“全世界无产
阶级的歌”,流传百代,响彻寰宇。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诗人和歌手,却被资产阶级老爷们看作不配进入“艺术之宫”的穷工人。可是,正是这个穷工人鲍狄埃由于亲自参加了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他就能够以火焰般的语言,写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基本立场和观点的战斗诗篇。
(1)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推动。所谓创作的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所基于的原因,作家、艺术家创作思想由此启动,它是受现实的推动的。没有客观物质世界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作触媒,创作主体是不会产生文艺创作这种自觉性的社会活动的。但动机与主题并不同。有了创作动机而没有进行创作时,主题并没有真正形成。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这一类以主观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也是有着原始客观内容的。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给我们留下不朽的革命文学作品,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不是因为他是什么“特殊的天才”,而是因为鲁迅的一生,“和革命共同着生命”。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了顽强的搏斗。鲁迅自己就说过:“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2)艺术作品的生活内容取之于社会现实生活。各种各类的艺术品都是现实生活的表现,没有不表现生活的艺术品,因为不论何种
艺术作品。其内容都不可能与生活绝缘。文艺作品所反映出生活的内容是以题材、情节、人物、事件、环境等范畴体现出来的。作家、艺术家在表现这些内容时不可能离开具体的感性材料、只能在一定
的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组合。没有现实生活这第一自然,就不会产生由作品中情节、人物、事件环境等构成的形象体系。
(3)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来自现实的历史过程,是这种历
史过程的反射和回声。在艺术作品中不仅有生活内容,还有通过生活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它包括思想、感情、道德观念等等。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给我们的印象是那个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谁反映时代的思想感情充分,谁就会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二)文艺高于普通生活
作为一切艺术之源的社会生活并不就等于艺术,艺术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实际生活水平上,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出既源于生活
又高于普通实际生活的艺术品。因此,艺术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要超越普通实际生活的。
(1)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在完整集中性上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因为,生活中的普通事实的存在是自在的、分散的。人与事虽有自身的发展过程,人与人、事与事之间虽然也有某种联系,但这种过程与联系,比之艺术情节结构中的情形,却是略逊一筹的。艺术反映生活的这种完整集中,正是因为艺术可以靠聚集散在生活事实,造成有机的整体情节,用可能性的假想逻辑弥补和接续在生活具体事实中并未发生,或刚在发生却又偶然中断的事情,使其形成完整
的有机体。
(2)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在典型普遍性上高于普通的实际
生活。前面说到完整集中性,其实践目的也就是为了创造具有一定社会普遍性的典型形象。从题材提炼,情节设置,到形象概括,中间都少不了对生活事实的增删选择,没有这种增删选择,继之加以典型集中化,创造成为典型的个性形象,就不能使现实生活形态转化为真正的超越普通实际生活的艺术形象。自然主义理论反对对于进入艺术作品中的生活事实进行增删,这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也无法创造出高于生活自然形态的艺术典型。毛泽东同志总结了艺术的、审美的历史实践经验,才提出文艺既要“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也要把现实生活的“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创造成艺术典型。
(3)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在理想强烈性上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因为源于实际生活的典型创造,必然使艺术的反映比之于原型的生活事实更为理想强烈化。在实现这一点时有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即作家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时,一开始就是有意识的,并且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就是使创作主体不仅能按照生活规律和美的规律来分析和处理复杂的生活现象,使之得到准确鲜明的艺术表现,使人从艺术品中可以看到在生活外在形态上看不见的东西。同时也能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都表现于作品的描绘之中,使原来是第一性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即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所以致使这种“自然”成为艺术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审美对象与审美感受的统一。
这一点在音乐创作中不难看出,与其他艺术相比,作曲家对生活
体验所采取的角度略有不同。他往往不太注意具体的生活细节,而着重从生活中取得感受与启示,强调对生活的整体印象、气氛及其运动的过程。这是由于音乐难以直接表现具体形象而带来的创作特点。作曲家也有可能通过间接的生活体验取得创作的冲动,只要这些艺术所反映的生活形象、气韵及其本质等以及由它们所引起的感情与体会是作曲家比较熟悉的。同样,作曲家也能从以往的乐曲,尤其是民间音乐中获得灵感而进行创作,因为这些是在历史上已经被典型化的生活在音乐中的具体反映。但是间接体验生活的前提,仍然是直接体验生活的长期积累。
对于创作的奥秘,历史上曾因对音乐艺术理解的不同而有多种说法,也存在着争论。在各种观点中比较共同的一点是强调灵感的作用。实际上,灵感是一种通过长期艰苦构思活动后产生的一种飞跃现象,往往突如其来,使作曲家得到一种“顿悟”,其出现也往往不止一次。灵感出现时,具体内容与实际音响的对应关系常处于最佳状态,因而能大大推动创造活动的进展。
生活比之于艺术,它是生生不息的,永远在自身的基础上变易革新。艺术要反映生活,就要根据生活进行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新鲜艺术作品,服务于社会。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艺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