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艺的本质
文艺理论基础
文艺理论基础绪论一、文艺包括:文学和艺术。
1、艺术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即文学)。
2、文学艺术的特殊性:第一,从形象特征来看,具有间接性。
第二,从地位和影响力来看,它是一切艺术的核心因素。
第三,从文学的社会效应看,文学位居榜首。
二、文艺学包括:1、文艺史,主要对象是文艺创作。
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
2、文艺评论,主要对象是具体的文艺家和文艺作品。
从横向的共时性角度。
3、文艺理论,从宏观视角,总体把握。
三、文艺理论包括哪些具体内容?1、四种要素: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社会生活。
2、五个专题:文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发生发展论、鉴赏批评论、文艺本质论。
3、艺术四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和批评传统》一书中首先提出。
四、文艺理论的作用有哪些?1、指导文艺创作。
2、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
3、培养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
五、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1、中国古典文艺理论。
(1)萌芽:春秋时代。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老子的“大智若愚”等。
(2)繁盛:魏晋南北朝。
曹丕写出了我国文艺史上第一篇专题性文学论文《典论.论文》。
钟嵘的《诗品》。
陆机的《文赋》。
刘勰的《文心雕龙》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典文论形成了高峰。
(3)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4)元明以后: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红楼梦》、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
(5)中国古典文论大多停留在即兴印象式的评点或简略感悟式的泛论上。
2、西方文艺理论。
分古典期和现代期。
(1)柏拉图《文艺对话录》。
亚理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2)文艺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奇罗。
(3)真正兴盛是在17世纪之后。
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4)西方文艺理论比较注重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上面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据,以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为原则。
文艺基础理论----文艺的本质
文艺的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作品的进步倾向、求善倾向所发挥的作用。至于那些丑恶倾向, 不能叫做教育作用。
本节小结
• 文艺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一方面由自 身决定,也与欣赏者有关系。要充分 认识和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又不能 过高地估计这种作用。
第一章 文艺的本质
• 研究文艺首先需要解决“文艺是什么”的问题,即文艺的本质和特征 问题,这是文艺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
第一节 文艺是一种特殊的 社会意识形态
要弄清楚四个问题,文艺怎么产生的?它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如何?它为何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 为社会意识形态,文艺的特殊性的)
• 认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 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 既吸取了再现论的合理因素,又肯定了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 同时又容纳了表现论的正确成分,强调文艺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反映生活 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在能动反映轮里也包含形式论和读者论的某些合理 成分。
主观心灵之真(这个比较重要)
• 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的地方是: • 1、艺术真实突破生活真实的局限,允许文艺家进行虚构、想象。 • 2、艺术真实摒弃了生活真实中的偶然性、非本质的、次要的东西,保留了 更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带有必然性的方面,常能揭示出事物的某些本质规律。 • 3、艺术真实融进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情感,超出了真实纯客观的自 然形态,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和较高的审美性。 注意: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 • 艺术真实同生活真实有密切的联系。艺术真实不能脱离生活真实,它是生活 真实的升华和改造,生活真实则是艺术真实的本源和基础。所谓“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的说法,体现了生活真实同艺术真实的关系。
艺术学概论试题整理版(彭吉象 28题 32页)
艺术学概论简略试题(全12章)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艺术本质几种主要看法答:(1)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第一性,感性世界是第二性,艺术世界仅是第三性。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
“道”不仅是文艺本质,而且是文艺内容,“文”是作为“道”工具而已。
(2)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如: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康德:“自由的艺术”.(3)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
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俄国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论断。
(4)第四,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精神生产.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呢?答:第一,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起源,经历漫长历史过程. 其次,性质和特点,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审美和情感。
总之,艺术必然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阐明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19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等”巡回展览画派”第三,揭示了艺术系统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艺术创作是“生产阶段”,艺术作品是“产品”。
艺术鉴赏是“消费阶段”.过去美学理论,侧重某一环节,不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整体.如:19世纪实证批评家:圣佩韦等,重视对作家研究,侧重艺术创作.20世纪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等,重视对作品研究.侧重艺术作品.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诞生接受美学,重视对欣赏者研究,侧重读者,听众,观众总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应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进行综合研究.第二节艺术特征3.艺术特征论述:答:“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艺术学概论试题整理版(彭吉象 28题 32页)
艺术学概论简略试题(全12章)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艺术本质几种主要看法答:(1)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第一性,感性世界是第二性,艺术世界仅是第三性。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
“道”不仅是文艺本质,而且是文艺内容,“文”是作为“道”工具而已。
(2)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如: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康德:“自由的艺术”.(3)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
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俄国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论断。
(4)第四,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精神生产.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呢?答:第一,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起源,经历漫长历史过程. 其次,性质和特点,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审美和情感。
总之,艺术必然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阐明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19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等”巡回展览画派”第三,揭示了艺术系统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艺术创作是“生产阶段”,艺术作品是“产品”。
艺术鉴赏是“消费阶段”.过去美学理论,侧重某一环节,不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整体.如:19世纪实证批评家:圣佩韦等,重视对作家研究,侧重艺术创作.20世纪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等,重视对作品研究.侧重艺术作品.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诞生接受美学,重视对欣赏者研究,侧重读者,听众,观众总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应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进行综合研究.第二节艺术特征3.艺术特征论述:答:“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艺术的本质--几种学说
目标建议
• 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学习完本章后, 你应对艺术的本质有一个较为清晰看法,同时能够运用这 些观点来分析各种艺术品的生成与创造。 • 通过本节学习,主要了解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 要看法。 学习本节之前,应当首先对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 多德《诗学》,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以 及海德格尔《艺术本质的起源》等有关艺术本质的内容有 所了解。 本节的重点是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学说。
• 1.“客观精神说” •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 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 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 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式世 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 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 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 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那么, 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艺术只能
•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 “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 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艺术的性质特 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 见解。
•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 •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 术生产”的概念,将 “艺术”与“生产”联 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 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 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 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 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 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艺术生产” 理论对于 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 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 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 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 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 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 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 据。
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 子”,“和真实隔着三层”。这样一 来,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而现实又
是对理式的摹仿。显然,柏拉图对艺 术本质的认识,依据于他客观唯心主 义的哲学观。然而,柏拉图对艺术本 质的认识中,也有值得我们注意的东 西,那就是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 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
文艺理论基础知识
文艺理论基础知识文艺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文艺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文艺的本质。
文艺作品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基于真实事件的。
通过文艺,作者能够传达对世界的看法、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美的追求。
比如,一部小说可能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反映出社会的现实问题;一幅画可能用色彩和线条表达出画家内心的情感。
文艺作品的构成要素也是文艺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从文学作品来看,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
人物是作品的核心,他们的性格、动机和行为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情节则是一系列事件的串联,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它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人物和情节提供了背景和氛围。
在艺术作品中,如绘画、雕塑等,形式、色彩、线条等元素则起着关键作用。
再来说说文艺的创作过程。
创作并非凭空而来,它往往源于作者的生活积累、观察和思考。
作者通过灵感的触发,将内心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作品。
在创作中,技巧和手法的运用也十分重要。
比如,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明暗对比等技巧可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文艺作品的风格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风格,这与他们的个性、经历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有的作者风格豪放奔放,有的则细腻婉约;有的注重写实,有的倾向于抽象。
比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和浪漫,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文艺作品的接受和欣赏也是文艺理论的重要环节。
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会带着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和情感去理解和感受。
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而且,欣赏文艺作品还与时代背景有关。
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文艺与社会的关系也不容忽视。
文艺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社会的现象、问题和价值观。
文艺的本质、特征及其他
就有 什 么 样 的 作 品
,
这对 作 家 的 主 观 作 用
生 活 与作 家
,
—
作品
”
公
重视 不 够
,
但 从 宏 观上 说
就 文 艺的 发 生 奥秘
,
发展
文 学 史 证 明这是 不 错 的
,
作 家 与作 品
他 们 之 间 的关 系
。 、
人 们 从 艺 术 的审美 心 理 学 等 方 面 作 了 多方 面 的 有益
, ,
,
者
,
而 不 是 被处 理 的 对 象
。
这 在理 论上 是 不 能含糊 的 ` 出
。 ,
_
f
也 有人 说
,
,
情 绪化
作 为特 珠 的 意识 形 态
主 要是 审 美 的 意 识 形 态
,
最 基本
。
的 特 征 是情 感
形象
、
象 征 是情 感 得 以 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 方 式
审美 是 情 感 的最 高 表 现
文 艺的发 生 和 发 展
, , , ,
,
恐 怕有 几 千 年 的 历 史 了
。
但 什 么是 文 艺 ? 至 今 说 法 不 一
、
、
,
,
。
、
、
,
。
,
、
、
、
,
,
。
了 艺术 活 动 处理 的 对 象是 第二 性 而 不是 第 一 性 的
,
。
其 实 不然
,
这 中 间 虽 多 了一 层
,
,
作为中
,
价 的 作 家 的 主 体 精 神 既 要处 理第 一 性 又 要 过 滤 从 第 一 性 中获 取 的 第二 佰 的 东 西 但 归 根 到 底 第 二 性处 理 的 还是 第 一 性 的 东西 作 为 中介 的作 家 的 主 休精 神 它 是 处 理 的 主 动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艺术总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名词解释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柏拉图生于雅典的大贵族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盛至衰的转折时代,青年时代就学于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开辟了一个学园,专门聚众讲学,著书立作,从事学术活动。
柏拉图一生密切关注政治,〃改造社会〃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
他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
柏拉图一生完成著作40多部,大多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政治等问题。
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大希庇阿斯》《裴德若》等著作中。
黑格尔黑格尔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员家庭。
黑格尔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思维和存在,本质与现象,相对与绝对是辩证统一的。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其哲学为基础,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才巴德国古典美学推向顶峰。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精神现象学》和《美学》等著作中,尤其是在三卷《美学》著作中,他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体系。
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到了他的美学理论的核心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艺术,或者〃美的艺术〃,因此美学这门科学的恰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第一章 文艺本质论
•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 形而上学及其历史唯心主义,把人的物质 生产活动看作人的实践活动。从历史唯心 主义的实践观出发,马克思看到同人的实 践活动密切联系的经验性的意识也应是人 对世界掌握方式的一种。因此,他又在黑 格尔的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三种方式 基础上,又提出了“实践——精神”的方 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意识 态作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定:
–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主要作用于社会结构 中的精神表现及精神领域的精神活动,属于社会结构 中的精神部门,区别于作为设施性的上层建筑。 – 因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所以它被经济基础所决 定,受其制约。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 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诸形式也将发生变革。
• 第三阶段: •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 主义哲学观出发,立足于整个的社会结构来考察意识形态, 对“意识形态”这一传统观念的改造最后完成,使之成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 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 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 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 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 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 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 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 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 在阶级
• (一)文学艺术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综合知识艺术学类基础综合
马克思从艺术的起源以及主客体的关系上做了深刻的分析,阐明了艺术生产的三个主要 内容:主客观统一、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艺术系统的完整性。
“艺术生产” 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 点, 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 理论依据。
在贝尔看来,审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种纯形式的情感,人们在审美时, 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 上的。基于这种认识,贝尔否定叙述性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 值,不能从审美上感动人。他尤其称赞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看不 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有意味,是因为形式后面隐藏着物自体和终 极实在本身。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握这个“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 握这个“实在”,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贝尔的假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本质观
(一)艺术是满足人类需要的精神生产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两种生 活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称作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1)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2)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其中, 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它的成果构成了人 类 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物”罢了。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 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西方文论主要知识点
西方文论主要知识点(上)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1,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的?柏拉图主张文艺摹仿说。
作为摹仿,它必须由三个侧面才能形成其完整的意义结构,即:作为摹仿对象的摹型;作为集中体现摹仿过程的摹仿者;作为摹仿结果的摹仿品。
柏拉图正是从这三个侧面阐释了文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一)文艺是摹仿的摹仿。
柏拉图承认艺术把世界当作蓝本,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但柏拉图并不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是理念摹仿物。
在柏拉图看来,文学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二)摹仿者不能判断美丑优劣。
柏拉图认为有关事物的技术有三种: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和摹仿者的技术。
而其中器物的使用者具有关于器物的知识和经验,是最有发言权的,作为摹仿者的艺术家所做的事都是不真实的。
(三)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这是柏拉图主张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
综上所述,柏拉图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看成是一种摹仿的关系,而他的所谓的摹仿说,又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必然认定文艺是不真实的,低劣的。
另外,柏拉图对文艺摹仿世界的过程的看法过于偏激,把文艺再现世界看成是无知识、无主张地、随意地用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过程。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此,如果我们从柏拉图的“摹仿说”本身来看,这种观点大体上是消极的。
2,柏拉图是怎样理解文艺的功能的?(一)重视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
(二)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
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其具体的罪状主要有两条:首先是亵渎了神和英雄。
其次,是迎合人的情欲,危害城邦。
(三)提出了严厉的文艺对策:驱逐诗人和文艺法治化。
3,柏拉图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一)由于柏拉图认为诗歌和悲剧等艺术是摹仿品,是“一个远离真实的影像”,这样诗和悲剧就是不真实的,不包含真知识,是不具有真理价值的东西,因而柏拉图的结论是“摹仿术乃是低贱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
”“我们一定不能太认真地把诗歌当成一种有真理作依据的正经事物看待。
艺术学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上
上
一、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 编编
几种主要看法
艺艺
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客观
术
术
总
精神说”、“主观精神说”、 总论
“模仿说”或“再现说”。
论
1、“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 上 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编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 艺
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
的。德国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 术
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 总
哲学体系之上。
论
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 道是文的本源。朱熹认为, 上 “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 编 单工具,“犹车之载物”罢了。 艺 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 术 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 总
论
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
上
编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
艺
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 术
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总
论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
点;
上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编
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 艺 了这个道理。总而言之,艺 术
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 总
的再创造。
论
(三)审美性
上
1、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 编
产品;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
基础
上
编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
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 艺
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 术 总
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论
三、“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
学研究的启示
上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 编
艺术学概论上编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艺术的本质1.客观精神说定义: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文以载道说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
②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
③南北朝刘勰(协)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犹车之载物”。
2.主观精神说定义: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康德意志自由论尼采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家“情”“志”①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康德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②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③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部分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3.模仿说或再现说定义: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②俄国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4.其他观点(除以上几种主要观点外,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二、“艺术生产”理论√1.明确提出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本质论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本质论
宇宙间每一个别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而物质是潜能,形式是实现,从潜能变成实现是万物的创造行为。
因此摹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其指出的艺术的创造性表现在:
(1)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突破了“艺术摹仿自然”,提出“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实际上是以实现的人生为艺术摹仿的对象,把传统的摹仿说提高了现实主义的高度。
(2)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他认为历史所写的是个别的业已发生的事,而诗所写的事可能发生的事,即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带有普遍性的事。
认为诗比历史更有必然性或普遍性,更能显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有更高的真实性。
(3)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有三种创作方法:第一种偏于再现,第二种偏于表现,第三种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他显然主张第三种,把第三种创作方法看成是最理想的创作方法。
摹仿的本质在于通过个别表现一般,通过特殊表现普遍,揭示生活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因而艺术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真实更美。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艺术学概论》资料汇总艺术学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1.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名词)第一种“客观精神说”★(名词名词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名词)第二种“主观精神说”★(名词名词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何目的。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主观意志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名词)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名词名词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就是对现实的“恶搞”。
他首先确实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确实了“恶搞”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艺术所具备的这种“恶搞”功能,使艺术甚至比它所“恶搞”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就是生活”的论点启程,指出艺术就是对生活的“重现”,就是对客观现实的“重现”。
《艺术学概论》
上编艺术总论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南北朝)刘勰x ié——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艺术概论》问答题复习重点及答案
二、艺术概论问答复习重点第一章艺术的本质1.艺术主要有几种基本涵义?答:艺术具有狭义(包括视、听艺术及综合艺术)、广义(狭义艺术+文学)、泛化(包括一切美的实用制品即实用艺术)等多种理解。
2.艺术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答:美国的艾布拉姆斯曾将艺术活动的要素归结为艺术品(work)、艺术家(artist)、宇宙(universe)、观赏者(audience)四个方面,艺术活动的四要素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
它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离不开物质的基础和物质利益的驱动。
它又是一个精神性的过程,离不开主体(艺术家、观赏者)的精神动力,发挥的主要是精神效用。
3.美学中的美通常在哪些意义上被使用?答:在美学中,“美”通常在两类三种意义上被使用:即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与的本质。
美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审美客体(美的对象)与审美主体(美感)两个方面。
第一,美=美的对象,即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第二,美=美感,即审美愉悦,针对审美主体而言,审美主体只能是人(在生活中)或人格化的物(在艺术作品中)。
美和美感都属于美的现象层次,是一物两体:美是美感的物态化形式,美感是美的心灵化内容。
作对象观,我们把它称之为美;作主体观,我们把它称之为美感。
没有离开美的美感,也没有离开美感的美。
在观念上,我们可以把两者明确地区分开来,在实际上,二者则是心物共鸣体的一体两面。
美的对象和美感都只是可为人的感官所直觉把握的现象,美的本质则是经过人的心灵所理性把握的存在于所有审美现象中的美的本质。
关于美的本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4.审美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答:①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视、观照、感悟构成人的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相对于非审美活动(实际的、理论的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②审美客体的形象性;③审美主体的非功利性;④审美过程的直觉性;⑤审美结果的愉悦性。
5.是否所有人都认同艺术与美的必然关系?为什么?答:出于对美概念的不同理解,有些人认为艺术不一定是美的。
文艺学概论_研究生考试-专业课
文艺学概论导论一、文学理论的性质•文艺学=文学概论=文学基本原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即以对文学中最早发生的诗歌这一类型的研究来统领对整个文学的研究。
现在我们经常使用文学理论这个术语了,但“诗学”之类的名称在某些研究领域中还在使用,“比较诗学”指的就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本课程研究目的:总结文学的基本特点和普遍规律•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文艺学;三级学科:文学原理、古代文论、文艺美学•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范畴,换句话说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文艺学这个名称是建国以来从俄文翻译过来的,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是“文学学”,在英语当中,literary scholarship也是“文学学”的意思,但在历史上“文学”一词本身就曾经含有“研究文学的学问”的意思,加之“文学学”不太符合汉语的构词习惯,因而人们就普遍地接受“文艺学”这个名称了。
•广义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二、文学概论的基本内容•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艾布拉姆斯(M·H·Abrams),美国著名文论家。
1945年在哈佛大学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翌年,到康奈尔大学英文系任教,主要著述有《镜与灯》(1953)、《欧美文学术语辞典》(1957)、《朴素的超自然主义》(1971)等,另外他主编的《诺顿英国文学选集》成为西方许多大学英文专业的教材。
•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说,概括出西方文学批评的四大理论: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提出了批评对文学加以评说的四大要素,即从作品、宇宙(世界)、作家、读者的四种视角来看待文学的见解。
•文学概论的五个内容:文学本质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三、文学理论的品格1、历史性•人和社会的历史性•反映人和社会的文学的历史性•总结文学的文学理论的历史性,不同时代对文学理论有不同要求的历史性•先秦散文(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骚→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第一章文艺的本质一、重要名词解释: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再现论:西方文艺史上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人物就是用不同的媒介(语言、画布、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出来,突出的是“镜子说”,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与车尔尼雪夫斯基。
4、表现论:把文艺归结为文艺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认为文艺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文艺的表现对象,而文艺从文艺家的主观自我出发,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契机。
5、能动反映说: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在文艺作品中,既有对于社会生活的描摹,也渗透着文艺家的主观精神。
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总是要比现实中的生活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目的。
6、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和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相对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形象和情景,它是对生活真实的选择、提炼和集中。
7、文艺的倾向性:指文艺作品中所渗透的文艺家的立场观点、意志、愿望和理想追求,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爱憎态度,包括思想倾向、情感情感倾向和审美倾向三个方面。
二、重要问题:1、为什么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
文艺作为文艺家的“社会意识”,作为文艺家精神生活的外化,理所当然是由社会存在、物质生活所决定的。
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有五种情况应注意:A、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指写对象的文艺作品,其内容一般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它们往往是对社会生活生活真实、具体的反映。
B、以抒发艺术家个人情感为主的艺术品,其情感发生的根源仍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生活,这类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曲折含蓄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读者(欣赏者)论
• 读者论认为一切文艺作品的意义、价值、作用 等都需要最终通过读者(欣赏者)的参与才可 能实现。 • 读者论把读者、欣赏者的地位抬高到文艺活动 的最高地位,认为、只有经由读者、欣赏者的 阅读、欣赏,客观的物质的东西才被赋予内涵 、意义。
• 读者(欣赏者)论的哲学基础是狄尔泰等人的 阐释学。阐释学认为,人们各有自己的“成见 ”,在观察、认识事物时,这些成见往往是他 们进行综合的基础。 • 读者(欣赏者)论可分为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 兴起的接受美学和在20世纪80年代于美国兴起 的读者反应批评两大派。
(三)形式论
• 形式论把形式(即文艺作品所呈现的样态)看 成是文艺追求的目标,文艺的本体。文艺家的 创作过程不是再现生活,也不是表现思想情感 ,而是塑造形式,即把习见的事物以陌生化的 形式表现出来。
• 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形 式是文学的中心。 • 英美的新批评派明确提出,文艺研究的对象既 不能是社会背景或作者生平,也不能是作者心 灵或读者反应,而应该是作品自身。 • 美国“新批评”代表人物之一兰色姆用“本体 ”取代“形式”这一概念,把文艺形式抬高到 文艺本体的地位。 • 20世纪60年代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思潮,把文 学结构提高到了自主地位,强调形式的独立性 。
•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瑟尔。 • 尧斯最先提出“期待视野”这一概念。它是指 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文学文本的显现方式事 先生成的一种定向性的心理预期和理解期待。 • 伊瑟尔提出“召唤结构”的概念,认为任何作 品都是未完成的文本,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 点、未定点,期待读者、欣赏者去填充。
• 美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情感 的表现”,是一种“纯粹的想象”; •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看重人的 本能冲动和直觉,提出生命的“绵延”说; • 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开创的精神分 析学,把文艺看成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反映, 是人的本能欲望的变相满足。
• 优点:表现论具有鲜明的主体能动性色彩,充 分重视文艺家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弥 补了再现论忽视文艺主体的缺陷,具有相当的 合理性,对文艺个性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 • 不足:忽视了客观世界的物质存在,过于强调 主观表现,带有一定唯心主义色彩。
(二)表现论
• 表现论——认为文艺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 文艺表现的对象,而文艺从文艺家的主观 自我出发,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契机。
• 表现论的最早源头在中国。 • 《尚书·饶典》的“诗言志”; • 《毛诗序》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 《荀子·乐论》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 不免也”等都道出了文艺是由文艺家的思想感 情构成的;
▲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 一方面,文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形成 和发展起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 另一方面,文艺一经形成,又积极地给经济基 础以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决定、制约作用
•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文艺的内容。 •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物质生产 劳动状况,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过 程或通过劳动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共同构 成了原始文艺的主要内容。 • 如相传黄帝时代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反映的就是原始人的狩猎活 动。
• 二是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的作用; • 凡是批判、销蚀、攻击当时的生产关系及其统 治者的文艺,例如在封建社会赞扬农民起义, 推崇民主思想的作品,如《水浒传》、《红楼 梦》,起的是破坏和瓦解的作用。
• 三是在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积极促进新 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 • 既严厉批判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又能以艺 术方式提供“新人”形象,提供新的社会模式 、社会图景的文艺,例如本世纪30年代以鲁迅 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左翼”进步的文艺作品, 以高尔基为代表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起 的是促进的作用。
第三节 文艺的社会价值
• 文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一经问世,传播于社 会,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一方面,文艺对 于读者、欣赏者或接受者在真理的启迪、道德 的教化、情操的熏陶、美感的获取等方面有重 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文艺借真实性和倾向性 直接对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发挥作用。
一、文艺的真实性和倾向性
• 奴隶社会,大规模的战争题材在文艺中陆续出 现。 • 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古苏美尔 的雕刻《乌尔王的军旗》等。 • 阶级的分化也成为文艺的内容。 • 如《诗经》里的《硕鼠》、《伐檀》等作品, 反映的就是周代的阶级冲突。
• 其次,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和制约着文 艺的发展变化。 • 例如,欧洲中世纪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政治制度是君权神授和长子 世袭制,所以王权和宗教权的意识非常浓厚。除 了宣扬宗教意识的作品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
第一章 文艺的本质
第一节 文艺是一种特殊 的社会意识形态
• 一、文艺来源于生活
• 首先,从理论方面看,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形态,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一种形 式,是以社会生活为对象,对社会生活的一种 反映。
• 其次,从文艺实践出 发来进行考察,各类 文艺作品都是对社会 生活的反映。 • 1、以现实生活中的 人物事件为描写对象 的文艺作品,其内容 一般直接来源于社会 生活。
二、能动反映说
• 能动反映论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对 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 脑中反映的产物。 • 能动反映论既吸取了再现论的合理因素,又肯 定了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同 时又容纳了表现说的正确成分,强调文艺家主 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反映生活过程中的重大作 用,而且,在能动反映论里也包含了形式论和 读者(欣赏者)论的某些合理内容。
• 经济基础——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 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 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 上层建筑有两种表现形式: • 一是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军队、警察、监狱 、法院、党派团体等设施,它带有明显的权威 性和强制性。 • 二是政治、法律、宗教、文艺、哲学、道德等 观点和学说,即社会意识形态。 • 可见,文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被包容在上层 建筑之中。
镇 墓 兽
龙
• 5、有些前人留下的资料、作品为题材的艺术 品,表面看似乎同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 离,其实追根溯源,这类作品同过去以及当代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
经济基础
社会结构
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 哲学、道德、宗教、文艺等 各种意识形态
• 第三,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不仅决定、制 约着文艺内容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决定、制约 着文艺形式的发展变化。 • 如原始人以岩画、雕刻、泥塑等为表现形式, 青铜器、铁器时代的到来,岩画、泥塑被浮雕 (石雕、青铜雕、铁雕、金银雕、玉雕、木雕 )所取代。 •
▲文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 一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 凡是适应经济基础并维护、颂扬它的文艺,如 封建社会宣扬纲常名教、忠孝节义,美化封建 主义经济制度、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作品 ,便会起到巩固和发展作用。
• 优点:把文艺作品移到文艺活动的中心地位, 看到了形式美在文艺活动的独立性、重要性。 其对于纠正传统文艺理论重视作品的外部研究 、轻内部研究、重内容轻形式等倾向,无疑是 一种弥补。同时对于提高文艺的审美意识和艺 术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不足:形式论试图割裂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 文艺家的联系,试图割裂文艺作品与读者、欣 赏着的联系,走上了只重视形式忽略内容的另 一极端。
• 优点:看到了读者、欣赏者在文艺活动中的
积极作用,承认一切文艺作品如果没有读者、 欣赏者在文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就不能发挥 其社会作用,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 不足:它割裂了文艺与文艺家的联系,认为文 艺作品完成之日,便与文艺家完全割断联系之 时;它也割裂了文艺作品与自身的联系,认为 未经读者、欣赏者参与的文艺成品只是未定的 文本,不能算艺术品。
第二节 文艺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 • • • • 一、文艺家与社会生活关系上的几种观点 (一)再现论 (二)表现论 (三)形式论 (四)读者(欣赏者)论
(一)再现论 • 再现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 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任务就是用不同的媒介( 语言、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出来。 • 再现论来源于摹仿说,最早有亚里士多德提出 ,他认为文艺来自于对现实的摹仿。
• 巴尔扎克认为再现主要是通过人物、事件的描 绘,达到再现整个社会生活的目的。 •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 点,他认为文艺只要是原原本本地复现了生活 就达到了它的目的。
• 优点:再现论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色彩,强调 文艺对社会生活的依赖和反映,承认文艺并非 凭空创造,而是文艺家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 对社会产生的反映。 • 不足:主要表现为简单化和片面化。 • 再现论重视“社会”的决定作用,却相对忽视 文艺家的主观创造性;重视文艺的认识价值, 忽视了它的审美价值。
• (一)文艺的真实性 •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是文艺的艺术魅力和艺术 价值存在的基石。 •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当我们看 书的时候,每碰到一个不正确的细节,真实感 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相信的!如果这种感 觉叫的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那么这本书 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了。获得全世界 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就在于真实。”
三、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 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区别于其 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体现在: • (一)在反映对象上,文艺家观察、体现和表 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 • (二)在反映方式上,文艺以感性形式来把握 世界
• (三)在反映态度上,文艺以富有主观色彩的 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如《三国演义》写的是历史故事,但作者却 有浓厚的“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
• 3、以描绘自然景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