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艺的本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优点:看到了读者、欣赏者在文艺活动中的
积极作用,承认一切文艺作品如果没有读者、 欣赏者在文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就不能发挥 其社会作用,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 不足:它割裂了文艺与文艺家的联系,认为文 艺作品完成之日,便与文艺家完全割断联系之 时;它也割裂了文艺作品与自身的联系,认为 未经读者、欣赏者参与的文艺成品只是未定的 文本,不能算艺术品。
• 优点:把文艺作品移到文艺活动的中心地位, 看到了形式美在文艺活动的独立性、重要性。 其对于纠正传统文艺理论重视作品的外部研究 、轻内部研究、重内容轻形式等倾向,无疑是 一种弥补。同时对于提高文艺的审美意识和艺 术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不足:形式论试图割裂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 文艺家的联系,试图割裂文艺作品与读者、欣 赏着的联系,走上了只重视形式忽略内容的另 一极端。
• 二是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的作用; • 凡是批判、销蚀、攻击当时的生产关系及其统 治者的文艺,例如在封建社会赞扬农民起义, 推崇民主思想的作品,如《水浒传》、《红楼 梦》,起的是破坏和瓦解的作用。
• 三是在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积极促进新 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 • 既严厉批判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又能以艺 术方式提供“新人”形象,提供新的社会模式 、社会图景的文艺,例如本世纪30年代以鲁迅 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左翼”进步的文艺作品, 以高尔基为代表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起 的是促进的作用。
▲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 一方面,文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形成 和发展起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 另一方面,文艺一经形成,又积极地给经济基 础以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决定、制约作用
•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文艺的内容。 •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物质生产 劳动状况,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过 程或通过劳动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共同构 成了原始文艺的主要内容。 • 如相传黄帝时代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反映的就是原始人的狩猎活 动。
• 奴隶社会,大规模的战争题材在文艺中陆续出 现。 • 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古苏美尔 的雕刻《乌尔王的军旗》等。 • 阶级的分化也成为文艺的内容。 • 如《诗经》里的《硕鼠》、《伐檀》等作品, 反映的就是周代的阶级冲突。
• 其次,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和制约着文 艺的发展变化。 • 例如,欧洲中世纪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政治制度是君权神授和长子 世袭制,所以王权和宗教权的意识非常浓厚。除 了宣扬宗教意识的作品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
• 经济基础——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 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 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 上层建筑有两种表现形式: • 一是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军队、警察、监狱 、法院、党派团体等设施,它带有明显的权威 性和强制性。 • 二是政治、法律、宗教、文艺、哲学、道德等 观点和学说,即社会意识形态。 • 可见,文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被包容在上层 建筑之中。
镇 墓 兽

• 5、有些前人留下的资料、作品为题材的艺术 品,表面看似乎同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 离,其实追根溯源,这类作品同过去以及当代 的社会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
二、文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
经济基础
社会结构
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 哲学、道德、宗教、文艺等 各种意识形态
• 巴尔扎克认为再现主要是通过来自百度文库物、事件的描 绘,达到再现整个社会生活的目的。 •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 点,他认为文艺只要是原原本本地复现了生活 就达到了它的目的。
• 优点:再现论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色彩,强调 文艺对社会生活的依赖和反映,承认文艺并非 凭空创造,而是文艺家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 对社会产生的反映。 • 不足:主要表现为简单化和片面化。 • 再现论重视“社会”的决定作用,却相对忽视 文艺家的主观创造性;重视文艺的认识价值, 忽视了它的审美价值。
三、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 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区别于其 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体现在: • (一)在反映对象上,文艺家观察、体现和表 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 • (二)在反映方式上,文艺以感性形式来把握 世界
• (三)在反映态度上,文艺以富有主观色彩的 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如《三国演义》写的是历史故事,但作者却 有浓厚的“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
第三节 文艺的社会价值
• 文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一经问世,传播于社 会,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一方面,文艺对 于读者、欣赏者或接受者在真理的启迪、道德 的教化、情操的熏陶、美感的获取等方面有重 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文艺借真实性和倾向性 直接对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发挥作用。
一、文艺的真实性和倾向性
(二)表现论
• 表现论——认为文艺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 文艺表现的对象,而文艺从文艺家的主观 自我出发,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契机。
• 表现论的最早源头在中国。 • 《尚书·饶典》的“诗言志”; • 《毛诗序》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 《荀子·乐论》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 不免也”等都道出了文艺是由文艺家的思想感 情构成的;
•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但丁、薄伽丘、帕特里 克的作品中,上帝走下了神坛,牧师、修女生 活被撩开神秘的面纱,人的正当要求、欲望和 欢乐的人间世俗生活不再被视为丑恶,相反成 为歌颂的对象。 • 从十五世纪开始,在中世纪被根绝的人体绘画 、雕刻等,通过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等人之手,重新得到恢复。
二、能动反映说
• 能动反映论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对 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 脑中反映的产物。 • 能动反映论既吸取了再现论的合理因素,又肯 定了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同 时又容纳了表现说的正确成分,强调文艺家主 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反映生活过程中的重大作 用,而且,在能动反映论里也包含了形式论和 读者(欣赏者)论的某些合理内容。
• 第三,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不仅决定、制 约着文艺内容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决定、制约 着文艺形式的发展变化。 • 如原始人以岩画、雕刻、泥塑等为表现形式, 青铜器、铁器时代的到来,岩画、泥塑被浮雕 (石雕、青铜雕、铁雕、金银雕、玉雕、木雕 )所取代。 •
▲文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 一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 凡是适应经济基础并维护、颂扬它的文艺,如 封建社会宣扬纲常名教、忠孝节义,美化封建 主义经济制度、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作品 ,便会起到巩固和发展作用。
第一章 文艺的本质
第一节 文艺是一种特殊 的社会意识形态
• 一、文艺来源于生活
• 首先,从理论方面看,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形态,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一种形 式,是以社会生活为对象,对社会生活的一种 反映。
• 其次,从文艺实践出 发来进行考察,各类 文艺作品都是对社会 生活的反映。 • 1、以现实生活中的 人物事件为描写对象 的文艺作品,其内容 一般直接来源于社会 生活。
(三)形式论
• 形式论把形式(即文艺作品所呈现的样态)看 成是文艺追求的目标,文艺的本体。文艺家的 创作过程不是再现生活,也不是表现思想情感 ,而是塑造形式,即把习见的事物以陌生化的 形式表现出来。
• 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形 式是文学的中心。 • 英美的新批评派明确提出,文艺研究的对象既 不能是社会背景或作者生平,也不能是作者心 灵或读者反应,而应该是作品自身。 • 美国“新批评”代表人物之一兰色姆用“本体 ”取代“形式”这一概念,把文艺形式抬高到 文艺本体的地位。 • 20世纪60年代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思潮,把文 学结构提高到了自主地位,强调形式的独立性 。
•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瑟尔。 • 尧斯最先提出“期待视野”这一概念。它是指 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文学文本的显现方式事 先生成的一种定向性的心理预期和理解期待。 • 伊瑟尔提出“召唤结构”的概念,认为任何作 品都是未完成的文本,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 点、未定点,期待读者、欣赏者去填充。
• 3、以描绘自然景物为
主的文艺作品,其中 掺入了艺术家的情感 、理念,它们是社会 生活的间接反映。 • 如:我国著名舞蹈艺 术家杨丽萍《孔雀舞 》
• 4、以超现实的、虚幻 事物为对象的文艺作品 。它们是艺术家想象中 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 一种折射、反映。 • 如战国时代随葬物器镇 墓兽。 • 又如中华民族象征的龙 。
• 南北朝钟嵘的“感物说”;唐代白居易的“感 遇说”强调文艺家主观“性情”、“情理”在 文艺中的作用。 • 源于南北朝,盛于宋代的“传神说”更把表现 论推向了极致。 • 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苏轼的“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主张强调“神” 的重要。
• 西方的表现论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认为 诗人的创作,不是凭技艺,而是来源于灵感; 康德认为艺术是天才的产物; •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指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 感的自然流露”; • 理论家欧盖尼·弗尔龙认为所谓艺术,就是情 感的表现; • 意大利的克罗齐提出“艺术就是表现”,“表 现就是直觉”;
(四)读者(欣赏者)论
• 读者论认为一切文艺作品的意义、价值、作用 等都需要最终通过读者(欣赏者)的参与才可 能实现。 • 读者论把读者、欣赏者的地位抬高到文艺活动 的最高地位,认为、只有经由读者、欣赏者的 阅读、欣赏,客观的物质的东西才被赋予内涵 、意义。
• 读者(欣赏者)论的哲学基础是狄尔泰等人的 阐释学。阐释学认为,人们各有自己的“成见 ”,在观察、认识事物时,这些成见往往是他 们进行综合的基础。 • 读者(欣赏者)论可分为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 兴起的接受美学和在20世纪80年代于美国兴起 的读者反应批评两大派。
• (一)文艺的真实性 •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是文艺的艺术魅力和艺术 价值存在的基石。 •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当我们看 书的时候,每碰到一个不正确的细节,真实感 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相信的!如果这种感 觉叫的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那么这本书 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了。获得全世界 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就在于真实。”
• 美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情感 的表现”,是一种“纯粹的想象”; •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看重人的 本能冲动和直觉,提出生命的“绵延”说; • 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开创的精神分 析学,把文艺看成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反映, 是人的本能欲望的变相满足。
• 优点:表现论具有鲜明的主体能动性色彩,充 分重视文艺家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弥 补了再现论忽视文艺主体的缺陷,具有相当的 合理性,对文艺个性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 • 不足:忽视了客观世界的物质存在,过于强调 主观表现,带有一定唯心主义色彩。
油画《开国大典》
• 2、以抒发艺术家个人情感为主的艺术品,其 情感发生的根源仍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生活,这 类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曲折含蓄的反映。 •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发的是孤独寂寞 的怀古之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抒发的是离乡思亲的人生感悟,这种情感表 面看是个人的,实则具有代表性。它的产生源 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封建统治者对正直文人 的排挤、压制所致,是他们的报国理想不得实 现的苦闷的发泄。
第二节 文艺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 • • • • 一、文艺家与社会生活关系上的几种观点 (一)再现论 (二)表现论 (三)形式论 (四)读者(欣赏者)论
(一)再现论 • 再现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 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任务就是用不同的媒介( 语言、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出来。 • 再现论来源于摹仿说,最早有亚里士多德提出 ,他认为文艺来自于对现实的摹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