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科技园区招商机制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著名科技园区的招商机制探析
张国梁/集团公司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美国及欧洲部分国家日益认识到科学技术产业化的作用。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始在周边建立科技产业园,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就近转化,其中不乏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著名科技产业园。这些科技园区不但有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更带动了区域内科技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激发了当地的经济活力。借鉴欧美国家的科技园区发展经验,许多亚洲国家纷纷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发展科技园区,促进高新技术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其中,日本筑波科学城、印度的班加罗尔、韩国大德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北京中关村等科技园区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探索出许多有益的园区招商及运营机制。
一、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类型
从发展模式来看,科技园区可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类科技园区在招商机构设置和活动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内生型科技园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区位优势。在发展早期,内生园区多凭借自然环境、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吸引企业入驻,后期则以风险资金和公司衍生为主要模式。硅谷是内生型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外生型科技园区,初期以廉价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参与国际分工,并配合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后逐步演变为“引进一消化一出口—升级”的模式。跨国公司、海外留学人员是外生型科技园区的主要招商对象,其招商机制较为成熟。韩国大德科技园即为典型的外生型科技园区。
二、著名科技园区的招商机制
科技园区的实质是一种产业空间布局,只有通过招商聚集起足够的科技企业和中介部门,才能发挥出园区整体优势,增强园区内的竞争和创新张力,进而提升园区的功能定位,实现园区“经济活跃、配套完善、百姓宜居”的目标。
但在发展初期,园区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集群效应尚未显现,招商工作的开展尤为困难。国内外许多成熟园区经历了初期、发展、成熟、升级的全过程,其在不同阶段的招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1、早期凭借优惠政策招商
在“外生型”科技园区的发展初期,当地政府大都会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科技企业入驻,帮助科技园区尽快形成集群效应。
韩国大德科技园成立有“技术商业化中心”和“管理支持中心”,专门帮助园区内的科技企业协调公共关系,落实政府的优惠政策。在大德园区内,凡被认定为创业型企业均会得到政府提供的30万至50万美元创业资金,技术含量高的创业型企业会得到300万至5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在税收方面,政府免除园区企业7年的注册税和财产税,7年后的三年内只收缴50%的注册税和财产税,以帮助园区的创业型企业尽快发展,更为园区招商提供了制度支持。
台湾新竹科技园给予入驻企业以9年内免缴所得税,9年后每年税收不超过企业盈利22%的优惠。同时,园区内的科技企业可申请园区参与投资,投资额最高可达企业股权的49%,企业日后可赎回部分股权或全部股权。
在园区发展初期,优惠政策在招商环节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但需要当地政府和园区开发单位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所投入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巨大,并不适用于所有园区,更不利于激发园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2、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聚集企业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新知识、新技术的聚集地,也是蓄积高层次人力资源的主要举措。纵观世界著名科技园区,许多“内生型园区”正是依仗著名高校的科技与人才支撑才自发形成并发展壮大;“外生型园区”则通常有意选址于高校和科研院所附近,以此来保障园区后续的科研及人才优势。
据统计,硅谷中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创办的公司达1200多家,占硅谷企业的60%—70%,占硅谷销售收入的50%左右。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人员直接投资兴办企业,为园区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生动力。不难看出,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高度合作,是硅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
作为外生型园区,新竹科技园即被有意规划在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山科学研究院周边,不断获得近距离的智力支持;北京中关村毗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近70所,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0多家,两院院士占全国1/3多。
毕竟优质的教育研发资源相当有限,为了使科技园区具有内生的知识与人才动力,许多“外生型园区”与著名高校合作创办分校区或科研机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就与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在园区内创办分校区,增强园区内部的知识支撑。同时,在园区内创立了张江创新学院,结合园区企业的需求专项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IT工程师、生物医药工程师等,解决了园区内的人才支撑问题。
3、率先引入行业领先企业
园区招商过程也是行业内相关企业的聚集过程。在园区发展早期,行业领先企业的成功入驻不仅能为后续客户带来必要信心,更对园区一段时间内的产业定位具有标杆效应。
20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新竹科技园成立伊始即确定以代工生产(OEM)的模式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为美国提供产业支援和加工体系。基于此种定位,新竹科技园先期引入台湾联电集团、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为英特尔、AMD做配套的行业领先企业。随着这些行业领先客户的成功入驻,市场中对新竹科技园的产业定位也日渐明朗,集成电路的上下游企业纷纷向园区聚集。
印度的班加罗尔则是另一成功案例,该区域聚集有上千家高新技术企业,但规模普遍较小,其中年销售收入小于50万美元的企业占47.8%,年销售收入小于200万美元的企业合计达83.9%。与此同时,园区内还有印度本土三大软件企业Infosys、Wipro和Tata咨询公司以及一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IBM、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摩托罗拉、索尼、微软等。这些行业领头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研发、科学管理能力,其产出的新知识、新技术能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也为众多企业树立了技术研发及管理模式的标杆。对中小企业而言,为获得行业内领先企业的技术溢出及优秀人才,小企业也愿意围绕在领先企业周围,形成彼此的呼应与互补。
4、招揽海外留学人员
对科技园区而言,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海外留学人员更容易接触到前沿技术,利用广阔的技术和丰富的人脉资源,其所创立的企业也具有更强生命力。
台湾新竹园区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与美国硅谷的人才支持密不可分。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