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及腹膜后病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良性囊性畸胎瘤、精原细胞肿瘤、 精原细胞肿瘤易发生于未下降的睾丸(隐睾) 好发于腹膜后间隙的上部和 中部,靠近胰腺和肾脏.肿瘤为单个, 境界清楚,有包膜,大小为8-25cm,肿瘤 由大量大而一致的瘤细胞构成,瘤细胞排列成团,片或条索状,间隔以纤维结 缔组织,其中多数淋巴细胞浸润.
腹膜后神经鞘瘤
很少见,肿瘤来源于周围神经的雪旺膜(神经膜),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 光滑,包膜完整,质实切面灰白色,可有囊性变、钙化.
腹膜后神经鞘瘤
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
腹膜后副神经节细胞瘤是源于腹副节.腹副节 属于嗜铬组织,有分泌儿茶酚胺.在胚胎发育上与 肾上腺髓质共同起源于神经嵴细胞,肿瘤位于腹主动 脉附近,
为少见。大多数见于前纵隔、腹膜后和骶尾部,偶尔可发生松果体、颅内、 鼻咽部、胸腺、前列腺,胃及网膜。亦有人认为肿瘤可由胚胎早期(囊胚期 和桑椹期)分离出来的全能性细胞的原始性残余发展而来。 发生原理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来自卵黄囊内胚层或尿生殖嵴的原 始生殖细胞,不能完成正常的移位于成人生殖嵴位置而分离出来,发展成生 殖细胞源性肿瘤。
腹膜后黄色肉瘤:是指黄色肉芽肿中瘤细胞出现异型及多形性.肉眼所见与黄色 肉芽肿相同.是炎性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罕见的肿瘤,不是从组织细胞瘤
恶变而来的.特点是有弥漫排列成片,排列紧密的异型性组织细胞所构成.瘤组织 浸润性生长并可转移.
组织细胞源性肿瘤肠系膜(黄色肉芽肿)
肿块境界清楚,分叶状或结节状肿块,多 无包膜.肿块直径6-20cm,中等硬度,切 面黄白色,可见有坏死及囊性变.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B细胞型)
• 腹膜假性粘液瘤:
• • 流动性粘液物质聚集于腹膜表面, 是由阑尾或卵巢的粘液性囊腺瘤破裂而形成.粘液物质粘附于腹膜表面和大网 膜上,被从腹膜增生的结缔组织包裹,形成半透明囊泡,囊泡内壁有的被覆分泌 粘液性物质的柱状上皮细胞. 粘液细胞广泛种植于腹膜不断产生粘液性物质.粘液物质大量聚集后而形成.
•
腹膜假性粘液瘤
组织细胞源性肿瘤
• 黄色肉芽肿:
• • 为组织细胞源性的肿瘤,常见于腹膜后,发生肠系膜少见,肠系膜黄色肉芽肿可 在10cm以上,局限性,无包膜.可弥漫累及全部小肠系膜. 镜下:由组织细胞.或从组织细胞演变而来的泡沫细胞或多核巨细胞,纤维母细 胞,炎性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组成.其中泡沫细胞可成群出现.有时还可见到胆固 醇结晶.单纯肉芽肿型,切除后即可治愈.切除后反复复发,可导致死亡.有时肿瘤 中大型异型的组织细胞,成为支配瘤组织的主要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多 见,其间夹杂着泡沫细胞,炎性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称为黄色肉瘤.
腹膜后淋巴管瘤
腹膜后淋巴管瘤少见,其发生机理可能由胚胎发育过程中迷离的淋巴组织残余. 囊肿多与邻近的正常淋巴管相通,多为单个,称乳糜囊肿,囊腔内面衬以内皮细胞, 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含平滑肌束.
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
腹膜后纤维肉瘤
间叶组织肿瘤:腹膜后结缔组织肿瘤,纤维 肉瘤是较其它部位少见的恶性肿瘤,生长缓慢, 易复发,晚期可发生肺及脑转移.切面鱼肉状,可 有坏死,钙化及囊腔形成.
腹膜后粘液脂肪瘤
腹膜后粘液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占全部脂肪肉瘤的12%-43%,大多数脂肪肉瘤是原发的, 其发生可能是来自血管周围、体腔下及肌间间隙的未分化脂肪细胞。好发于肾周围, 肾脏被挤压推移,
生殖细胞类肿瘤
• 发生机理:生殖腺外的生殖细胞性肿瘤较发生于生殖腺(卵巢和睾丸)者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
• .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居腹膜后肿瘤第二位,神经衣发生的神经纤 维瘤较多见,好发于肾脏附近,两侧髂静脉汇合处,肿瘤无真正的结 缔组织包膜,但境界清楚,质硬,瘤实质由梭形细胞束构成,胶原纤维 较细,并含有神经轴突.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囊变
• 神经纤维瘤囊变
盆腔腹膜后神经纤维瘤
腹膜转移性病变
• 腹膜转移性癌:
• 腹膜转移癌比较常见,常见的原发病有卵巢囊腺癌,胃癌,结肠癌. • 病因及转移癌瘤形成机制:大都由腹腔脏器的癌瘤,累及浆膜后,癌细胞或癌
小块组织脱落, 弥漫种植于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表面.癌细胞或癌组织生长繁 殖,腹膜下组织增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形成癌的间质,被腹膜的结缔组 织包绕,形成大小不等的转移结节.并融合成饼状. 结节弥漫散布于大网膜.癌细胞亦可沿浆膜面扩展生长.由于直立重力关系,癌 种植结节多见于盆腔腹膜,其次为肠系膜小肠附着沿缘,大网膜重度受累,横膈 受累及. 小静脉被癌栓堵塞,引起淋巴淤滞,渗出及炎性渗出液所致.腹水可以是浆液性 或血性.
恶性组织细胞肿瘤
恶性组织细胞瘤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和胚胎学:
为一填满器官和组织的巨大潜在间隙,位于腹后壁的前方,介于腹膜壁层 与横筋膜之间.上至膈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相通,尾侧 至真骨盆上缘移行于骨盆间隙,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腹侧为腹膜壁层的背 侧叶及腹腔内器官的附着处. 腹膜后间隙中:含有胰腺,肝脏后面,十二指肠,肾上腺,肾脏及输尿管.各大 血管及其分支,神经丛及其分支,淋巴管及淋巴结.在胚胎发育早期,中胚层分为 脊索,体节,生肾节及侧中胚层.腹膜后器官组织大多来自中胚层.一方面产生大 量间叶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淋巴结).另方面形成肢体肌肉 及皮肤内层的间叶组织.内脏中胚层形成内脏平滑肌,结缔组织及系膜.
腹膜后肿瘤
• 腹膜后主要肿瘤的组织学特点:
• (一)间叶组织肿瘤:最常见的一组腹膜后组织肿瘤,占腹膜后肿瘤第一
• • • • • •
•
• • • • •
位,包括纤维组织、脂肪组织、肌组织及脉管组织。 1. 结缔组织肿瘤:纤维瘤、纤维肉瘤.组织细胞源性肿瘤: (黄色肉芽肿,黄色肉瘤).脂肪组织肿瘤(脂肪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肿瘤 (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脉管组织肿瘤(淋巴管瘤,血管 组织肿瘤) 2. 脂肪组织肿瘤:脂肪瘤,脂肪肉瘤。 脂肪组织肿瘤是最常见的腹膜后肿瘤。良性脂肪瘤好发于脊柱旁及肾周. 肿瘤可巨大,肿瘤组织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所构成,杂以结缔组织及血 管等成份.肿瘤中的脂肪细胞与成熟的脂肪细胞,在形态上无区别. 恶性者以脂肪肉瘤为多,脂肪肉瘤常有明显的粘液性变,称为粘液性脂 肪肉瘤,多发生肾周围脂肪组织,瘤组织呈分叶状,有完整包膜。肉眼 有时很难与脂肪瘤鉴别。
腹膜后脂肪瘤
腹膜后脂肪瘤:肿瘤组织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所构成,杂以结缔组织及血 管等成份.肿瘤中的脂肪细胞与成熟的脂肪细胞,在形态上无区别.
脂肪肉瘤
• 脂肪肉瘤:
• 间叶组织起源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多见于腹膜后,肾周等部位,1994年 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脂肪肉瘤分为五个亚型即:高分化型:包括脂肪瘤样 脂肪肉瘤、硬化型脂肪肉瘤、炎症型脂肪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 圆形细胞性及去分化型。粘液型为中度恶性。多形性、小圆形及去分化型为 高度恶性。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因其主要成份由近孚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CT、MRI 影像中见脂肪成份大于75%。由于肿瘤内脂肪母细胞、梭形细胞、及纤维组 织混合存在,脂肪型脂肪肉瘤胶原纤维增多,平扫脂肪密度间见增厚的不规 则间隔,及云絮状、条索状强化灶。脂肪型脂肪肉瘤胶原纤维含量增多,影 像显示肿瘤内见肌肉软组织密度影。 硬化型脂肪肉瘤:即为肿瘤内含大量胶原纤维组织,以软组织肿块为主, 影像上表现为骨骼肌信号及密度,病灶内可有钙化和骨化。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影象诊断 • • •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放射科 黎凤媛
腹膜及腹膜后肿瘤
• • • • • • • • • 腹膜及腹膜后肿瘤的组织学特点: 1.间叶组织肿瘤: 为腹膜后常见的一组肿瘤:包括纤维组织,脂肪组织,肌组织,脉管组织, 良性者以脂肪瘤常见,恶性者以脂肪肉瘤较多,往往伴有粘液变.称为粘液 脂肪瘤. 2.腹膜原发性肿瘤:腹膜间皮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脂肪肉瘤.组织细胞类肿瘤 (黄色肉芽肿) 3.生殖细胞类肿瘤. 4.腹膜转移性肿瘤.
腹膜后肿瘤和囊肿:
•
• • • • • • • •
腹膜后原发肿瘤较少见,大多数是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组织发生和胚 胎发生. 将腹膜后原发肿瘤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①.间叶组织肿瘤:结缔组织肿瘤,(纤维瘤,纤维肉瘤).组织细胞源性肿瘤:(黄色 肉芽肿,黄色肉瘤).脂肪组织肿瘤(脂肪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肿瘤(平滑肌瘤, 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脉管组织肿瘤(淋巴管瘤,血管组织肿瘤) ②.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膜瘤). ③.交感神经源性肿瘤,(节细胞神经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 ④.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良性囊性畸胎瘤、精原细胞肿瘤。
•
• 生殖细胞性肿瘤:
• 原发于腹膜后的生殖细胞瘤(精原细胞瘤)较少见。精原细胞瘤好发于未下 降的睾丸(隐睾),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原发性腹膜后精原细胞瘤,好 发于腹膜后的上部和中部,靠近胰腺和肾脏。 肿瘤多为单个境界清楚的肿块,常有包膜,肿瘤可巨大,切面灰白或灰红色, 中等硬度,可有坏死灶。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3. 神经组织肿瘤:腹膜后的交感神经节及植物神经纤维很丰富,发生的 •
•
肿瘤很多。神经源性肿瘤占腹膜后肿瘤的第二位,其中神经衣发生的神 经纤维瘤,许旺氏细胞来源的神经鞘瘤,恶性神经膜瘤。 4.交感神经源性肿瘤:神经节及化学感受器来源的化学感受器瘤。 节细胞神经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
•
• 癌性腹水:腹膜广泛癌转移时,引起腹水和腹腔内脏器相互愈着.由于淋巴管和
腹膜种植转移
,腹腔积液,腹膜增厚,污迹腹膜
• 恶性淋巴瘤:
•
•
•
恶性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淋巴器官和淋巴组 织,具有多中心发生和在这一组织系统内扩散蔓延的特点. 根据肿瘤的组织结构及组织学特征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霍奇金氏病淋巴 瘤.淋巴瘤通常发生于淋巴结, 但大多为非霍奇金氏病淋巴瘤发生于淋巴结以 外的淋巴组织,发生于结外恶性淋巴瘤的部位多为胃,肠道,结缔组织,中枢神经 系统. 恶性淋巴瘤的生长方式主要表现为结节型和弥漫型,肉眼观察病变显示为 团块状,斑块状,或为混合型.
•
•
腹膜后脂肪瘤型脂肪肉瘤
脂肪瘤型脂肪肉瘤
• 粘液脂肪肉瘤:
• 病理上显示不同分化阶段的脂肪母细胞,丛状分支的毛细血管及粘液样基质 组成。当粘液样基质成分较多时,影像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较清的囊性肿 块,CT值为20-30HU。囊壁及囊壁边缘呈环形、片状及条索状强化。多形 性、小圆形及去分化型为高度恶性肿瘤,影像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内见不规 则坏死区,影像表现与纤维组织细胞瘤及纤维肉瘤相同。
腹膜间皮瘤
• 腹膜原发性肿瘤:又称腹膜间皮瘤, 是腹膜表面的间皮细胞来源的肿瘤.
• 分良性和恶性,病因为长期暴露在石棉环境有关。间皮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性 能,向上皮和纤维两种形态分化,肿瘤肉瘤样区域,镜下为不同分化阶段的 上皮细胞特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生长.局限性为良性,弥漫型间皮瘤75%为 恶性。 • 间皮瘤一般有三种组织类型: • 间皮细胞可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国内以混合型为主.间皮瘤组织结构 一般兼有间叶性纤维组织和腺管乳头样组织混合型. •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局限性腹膜间皮瘤;弥漫性腹膜间皮瘤。 1. 局限性腹膜间皮瘤:好发于下腹部腹膜或盆腔,为孤立性或播散于腹腔.可呈囊 实性或实性,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边缘清楚,有包膜,有时带蒂并可囊性变. 2. 弥漫性腹膜间皮瘤全部为恶性.可多中心起源,肿瘤沿腹膜壁层和脏层匍匐增 殖扩展.呈弥漫性胼胝增厚或呈广基的乳头状,粟粒状的多发性肿瘤结节,结节 融合形成大的肿块,少数肿块中间有囊性变.网膜变硬,增厚缩短呈结节状和团 块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腹膜后纤维肉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炎性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此类肿瘤 发生于腹膜后或腹腔者占16%。通常分为四型: 纤维性型、粘液性型、炎性型、巨细胞型 及血管瘤样型,腹膜后常见为炎性型。 镜下主要由大量纤维母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 组织细胞散在成堆出现,胞浆呈泡沫状。 纤维母细胞呈圆形或梭形,有嗜酸性核仁, 可见核分裂像,胶原纤维多少不一,出现致密 胶原纤维,并见玻璃样变及坏死、钙化灶。
腹膜后神经鞘瘤
很少见,肿瘤来源于周围神经的雪旺膜(神经膜),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 光滑,包膜完整,质实切面灰白色,可有囊性变、钙化.
腹膜后神经鞘瘤
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
腹膜后副神经节细胞瘤是源于腹副节.腹副节 属于嗜铬组织,有分泌儿茶酚胺.在胚胎发育上与 肾上腺髓质共同起源于神经嵴细胞,肿瘤位于腹主动 脉附近,
为少见。大多数见于前纵隔、腹膜后和骶尾部,偶尔可发生松果体、颅内、 鼻咽部、胸腺、前列腺,胃及网膜。亦有人认为肿瘤可由胚胎早期(囊胚期 和桑椹期)分离出来的全能性细胞的原始性残余发展而来。 发生原理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来自卵黄囊内胚层或尿生殖嵴的原 始生殖细胞,不能完成正常的移位于成人生殖嵴位置而分离出来,发展成生 殖细胞源性肿瘤。
腹膜后黄色肉瘤:是指黄色肉芽肿中瘤细胞出现异型及多形性.肉眼所见与黄色 肉芽肿相同.是炎性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罕见的肿瘤,不是从组织细胞瘤
恶变而来的.特点是有弥漫排列成片,排列紧密的异型性组织细胞所构成.瘤组织 浸润性生长并可转移.
组织细胞源性肿瘤肠系膜(黄色肉芽肿)
肿块境界清楚,分叶状或结节状肿块,多 无包膜.肿块直径6-20cm,中等硬度,切 面黄白色,可见有坏死及囊性变.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B细胞型)
• 腹膜假性粘液瘤:
• • 流动性粘液物质聚集于腹膜表面, 是由阑尾或卵巢的粘液性囊腺瘤破裂而形成.粘液物质粘附于腹膜表面和大网 膜上,被从腹膜增生的结缔组织包裹,形成半透明囊泡,囊泡内壁有的被覆分泌 粘液性物质的柱状上皮细胞. 粘液细胞广泛种植于腹膜不断产生粘液性物质.粘液物质大量聚集后而形成.
•
腹膜假性粘液瘤
组织细胞源性肿瘤
• 黄色肉芽肿:
• • 为组织细胞源性的肿瘤,常见于腹膜后,发生肠系膜少见,肠系膜黄色肉芽肿可 在10cm以上,局限性,无包膜.可弥漫累及全部小肠系膜. 镜下:由组织细胞.或从组织细胞演变而来的泡沫细胞或多核巨细胞,纤维母细 胞,炎性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组成.其中泡沫细胞可成群出现.有时还可见到胆固 醇结晶.单纯肉芽肿型,切除后即可治愈.切除后反复复发,可导致死亡.有时肿瘤 中大型异型的组织细胞,成为支配瘤组织的主要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多 见,其间夹杂着泡沫细胞,炎性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称为黄色肉瘤.
腹膜后淋巴管瘤
腹膜后淋巴管瘤少见,其发生机理可能由胚胎发育过程中迷离的淋巴组织残余. 囊肿多与邻近的正常淋巴管相通,多为单个,称乳糜囊肿,囊腔内面衬以内皮细胞, 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含平滑肌束.
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
腹膜后纤维肉瘤
间叶组织肿瘤:腹膜后结缔组织肿瘤,纤维 肉瘤是较其它部位少见的恶性肿瘤,生长缓慢, 易复发,晚期可发生肺及脑转移.切面鱼肉状,可 有坏死,钙化及囊腔形成.
腹膜后粘液脂肪瘤
腹膜后粘液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占全部脂肪肉瘤的12%-43%,大多数脂肪肉瘤是原发的, 其发生可能是来自血管周围、体腔下及肌间间隙的未分化脂肪细胞。好发于肾周围, 肾脏被挤压推移,
生殖细胞类肿瘤
• 发生机理:生殖腺外的生殖细胞性肿瘤较发生于生殖腺(卵巢和睾丸)者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
• .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居腹膜后肿瘤第二位,神经衣发生的神经纤 维瘤较多见,好发于肾脏附近,两侧髂静脉汇合处,肿瘤无真正的结 缔组织包膜,但境界清楚,质硬,瘤实质由梭形细胞束构成,胶原纤维 较细,并含有神经轴突.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囊变
• 神经纤维瘤囊变
盆腔腹膜后神经纤维瘤
腹膜转移性病变
• 腹膜转移性癌:
• 腹膜转移癌比较常见,常见的原发病有卵巢囊腺癌,胃癌,结肠癌. • 病因及转移癌瘤形成机制:大都由腹腔脏器的癌瘤,累及浆膜后,癌细胞或癌
小块组织脱落, 弥漫种植于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表面.癌细胞或癌组织生长繁 殖,腹膜下组织增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形成癌的间质,被腹膜的结缔组 织包绕,形成大小不等的转移结节.并融合成饼状. 结节弥漫散布于大网膜.癌细胞亦可沿浆膜面扩展生长.由于直立重力关系,癌 种植结节多见于盆腔腹膜,其次为肠系膜小肠附着沿缘,大网膜重度受累,横膈 受累及. 小静脉被癌栓堵塞,引起淋巴淤滞,渗出及炎性渗出液所致.腹水可以是浆液性 或血性.
恶性组织细胞肿瘤
恶性组织细胞瘤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和胚胎学:
为一填满器官和组织的巨大潜在间隙,位于腹后壁的前方,介于腹膜壁层 与横筋膜之间.上至膈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相通,尾侧 至真骨盆上缘移行于骨盆间隙,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腹侧为腹膜壁层的背 侧叶及腹腔内器官的附着处. 腹膜后间隙中:含有胰腺,肝脏后面,十二指肠,肾上腺,肾脏及输尿管.各大 血管及其分支,神经丛及其分支,淋巴管及淋巴结.在胚胎发育早期,中胚层分为 脊索,体节,生肾节及侧中胚层.腹膜后器官组织大多来自中胚层.一方面产生大 量间叶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淋巴结).另方面形成肢体肌肉 及皮肤内层的间叶组织.内脏中胚层形成内脏平滑肌,结缔组织及系膜.
腹膜后肿瘤
• 腹膜后主要肿瘤的组织学特点:
• (一)间叶组织肿瘤:最常见的一组腹膜后组织肿瘤,占腹膜后肿瘤第一
• • • • • •
•
• • • • •
位,包括纤维组织、脂肪组织、肌组织及脉管组织。 1. 结缔组织肿瘤:纤维瘤、纤维肉瘤.组织细胞源性肿瘤: (黄色肉芽肿,黄色肉瘤).脂肪组织肿瘤(脂肪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肿瘤 (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脉管组织肿瘤(淋巴管瘤,血管 组织肿瘤) 2. 脂肪组织肿瘤:脂肪瘤,脂肪肉瘤。 脂肪组织肿瘤是最常见的腹膜后肿瘤。良性脂肪瘤好发于脊柱旁及肾周. 肿瘤可巨大,肿瘤组织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所构成,杂以结缔组织及血 管等成份.肿瘤中的脂肪细胞与成熟的脂肪细胞,在形态上无区别. 恶性者以脂肪肉瘤为多,脂肪肉瘤常有明显的粘液性变,称为粘液性脂 肪肉瘤,多发生肾周围脂肪组织,瘤组织呈分叶状,有完整包膜。肉眼 有时很难与脂肪瘤鉴别。
腹膜后脂肪瘤
腹膜后脂肪瘤:肿瘤组织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所构成,杂以结缔组织及血 管等成份.肿瘤中的脂肪细胞与成熟的脂肪细胞,在形态上无区别.
脂肪肉瘤
• 脂肪肉瘤:
• 间叶组织起源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多见于腹膜后,肾周等部位,1994年 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脂肪肉瘤分为五个亚型即:高分化型:包括脂肪瘤样 脂肪肉瘤、硬化型脂肪肉瘤、炎症型脂肪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 圆形细胞性及去分化型。粘液型为中度恶性。多形性、小圆形及去分化型为 高度恶性。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因其主要成份由近孚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CT、MRI 影像中见脂肪成份大于75%。由于肿瘤内脂肪母细胞、梭形细胞、及纤维组 织混合存在,脂肪型脂肪肉瘤胶原纤维增多,平扫脂肪密度间见增厚的不规 则间隔,及云絮状、条索状强化灶。脂肪型脂肪肉瘤胶原纤维含量增多,影 像显示肿瘤内见肌肉软组织密度影。 硬化型脂肪肉瘤:即为肿瘤内含大量胶原纤维组织,以软组织肿块为主, 影像上表现为骨骼肌信号及密度,病灶内可有钙化和骨化。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影象诊断 • • •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放射科 黎凤媛
腹膜及腹膜后肿瘤
• • • • • • • • • 腹膜及腹膜后肿瘤的组织学特点: 1.间叶组织肿瘤: 为腹膜后常见的一组肿瘤:包括纤维组织,脂肪组织,肌组织,脉管组织, 良性者以脂肪瘤常见,恶性者以脂肪肉瘤较多,往往伴有粘液变.称为粘液 脂肪瘤. 2.腹膜原发性肿瘤:腹膜间皮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脂肪肉瘤.组织细胞类肿瘤 (黄色肉芽肿) 3.生殖细胞类肿瘤. 4.腹膜转移性肿瘤.
腹膜后肿瘤和囊肿:
•
• • • • • • • •
腹膜后原发肿瘤较少见,大多数是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组织发生和胚 胎发生. 将腹膜后原发肿瘤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①.间叶组织肿瘤:结缔组织肿瘤,(纤维瘤,纤维肉瘤).组织细胞源性肿瘤:(黄色 肉芽肿,黄色肉瘤).脂肪组织肿瘤(脂肪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肿瘤(平滑肌瘤, 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脉管组织肿瘤(淋巴管瘤,血管组织肿瘤) ②.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膜瘤). ③.交感神经源性肿瘤,(节细胞神经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 ④.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良性囊性畸胎瘤、精原细胞肿瘤。
•
• 生殖细胞性肿瘤:
• 原发于腹膜后的生殖细胞瘤(精原细胞瘤)较少见。精原细胞瘤好发于未下 降的睾丸(隐睾),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原发性腹膜后精原细胞瘤,好 发于腹膜后的上部和中部,靠近胰腺和肾脏。 肿瘤多为单个境界清楚的肿块,常有包膜,肿瘤可巨大,切面灰白或灰红色, 中等硬度,可有坏死灶。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3. 神经组织肿瘤:腹膜后的交感神经节及植物神经纤维很丰富,发生的 •
•
肿瘤很多。神经源性肿瘤占腹膜后肿瘤的第二位,其中神经衣发生的神 经纤维瘤,许旺氏细胞来源的神经鞘瘤,恶性神经膜瘤。 4.交感神经源性肿瘤:神经节及化学感受器来源的化学感受器瘤。 节细胞神经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
•
• 癌性腹水:腹膜广泛癌转移时,引起腹水和腹腔内脏器相互愈着.由于淋巴管和
腹膜种植转移
,腹腔积液,腹膜增厚,污迹腹膜
• 恶性淋巴瘤:
•
•
•
恶性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淋巴器官和淋巴组 织,具有多中心发生和在这一组织系统内扩散蔓延的特点. 根据肿瘤的组织结构及组织学特征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霍奇金氏病淋巴 瘤.淋巴瘤通常发生于淋巴结, 但大多为非霍奇金氏病淋巴瘤发生于淋巴结以 外的淋巴组织,发生于结外恶性淋巴瘤的部位多为胃,肠道,结缔组织,中枢神经 系统. 恶性淋巴瘤的生长方式主要表现为结节型和弥漫型,肉眼观察病变显示为 团块状,斑块状,或为混合型.
•
•
腹膜后脂肪瘤型脂肪肉瘤
脂肪瘤型脂肪肉瘤
• 粘液脂肪肉瘤:
• 病理上显示不同分化阶段的脂肪母细胞,丛状分支的毛细血管及粘液样基质 组成。当粘液样基质成分较多时,影像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较清的囊性肿 块,CT值为20-30HU。囊壁及囊壁边缘呈环形、片状及条索状强化。多形 性、小圆形及去分化型为高度恶性肿瘤,影像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内见不规 则坏死区,影像表现与纤维组织细胞瘤及纤维肉瘤相同。
腹膜间皮瘤
• 腹膜原发性肿瘤:又称腹膜间皮瘤, 是腹膜表面的间皮细胞来源的肿瘤.
• 分良性和恶性,病因为长期暴露在石棉环境有关。间皮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性 能,向上皮和纤维两种形态分化,肿瘤肉瘤样区域,镜下为不同分化阶段的 上皮细胞特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生长.局限性为良性,弥漫型间皮瘤75%为 恶性。 • 间皮瘤一般有三种组织类型: • 间皮细胞可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国内以混合型为主.间皮瘤组织结构 一般兼有间叶性纤维组织和腺管乳头样组织混合型. •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局限性腹膜间皮瘤;弥漫性腹膜间皮瘤。 1. 局限性腹膜间皮瘤:好发于下腹部腹膜或盆腔,为孤立性或播散于腹腔.可呈囊 实性或实性,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边缘清楚,有包膜,有时带蒂并可囊性变. 2. 弥漫性腹膜间皮瘤全部为恶性.可多中心起源,肿瘤沿腹膜壁层和脏层匍匐增 殖扩展.呈弥漫性胼胝增厚或呈广基的乳头状,粟粒状的多发性肿瘤结节,结节 融合形成大的肿块,少数肿块中间有囊性变.网膜变硬,增厚缩短呈结节状和团 块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腹膜后纤维肉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炎性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此类肿瘤 发生于腹膜后或腹腔者占16%。通常分为四型: 纤维性型、粘液性型、炎性型、巨细胞型 及血管瘤样型,腹膜后常见为炎性型。 镜下主要由大量纤维母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 组织细胞散在成堆出现,胞浆呈泡沫状。 纤维母细胞呈圆形或梭形,有嗜酸性核仁, 可见核分裂像,胶原纤维多少不一,出现致密 胶原纤维,并见玻璃样变及坏死、钙化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