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略)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第十章: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1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略,不考)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心理发展的内涵√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心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理
四、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社会性发展 发
2、亲社会行百度文库√ 展
3、攻击行为 与
3
2、儿童早期(1.5 岁-3 岁):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主要任务是获得 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3 岁-6 岁):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主动感对内疚感。主要任务是获得 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6 岁-12 岁):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主要任务是获 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 岁-18 岁):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主要任务 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6、成年早期(18 岁-30 岁):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亲密感对孤独感。主要任务是 获得亲密感和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7、成年中期(30 岁-60 岁):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繁殖感对停滞感。主要任务是 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8、成年晚期(60 岁-死亡):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完善感对绝望感。主要任务是 获得完善感并避免绝望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简答/论述) 1、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 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以“自 我”为中心。 (1)阶段一: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阶段:根据后果来判断道德行为的好坏 (2)阶段二:以功利主义为定向阶段:以个人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是否遵 守规则 2、习俗水平: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 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并遵 守和执行社会的规范。以“社会”为中心。 (3)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阶段:着眼于社会期望,从自我出发取悦他人 (4)阶段四:以社会秩序和尊重权威为定向阶段: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3、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 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 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自律”境界。 (5)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识到规则是契约的、人为的,当社会习俗 或法律不符合公共利益时,就应该修改。 (6)阶段六:普遍原则定向阶段:基于自己的良心和普遍价值进行道德判断。 四、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社会性发展(名词解释):①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 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 统习俗的行为方式。②社会性的发展是在个体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 实现的,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 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2、亲社会行为(名词解释):①亲社会行为就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行 为倾向,如帮助、安慰、救助他人,也被称为“向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 ②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 极肯定和鼓励。③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关心、同情、分享、使用、谦让、帮 助、援助等。 3、攻击行为(名词解释):①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②攻击
4、同伴关系 教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1、认知风格(即认识方式、认知类型)√ 育
2、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补充: 1、守恒√ 2、学生的认知差异有哪些表现?为此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3、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2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名词解释):①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 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② 心理发展反应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 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简答/论述) 1、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即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 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机体器官和系统的发育成熟水平直接影响着认知发展,是认知发展 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的传递 (4)平衡过程: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发展的新建构 3、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来获得经验,主要是凭 借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 (2)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 的事物。凭借这种表象思维,儿童能进行绘画、象征性的活动,尚未获得“守恒” 的概念。 (3)具体运用阶段(7-11 岁):依靠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 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不能离开具体思维的支持。出现“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儿童已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 式进行,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和理解符号的意义。思维已接近成熟水平。 4、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了解儿童如何思考 (2)了解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 (3)提供活动和让儿童多参加社会活动 (4)创设最佳的难度: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 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 (二)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2011 年、2014 年北师大名词 解释) ①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 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 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 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②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简答/论述) 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危机和冲突,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 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1、婴儿期(0-1.5 岁):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对怀疑。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 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