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职院校对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的研究起步比较晚,鲜有研究成果。从当前研究状况来看,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较多地描述跨学科双创教育的消极因素,或是只着眼于操作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以及完整的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二是研究中更多关注于理工科跨学科学生的双创培养,鲜有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专创融合培养的研究成果。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主动作为,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实体运作的创业学院,建立多部门协同育人的联动协调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八大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各分院(部)协同建立了分布式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搭建全员全程指导、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激发其创新创业热情。

专创融合,探索跨专业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明确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培养体系目标。学院建立了深度融合专业教育的“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建设校内创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两支队伍,完善“大学生创业街”“创业学院”“创客+部落众创空间”等平台,实施创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创新项目孵化、创业师资培育等改革,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高职院校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应遵循三项原则。一是跨学科研究、双创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原则。积极培养或引进具备跨学科、跨专业指导教师,建立跨学科、跨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双创实践。二是培育新学科、交叉学科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原则。积极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交流平台,加强多学科与双创教育内容相融合的研究。三是理论研究、创新与实践操作、创新相结合原则。学科专创融合课程教育理论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深入,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构建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

34 |探索与实践|

在培养目标上,由专业型、学术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培养转变。提出分层次培养“创新创业素质”的“三区一平台一空间”模型,还建成了“成果转化中心”,强力推进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工作。二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由专业课程向多学科、跨学科及交叉学科专业课程转变。引入企业导师,课程资料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订,体验形式从校内参观递进到校内园区实践、校外市场体验,再递进到亲身创业实战。三是在授课内容上,由专业化系统理论知识向跨学科、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前沿研究和科研实践等方面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深入推进专创结合,按照“理实一体”理念,构建出“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分为普及教育、分层教育、菜单式教育三个阶段。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由指导老师集中授课、学术报告向翻转课堂模式转变,并采取多种形式、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并设置专题供学生集中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作点评。五是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改革考核方式,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从创意递进到创业策划,再递进到创业竞赛、创办企业。

深化学分制改革,探索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制度

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兴趣、意愿和需求跨学科选课。实行学分制管理,大一2学分(必修),大二、大三2学分(选修)。必修不合格的,要求第二年必须重修。

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创业小班”教学,按实际学时折算替换学分,纳入学生学分和绩点计算。学生在校内参与“大学生创业街”实践,可替换2-3个社会实践学分,大三学生自主进行创业项目实战,经创业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共同评审通过后,可替换毕业实习学分。

(作者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

构建高职院校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陈晓通

随着双创教育的不断深入,探索跨学科专创融合课程选修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问题。

提升结合双创教育的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跨专业高职生创新能力已是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