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物质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 1966年以来,开始使用薄层色谱法结合使 用荧光光度法进行定量,使灵敏度大大提 高(可达0.1~1 µg/kg ),可用于AFTB1、B2、 G1、G2和M1的单独测定,许多国家已把此 法作为法定的方法,现阶段我国也是用薄 层色谱法结合荧光光谱法作为标准方法。
17
近年来,又发展了微柱色谱法,以内径0.4cm玻 璃管制成氧化铝—硅镁型吸附剂为主的微柱。样 品中的杂质被氧化铝吸附,而AFT则被硅镁吸附 剂所吸附,将样品微柱管与AFT标准微柱管比较, 即可进行定量,此法操作较薄层色谱法简单迅速, 灵敏度为5~10µg/kg,可应用大批量试样的筛选试 验,但此法不能分离黄曲霉毒素B1、B2、G1、G2, 所以测得结果为AFT的总量。
5
• B大类于紫外光照射下呈现蓝色荧光; • G大类则呈绿色荧光。 • 其它如M、P等都是B族或G族的衍生物。现知
污染食品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 B2a、G2a。一般以B1为主,其毒性最大,致癌作 用最强。
6
三、黄曲霉毒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一)黄曲霉毒素的结构 黄曲霉毒素系二氢呋喃香 豆素的衍生物。
第七章
食品中化学致癌 物质的检测
1
食品中的致癌物质主要为黄曲霉毒素、 亚硝胺、苯并(a)芘等。食品中致癌物质的 含量虽少,但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危害甚 大,因此必须进行监测。
2
第一节 黄曲霉毒素
一、霉菌毒素的种类
• 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的通称,在自然界分布很
广,几乎无处不有,主要在不通风、阴暗、潮湿 和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霉菌很容易生长在各 种食品上并产生危害性很强的霉菌毒素。目前已 知的霉菌毒素约有200余种,与食品关系较为密切 的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等。 已知有5种毒素可引起动物癌症,它们是黄曲霉毒 素(B-、G、M)、黄天精、环氯素、杂色曲霉素和 展青霉素。
• AFT是目前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其Fra Baidu bibliotekAFT Bl的 毒性和致癌性最强。
14
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所造成的慢性中毒, 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比急性中毒更有实际 意义。慢性中毒除表现食欲减退、体重减 轻、生长发育缓慢外,主要表现为肝脏的 亚急性或慢性损伤。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 质,还有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15
六、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最初以纸色谱和氧化 铝薄层色谱法进行,以目测法定量。灵敏度低, 主要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B1,方法需要配合生物 试验以便确证。因而测定时间较长。以后改用硅 藻土或硅胶作为吸附剂的薄层色谱法,以目测法 定量,灵敏度较高(5µg/kg),主要用于黄曲霉 毒素B1和G1的测定,但目测法的误差大,可达 20~30%。
3
• 霉菌污染食品可使食品的食用价值降低,甚至 使之完全不能食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 计全世界每年平均有2%的谷物由于霉变不能食用。 霉菌毒素中毒大多是由被霉菌污染的粮食、油料 作物以及发酵食品等引起的。
• 霉菌毒素多数有较强的耐热性,一般的烹调加热 方法不能使其破坏。当人体摄入的霉菌毒素量达 到一定程度后,可引起中毒。霉菌中毒往往表现 为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有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癌、致畸和致突变 等。
霉毒素日益引起重视。
10
(一)对植物性食品的污染
➢ 植物性食品可在栽培及贮存过程中被霉菌污染, 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并产毒,黄曲霉毒素在南 方潮湿地区较北方干燥地区污染严重;
➢ 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在各类粮、油食品中,
最易受污染的是玉米、花生,其次是大米、稻谷, 而小麦、豆类、胡桃、杏仁及高粱等受污染较轻。 辣椒、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对紫外线照射很稳定,但低浓度 时对光很敏感,易被紫外线所破坏。
其溶液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出荧光。
9
四、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
➢ 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加之其化学 性质稳定,耐高温等特点,因此,对食品的污染 十分严重。自1960年发现黄曲霉毒素以来,由 于它对粮食、饲料、肉类、乳品、发酵制品等均 有严重污染,引起人畜中毒、死亡。因此对黄曲
7
(二)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1. 溶解性 AFT的分子量为312~346,难溶 于水、乙醚、石油醚及己烷中,易溶于油和 甲醇、丙酮、氯仿、苯、乙醇等有机溶剂中。
2. 稳定性 AFT是一组性质比较稳定的化 合物;其对光、热、酸较稳定。而对碱和氧 化剂则不稳定。
8
分解温度为280℃,在中性及弱酸性溶液中很 稳定。在pH 1~3的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易 被强碱或强氧化剂破坏,在pH 9~10的碱性溶液 中能迅速分解,能被强氧化剂次氯酸钠氧化。
11
➢其污染程度与各种作物生物学特性和化学
组成以及成熟期所处的气候条件有很大关 系。一般来说,富含脂肪的粮食易产生 AFT。此外,收获季节高温、高湿,也易 造成AFT的污染。
12
(二)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 除粮油等食品外,黄曲霉毒素对动物性食品也 有污染,如皮蛋、奶与奶制品、腌肉、干咸鱼中 有一定的检出率。对于猪来说,黄曲霉毒素B1和 M1的含量不但是由于摄进B1而引起中毒的黄疸病 猪有;而且摄进了B1而未发生黄疸的鲜猪肉中也 有一定的含量。
➢ 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食品的污染 无所不在。冷库也不例外。
13
五、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允许含量
(一)对人体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急性毒性可因动物的种属、性别、 年龄和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极强,远远高于氰化钾、砷化 物和有机农药。AFTB1属于剧毒类物质,是目前 已知霉菌毒素中最强的一种,人类可因食用污染 黄曲霉素的食品而发生急性中毒。
4
二、黄曲霉毒素的种类
➢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简写AFT) ,主要是黄 曲霉、寄生曲霉和温特曲霉等产毒菌株的代谢产 物,其它霉菌如青霉、毛霉、根霉等也能产生, 但产量甚少。然而,并非所有的黄曲霉菌株都能 产生AFT。目前已分离到的黄曲霉毒素有20多种。
➢ 根据其在波长为365nm紫外光下呈现不同颜色 的荧光而分为B、G二大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