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常礼举要讲记(馈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酉)馈赠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赠送东西给人家,包括吃的、用的东西,以及钱财等,都叫馈赠。

赠人家东西是一种礼,这种礼在一般没有研究之前,总觉得送人家东西都是好的,当中没有什么学问,然而把这几条看过后,或者是诸位有机会研究《礼记》,就知道这当中很不简单。

我们送人东西要遵循礼,人家才接受,礼貌不周全或是不合于礼,人家可以拒绝不要,到时候一番好意,因为送得不对,反而变成害事。

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

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礼记》〈曲礼〉讲:「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然后接着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一段即是上面那两句话,我们也要了解个大概,所谓「太上贵德」,这个德听老师讲《礼记》也听过了,我们固有的文化,最高的是道,道下面次一等的是德,再次一等是仁,再来就是义。仁、义、礼。

道、德、仁、义这四个字都不讲条件,那就是说,我们帮助了人家,或给人家任何好处,做了就做了,该做的我们就去做,对自己来讲是礼之当然,不要求对方将来怎样报答我,道、德、仁、义是这样

的,下面再来即是礼,礼尚往来,即是讲礼。

人与人之间,我有礼往,你有礼来,彼此于是来往,这个就是情份。一天一天加厚,这就是〈曲礼〉所讲的「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什么叫做「太上」呢?古注讲是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但也有人讲这也不尽然。固然在上古时代,人情都是很纯厚的,讲施是可以,不必讲报答。可是到三皇以下,以至于到了后代,也是有些道德高尚的人,做了有道德之事,不希望人家来报答他,这也是有的!

在历代有一些高人、隐士,我们看《高士传》,那些修道的人也是有的!所以有人主张,「太上」是指就人来讲,不必就时间来讲。若就时间来讲,周家以前有,那周家以后就没有了吗?周家以后还有,不过少一点就是了。

就人来讲,凡是这种人,他的德性最高,布施而不求报答,拿佛家来说,布施讲三轮体空,这就是行无漏法。有漏呢?我们做一点好事,就希望将来对方给我们报答;或者他不希望对方回报我,但也希望这份功德做出去,将来有一种好的报应,这个都是希望报答,是有漏的。在佛家来讲,古时候这种人当然特别多,在后代甚至是末法时代,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些人,不过是这些人不大出名就是了。

真正的修行人,他布施讲三轮体空,不然生死怎么了呢?无漏功德怎么讲法?因此「贵德」贵重的是德,道、德、仁、义这个德,德是不讲求施报的,事情做出去了,就做出去了,但是这种人不论在古

今中外,究竟是少数。

教育立场来讲,总是以社会当中,最大多数人为主体,社会上多数是中人,上智下愚都是居少数。「太上」的人,这是上智,很少。

所以儒家讲礼,「尚往来」、「务施报」,有施就有报,因此讲「礼尚往来」。既是讲礼尚往来,礼就注重有往有来,如果别人送礼给我,而我不往,没有报答别人的礼,或者我以礼往,而别人不再回答,这统统不合礼,也就是「非礼也」。圣人所以制定礼,就是叫人家守住这个礼,一步一步的往上追求。礼这阶段如果还做不到的话,那再来就要讲「法」了。

法是讲权利、义务,有义务就一定要求权利。例如国家有法定明文规定,私人之间可以订立契约字据,想想看「法」这样做的话,礼的精神就没有了。

礼是不必讲权利、义务,都是出于自动,基于人的情分,自愿彼此交往。如果就「法」方面来讲,就只有法律条文规定,那人家还要钻法律漏洞,还有很多人不能遵守,所谓「犯法」,那社会风气就一天一天的薄了。所以,圣人讲礼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子夏问诗,孔子答「绘事后素」绘事后素,后来悟到礼后乎?这个礼是到最后的,换句话说,如果不讲礼的话,那整个道德都不能维系了。

因此礼尚往来,就中国文化来讲,这是必须要讲究的,在今日之下,不管人家懂不懂得,守不守,我们自己都这样做保准没错,人家

就是不懂礼,我们还是照礼的要求去对待人家,人家心里也受感动,人都是有良知良能,他所以不明,是因为没有受到教化,没受到圣贤教育。

当人的良知遇到有礼之人这样待他,他自然会受到感动,所以在古注里面讲,这是一个基于本性,真实的情感发挥出来的,丝毫不勉强。例如我们受人家的恩惠,人家不讲,我们自己心里总要记得,找个机会就要报答人家,这是报德还本。

中国有一句话讲:「饮水思源」,我们喝了这杯水,要想到水的来源,那么在社会上,一来一往,与人交往,都能这个样的话,这个礼就没问题了!这一条在这一大段当中,是个原则。了解这个原则,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要讲礼,跟人家来往,都是出于人的天性,必须如此,人的心才会安,没有这样,人的心总是不能安。

二、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

赐人,这些字眼我们总得要知道。凡是赐给人家,是年龄地位比对方高,或辈份高一点,才讲赐。说是这么说,但真正送东西给人家时,就不能说:某某人赐。可不能这样讲,你就是长辈的时候,送给晚辈,也不能说赐,这里是为了说明才这么讲的。

你以长者的地位,赐东西、送东西给晚辈的时候,你不能讲:「哦!你自己来拿吧!」或是「我送什么东西给你,你什么时候自己来取吧!」这个不合乎礼。为什么不合乎礼呢?因为我们讲礼,无论任何一个人

送东西给对方,对方总要表示辞让,辞让一下子,然后再接受下来。

你叫对方自己来取,人家总是不好意思来拿,叫人家感觉为难。尤其你在长者的地位,你叫他来拿,他不来拿就是违背你的意思,来拿又不好意思。这很为难的,因此不要叫人家自己来拿,你可以自己,或是请其他人送过去。我们读论语都知道,孔子在鲁国的时候,鲁国那些大夫,或是鲁君,送东西给孔子的时候,他都是送过来的,就是「不曰来取」这一条。

「与人不问所欲」呢?我们送东西给人家,现在也受西洋风气的影响,这是难免的,世界各国一开放,每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都互相在影响,我们要完全拒绝外来是没有办法的。人与人接触,看到别人的样子,就自然地想去模仿。西洋人要送人东西之前,会去问对方喜欢什么,喜欢吃什么!外国人是这样的。既然你问我喜欢吃什么,我就告诉你,我喜欢吃巧克力,或是其他什么汤,什么水果,照他所说的买送给他。

在中国就不是这样,中国自古以来,东西送过去以后,对方都是推辞不好意思要。现在你问对方喜欢吃什么,想要什么东西,人家会碍于出口,很难讲出来,这是一层意思。再一层意思,真正遇到有些不懂礼的人,好!你问我所需要的,我就把需要的讲出来。这时候对方要的东西,也许和你准备的不相合,那你怎么办呢?你预备送他的东西他不要,他要的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不是麻烦吗?还有,对方所需的东西价值很大,你拿这个钱买不起,譬如需要一架飞机,好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