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地震测量:
把设计好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 面上标出。各激发点和接收点排列上各检波 点的位置。
地震波激发:
用炸药震源井中激发时,要在规定的炮井, 把按规定药量的药包下至井中指定深度,引 爆激发,在作好激发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完 全工作。
地震波接收:
主要由仪器组完成 ,使用地震检波器,电 缆线,野外地震仪等设备,按测线上标号, 摆也排列。在检波上埋好检波器,排列摆好 后,检查线路畅通与否,然后通知爆炸组放 炮,如记录合格,每放完一炮,可转移到下 一排列继续工作。每天所获得的地震记录, 填写汇报原始资料,经整理后,交计算站进 行室内资料处理。
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 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
O1 O便是观测段O1A所对应的地下界面位置。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
在野外工作中,由于河流、水泡、村庄等 的影响,在测线通过的某些地段上不能摆 排列,使用一般的观测系统就不能连续追 踪地下的反射界面。这时用延长时矩曲线 作补充,使地下反射界面得以连续追踪。
如图:
①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1,O2,O3……按一 定比例习标在水平直线上。
②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0角的 斜线,组成坐标网。
③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 则可将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 450斜线上,用这段投影来表示:
当O1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1A表示(接收) 当O1激发,O2O3接收,用线段AB表示(接收) 当O2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2A表示(接收)
2、面积普查
在有含油气远景的地区,寻找可能的储油 气带,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大的局部 构造。(在路线普查所发现的构造上进行)
布置测线要求: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以不漏掉局部 构造为原则。(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 轴的一半)
在构造顶部或断裂破坏带,加密测线,有 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垂直主测线),把 主测线连接起来,主测线与联络测线组成 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方格网。
三、干扰波调查
了解干扰波的特征及分布规律
调查方法
1、水平排列:
采用土坑爆炸,小排列(道距3-5米)连 续接收几个排列,使各种规则干扰波在记 录上能连续追踪出来为止,来研究干扰波 类型及分布规律 。
2、单一改变激发和接收因素,观测干扰波 性质。
选择最佳 激发条件和仪器因素,在试验小 排列上接收一、二个排列,这样会压制相当 一部分干扰波,并记录下部分有效波,对记 录分析,了解干扰波和有效波的相互关系及 各自的特点。
反射波:2000~3000,倾角 30 ,
V有* 6000米/ 秒
指出:
有些波在这种地震方法中被看作干扰(反射 法中的浅层折射)而在另一种地震方法中可 能就是有效波。还有一些包含地下地质信息 的波,在未被利用时候只能看作干扰波,将 来随着方法技术的改进,可以被利用了,可 能就转变为有效波。
第二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
3)O2激发,O2O3接收,追踪A2R2间的反射, O2O3 排列不动,炮点移到O3。
4)O3激发,O2O3接收,追踪A3R2间的反射。
这样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就可连 续追踪界面R——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优点:
炮点与接收点靠近,野外施工方便不受折射 波干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干扰。
缺点:
近炮的几道受爆炸以后的声波和面波干扰。
主要任务:
①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② 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低速厚度,速度, 潜水面位置等等。
③选择流行性地震最佳条件,激发岩性, 药量,激发方式等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合 适的观测系统,组成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 择等。试验阶段在正式生产之前进行。
二、生产工作
当试验完成,取得本工区标准剖面后,可 转入正式生产,生产前,检查地震仪正常, 然后进入生产。
如图:
AB之间有河流不能摆排列,但为了获得AB 下面的反射界面,可在A点放炮,B点右端 接收,得到时矩曲线TA从而得到R2R3之间 的反射界面。可在B点放炮,A点右端接收, 得到时矩曲线TB从而得到R1R2之间的反射 界面。
当障碍物不是很宽时,100米——300米, 应用延长时距曲线,可以追踪深层的反射界 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有时由于浅层折射 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追踪。
侧反射 (侧面波)
由于地形不平引起 的直达波或折射波 的反射
振幅较强,视速度 不同。
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会 出现一种叫侧面波的干扰波。
例:
黄土高原侧面是沟,高原和沟相对高差为几 百米,高原和沟的交界面为黄土与空气的接 触面,形成一个强波阻抗分界面。地震波激 发后,传到黄土边缘被反射回来,记录上可 能出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具有不同视速度的干 扰波(侧面波)。

二 章
重点掌握观测系统,
多次复盖等一些概念,会
地 震
抽道集。掌握间距的选择

原则,以及低,降速带参

数的测定;各种观测系统;
的 野
地震波的激发、接收。要

求了解海上地震勘探工作

的一些特点。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第二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第四节 地震波的激发
第五节 地震波的接收 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
面波能量强烈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在淤泥及沙漠地区,对有效波能量强烈 吸收,面波能量相对增强,在低速层中激发或药量过 大造成激发频率降低,面波能量相对增强,爆炸井较 浅,面波增强,妥善选择激发条件和组合是克服面波 的主要办法。
声波
爆炸引起的声波, 它是空气中传播的 弹性波。
①将所有炮点O1、O2 ······标在同一水平线上。
②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方向作一条与炮点呈 的直线,将同一排列上的24道分别投影到 这些45o斜线上,每一根斜线表示一个排列, 获得一张原始记录。
在野外生产工作中,一次激发,多道接收。 我们要在多次激发获得的多张记录上,把地 下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道集找出来。
下面以单边放炮,六次覆盖为例,来说明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
如图:
24道接收炮点位于排列一端,偏 移矩为1个道间矩X1=每放完一炮, 炮点和接收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 组成6次覆盖观测系统。
3、面积祥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 态、目的层厚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 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为钻探准备井位。
要求: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2~3公里,联 络测线垂直组测线。
4、构造细则
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 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
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 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 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
频率高,速度340 米/秒左右,延续 时间短,呈窄带出 现。
在坑中、河中、干井中爆炸,会出现强烈的声波,为 了避免声波干扰,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办法以 增强有效波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
多次波
在界面和地表之间 形成多次波
强度逐渐减弱旅行 时大约是一次反射 的n倍。
浅层折射波 由于高速层存在 时距曲线为直线
一、线布置的基本要求
1、测线应为直线,测线为直线,垂直切面 为一平面,反映构造形态比较真实。如为折 线,所得剖面为一立体栅状图形,增加理解 复杂性。 2、测线一般应垂直构造走向,更好地反映构 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如不垂直 于构造走向,会使地下复杂地质构造所产生 的地震波更加复杂化,各种异常波大量出现, 不利于解释。
类型 微震 次生低速干扰
次生高速干扰 海底反射
随机干扰:
产生原因
特点
是由地球本身的固有 出现在整张记录中 振动引起的环境噪声
地表存在着质量大的 视速度低,有正有负 物体,该物体作为次 生震源以直达波或折 射波形式传到检波器。
由于地表存在着形状 不规则的不均匀体, 它对反射波散射引起
视速度很高,甚至可 以达到无穷
由于海底凹凸不平, 视速度变化范围大,
对入射波的散射
有正有负
次生高速干扰和低速干扰:反射波到达地面 后使地面产生振动,地面上任何不均匀性和 地面障碍就受激发(形成次生震源),等于 对地面做敲击动作,于是在近处就产生次生 的直达波和面波,在远处产生次生的折射波。
为了识别和区分有效波与规则干扰波,抓住 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 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干扰波近似沿地 表附近传播,有效波从地下近似垂直来到地 面的。
特点:
每次只往前搬动半个排列,即第二炮后排列 铺在第一炮的原来的排列位置上。
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可用综合平面能来表 示。
综合平面法:
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 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
优点:
在复杂情况下,要表示的观测内容也是明确 的,定是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目前生产中大多采用它。
根据干扰波出现规律可以分为规则干扰和无 规则干扰(随机干扰)两大类。
规则干扰:
有一定的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 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等。
无规则干扰:
没有一定频率,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 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序的干扰背景。
分类
面波
规则干扰波 产生原因 特点
地表纵波,横波干 涉引起的
频率低,速度低, 时距曲线是直线, 面波随传播距离 增大,振动延续 时间越长,呈 “扫帚状”,有 频散现象。
3、形成一个测线网,主测线(密),联 络测线(稀)
二、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 1、路线普查
(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 作的地区进行。
地质任务:
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步工 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
布置测线要求:
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则下,尽 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线, 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前面已提到了覆盖,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 盖指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
多次覆盖:
如果地下某段界面被追踪了多次一称这段界 面受到多次覆盖,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方法 采集数据。
共反射点:
多次放炮,排列接收地下同一点的反射,如 图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这一点叫共反射点, 接收道叫共反射点道集。
3、直角排列
查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如图:
O点放炮,将半个排列布置在一个方向AB, 另外半个排列布置在一个与之垂直方向AC,
OA=500米,从记录上求得两个方向各自的
时差 t1、t2 ,在图上沿两个说话一定比例尺
标出矢量
t1
,t2
,求它们的合矢量
t
,t

方向就近似于干扰传播方向。
四、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 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
上述几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观测系统的概念
定义:
地震激发点在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叫观 测系统。
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各 界面的地震波,因此要沿测线在许多个激 发点上分别激发,并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 每次观测时,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 保持一定的关系,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 震界面。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 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
总的原则:
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 干涉现象,施工简单。
主要介绍纵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一般用图 示法表示(以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为例加以 说明)。
描述观测系统的系数
1.偏移距X1 ——最小炮检距。 2.道间距——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3.道数n. 排列状度=(n-1)+ X1 48道, 96道, 120道,240道。
4.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发射波能 被排列接收,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 追踪.
二.一次覆盖简单观测系统及图示
要了解地下界面形态,就要在有一定长度 的测线上使用连续观测系统,进行连续观 测。
如图:
1)O1激发,O1O2接收,追踪 A1R1间的反射。
2)O2激发,O1O2接收,追踪 A2R1间的反射。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 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
主要内容: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 激发点,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没线,激 发,接收点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 工作。
一、试验阶段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 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 方法和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