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广东咏春拳的起源及其形成再思考-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咏春拳的起源及其形成再思考

随着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及其截拳道的威名和影响,特别是《叶问1、2、3》《-代宗师》等影视作品的广泛热播,以咏春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重新点燃了人们对中国武术的热情与向往,掀起了继电影《少林寺》之后的又一轮习武高潮。有关咏春拳的名称、源流、门派甚至掌门、正宗等主题,备受关注;关于咏(咏、永)春拳的起源、形成,可谓更是众说纷纭。随着时间的推移,且说法还互有出入,有些观点甚至相互矛盾。咏春拳历来都是在群众中以传说、故事的形式进行口头流传,以及野史、小说等作品来加以描述的,缺乏完整的文字、影像和实物,特别是史料、典籍的记载。对于多种观点不一的说法,作为旁观者的史学界、武术界的其他拳派等难以通过研究加以辨析,就连咏春拳传人和拳家自身,也是互不认可。但不可否认,人们对咏春拳的热度不减,其魅力随着人们了解的加深更加深入人心。本文基于这种背景并为突破这样的瓶颈,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流传较广的咏春拳的起源说

对于众说纷纭的咏春拳的起源,查阅到现今可搜(收)集到的资料,以及通过调研走访、访谈等形成的说法,结合参阅、分析现已成型的咏春拳的运动技法、特点和风格等,主要集中在以下六种说法。

1.咏春拳始创于福建严咏春见到蛇鹤相争,也依此得名①

严咏春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之女,相传,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咏春拳术。严咏春传其夫婿梁博俦(涛),再传红船戏班中正印花旦易金(正旦金)。易金后随李文茂等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到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鸦湖村设馆授徒,在班中传授咏春给曹家子弟,其中曹德胜尽得真传,曾在广州等地开设多间武馆。据说,当时省港澳名教头崔章、李源、谭珠等都曾拜其为师。广东“十虎”之一陈斗,也与其交情不浅。此说为广州人和鸦湖支系的说法。

2.咏春拳源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并且结合白鹤拳技法内容和适合女性特点并不断改良

相传,当初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师太,而不是严咏春。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福建永春白鹤拳高

手。由于福建南少林寺被清政府所焚,她为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由于她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蛇鹤相争的场景,她依据蛇鹤打斗的原理,结合白鹤拳技法内容及其女性特点而创出了咏春拳。后来传于严咏春,严咏春又传给自己的丈夫梁博俦,梁传亲侄梁兰桂,由梁兰桂传同为佛山红船中人的黄华宝、梁二娣,再传至梁赞。后梁赞传于陈华顺,再传陈汝棉、吴仲素、叶问等人。鹤山古劳支系和香港与南海叶问支系均持此说法。

3.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得名于梁博俦纪念爱妻严咏春①

五枚师太首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严咏春,而是传给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严咏春,严咏春传给夫婿梁博俦(涛)。严先于梁逝世,梁为纪念爱妻,逐将此拳取名为“咏春拳”。梁博俦(涛)又将咏春拳传授红船弟子黄华宝、梁二娣,再传在佛山行医的梁赞。梁博俦(涛)还将咏春拳传给陆锦(大花面锦),再传至顺德人冯少青②,后再传阮奇山,再传岑能、黄祯,又再传彭秋、岑兆伟、岑迪斯、黄沪芳(米机王)等人。至此,咏春拳的历史传承始有明确的记载,包括岑能支系和广州米机王支系在内等,多支持此说法。

4.咏春拳为清代乾隆末年晚年隐居在湖南衡山的老僧一尘庵主所创③

咏春拳的创拳与五枚师太和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咏春拳的前身是永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是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传。他首先传给湖南昆剧戏班的武生张五(绰号“摊手五”,因他善用摊手,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广东,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的“琼花会馆”,便将永(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永春拳”的“永”字改为“咏”。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陆锦(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永(咏)春拳发扬光大。此说为佛山彭南支系的说法。

5.咏春拳应为永春拳④

认为咏春拳得名于福建莆田九莲山少林寺的永春殿,是当年进殿者所习的一种南派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拳,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莆田九莲山少林寺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

“乐荣华”红船戏班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而显露出非凡的武功,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苏三妹(又称苏三娘),是戏班中的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给陆锦(大花面锦)。陆锦又传给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黄、梁又传佛山梁赞,再传顺德陈华顺,又再传其子陈汝棉及吴仲素、叶问等人,后传招就、彭南、陈家廉、陈国基、李小龙、梁挺等人,使永春拳得以在广东的佛山、顺德、广州、南海、江门、中山、肇庆,广西的梧州、柳州、贵县以及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流传发展。此为顺德陈华顺支系和南海邓算、白昌支系的说法。

6.咏春拳源于福建省永春县方七娘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始创的永春白鹤拳⑤

在1870年前后,由于左宗棠和郭嵩焘的不睦,驱匪入广(广东),促使在林俊、陈湖残部中的永春白鹤拳弟子流落广东,个别人隐姓埋名,传授永春拳,后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口传的原因,产生了严(颜)咏春这个人物,致使咏春拳无法正本清源。这个观点,主要是福建省永春县永春白鹤拳武术研究中心的说法。

二、咏春拳起源之说及其形成的再思考

咏春拳的起源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且难以统一,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咏春拳的喜爱、崇拜、敬仰,自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出于崇拜和仰望心理,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一般平凡的说法,总喜欢把所敬仰的东西找一个不平凡之处,把它完美化、传奇化甚至神话化。再加上口头传说中的不断加工、创造,于是越说越多、越说越玄,与历史真实性越来越远,以至于面目全非,各持己见。

1.关于五枚师太、至善禅师、一尘庵主等人物,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呢?

五枚、至善、一尘这些人物的出现,都是源自小说《圣朝鼎盛万年青》中。这是一本章回体小说,又名《万年青》《绣像万年清奇才新传》《乾隆巡幸江南记》,民国初年后改称《乾隆游江南》。尽管此小说内容讲述和涉及到的是流行于广州佛山一带的广东洪拳人物,对南方武侠小说乃至岭南武术研究很有影响,但不可否认,小说、故事、传说、寓言等作品作为文学体裁,虚构、夸张、联想等都是其主要写作和表现手法,是不能作为史料支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