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一、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与麻城孝感移民

麻城孝感乡移民指的是元末明初那次移民。切不可与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混淆。

由于明末战争的影响“麻城孝感乡移民”已经被清代的新移民大大稀释了。

明代麻城县辖四乡:孝感、亭川、太平、仙居。孝感乡(与现在的孝感市无关)位于麻城县西部。

历史地理学者曹树基教授在《中国移民史》中认为麻城是一个中转站,明初入川的移民实际上包括麻城、黄州、信阳、江西等多个地方的人。

毫无疑问,所谓的麻城孝感乡移民不可能都来自麻城一个县,但麻城人在早期移民中所占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据弘治《黄州府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麻城县人口有10多万,黄州府则有60多万(实际近80万),是当时湖广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府。当时湖广布政司一共才400多万人口,其中湖北不到200万,黄州府就占了近40%。而与四川毗邻的荆州府人口密度只有8人/平方公里,是黄州府的1/4。所以黄州府具备对外移民的能力,而湖北其他地方则没有。

麻城孝感乡居民大举入川是元末明初的事情。此后,黄州和江西的居民继续迁入四川,都与麻城孝感乡挂钩,则带有攀附老移民的意味。清代的填川更加与麻城没多大关系,但是麻城孝感的流传度依然很广。

------

许多人都知道宋蒙战争对四川的重创,导致元代四川一直是人口稀薄的状态。实际上元末四川也遭受了巨大破坏。有红巾军的破坏,还有元军、明玉珍等军队的破坏,甚至朱元璋部下攻打四川也遭成了不小损失。

元代四川有156个县,到了明初由于人口减少裁减到98个县。

当然,人口减少的比例不能简单地以撤县比例来算,因为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减少了一半,但是剩余量依然比较多,这个县也不会被撤掉。被撤掉只能说明人口剩余太少,而没被撤的县也不代表人口损失度不大,只是剩余量尚可组成一个县。

《明太祖实录》卷8记载,朱元璋答明玉珍:“然有李喜喜等兵侵扰,杀掠为虐亦甚,其生死不知,存者能几?”方孝孺则说:“夏主方有意于据蜀,各郡臣民遭青军(李喜喜)侵掠,百无一二”。

李喜喜,元末北方红巾军将领之一。后入四川。

《明氏事迹》记载:“丁酉岁九月,青巾贼入成都,有韩氏女年十七,举家从军。”

天启《成都府志》记载:“费氏,灌县人。至正丁酉(1357年)青军入蜀,肆行剽掠。费乃泣曰:父母深恩,分毫未报,今不幸而罹此贼害,不如死,遂缢焉。”

其他记载也很多:“王继志,四川省郎中。以政最闻,迁本道廉访司副使。时李喜喜陷四川,

继志帅兵与战,力屈被执,不食而死,众咸怜之。”“岳时中,成都人,为汉州太守。李喜入寇,率兵杀贼甚多,众寡不敌,死之。”占领天全县后,“焚毁土司官署、庙宇,天全土司地盘损失过半,直至明初才复原所控地域”。”

。。。。。。

《明太祖实录》卷72记载:“(洪武五年)户部奏四川民总八万四千余户,其伪夏故宫占为庄户者凡二万三千余户”。

《明太祖实录》卷181记载:“二十年三月丙子,汉州阳县知县郭叔文言:四川所辖州县居民鲜少.....成都故田万亩皆荒芜不治,请以迁谪之人开垦。。从之”

民国《名山县志》说:“元代名山惨遭杀戮,或徙或逃,无复存者”。

。。。。。。

此后明玉珍率军入蜀。明玉珍原是陈友谅的部下,他的军人多来自湖北随州及附近。

朱元璋认为明玉珍对陈友谅有意见,陈氏的三分之一军队都被他带入四川。

《明太祖实录》卷17:“陈友谅握其权纲,足下固有所见,以偏师入蜀,度其兵有三分之一。”陈友谅有60万大军,那么明玉珍大概就带了20万军入蜀,算上其他老乡和家属,人口可达40万人。

这些军人后来都被就地安置,成为洪武年间四川居民的一个重要部分。

《明太祖实录》记载:“各遣人招蕃汉及明氏溃卒,来归者众,因籍其丁壮,置各卫以分隶之。。。。”

朱元璋部下廖永忠攻打四川也带来了破坏。

《广安县志》载:“廖永忠入蜀大肆杀戮,复徙楚之麻黄人来实兹土”。这里说提到的就不仅仅是麻城了,还包括黄陂黄冈。

明玉珍的义弟万胜就是黄陂人。

同治《黄陂县志》记载:“至明初而土著者多迁四川”。表明明玉珍入川的时候,随、安、黄一带很多居民也跟随过去了。或者明氏的军队主要就来自这一带。

康熙《孝感县志》也记载:“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主,孝感人多随之入蜀”

孝感县和麻城孝感乡居民都大批入蜀,这无疑更推动了“孝感乡”这个根亲地的广泛流传。四川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吾祖兄弟七人迁蜀”。表明麻城人入蜀在明玉珍时代就已经有了。

明初黄州府人继续入蜀,无疑也受到了前人(在川老乡、亲戚)的诱惑及朝廷的鼓励。。。。。。

号称祖籍麻城孝感乡的移民不仅仅是来自麻城。

民国《名山县志》:洪武十四年,徙楚入蜀,名山号为乐郡,来者尤众。

民国《简阳县志》:洪武二年,湖广麻城居民迁至简州者众多。

康熙《四川总志》:“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见存之民,祖籍湖广麻城者更多”

泸州《王氏族谱》:“原籍汴梁河南省信阳州罗山县崎岖乡木头关第五都人士,携家游至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喜其风土。不二载,奉旨填籍四川,孝感人尽搬入四川。”这段话写于景泰年间,距离洪武也就几十年光景,不可能有编造的成分。

《杨少师石斋先生墓表》:“公先世庐陵人,以元末欧祥乱,徙麻城,避红军贼入蜀。”这个家族也是元末入蜀而不是明初。

民国《宗氏族谱》:原自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分派迁居湖北黄州府之麻城孝感。于大明洪武初年,平红巾乱,恢复西川,奉旨填实。

*******************************************

以上表明,无论元末入蜀的明玉珍军队及其老乡,还是洪武填川的移民,都以鄂东居多。麻城移民迁入四川在元末已经发生,明代只不过是一种延续。

黄州府是湖北人口密度最高的府,有能力对外移民。

麻城孝感乡移民不仅仅来自麻城,而是包含整个鄂东乃至信阳和吉安的一部分。

麻城不是一个集散地,而是移民原籍最集中的一个县,且战乱的时候江西人也有暂时迁麻城避乱的,后来都迁入四川。

据《泸州王氏族谱》记载,先祖是由陕南进入四川,而不是长江。实际上长江根本难以逆流而上。

二、清代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1、清初人口的骤减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又一次灭顶之灾。

万历年间四川大旱,“殍死无数”。同时又出现大疫。顺治年间大饥

自陕北农民军兴起后,本地也兴起了一支名为摇黄军的流寇,在川北川东肆意杀戮。

后来张献忠入蜀大肆杀戮平民,屠川西、川中各郡。

张献忠败亡以后,这里成为南明和清军争夺的战场,战争持续了近20年。

南明军队各将领在四川争夺地盘,“东南大扰,庐舍一空“,”彼此互相残杀”。杨展与王祥、马应试等在泸州混战,“屠泸卫而去”。

清军撤出成都,又将成都残余人口驱而北,到绵州的时候又都杀光。

进入康熙朝以后南明被灭。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三藩之乱又发生,四川再次陷于战火。一直到1680年以后才基本稳定。

在这动荡的几十年中,唯有嘉定府有杨展部队的屯田而损失稍小,此外长江以南的地区的损失也轻于其他。

************************

各地损失程度:

欧阳直《蜀乱》记载:“惟遵义、黎州、武隆等处免于屠戮。上南(嘉定)一带稍有孑遗。余则连城带邑屠尽杀绝,并无人种,且天地荒废,余粮尽空。”

康熙《四川总志》:“臣初保宁,见民之凋耗,城郭倾颓....然不过数百家....此外州县,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诚有川之名,无川之实”

民国《广元县志》:苟全性命者十之一

光绪《西充县志》:土著民人十去六七

民国《双流县志》:人民存十之一

乾隆《威远县志》:乔木故家无一存在

乾隆《屏山县志》:明季流贼屠戮后土著仅十之三

民国《江安县志》:明季兵燹后土著仅十之二

民国《郫县志》:占籍者几十之九

民国《达县志》:存者仅百中之三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