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的思考——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志的思考——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四

中国、励志的格言很多,随手拈来,就有下面几条: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有志者,事竟成。

志当存高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因此,有一种说法: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还有一种说法:中国的文人能带兵打仗的,有三个人,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曾国藩,还有一个,是毛泽东。

王阳明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为一体的伟大人物,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中国、日本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王阳明有如此之高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从小就不是一个甘心平庸的人,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使他在坎坷的人生中,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最终、达到了人生的峰巅!

王阳明志向的高远,在他十二岁那一年,就展示出来。

他问自己曾经考上状元的父亲龙山公:“读书有何用?”

龙山公说:“读书则为大官,如汝父中状元,皆读书之力也。”

王阳明问:“父中状元,子孙世代还是状元么?”

龙山公:“止吾一世耳。汝若中状元,还是去勤读。”

王阳明笑着对父亲说:“只一代,虽状元不为稀罕。”

有些迷茫的他,向私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何为第一等事?”

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

阳明的天性和个性使他直言不讳的反驳老师:“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认为:学圣贤就是不以登攀仕途为目的,而以成圣当伟人为目标。

当然,王阳明的“第一等事”还只是蒙胧的生命意志,是他的良知天然呈现,尔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这个“我心”变成天下之公器。

他崇拜明朝的忠臣于谦,学生时代的他,在于谦的祠堂前题下这样一联: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馀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

阳明的一生,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十八岁以前,是他憧憬圣学,追求做天下第一等人第一等事的萌芽时期,他本著自己对社会,对政治上的热血和执著,以及凭著他那股自傲和自我扩张的理想,他坚持要做对国家及社会人民有所帮助的建树。思想上,这还是他的摸索阶段。

二、二十八岁举进士以後到四十四岁,期中经过贬谪至龙场,这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阳明极端困厄,思想上抑塞沉郁,这则是印证的时期,也是他事业和学说成功的开始。

三、四十五岁到五十七岁病逝军中,是他建立事功和学术成熟时期,也是他讲学立教的极盛时期。这是第三阶段。

十二岁时,阳明正式就学塾师;十三岁,母亲郑氏卒,幼年失母,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十五岁便与祖父出游居庸关,那时已有经略四方之志。二十一岁参加乡试,中了之后赴京师,他遍求朱熹遗书以读之,读著读著,便兴起一个念头:何不实验一下?於是他便真的“格”起竹子来,格了七天,道理没领悟出来,反而生了一场病。於是他从此转为研究辞章之学。他的思想起了一次变迁。

二十二岁时参加会试失败,这是他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到了第二次会试依然落榜,这对自信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挫败,但他坦然面对,从此他的个性和向上之促成他伟大的成就和事功。

二十六岁的他开始学习兵法。他对於政府只得射骑抟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感到可惜,所以他开始留意武事,尽读兵家的秘书。这对於日後他往绥靖南赣,平定宸濠,以

及敉平匪乱,有相当深远的影响。阳明二十八岁在京师举进士,观政工部,这是他进入仕宦之途的开始。

但自从他担任官职开始,他的职务便都是低琐的、小而繁琐的工作。在这样抑郁不得志的状况下,他寄情於山水之中。

三十五岁时,武宗新登基,大家都对新皇帝新政绩怀抱著新希望,但是刘瑾等宦官乱政,以狗马鹰犬歌舞角觝以娱武宗,武宗便镇日沉迷於酒色,废弃万机,害得众忠臣被奸臣所害,当然包括王阳明。王阳明因上疏替戴铣求情,又痛陈刘瑾等罪行,这让刘瑾非常生气,於是想办法将阳明贬至贵州龙场,作龙场驿的驿臣。那是个蛮荒偏远的地方,他凭著自己的意志力在那种蛇虺蚊蚋,充满瘴疠之气的地方生存下来,并且他教育那儿的蛮人,开导他们,教他们架木开棘以居。在这种环境下,阳明反而悟出了「心即理」之说,後来的致良知也是由此发出。从种种蔽障陷溺中超脱以後,他的心境慢慢转坦。

三十八岁则在贵阳主讲贵阳书院,从这一年他才开始论知行合一之学。由是贵州学风大盛,至今若到贵州仍随处可见「阳明洞」、「阳明祠」。这三年的谪居,使他超脱了一切障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之论都是此时确立的。

到了四十五岁,也就是正德十一年,王阳明便开始一路升迁,替国家立下不少功劳。

第一,他巡抚南赣〈江西〉汀、漳〈今福建之长汀、龙溪〉等地〈四十五到四十七岁〉,剿平了四省边境多年扰民的顽寇。

第二,他平定了叛藩宸壕之变〈四十八岁〉,使东南半壁免於涂炭。

第三,他征服思田〈广西〉土酋〈五十六到五十七岁〉、开拓南疆,绥靖了边陲。

他在这期间仍不停地上疏谏皇帝,以及请求返家,经过多次终於得到世宗的首肯,在阳明五十岁到五十五岁这个六年家居的生活,他在家讲学,这段时间是他思想的成熟期,多方求学问的人也愈来愈多。

五十六岁又再度奉政府之命到两广以及江西、湖广地区征讨,而这次的征讨,是因为政府在无计可施的状况下又再度想起立下许多汗马功劳的王阳明。但这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个艰巨的担子和任务,它却成功地征服了。

嘉靖十一月二十九日〈西历一五二八〉卒於回程的舟上。家人问遗言,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从此长眠。

王阳明从自己思想的确立过程,深刻地体验到“立志”的重要。

他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关于“立志”的重要,大概没有谁有什么异议。

然而、立什么样的“志”?如何“立志”?人与人却有极大的差异。

在我曾经工作的单位中,有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的“立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