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由两则案例想到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由两则案例想到的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着语文课堂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

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思维的流势不是一味地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接纳。

这就会使课堂生成很多我们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教师应灵活地应用教学机智,用心捕捉和筛选课堂教学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把握生成,让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让课堂教学在生成中精彩无限!
[案例一]
第一册《比尾巴》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小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动物的尾巴都是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的。

请小朋友们睁大你们明亮的大眼睛看一看。

(出示课件)
生:(欣赏各种动物的尾巴)(学生情绪高涨,啧啧称赞)
师:欣赏了这么多动物的尾巴,你最喜欢谁的尾巴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编一句儿歌。

同桌先讨论,指名说。

生:我喜欢的动物是燕子,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生:我喜欢老虎和猴子,老虎的尾巴硬,猴子的尾巴软。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多棒啊。

那能不能像课文中的句子一样,自问自答来说呢?
生:谁的尾巴大?谁的尾巴小?谁的尾巴像剪刀?马的尾巴大,羊的尾巴小,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生:谁的尾巴粗?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最好看?狐狸的尾巴粗。

老鼠的尾巴细,金鱼的尾巴最好看。

生:谁的嘴巴扁?谁的嘴巴尖?谁的。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小朋友们都哈哈大笑,纷纷说道:“比尾巴他说比成嘴巴了。

”)师:(楞了一下)大家不要笑,请让他把话说完。

生:谁的嘴巴扁?谁的嘴巴尖?谁的嘴巴好像长钩子?小鸭的嘴巴扁,小鸡的嘴巴尖,老鹰的嘴巴好像长钩子。

(老师带头鼓掌)
师:(摸摸孩子的头)你说得真好,同学们他今天表现得最棒,其实不但尾巴能够比,像嘴巴、眼睛、耳朵还有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够比,谁还能再来比一比?
生(学生欢呼雀跃,迫不及待)谁的腿粗?谁的腿细?谁的腿最美丽?大象的腿粗,老鼠的腿细,梅花鹿的腿最美丽。

生:谁的耳朵大?谁的耳朵小?谁的耳朵像扇子?兔子的耳朵大,小鸡的耳朵小,大象的耳朵像扇子。

生:谁的耳朵长?谁的耳朵短?谁的耳朵遮住脸?兔子的耳朵长。

马的耳朵短,象的耳朵遮住脸。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教师巧妙地捕捉,利用了“比嘴巴”这个临时生成的课堂资源,使学生不在局限于“比尾巴”。

拓宽了思维的空间,激发了创造的热情。

才有了“比耳朵”“比腿”一系列精彩的发言。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每天都是新的,课堂上出现的一些“节外生枝”往往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美丽。

孩子们的
心灵是那样丰富,想法是那样奇特,个性是那样丰富多彩。

教师只要适时地捕捉并保护这些智慧的火花,那我们的课堂才会“意外”持续,收获连连。

【案例二】
第三册《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断
师:浅水洼里的水快被太阳蒸干了,死亡正一步一步威胁着小鱼,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浅水洼里的小鱼,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好难受呀,我快热死了。

我好想回到大海去。

生:我快闷死了,救命呀,谁快来救救我呀
(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读)
师:小鱼的感受被你们读懂了,也被沙滩上的小男孩读懂了,你们瞧。

(课件出示小男孩)小男孩在干什么呢?
生:在捡鱼,扔鱼。

生:在救小鱼。

师:文中是怎样写小男孩救小鱼的?,请同学们找出句子读一读。

生:(自由默读)
师:读了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小男孩捡的鱼很多。

生:小男孩不停地捡,不停地仍,他怕鱼干死了。

师:老师听到他把“不停”念得很重。

这个词语能够看出小男孩捡的鱼很多,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点吗?
生:能,“他不停地捡鱼仍鱼。


师:想象一下,他在捡鱼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呢?你们也能够做做小男孩捡鱼时的动作,体会一下。

生:很累,但很快乐,因为我救的小鱼又回到了大海。

师:你也是个很有爱心的孩子。

生:腰酸背痛,很累。

师:那你为什么还不停下来呢?
生:有那么多小鱼快被干死了,我得救小鱼。

师:是呀,这样做虽然很辛苦,但能够救小鱼再累也值呀。

小男孩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不停的捡鱼扔鱼,让我们一起称赞称赞他吧。

(师生齐读这句话)
师: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他捡得完吗?
生:不能。

师:那他为什么还在捡呢?谁在乎呢,那小男孩怎样回答“我”的呢?
生:“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师:平时你们在乎过什么呢?
生:我在乎老师喜不喜欢我。

生:我在乎我的成绩好不好。

师:那小鱼在乎什么呢?
生:它在乎能不能回大海。

生:它在乎有没有谁来救它。

师:是呀,小鱼虽小,但也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呀。

谁能不在乎呢?小鱼当然在乎自己的生命了。

生:谁能来读读这个句话呢?
生: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办法一点都不好,这么多的鱼,他一条一条的扔,是扔不
完的。

师:(愣了一下)我也认为这个小男孩的办法不好。

浅水洼里有成千上百条小鱼,小男孩一个人是捡不完的,那同学们能不能帮小男孩想个办法呢?
生:能够让爸爸妈妈帮忙。

师:这个办法不错。

生:叫沙滩上的那个叔叔来帮忙呀。

生:能够打个电话叫爷爷奶奶,带人来帮忙捡。

生:那等他们来了,浅水洼里的水就被太阳蒸干了,小鱼就死掉了。

生:能够叫在沙滩上玩的所有人帮忙,这样人多力量大,不就能捡完吗?
师:你的办法真好。

老师想再次问大家,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再乎?
生:小男孩在乎。

生:小鱼在乎。

生:小男孩的爸爸妈妈也在乎。

生:沙滩上的所有人都在乎。

师:那你们在乎吗?
生:在乎。

师:是呀,我们所有爱小鱼的人都在乎。

【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有的。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对同一个文本也能够从若干个角度实行不同的解读,小学生因为知识经验理解水平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设计毕竟仅仅教师在课前的一种单向预设,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精心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给我们毫无准备的意外。

面对“意外”,我们不应该固设预设,而应尊重学生的学情。

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因有的情怀。

“老师,我觉得小男孩的办法一点都不好,这么多的鱼,他一条一条的扔,是扔不完的。

”这突如其来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生命信息,遇到如此情况,教师没有把学生拉回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去,而是抓住这个教学资源,调整了预设思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他们创造了一次充分表达的机会。

反而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正是因为有了教师对生成的细心“呵护”,课堂才会所以而更加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