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的教师怎样新课程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地区的教师怎样新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旨在提高公民素质。贫困地区师资和财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甚至阻碍贫困地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尽管贫困地区学校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师尽量扩充因地域限制造成的相对偏窄的知识面,但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和文化的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贫困地区优秀骨干教师极度匮乏,教育资源十分薄弱,也造成了学生难得享有符合自己需要的教育机会。为此,为使贫困地区的学生享有符合自己需要的教育机会,面对新课改,面对本地区的经济状况,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
新课改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都进行了改革。培养目标已改变成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新世纪具有全面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人。课程结构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均衡化和选择性,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结构的调整,突出了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内容偏向面向全体,适当降低难度,删除偏难、偏深的内容,增加课程内容的生恬化、时代性和适应性,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课程内容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学生学习方式由接受状态变为是课堂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由单一的走向了“多元化”评价之路,大力倡导发展性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观察评价、问题探究测试、成长记录、个性化特色、教学互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基于这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只有转变教师观念——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对话: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变为互教互学:由单纯的传授式教学变为构建交流互动的教学关系;由教师有一桶水变为有一眼泉。贫困地区的学生才能获取应享有的教育机会。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有一桶水的教育已不复存在,面对新课改,“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已成为教师的座右铭。书到用时方恨少,讲至兴处悔当初之感时常困扰着教师。教师应深知自己责任重大,要学要做的事太多,尤其贫困地区的教师深受区域经济及文化方面的影响,更应该努力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首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贫困地区,课程改革经验属于空白,只有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的课改经验,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校长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以调动全体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的积极性,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研究和总结,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重新整合,为适应新课改而努力。其次,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让老师在活动中学习、总结、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师面对课改,教师的培训机会较少,没有专家跟踪指导,教师获得学习的资料有限。因此,教师的提高就只能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强资源的重组、整合。只有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让教师之间通过互助与合作,交流与对话,沟通与协调。共同在教研活动中集全体智慧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活动中发现、收集、推广创造出的成功经验,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贫困地区的教师面前困难重重,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运用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并不断反思和总结,找出一条适应本地区、本学校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不负重托,才能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