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思想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6,No.1

2010年1月

Jour 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 rsity (Social Sciences)

Ja n.2010

【收稿日期】2009210223

【作者简介】孙翔(—

),女,甘肃庆阳人,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

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思想探析

孙 翔

(兰州城市学院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曾国藩的睦邻和家伦理思想主要有“家和则福自生”;睦邻济贫,家运必盛等内容。针对现代淡化而松散的邻里关系,曾国藩的邻里观对现代人正确处理邻里关系具有某种借鉴意义。【关

词】曾国藩;睦邻和家;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07X (2010)0120013203

An Anal ysis of Zeng G uofan ’s Et hica l Idea s of Fa mil y H ar mony 2good 2neighbor

SUN Xiang

(L anz hou City U niversity ,L a nz hou ,L a nz hou 730070,China )

A bstract :Zeng Guof an ’s ethical ideas of f amily ha rmony 2g ood 2neighbor a re mainly composed of f amily ha rmony and happi 2ness in re tur n a nd so on.Aiming at the loose and indiff erent neighborly relations ,the view of building good 2neighbor rela 2tions per haps ha s some usef ul e nlightenment to moder n people.K ey w or ds :Z eng G uof an :f amily har mony 2goo d 2neighbor :ethics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一种价值标准。民间有“和气生财”的话,社会上有“政通人和”的说法。

人们追求个体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天人关系的和谐。曾国藩对此也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他首先看重家和,把家和上升到是一切幸福根源的高度。

一、睦邻济贫家运必盛

家庭和睦对家庭的发展固然很重要,而家庭人

际关系的延伸则是亲属邻里关系。重视亲属邻里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实指尽管血浓于水,但是空间的阻隔往往使得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邻里乡亲的和睦更具有现实意义。民间文学中关于这样的谚语也不胜枚举,像“千金买屋,万金买邻”,“邻居结得好,就如得大宝”,“人到难处邻里亲”等。因为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只要不离群索居,总是要在街坊邻居中同其他人或其他家庭发生邻

里关系。好的邻里关系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极其重大。“睦邻”自然就成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特别强调的美德。

和亲睦邻是曾氏“人待人,无价之宝”的“八字”祖训之一,星冈公提出的“宝”字就是要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在教育兄弟姒娣夫妻儿女等家人要“和”的同时,还要求家人对待亲邻他人也要和善相待,不管宗族姻党与自家有无过隙,子弟辈应该做的是一概爱之敬之。他认为亲戚邻居应经常走动,贺喜吊丧,并探问病情,救济危急。曾国藩常写信告诫两个儿子,千万不要因敬重远亲而慢待近邻。他说:“李申夫之母尝有二语云,‘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敬

远亲而慢近邻也。”[1]

他认为自家初步富裕,千万

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应宽松些,礼貌上应恭敬些。建四爷如果不在我家了,可以另请一人专门款待宾客。除了不管闲事,不帮官司之外,有可行方便的地方,决不要吝啬。在这里,曾国藩实际告诉家人,处理邻里关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2]。他还告

3—19741

诫其弟,千万不可有嫌贫爱富的想法,不管“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1]。“余每见嫁女贪恋母家富贵而忘其翁姑者,其后必无好处。余家诸女,当教之孝顺翁姑,敬事丈夫,慎无重母家而轻夫家,效浇俗小家之陋习也”[1]。在他的家书中多有:“所寄银两,以××为馈赠族戚之用”寄银钱,赈济亲邻的记述。

曾国藩一生生活俭朴文明于世,对后代子孙的生活要求也非常严格,坚决反对积钱私肥一家,但却主张广泛救济周围的贫困者,把救济亲友作为他一贯的生活志向。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三月,他给诸弟的信中写到:“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3]在此前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月给六弟、九弟去了一封长信,详细解释了他之所以馈赠各位族戚的原因,并奉劝诸弟要善待散济邻里。

曾国藩做事很具体,尽管咸丰年间他的生活很寒酸,靠借钱过日子,但其“济单”仍照例施行,他认为这些“礼数”是不能丢的。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他写给澄弟、沅弟的信中开有“增亲族银单”,下列到:“王定二舅爹(八两)……陈大瞎子(二两)”。在他看来,睦邻就是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为邻里乡亲们多添一些实惠,因此他企图通过“社仓”之法和“义田”之举此类更广泛的方式来赡救家乡的贫苦农民。如果说这两种方法是“泛爱博施”之举的话,那么曾国藩还认为周济贫苦受灾之人应当“雪中送炭”,帮人于最需要之时。他在给弟弟的家信中说:“周济受害绅民,非泛爱博施之谓,但偶遇一家之中杀害数口者、流转迁徙归来无食者、房屋被焚栖止靡定者,或与之数十金,以周其急。先星冈公云济人须济急时无。”[3]

曾国藩如此重视处理好邻里关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盖有二故。一则吾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助,则他日不知何如。”[3]这里包含了他的济人以越早越好的思想。由此可见,曾国藩救济亲友,从小处而言,他在以真情为前提,出于对他们的生活实际而考虑的情况下,更主要的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能亲和周围的邻里,使之呈现出一派和睦祥瑞的气象,保持曾氏家族的名声和誉望;从大处而言,曾国藩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报负,先要从修身、齐家、睦邻始而后天下平。所以,睦邻可以看作是他实现政治理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先做到睦邻,方可谈令天下和![2]

二、“家和则福自生”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曾多次谈到家庭和睦与家道兴衰的密切关系,坚持“和气致祥”。他说:“凡一家之中……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3]在曾国藩看来,只有家和,他本人在外从政、从军才无后顾之忧;只有家和,才能在人前、在下属面前说得起话;只有家和,才能万事兴,福自生。

在家和中,曾国藩尤其看重兄弟之和,他把“贵兄弟和睦”放在首位,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而弟无不从,弟有请而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3]并把它提到了家族兴衰的高度,认为:“兄弟和,虽穷之氏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家必败。”[3]为此,他一再向父母表白“实以和睦兄弟为第一”。对于兄弟间因不和而遭的厄运,曾国藩告诫道:“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证。嗣后我兄弟当以去年为戒。力求和睦。”[3]家庭要和睦,其成员间必须宽宏大量,才会使许多看似矛盾的事化解。曾国藩除了谆谆教戒其子弟气度开阔,光明正大外,还不忘对夫人和姑嫂的教诲,告诫他们“兄弟姒娣总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他和其妻欧阳夫人同甘共苦,相敬如宾。在曾国藩的一生中,最感困难的是同治五年到六年间。为了解除家庭的后顾之忧,他让在家中的妻子行事要为子孙作出榜样。欧阳夫人无论是教子还是治家都成为曾国藩的贤内助。他在处理家庭内部关系中确实做到了夫妻好和,兄弟友爱,父母其顺。当他“闻妯娌及子侄辈和睦异常”时感到无限欣慰。他认为只有爱敬兼至,和气蒸蒸,方可家道长盛。

三、睦邻和家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邻里即邻居,是指相互为邻,同居一地的不同家庭,由于邻里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因此,邻里关系不是一种真正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加之现代科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们观念的变迁,现代的邻里关系总体而言是一种两耳不闻邻里事,一心只管自家事的淡化而松散的邻里关系。这种新的邻里关系有其积极作用,如有利于极大地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等,但这种邻里关系也有它的问题所在。因为,随着城市现代

——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