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清代思潮,以复古为解放”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说:“纵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我在大致阅读了《清代学术概论》及梁启超、钱穆两位学者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后,发现清代学术确实是循此轨迹发展的。以下就清代学术史的发展之路、复古之路作简要分析。

第一步,复宋之古,返于程朱。晚明心学衰落之后盛清考据学未盛之前,程朱理学可以说是社会主流。这种复古最先体现在清初大师们对王学的猛烈抨击,而极力提倡在经学、史学、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求真务实的学风。就在明朝士子们无事袖手谈心性的时候,李自成已磨刀霍霍,以摧枯拉朽之势杀入北京。这使得这一帮八股先生们愕然,而更人们感到耻辱的是,满洲人竟野心勃勃,扼杀了农民政权,入主中原。昨天他们还满口讲着明心见性的道理,今日已成为阶下囚、亡国奴。学者们痛定思痛,认为这种空疏学风对亡天下实在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有责任改变这种现状,于是便开始了对经世致用的学问的探索。清学开山之祖顾炎武便是攻击晚明学风第一人。他在《与友人论学书》中谈到:“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余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

曰‘行己有耻’······”他反对向内的主观学问,而提倡向外的客观的学问。他对清朝学术发展的贡献就在于开学风,开治学方法,开学术门类。另一位学术大师王夫之对王学的抨击也是极有力的。他说:“姚江王氏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其究也,刑戮之民、阉贼之党皆争附焉,而以充其‘无善无恶圆融事理’之狂妄。”他喜言哲理,但反对主观玄谈,排斥虚无主义,建设实有主义,想要把程朱理学树为标杆。再有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它成为我国第一部完善的学术史;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证实千百年来的经典竟是造假,严厉抨击了盲目的信仰;颜习斋提出“必有事焉,学之要也”,以为离却事物无学问。清初大师们对空疏学风的愤慨,对经世致用之学的追求,促使王学的反动返于程朱。由于几百年来喜欢谈心谈性的学风不可能突然间就抹杀干净,而阳明学派末流的弊端,已为时代心理所厌恶,而程朱学派较之路数相近,毛病稍轻。所以有王学返于程朱是很自然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过渡。

第二步,复汉唐之古。此时已进入清学的全盛期,以考据学为中心,代表人物是惠栋和戴震。这个时期的复古就体现在颜元、胡渭、戴震等大师对宋学的非议。习斋(颜元)反对程朱的主静主义,认为它不但于身心无益处,反而坏身体,损神智。他认同宋儒的“明道”,“穷理”,却认为“道不远人”,反对宋儒以远人为道。他也反对宋儒唯穷理是务,离事言理,执理自是,治学粗糙武断的风气。戴震也说道“宋学以理杀人”,抨击的就是这种

读书的通病。由此观之,程朱理学不再能够成为一盏明灯指引学术发展了。而由于有了惠栋、戴震等学者,考据学已由初期不过占据一部分势力发展到全盛期占领全学界。初期的考据学,还是很不成熟的。如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当中插入了许多日记、信札类文章,体例芜杂。全盛期的考据学,称得上辉煌宏伟了。元和惠栋,世传经学。他著有《九经古义》、《易汉学》、《古文尚书考》、《后汉书补注》等。他的弟子以沈彤、江声、余萧客最为出名。余萧客的弟子江藩写了一部《汉学师承记》,推崇惠派为考据学正统。然而,惠派“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的治学态度却是不可取的。这种稍显狭隘的学术态度会阻碍到考据学的发展。戴震过于惠栋之处,就在于他没有门户之见。他对于考据学,尤其求真求实。他常说:“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为真知也。”“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仅是戴氏学术,也是考据学的重要精神。至此,清代学术发展已由程朱理学返于汉唐学,考据学反展到顶峰。

第三步,复西汉之古。此时期学术热点在于经学今古文之争,清学分裂的导火线也在于此。不妨让我们先关注一下清学为什么会分裂呢?这当中有清学本身的原因,也有环境变化的原因。清学本身的原因有三。一是考据学的方法虽十分精妙,研究研究范围稍显拘迂。在训诂、名物、典章制度等科,各经数大师既已充分发挥其才干,留给后人研究探索的空白部分就少了。二是考据学发展到彼时,已几乎停滞不前了。且此时思想界俨成一“汉学

专制”之局,加之学派本身的弊端它离衰落也就不远了。三是请学家既教人以尊古,又教人以善疑,二者之间难免产生冲突。再者本学派中异军突起,所以新思潮的产生也是势之必然。环境的变化也有三。一是清初经世致用学派的学风渐转为归纳的研究法,稍显空泛。嘉道以还,积威日驰,人心已渐获解放,而当文恬武嬉之即极,稍有识者,知大乱降临。追根溯源,归于学非所用。作为正统派的考据学,自然首当其冲。二是清学的发祥地在江浙。咸同之乱,江浙受祸最烈,文献荡然,所以考据学也开始走下坡路。三是。鸦片战争后,西学输入。学者们对国内现状感到痛心,渴望探索外面的世界。于是,他们想别树一派,向正统派发出挑战。这便是清学分裂的学术和环境背景了。

再来说说经学今古文之争是怎么回事。什么是今古文呢?早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六经就已经绝迹了。到了汉代的时候,各儒学大师开始以其所学经学知识来传授知识,今古文之争出现。伏生所传28篇叫”今文尚书”,孔安国所传16篇,叫“古文尚书”。到了东汉末,大师服虔、马融、郑玄都尊习古文,古文学大昌。南北朝以来,经说学派只争郑(玄)、王(肃),今古文之争遂熄。到了清代,节节复古,更有阎若璩所著《古文尚书疏证》,证实《古文尚书》为伪,那么经学今古文之争就不足为奇。今文派主要攻击古文为伪经,认为贾、马、许、郑,“殊不足以尽汉学”。这就进入了以复古为解放的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

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在今文学运动中,集大成者非康有为莫属。他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巨作。他认为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建设了新学派,鼓舞了人类的创作精神。由于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康有为所谓的“改制”,有一种政治革命、社会改造的意味。他的这三部书对思想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根本上动摇了清学正统派的立脚点。康有为的改制考宣示着进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锋芒所及且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

正如梁启超所说,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不是沿着一条直线进行,一种新思潮的产生也不能无依傍地凭空而起,而是往往将历史上留下来的资料作为研究的前提,并根据时代和阶级的要求对这些资料进行改造,从而成为一个新学派。“有清二百余年之学术,实取前此二千余年之学术,倒卷而缱演之。如剥春笋,越剥而越近里;如啖甘蔗,越啖而越有味,不可谓非一奇异现象也”。清代学术的发展正是以复古为解放,在此基础上取得学术进步。因此,对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清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总趋势是“以复古为解放”,我表示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