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提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423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提案人:周宜开,张周平,张庆文,左焕琛,彭钊,栗震亚,王路,郑小燕,周然
主题词:教育,高教
提案形式:联名
内容: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10%,实现产业化不足5%,专利技术交易率只有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尽管我国高校每年有数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有30%以上的成果鉴定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了国内空白,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只有极少一部分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相比而言,美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70%-80%。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已经成为以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
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主体,主要有科技成果开发者、中介组织、接受方(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它们在科研成果转化链条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布在各个转化环节。
1、高校存在不合理的评价机制,科研导向偏离社会应用目的
长期以来,对高校科研人员水平的评价都以获得课题和经费的多少、发表论文的数量确定,很多科研人员将精力放在提高科研论文水平和追求科研成果获奖上,而忽视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造成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应用价值。
2、缺乏专业化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渠道不畅
目前高校虽建有科研部门,但仅提供内部科研管理功能,缺乏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机构。高校外的中介机构不能进入高校,不能有效地发挥中介服务功能。
3、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的奖励政策忽视对成果转化者、管理者、中介者的奖励,影响了从事成果转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4、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成果转化缺乏资金支持
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其中中试部分和商品化阶段需要大量资金,一般是依靠企业和风险投资机制。但目前企业面临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往往对许多新技术望而却步;金融机构处于规避风险的因素考虑,大多不愿意把资金借给转化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另外政府的投入也是十分有限的。
5、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法律缺失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法规,没有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客观上导致科研开发与市场转化无法可依。
二、加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建议
1、宣传和普及科技成果转化理念
应该大力宣传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从而使大学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都处于一种自觉状态,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大学的科研主管部门通过信息引导、市场服务和程序化运作等手段将高校学者以及他们的科研成果与市场、社会联系起来。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激励机制,把科技成果转化融入科研开发过程
高校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估机制,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建立不同的评估体系。同时改变以往的只针对学科带头人或者项目负责人的激励机制,加强对成果转化者、管理者、中介机构的奖励。
3、引入风险投资机制,让企业和高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建立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入为主,外资、个人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政府应积极引导,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等,降低研发风险。发展模式成熟的高校与企业多种方式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4、建立专业化中介组织,完善信息交流平台
重视大学与社会信息交流的作用,在大学中建立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提供信息咨询,设计商业化的路径,保障科研成果转化的信息畅通。
5、鼓励科研人员开办企业转化科研成果
高校可以鼓励拥有科研成果或具有从事科研咨询资格的科研人员和教师在一定年限内带薪离岗创办与科研成果转化相关的公司,吸纳学生到公司学习、研究和锻炼;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和教师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去科研成果转化的单位兼职,把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益与科研人员及科技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挂钩。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