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前不寐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研究-周方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

第22卷 第10期 2020 年 10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22 No. 10 Oct .,2020

明清以前不寐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研究

周方圆,杨宇峰,石岩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CB532004)

作者简介:周方圆(1992-),女,辽宁东港人,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通讯作者:石岩(1963-),男,湖北崇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的临床与科研研究。 E-mail:shiyan@。

摘要:该文梳理明清以前关于不寐的文献,梳理出不寐病因、病机理论框架,发掘不寐病因在空间维度上分为

外感病因、饮食不节、情志不节、劳逸失调、起居不调、体质因素、失治误治以及病后体虚导致的不寐。不寐的病机主要分为气血阴阳失调和脏腑病机失和。

关键词:不寐;病因;病机;理论框架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0) 10- 0091- 03

A Study on the Pathogenesis of Insomni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OU Fangyuan,YANG Yufeng,SHI Y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combs the insomnia literature befor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combs out

the insomnia etiology,pathogenesis theory framework,explores the insomnia cause in the spatial dimension is divided into the exogenous cause,the diet section,the emotion section,living disorders,physical factors,miscarriage of justice and illness caused by insomnia. Insomnia of the main pathogenesis is divided into Qi and blood disorders and organs pathogenesis disorders.

Keywords:insomnia;etiology;pathogenesis;theoretical framework 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现代

常见病。亦称“失眠”“不得眠”“目不瞑”或“不得卧”。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不寐的病因可归纳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病后体虚等。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形成不寐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但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因为血之来源,由水谷之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志安宁。若暴怒、思虑、忧郁、劳倦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彼此影响,每多形成顽固性不寐。笔者查阅明清以前关于不寐的文献,按照空间维度系统梳理出不寐的病因和病机。将不寐病因病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外感病因

早在《灵枢·邪客》中就有记载:“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

于阴,阴虚,故目不瞑。”[1]

认为外邪侵袭五脏,导致营卫不和,魂魄不安,可以导致不寐。隋代巢元方亦

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正气虚弱之人,原本血气虚损,脏腑虚弱,受外邪后,导致营卫不和而发不寐。宋朝

太医院编写的《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二·胆门》[2]

中记载了因胆气虚怯出现的不寐,“论曰胆虚不眠者……复受风邪则胆寒,故虚烦而寝卧不安也”。详细描述了外感风邪,胆气虚寒,导致不寐。金代刘完素主张外感可致火盛,火邪上扰心神,导致烦躁不寐。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卷之十八理集·杂

证谟·不寐》[3]

中用“邪正”二字概括了导致不寐的正邪之间的关系,“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清朝时期,程国彭撰写的《医学心悟·卷四·不得卧》中将不寐发生的病因分为内伤和外感两大类,可知外感寒邪容易扰乱心神,使心神不安,为外感病因之一。

2 内伤病因2.1 饮食不节

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

载:“太阴脉:是胃脉也。……其所产病,心烦,死;心痛与腹胀,死;不能食,不能卧,强欠,三者同则

死”,首次提出不寐与胃经的联系。[4]

《素问》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揭示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化生营卫,周养全身。故胃气受伤,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减弱,则营卫化生不足,致营卫运行失常,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0.10.023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2卷

阳不入阴,阳不出阴,最终导致不寐[5]。金代李东垣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6]中记载:“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认为饮食不节,贪食寒凉,以致脾胃损伤也是不寐的病因之一。明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食伤饱候》[7]中描述:“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描述了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不能安睡。2.2情志不节

早在春秋时期《诗·邺风·柏舟》中就记载:“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表达了内心忧愁会导致不寐。金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卷三·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8]曰:“至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飨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喜气所至,……悲气所至,……恐气所至,……惊气所至,……劳气所至,……思气所至,为不眠……”,认为喜、思、悲、恐、惊等情志失调,皆可导致不寐。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七十·不寐候》[9]中详细记载:“谓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由此可知思虑过多可以导致痰火扰心而致不寐。金代刘完素主张七情可致火盛,火邪上扰心神,导致烦躁不寐。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七气候》[7]中描述:“忧气则不可极作,暮卧不安席”,提出忧心亦可导致失眠。清朝时期,医家多强调思虑所导致的不寐。张璐所撰《张氏医通·卷九·杂门·不得卧证》[10]中记载:“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卷之四·不寐论治》[11]中描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均描述了思虑伤脾后,脾血生化乏源,营血亏少,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导致不寐。《医方辨难大成》[12]中详细记载:“有如多思之人,或驰思于名利之场,或聘想于顺逆之境,或妄思其力之所不及,或苦思其智之所不能。种种思之所结,致令神之散乱”,再次证实七情中思虑易患不寐。

2.3劳逸失调

明代张介宾所作《景岳全书·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不寐》[3]提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除了记载思虑所致不寐,又强调了劳倦亦可导致心神不安,以致不寐。

2.4起居不调

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卷四·不得卧》[13]从生活起居方面记载了不寐病因之一,“被褥冷暖太过,天时寒热不匀,皆令不得安卧”,认为生活中被褥之冷暖皆可导致不寐。

2.5体质因素

早在《灵枢·大惑论》[14]中就曾记载:“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卧焉”,首次将先天体质作为不寐病因之一,提出先天肠胃小,皮肤、肌肉与常人不同,而致卫气长留于阳,阳不交阴,而致不寐。

3 失治误治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不可下脉证并治第二十》[15]中描述:“汗后亡阳,虚阳上扰而致不得眠……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由此可以了解,使用发汗法以致阳虚,虚阳上扰亦可导致不寐。

4 病后体虚

明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7]曰:“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详细记载大病之后,脏腑之气虚弱,营卫之气不和,阴气虚,阳不入阴,可导致不寐。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卷五·不寐》[16]中详细记载两种不寐,“不寐有二种,有疾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者”,其中一种就是大病后或年龄过高之人阳气虚衰而不寐。

5 病机

5.1气血阴阳失调

早在《灵枢》中记载有老年人由于气血虚,营气衰弱,卫气易扰,而导致夜不能寐。在《灵枢·大惑论》中,首次提出不寐的病机为卫阳之气不入阴。而张仲景《伤寒论·辨不可下脉证并治第二十》中有载:“汗后亡阳,虚阳上扰而致不得眠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客热在皮肤,怅快不眠……。”仲景认为发汗后,阳虚则可导致虚阳上扰,以影响睡眠,终致不寐。其后《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则认为,阴气虚,卫气行于阳,导致阳不入阴而发不寐。明代《圣济总录·卷第九十·虚劳门》中则描述虚劳之人亦是气血衰少,荣卫虚损,其不寐机理同于老年人不寐的机理。清代叶天士在《医效秘传·不得眠》中描述:“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由此可见,叶天士亦认为阴虚、阳胜,均可以导致不寐。直到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卷之四·不寐论治》[11]中明确提出不寐病机为“病在阳不交阴也”。

5.2脏腑病机

5.2.1 五脏病机

早在《内经》中就载有外邪侵袭五脏,营卫不和,导致不寐,“夫心胀者,心短气,卧不安”[14],记载了心脏生理功能失常,导致心气虚,而致不寐;“肝热病者……不得安卧”[14],强调肝脏受邪郁热,肝藏魂,肝热导致魂魄不安,以致不寐。《内经》中还提及了胃腑对睡眠的影响,胃腑之气逆乱,影响阳明经走行,从而导致不寐。华佗在《中藏经》中亦讲述了胃热所致不寐的症状。直至金元时期,朱丹溪总结前人,汗、吐、下所致胃虚,均可导致不寐。清朝唐宗海在《血证论·卷六·卧寐证》[17]中概括:“不寐之证有二,一是心病,一是肝病。心病不寐者,心藏神,血虚火妄动,则神不安,烦而不寐”“不得卧有二证,一是胃病,一是肺病。……肺病不得卧者,肺为华盖,立则叶垂,卧则叶张。水饮冲肺,面目浮肿,咳逆倚息,卧则肺叶举而气益上,故咳而不得卧”。记载肺为华盖,肺脏病变影响气机运行,以致不寐。沈时誉在《医衡·卷四·寝食说》中描述若不寐兼见咳嗽,根据其声音判定水气上逆,病位在肺。陈士铎在《辨证录·卷四·不寐门》[18]中记载:“有人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此心肾不交也,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可见昼夜不能寐之人,心肾不交,心火独亢,扰动心神,心神不宁以致不寐。

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