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那么影响个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指与情绪和认知有关的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研究表明抑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绪因素,也就是说个体如果不幸福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表现为抑郁,除此之外,当个体处于担忧、敏感、生气和紧张等症状时,也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另外还有研究提出了健康也是影响幸福感的显著因素。当个体身体不适时,也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则包含个体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经济收入等。之前有研究表明,如果个体能获得周遭亲朋好友的支持,或者个
3.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会影响幸福感。早期理论之一的过分乐观原则认为人们在处理快乐的信息,例如获奖或者表扬时,会比较准确并且可以在短时间都处理完信息;而在处理不快乐信息,例如惩罚或者批评时,会容易出错并且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完信息。这种精确性和效率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水平的幸福感。另一个气质乐观理论指出,认知不但决定我们感受事情的方式,而且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作用,而行为会决定外在
但也有研究表明五个因素全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对这一结论,张兴贵、郑雪等人采用杨坚1996年修订的由McCrae和Costa编制的NEO-PI-R量表选取379名广东地区城乡大中学生为被试进行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是负性情感稳定有力的预测指标,外倾性是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稳定有力的预测指标、尽责性与生活满意度间呈明显正相关,这三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关系与国外研究结论一致。但开放性和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关系并没有验证McCrae和Costa的“显著相关”的结论。
1.气质模式
气质模式的提出者提出了动力平衡模型和强化敏感性理论。动力平衡模型提出,在一般情况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是常态及恒定的,即维持在一个基准水平上,但由于每个人具备不同的人格特质,他们会经历某些符合各自人格特点的事件,这就会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根据事件性质的不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时会高于这个基准水平,有时会低于这个基准水平;但是这种浮动不会持续很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件消退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一定会归位。研究表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基准水平与其生物遗传有关,主要是神经系统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基准水平。强化敏感性理论则提出,个体的两个大脑系统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主观幸福感,他们是行为激活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前者对外部给予的正面的奖励信号很敏感,通过奖励调节行为;后者对外部给予的负面的惩罚信号很敏感,通过惩罚调节行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还发现,外倾者比内倾者更容易对快乐的情绪刺激产生反应;而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对不快乐的情绪刺激产生反应。这也说明了个体的情绪敏感及反应的不同会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差异。
一、人格基本定义
人格:从心理学角度讲,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气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事件的最终发展,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乐观的人在看待事物的发展时,通常会朝着好的方面考虑,并且觉得只要自己努力便可以使事件转危为安;反之,那些悲观的人在看待事物发展时,通常会朝着坏的方面考虑,并败后,如果把原因都归结于自身内部因素,他们通常会比较压抑和郁闷,长期以往,这种消极思维的人的幸福感普遍很低。
4.目标模式
目标理论者提出,个体的需要是否能满足或者设定的目标是否能实现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因此不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会使个体的幸福感不同。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相应的目标,倘若没有目标,就如同航行在浩瀚大海的船只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就会缺乏生活的意义。目标设定后,个体会竭其所能,努力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状态是积极的、主动的。如果最终目标达成,必将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愉悦,而且可以增加个人自信,进而提升幸福感。另外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个体设定的目标一定是符合个体需求的,如果不符合的话,即便目标达成也不会增加幸福感。
二、主观幸福感概述
1.1定义
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它作为心理学的专门术语指个体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一个系统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多维度心理指标,涵盖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等三个维度。
1.2特点
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主观性,即它是一种个体的主观体验,是个体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的衡量标准而非他人或者外界的标准。相对稳定性,即主观幸福感并不仅关注某一特定时刻的情感反应及生活满意度,而是一个长时间的对于幸福的内心感受。整体性,即主观幸福感注重整体的综合评价,它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
体能积极地融入团队,那么必然会增加个体的正面情感;反之,缺少亲朋好友的支持、或者遇到难处时不懂得利用周遭团队支援的个体,必将产生较多的负面情感;而前者更容易得到愉快的体验和感受。由此可以得出,在社会中的每个人必定有他自己的圈子,而且他总是渴望得从这个圈子里得到爱与支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归属感。
二、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ED·Diener认为人格因素是预测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在他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中,认为人格影响着人们处世的行为和态度,增加经历某种情境的可能性,不同的情境又引起主观幸福感增加或减少。外倾者倾向于经历和体验积极生活事件,神经质者倾向于经历消极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反过来又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不能单独由人格来解释。因此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超出了以积极或消极方式对生活事件做出反应的心理素质倾向,人格的影响也包括人的行为,它可以增加或减少奖励生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外向者对奖励信号敏感,其敏感性以积极情感的形式表达出来,促使外向者接近奖励刺激,由于社会情境相对于非社会情境更具有奖赏性,外向者的积极情感增加,也导致社会活动增加。
2.一致模式
该模式主张人格与情境的融合。当两者和谐融洽时,个体容易感受到更高程度的幸福体验,此模式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外向者具备更高程度的幸福体验。例如当外向者住在了寺庙,那么他们将比内向者更不幸福。因为他们远离人世,与外面的群体无法交流。而对囚犯幸福感的研究中发现,外倾的囚犯反而不如内倾的囚犯幸福,这些都是与情境的适应度原因。Diener和他的同事研究发现外向者甚少离群寡居,多从事社交类与人密切相关的职业。例如外向者从事IT、技术等主要和机器打交道的职业,相比内向者而言,会更容易感受到不幸福的体验,而从事演讲和销售这类与人多交流的工作时,幸福感就会提升。1984年Diener对人与情景的一致模式提出了修正,深入研究得到结论,外向者无论离群或是在人群中,无论从事与机器打交道的职业或是与人相关的职业,都比内向者更容易获得幸福的主观体验。所以人格对主观幸福体验的影响确实存在,而一致模式提供了其中一种解释。
浅谈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物质水平之外的精神生活层面-------主观幸福感。本文将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探讨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的关系,以及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一些影响。
关键词:人格;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
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这是当代人十分关心的问题。幸福,作为人生的目标和权利,具有恒久的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物质水平之外的精神生活层面。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追求更多的幸福而发生的,而且还受到人们心目中所想象的幸福模式的影响。因此,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形成了人们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和感受。人格与个体差异和幸福感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是:什么类型的人更可能快乐或幸福?存在幸福或者快乐的性格特征吗?换句话说,存在与幸福感密切相关稳定的人格因素吗?幸福感本身是一种人格变量吗?
四、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展望
主观幸福感研究应该更本土化。国外对SWB的研究要比国内多得多,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国内的研究无法直接套用国外的理论、方法及量表,必须要有个本土化的过程。这个任务十分艰巨,但却意义重大。目前我们主要是心理学领域里对主观幸福感做研究,而实际
上主观幸福感与许多其他的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由于它的涉及面很广,所以以后的研究应该要更多地结合这些相关联的学科,如社会学、伦理学和教育学。国内现有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学生、老年人和教师,而且调查范围大多都在城市里,这可能与研究者多集中在教育系统、方便取样有关,但要使调查的结果具有普适性,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和领域的范围。
2.4主观幸福感与大七人格
诚然,文化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模型主要反映西方文化的特点,不具“跨文化的一致性”;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明显不同于西方的“大五”结构,由七个维度构成。(崔红,王登峰, 2004)这七个维度分别是: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由于中国人对自身人格模型研究起步时间较晚,其人格模型及相关测试量表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根据成彦、陈永娟、钱宇凤等人的研究,国内学者就主观幸福感与大七人格关系能够达成一致的结论是: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和行事风格两个维度呈显著相关,这两个维度能有效地预测幸福感。对于七因素中的其它因素,由于研究者选取的研究对象、维度中各因素及测验量表的不同,就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和预测能力尚无统一结论。人格何以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张兴贵在其研究中提出过一些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整理汇总如下,这些模式从不同方面向我们揭示了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3主观幸福感与大五人格
和大三人格结构模型的测验数据分析法不同,五因素人格模型的提出和完善是依据“词汇学假设”,通过对英语中描述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分析建立起来的。1936年阿尔波特和他的同事奥波特通过对字典进行检索,发现英语中有超过18000个的形容词用以描述个体的差异。之后,通过研究者们不断尝试,McCrae&Costa的人格五因素模型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分别为:神经质(neuroticism)、外倾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在人格五因素中,神经质、外倾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与大三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即神经质与幸福感存在负相关,能够降低幸福感;外倾性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目前对其它三个因素(即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较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
2.2主观幸福感与大三人格
英国伦敦大学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通过对人格测验数据综合分析,提出以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三个维度对人格进行分类。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就是始于这三个维度的。1983年,Eysenck指出幸福可以被看作是稳定的外向性,幸福感中的积极情绪和易于社交的性格有关,这种性格易于与他人和谐相处。相反,抑郁性和焦虑性产生消极的情绪而非幸福感,也即是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与不幸福相联系。后来的大多数研究都证实,外倾性与幸福感正相关,能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幸福感负相关,能降低幸福感。此外,Frances等人(1998)通过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到的结果为:EPQ分数与幸福感分数的相关模式具有跨国的一致性,幸福感与外向性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与神经质呈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我国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在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艾森克人格量表(EPQ)为测量工具进行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研究对象以大、中学生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