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教学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一步,再走一步》
• 一篇回忆童年经历的文章。 • 有两个主体:回忆主体,体验主体。
• 体验主体是幼年时代经历攀岩经历的 “我”,回忆主体是多年后反观这一经 历的“我”。
• 这两个不一样的主体中,回忆主体不但 体验了当年的感受,还多了一层现在的 认知,因而所知更多,所感更多。
《老王》
• 重点不在“老王”其人,而在“我 ”对老人的情感。
• 经历了八年的漂泊生活,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 • 文章最后一段感慨:“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
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两个“自然”折射出了“我”理解 父亲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理解了父亲以往的愤怒,对父亲 的人生经历有了同情和理解。
3 回 忆 鲁 迅 萧先 红生
1936年,鲁迅逝世。三年后,萧红 写下《回忆鲁迅先生》一文。
2、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
• 朱自清论阅读教学弊端 • 《文心·序》:“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
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 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 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 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 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 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 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 处。”
• 大量“形不散”之文,如《背影》 ;也有大量“神 散”之文,如《藤野先生》。
• “形散神聚说”导致对大量文本内容的忽略。
• “形散神聚”的分析框架简化了作者,愚化了学生, 把作品丰富的意蕴简化、窄化、抽象化、概念化为“ 一言以蔽之”的“中心思想”。
误区2:向外走
• 以课文为跳板,跳到文本所涉及事物
B、学情分析是散文教学重要前提
• 散文有实用的特性,也有文学审美的特点。 散文文本通常可分为表层与深层两个层面。 通常学生容易读懂实用的、表层的意义, 但对于文学性的内容则感到棘手。
• 教师教学散文时,一般应做如下追问: • ①学生一看就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 ②学生一般可以读懂的是哪一层? • ③学生看不出来的是什么?
开场白:现行教科书中的散文篇目
(散文55篇,占六册教材课文总数的36%)
• 《走一步,再走一步》《 紫藤萝瀑布》《风筝》《羚 羊木雕》《散步》《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 《秋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土地的誓言》 《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 芬》《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社戏》《安塞腰鼓》 《竹影》《观舞记》《伟大的悲剧》《珍珠鸟》 《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 客》 《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 《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雪》《海燕》《云 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 奇人》《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
三、回忆性散文的解读
初中教材回忆性散文篇目
• 《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风筝》 《背影》《祖父的园子》《回忆鲁 迅先生》《秋天的回忆》《合欢树 》《我与地坛》《老王》
• 《走一步,再走一步》
回忆性散文特征
• 一、散文必须关注“我” • 二、回忆性散文要关注两个“我” • 当时情境中的“我” • 事后回忆时的“我” • 两个“我”的情感距离需要细读
• 杨绛对善良却不幸的老王的感情也 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 一开始是同情、尊敬、感动 • 在老王离世后,作者才渐渐明白自
己对老王的愧作
经典回忆散文评析
• 1.鲁迅《朝花夕拾》 • 2.朱自清:《背影》 • 3.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 4.史铁生:《合欢树》
1.《朝花夕拾》
• 《朝花夕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具有作者自传性的散文杰作。
• 3.“藤野先生”其人只是对作者思想发展的一 种触发,是作者思想发展的一个环节而已。
教学重点
• 《藤野先生》的教学重点 不是藤野先生。
• 而是鲁迅思想情感的发展。 • 虽然,这与藤野先生分不
开。
解读提示:关注“我”
• 1.如何理解“东京也无非这样” • 原来充满信心,但现实使他失望。
在仙台,遇到藤野先生,给了他很 多鼓励。 • 2.我所关注的与清国留学生关注的 事物有何不同?从中读出什么?
• 《古都的秋》说“秋天” • 《想北平》说“思乡” • 《老王》说“善良” • 《背影》说“父爱” • 《端午的鸭蛋》说“民俗文化”
• 散文教学,成为百科知识教学
误区3:向上走
• 由作者的情感认知,不断上升为概念化、抽象化的 “思想”、“精神”,并自以为有高度有深度。
• 丢弃细腻深厚的情感,追求空洞的哲理思想。 • 《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深刻的历史成因 。 • 《藤野先生》:“医学救国”还是“文艺救国”? • 是建筑学论文还是思想史论文? • 是梁思成文章还是李泽厚文章? • 执迷于“主题思想”的概括
• 藤野先生主要在学问上、精神上予以关心。
关注“昔我”与“今我”
•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 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 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 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 位置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甜美欢乐的 回忆。
• 叙述百草园的明媚、欢乐、充满了童年 的调皮,进入了三味书屋,环境变得沉 闷阴森,但仍然找到了童年的乐趣,只 是乐趣是在压迫中不断渗透出来。
萧红心目中的鲁迅
• 从一个文学女青年的视角, 看到一个别样的鲁迅——
• 没有把三味书屋和百草园对立起来。
特殊的叙述方式
•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 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鸟 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 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 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散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 1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 2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独特的人生经验 • 3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 散文阅读要领
• 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语言(不是概念) • 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情思(不是思想)
散文的体式特征
• 1、关注“这一篇”散文的特征,形成与“这一 篇”相匹配的解读方式。
• 2、散文最便于感受人生,和人生经验密切关联。 • 3、散文所抒发的情通常是一种常态的感情,是
在常态中表达作者的感觉知觉。 • 4、散文是最边缘的一种文体,它的边界被完全
撤除。在散文中,不同的文类可以任意出入,不 同的句法和词汇可以自由地交流重组。
合适的散文教学内容
1、散文作者的情感以及情感表达方式。
• 《背影》既不是介绍父亲的传记,也不是讨论 “父 爱”的论文,而是一篇抒发作者对父爱的特殊体验 与感受的散文。根据散文主要抒发作者感受的特点, 教学重点本应该将放在体味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之上。 但是,由于文中大量涉及有关“父亲”的内容,因 此教师容易把对“父亲”的描写作为教学重点而大 谈“父爱”,要学生说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 人,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在最后通常还要 学生写一些自己的“父亲”……
A、散文文体特征
• 散文是一种边缘文体,边界被完全撤除。 • 在散文中,不同的文类可以任意出入,不同的
句法和词汇可以自由地交流重组。 • 所有文类特征的弱化,均成为散文特征。 • 小说的弱化、诗歌的弱化、论文的弱化、戏剧
的弱化、科普文章的弱化、新闻报道的弱化 • ——转化为散文
• 无特征:散文的主要特征
• • 这是童年“我”当时的心态,是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我”的
心智。 • “现在(作者)我”在注视着一个完全陌生的另一个“过去(孩童)
我”,充满温情、带有咏叹色调。
《阿长与<山海经>》
• 《阿长与<山海经>》里作者较多地沉入个人的 情感世界,较少穿插对现实世界杂感式的映射 和讥评。
• 童年的感受和成年视野构成反差,其中的感情 却要复杂得多。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 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 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 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 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 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在父亲与脚夫讲价钱的时候,总觉得他讲话不大漂亮 ,很不得体,甚至父亲嘱托茶房照应我的时候,“我 ”还暗笑他迂。在父亲送“我”上火车以后,“我” 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
的逐渐理解,对父爱的感动。 • 【起初讥讽、暗笑、后来感动,最后是理解与惭愧】 • 曾经对父亲拒绝和冷漠,经过多年的隔阂,朱自清在重
新解读父爱时,多了一份追悔,多了一重对父亲的愧疚 和自责。
•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 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可以看到作者的自责和懊悔。
• 鲁迅经典的回忆性散文,其间包 含了回忆主体与经验主体因素。
• 这篇散文还有其独特之处,即它摘 自《朝花夕拾》,是连续性的一 组文章中的一篇文章。
散文意旨主要指向作者
• 1.本文主体不是写“藤野”,而是以作者在日 本留学的经历来表露自己思想发展的脉络。
• 2.作者在东京与藤野无关,在仙台许多内容与 藤野也无关。文中所记的有关藤野的几件事都 是对话,这些对话抛弃了场景,也没有任何直 接描写,这意味着作者没有把藤野先生作为写 作主体。
评一例《背影》教学设计
• 1.以有关父爱的油画、歌曲导入课文。 • 2.找出文中父亲关心“我”的文句加以讨论。 • 3.学生述说自己与父亲的故事,讲述感动自己的
一个细节,感受父爱的伟大。 • 4.学生造句: • 父爱如山……,父爱如水……, • 父爱……
二、散文教学原则
两大原则
•1.依据文体特征 •2.依据学情分析
•如何理解“物以希为贵”?
• 鲁迅在仙台受到的“优待”,有一种心酸 的感觉。把自己受到的“优待”比喻成“物 以希为贵”,表现出某种心态。过分敏感, 认为不是自己被尊重,而是因为“稀少”才 受到特殊对待,自己不过就是“大白菜”。
• 这些老师在生活上对自己很是关心,为什么 我不为所动。藤野先生的关心和其他老师对 自己的关心一样吗?藤野先生从来没有过问 我的生活,我却念念不忘?
• 学界对《朝花夕拾》一书的总体评 价:伟大人格的投影。
• 全书集中反映鲁迅青年时期社会人 生抉择问题的作品是《琐记》、《 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 晚年回忆少年时代的经历
• 用成人的眼光和襟怀去观照 幼年和少年时期曾经的历程 和心灵震撼。
• 散文与杂感的结合体,全文 叠印叙事、描写与评论。
例析《藤野先生》
一、散文教学误区
• 误区1:形散神不散 • 误区2:向外走 • 误区3:向上走
误区1:形散神不散
• 起源:196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肖云儒 《形散神不散》。有学者认为此说是一种历史的退化 ,是对现代散文的反动,甚至落伍于唐以后的认识。
• “形散神不散”只适于千回百转“卒章显志”之文。
• 作者从童年视角看阿长,觉得阿长饶舌多事而 又不拘小节,作者厌烦她、不大佩服她。作者 经历几十年的情感积淀后,慢慢理解了阿长, 并怀着尊敬、喜爱、感激、同情的情感追忆陪 伴作者成长的保姆阿长。
2.《背影》
• 朱自清《背影》之前,和父亲长期处于失和状态。 • 《背影》不是写父亲,不是写父爱,而是写儿子对父亲
• 当时的“我”:父子离别之际,没有丝毫的不 舍和留恋。
买橘子,爬月台
• 年迈的父亲为“我”爬过高高的月台,艰难地为“我”买橘 子。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忍不住潜然泪下,开始感动。
• 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我”赶紧去搀他,看到朱自清开始关 心父亲。
• 父亲离去后,“我”一直望着父亲的背影消逝在人群中,忍 不住潜然泪下。
• 萧红丈夫端木蕻良读后不屑一顾 :
• 这也值得写? • 这有什么好写的?
【一般人心目中的鲁迅】
•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者、战士、导师
ຫໍສະໝຸດ Baidu
鲁迅之孙周令飞说
• 萧红此文是史上最真实、最详尽 、最精彩的回忆鲁迅的经典。
• 萧红的文章就像一双生命之手, 一百年后、五百年后,仍然可以 触摸到鲁迅先生的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