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遗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
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大汶口文化,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的是粟,并且粮食生产已有相当可观的数量。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早期除使用一些磨制粗糙保留打制疤痕的石铲、石斧外,已大量使用磨砺精良的穿孔斧、刀、铲等,收割工具还有骨镰和蚌镰,加工谷物的工具则是石杵和石磨盘、石磨棒。中晚期,出现了有肩石铲、石镐和一些鹿角锄。
家畜饲养比较发达,能够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渔猎和采集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比较重要。能狩猎獐、斑鹿、狸、麋鹿等野生动物,能集体捕获鱼、龟、鳖、蚌等大的、凶猛的水生动物。
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在中期以后有了全面、迅速的发展。一部分手工制作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能够生产白陶器、玉器、象牙器,出现快轮制陶技术的应用。
民俗文化: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对侧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颌骨内缩变形。还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龟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钩形器。这些习俗为中国其他史前文化所罕见。
社会性质定位:大汶口文化早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但在早期的后一阶段,母系社会开始解体,逐渐向父系社会过渡。大汶口文化中期则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阶段,中期时财富的私有和贫富之间的分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汶口文化晚期生产力水平较中期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之前所确立的父权制,这时已经逐渐没落,氏族制度也走向了崩溃。
几个问题:1、大汶口文化遗址地处汶河平原地带,附近没有山脉,在原始的社会人们活动半径不会太远,制作石器的原料是取之于河水冲来的石头还是古人专门跋涉到山上取来的?如果是跋涉到远处的山上专门采取,则说明古人制作工具已经是一项主动的专门的行动。
2、为什么古人选择河边建筑自己的居住地?一是便于取水,二是河边植物茂盛,
便于农业生产,三是河内鱼类等水生生物丰富便于渔猎取得食物,四是交通运输方便。
3、当时人们群居是如何解决生活垃圾问题的?
这几个问题是我自己想的,不一定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