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摘要】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之间心灵和爱、音乐和救赎、希望和梦想的故事。教育中,平等宽容、因材施教、适当的惩罚,这些元素一个都不能或缺。但这些元素的运用都是建构在爱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真爱的教育,平等容易变成放任,宽容容易变成娇纵,因材施教容易变成空谈,惩罚容易变成报复。马修老师正是用一颗挚爱孩子的心和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唤醒了一颗颗枯萎的心灵,拯救了一个个失落的灵魂。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马修老师;爱;教育

2004年,法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的处女作《放牛班的春天》震惊四座。没有大腕云集,没有视野的冲击,有的只是简单的师生关系和犹如天籁般纯净的音乐,却暖暖地诠释着教育的真谛,讲述着爱与救赎的真理。马修,一个平凡秃顶的中年男人,用他的智慧,还给了孩子们自由和尊严;用他的坚持,成就了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用他的勇气,抗衡了以暴制暴的蛮横教育;当然,最终,是用爱,感化了问题孩子迷失的心灵。

一、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二战以后的1949年,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克雷蒙·马修经历了连续的失业后,在一个被称为“池塘之底”寄宿学校找到了代课教师的工作,一系列的故事和事故就此展开。这是一个收养问题儿童的机构,一群几乎被社会抛弃的问题少年,一个暴君式的校长,一个至高的“犯错——惩罚”条件反射般的管理准则。学校的气氛沉闷、冷漠,一群无可救药的学生撒谎、打架、闹事、偷窃、甚至捉弄老师,而校长魔鬼式的管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样的师生关系,伴随着控制—反控制,镇压—对抗,充满着反抗和仇恨,冷漠和绝情,让人无计可施,无奈而绝望。

改变从马修的到来开始,第一次走进教室,马修就经历了考验,孩子们用恶作剧戏弄他,他没有把这些看成是挑衅,而是巧妙地保护了学生,避免了校长的惩罚。这是马修和学生建立关系的一个开端,我们是同盟军而非对抗者,从此开始平等对话;乐可儿在门上做手脚,让马桑大叔眼睛受伤,马修没有送他到禁闭室,而是让他到医院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郑重

其事地要求这些“问题少年”写下自己的理想职业;没有责骂学生编歌骂他,而是从中发现学生的音乐天赋,按照学生的音域特色编入合唱团,让每个学生在合唱团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不可或缺;不把郭帮偷钱的事告诉院长,要他好好“当乐谱架”······付出终有回报,马修赢得了孩子的心。

二、教育中的平等宽容是基于爱

教育的本质是回归生命。每个人都是高度主体性的,学生、老师是主体间的存在,彼此成就。所以,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不是扬起教鞭的鞭挞者。教育的过程其实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他们的道德以及其他心理素质共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彼此间的相互激励和启发以及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学生必须感受到作为人的存在,而不是某种“物”或者“工具”,悲哀的是,今天的教育中所谓的平等、尊重只是一个表面,目前的教育依然是压抑人性的“听话”式教育,鼓励服从和依赖。尤其是被标定的“差生”,他们被归入异类,被群起攻之或被冷嘲热讽。教师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是各种制度的执行者,学生是无力反抗或根本就不敢反抗的弱者。平等尊重是一句空话。就像影片呈现的,以校长哈珊为代表的象征着最残酷的反教育的环境中,表现出的对人性的扭曲、变形和错位。

马修老师是平等民主好教师的象征。他没有把这群问题孩子看成是问题的制造者,也没有把孩子看成是接受训斥的受导者。他是“蹲下”来,用心聆听孩子们心灵的声音,他是孩子们的玩伴甚至是朋友。所以,他才不会计较孩子们的恶作剧,在面对莫航治的误解和叛逆时,才不会用报复凌驾于攻击之上。孩子们犯错,马修会和犯错的学生谈判,帮助学生分析处境和出路,学生可以讨价还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自主选择。在教育中,马修老师做到了平等协商。宽容意味着宽恕与容纳,上帝造人不是以完美为标准,孩子们的本能是要惹是生非、随心所欲的。他们偶然会桀骜不驯、放纵叛逆。教育不是羞辱、斥责,不是当头棒喝,不是过度教育,而是适当的尊重天性、尊重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带着接纳和宽恕,包容和爱,善待他们的失败和过失。乐可儿让马桑大叔眼睛受伤,马修惩罚他去照顾马桑大叔,这样的做法让乐可儿理解了责任感,在共情式的体验中感悟对人的尊重,而马桑大叔对乐可儿的宽容更是激起了乐可儿的羞愧感,这些做法恰恰是说教式的教育所无法企及的。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相比于严厉的体罚,马修对孩子们的尊重、宽容以及适度的惩罚,不仅没有损害到他们的人格尊严,而且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平等和关爱,实际上更好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所以,教师应该

有海纳百川的情怀,尊重他们的生活境遇,容纳平时所不能容纳的。

平等宽容是爱的体现,若不是基于真爱,便无法平等、无法宽容。现实中,打着爱的旗帜,控制孩子、吹毛求疵、过分要求的家长;或者相反,放纵溺爱、任其骄横任性、百般讨好的家长比比皆是。不要错误地以为这是爱,爱不是掠夺、不是操纵,而宽容不是放纵、更不是爱无节制。平等宽容是教育的前提,只有真爱融入教育情境、教育技艺、教育智慧中,才是实际而非抽象的爱。没有真爱,平等就容易变成放任,宽容就容易变成娇纵。

三、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是基于爱

在我国,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先行者,他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来选择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宋朝的朱熹把孔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出其材”。“因材施教”一词由此得来。唐代的韩愈、北宋的张载都曾提出,培养学生要像处理木材一样,做到“各得其宜”。

“池塘之底”的问题孩子虽然有着一些行为偏差,但性格迥异,对待马修老师的态度也大相径庭。佩皮洛,少言寡语,胆小依赖,渴望温情和爱,一个喜欢马修老师,完全站在马修一边,视马修为父亲的学生;孟丹,满口粗话,眼神邪恶,报复心极强,一个完全和老师对立、和社会对立的学生,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和支配者,绝不妥协和屈服;莫杭治,被学监评价为“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是一个充满个性和才华,在抗拒中逐渐接受马修的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马修老师采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佩皮洛,马修老师充满了同情和怜爱,佩皮洛每个周末都会等待双亲,而他的双亲早已过世,这是一个折翼的天使,无助而哀伤。而马修无疑扮演了一个慈父的形象,临走的时候,带走了这个缺少关爱、在等待中一次次失落的孩子,弥补了佩皮洛精神的丧失和心灵的损伤;对孟丹,马修不妥协、不退让,孟丹欺压佩皮洛,他严厉斥责,语气斩钉截铁。孟丹转学来了以后不断进行恶意挑衅,马修老师绝不让步,你不讲道理我讲道理,你凶狠我更厉害。孟丹向学生收“睡觉费”时,马修彻底爆发、大发雷霆,镇住了孟丹,使他不得不有所顾忌、有所收敛。当他被冤枉偷钱,死不承认,被校长哈珊抽打耳光的时候,忍无可忍,反把校长压在桌上,不是马修和马桑解救,校长几乎送命。最后,他一把火烧了学校,没有丝毫的慌乱,而是带着一丝冷笑。孟丹是一种教条主义的简单、粗糙、暴力教育的牺牲品,校长的不信任和强盗逻辑彻底摧毁了一个孩子。而马修一直没有放弃孟丹,一直试图帮助他回到正确的轨道,虽然没有成功,但当警车开走时,孟丹对身后的马修报之一笑,寓意丰富;对莫杭治,马修善于发掘他的天才般的潜质,点燃他心中的梦想,莫杭治敏感冷酷,是音乐让他回归,内心的坚冰慢慢融化,开始慢

慢接纳马修,可当他发现马修和自己的母亲关系暧昧时,俄狄浦斯的竞争启动,内心再次竖起了屏障。而马修巧妙地化解了莫杭治的敌意和攻击。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尊重他们的生活境遇,尊重他们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特殊背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满足孩子、引导、孩子、发掘他们的潜能,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想法、价值观、需要去要求孩子,或错误地以为那是孩子的需要。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即使是问题孩子,内心也并非一团漆黑,一切也并非没有希望,他们也有自己理想和追求,也有自己的期待和渴望!发现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部分,对这些部分恰当利用$抱持希望,才能真正适合这个独特的孩子。

以己度人的爱是自恋的爱,而不是真爱。真爱是真正适合的,恰当的,共情的,有弹性的,自由的。这个社会永远都不缺爱,缺的是无条件的真爱!现在的父母爱孩子,不计成本、全情投入,用一个标准、一个模版僵化地要求孩子,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需求,必定是一败涂地。

四、教育中的实施惩罚是基于爱

时下赏识教育、人本教育风靡一时,让人错误地以为惩罚教育是不得当的,但是,真正理性的教育缺少不了惩罚。西方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一方面他不希望“学校充满呼号与鞭挞的声音”,另一方面他又明确指出:“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之所以应该被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错。”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惩罚的结果是减少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学生发生了不良的行为,老师没有给予及时适当的刺激,学生就不会认为自己是错的,反而强化了其错误的行为。但惩罚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体罚,巴甫洛夫式的“行为—反应”模式只是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就太肤浅了。诉诸武力是简单的、粗俗的、非人性和侮辱人格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体罚,本质上是违法行为。

合适的惩罚应该是艺术的、别具一格的、具有创造性的,真正能够起到震慑人心、自我警醒的教育目的。惩罚的动机应该是美好的,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惩罚的方式应该是道德允许的。马修老师对待学生,有关爱,也有充满艺术的惩罚:让犯了错的乐可儿照顾马桑大叔,让乐可儿体会到羞耻和后悔,从被动承受到积极承担责任;不允许孟丹抽烟、喝酒,拉古尔班“下水”;不让莫杭治领唱,让他知道:你是唱歌的天才,但你并非不可替代。而在公爵夫人观看合唱团演出的时候,马修又出乎意料地让莫杭治领唱,让莫杭治体会到巨大的震动。

陶行知有句名言:“爱满天下”。惩罚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没有爱,无法打动学生,也无法带给学生心灵的震颤。实施惩罚,爱是前提。没有融入情感的惩罚就是一种剥夺、一种报复、一种攻击。爱的惩罚表达了“无论如何,我都信任你!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你!”这样的惩罚,对于问题儿童,才是一种坚守,永不言弃。

五、结语

《放牛班的春天》的扉页中写到:爱,点亮他们的生命,让他们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蓝天。教育没了爱,就是无水的池,干涸而空洞。作为即将登上教育岗位的我们,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倦怠,会麻木,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消退激情,希望这般美好的影片可以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和生命活得更充分,让我们学会用爱包容学生的无知,用爱驱除学生心中的阴霾,用爱拯救学生迷失的心灵。

师德楷模演讲稿《爱是教育的真谛》

师德楷模演讲稿《爱是教育的真谛》 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 我叫***,先后在函谷镇中、五亩桂花中学任教,2XXX年调到五亩一中,一直带毕业班。从教14年来,多次被评为校级、乡级及灵宝市优秀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2XXX年又被评为三门峡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2XXX年当选为灵宝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以前只听人说桂花塬有三难:“吃水难、坐车难、打一个电话得走半天”。到桂花原时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意。当乡亲们听说新来的英语老师想走时,拉着我的手,请求我留下来,他们说:“山里的孩子太苦了,你好不容易来了,就让我们山里人长长见识吧,我们祖祖辈辈不会忘记你。”面对家长们一句句诚挚的话语,和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童年,饱含热泪地咬咬牙,留了下来。 那一年,我担任初一两个班的英语课,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学习兴趣浓,热情高。这一届学生我一直带到初三。1999年是我第一次带毕业班,心里没底。那时候学校资料少的可怜,趁星期天,我从书店买来许多初三复习用书。我认真备课,大量做题,总结考点,然后把那些有代表性的习题用废旧圆珠笔刻录到蜡纸上,印制出来,发给学生。每次印完试题,自己就成了花脸猫。只要有付出,就有回报。

2XXX年中招考试成绩揭晓,英语人均分进入全市前十名,校长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们终于不坐红椅子了,明年争取前五名”。校长的话就似一针强心剂,第二年就更有信心了。2XXX年秋季开学,我带初三英语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入学一周,我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发现他们的基础太差了,有的连最简单最常用的知识都不懂。面临毕业,怎么能考上高中啊?我决定从头开始,校长有点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升学?我胸有成竹地说:“这应该是磨刀不误砍柴,前面知识不扎实,后面根本就学不会,这才会耽误他们哪!我会尽快帮他们把欠的帐补上来。”这样,在推进新课的同时,我每天给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补课。从听写单词入手,到背常用句型,一点一点,扎扎实实,到年底已基本补完。过完春节大复习时,我又将知识点纵横联系,融会贯通,每做一个题,我都帮学生找考点,应对方法,同时我又把学生的错题收集起来,一周印一次,让学生再做,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错误率,从而提高英语成绩。在教学中,我大胆改进教法,注重潜能生的转化,2XXX年中招考试中,英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学校里最忙最累的是班主任,但最幸福的也是班主任;最早起床最晚睡觉是班主任,让学生最难舍最留恋的人也是班主任。2XXX年秋,我第一次当班主任,心里很紧张,怕把班级管不好,幸好几位科任老师都很热心,给我出谋划策,我自己也找来大量班级管理的书,从制订班规到营造班级文化,从每一节班会课到第一次家访,我都认真对待,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寻找最佳的教育角度,追求最好的教育效果。自从有了孩子,我就把班里每一个学生都当自己的孩子对待,因

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黄娜娜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青少年行为偏差辅育院当学监。这是一个收养问题儿童的机构,一群几乎被社会抛弃的问题少年,一个暴君式的校长,一个至高的“犯错—惩罚”条件反射般的管理准则。学校的气氛沉闷、冷漠,一群无可救药的学生撒谎、打架、闹事、偷窃、甚至捉弄老师,而校长魔鬼式的管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变这种状况,他重新燃起了创作音乐的热情,找到了灵感的来源和创作的动力,他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用音乐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从而让他们发现自己、找回本真。付出终有回报,马修赢得了孩子的心。 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爱是师生沟通与理解的桥梁,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作成功的教育,爱是耐心、宽容、倾听、理解。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平凡老师的爱,他没有什么名誉,没有干出什么大事业,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使得这个放牛班的孩子们学会了学习,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道路。当他的学生犯错时,并没有像校长那样惩罚学生,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如何来弥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人带来这样的痛苦和不便。当学生在黑板上画他的漫画时,他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训斥惩罚,而是用幽默的漫画来与学生交流。他首先宽

容了学生,也使得他们在这当中了解了很多道理。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学生的“闪光点”。他是一位音乐教师,为了学生,他自己写歌,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合唱团中,不落下一个人。他还能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分配任务。他真的是把他所有的一切都给了学生,用他的爱心去教育了每个学生。他相信孩子们的纯善本性,他坚信“只要不放弃,前方就有希望在等待”。 因为爱,无论学生范下什么错误,马修都能宽容他们,但也会给予适当的惩罚。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孩子们一开始是顽皮的,但在有爱心的马修的教导下,渐渐地,孩子们也像马修一样变得充满了爱。比如,用恶作剧刺伤了马克森斯大叔右眼的勒盖莱克学会了照顾马克森斯大叔,真心为自己的行为忏悔。当莫安琦发现马修和自己母亲暧昧关系时,他气愤地在马修的头上抛下一瓶墨水,于是马修取消了莫安琦的独唱部分,但在演出时又出乎意料让他演唱,他由惊讶转到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并不溺爱,而是给予适当的惩罚,并以宽容的方式,循循善诱方式教导孩子,给孩子们改过的机会。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只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只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马修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宽容与关爱中,融化了“池塘之底”的坚冰,给孩子们带来了生命中的阳光与温暖。 教育需要爱,但这爱不能从简单、粗暴的“行动一反应”中来,德育,最重要的是用爱心引领,文学、艺术是最好的介质。音乐对灵

【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是】读《教育的真谛》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是】读《教育的真谛》心得体会 【--教师节祝福语】 陶行知的《教育的真谛》这本书,我着重看了“生活即教育”部分。读完后,总体感受仿佛打通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通道,开阔了教育视野,用“生活即教育”的眼光思考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景色”有所感悟。这“景色”有枯枝败叶,也有欣欣向荣;有萎缩,也有生长;有荒芜,更有精耕细作。 为了更好理解“生活即教育”,我在网上检索了“生活”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各角度解释,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做了上述“功课”之后,再综合我二十八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阅历,我对“生活即教育”学习的心得、感悟有以下二点: 学校教育立足当下,结合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教育。譬如,高一新生进校时,应开展《人生规划课程》和《高中生为何不宜谈恋爱》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清晰应追求的学习目标,应控制、调试和处理好的情感。也就是说,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困惑、迷茫、压力、情感冲突,挖掘这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教育的多元化、多样性上下功夫,让学生的生活,包括学习生活变得有知有味,不至于厌烦学校生活而无所适从,进而成为“双差生”(所谓潜能生)。

用生活的多样性推动教育的多样性,全方面、立体解读生活,让学生敏感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进而激发生活情趣,激发学习热情,激活和开启学生自身因为种种原因关闭的部分。 让每个学生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断进取。塑造良好人格,锻炼健康体魄,树立正“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学生的发展可持续性就“有章可循”,不会迷茫、失去方向。 为什么要重视上述两点,是因为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的生活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教育不与当下生活接轨,与未来生活对接就难以完成无缝对接,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 内容仅供参考

爱,教育的真谛

爱,教育的真谛 发表时间:2016-06-21T09:16:16.49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5期作者:张传磊[导读] 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尊重,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张传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中学266000 摘要: 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尊重,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目的专一而形式多样,它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关键词: 教育理解尊重爱 说到“爱”,我不由得想起刚入职教师岗位时探讨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那个话题。其中被问及到这三个人中是否有学生?如果没有,就不能算作对学生的爱。对这个问题,我感觉“爱”有很多种理解方式和方法。有亲情的爱,有友情的爱,有感情的爱,更有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等。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师爱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滴渗透,沁人心脾;是振聋发聩的雷电,幡然悔悟,痛改前非;是暖人心扉的炭火,雪中送炭,催人奋进。读了《25年后的证明》一文(见《教育文摘》2015年第11期),我深受启发。文中李镇西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特别的爱换来了赵琼、祝黎嘉、杨嵩、宁玮等同学的成功,用25年的时间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爱。李镇西老师的很多理念也是我所追求的。阅读完后,使我茅塞顿开。对照他们对学生的爱,反思自己以前教育教学的种种,我静心思索,眼前出现一幕幕定格的画面。镜头一:爱是理解和尊重 小P是班里的一名男生。他在平时经常接受出国务工父亲的熏陶,一心想着出国学习。偶然的机会接触了某培训机构,于是便和父母合计出国学习。起初,父亲对此事非常热心,便与某培训机构联系,通过两个多月的了解以及考虑到自己的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家长和学生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而此时学生正在做着出国的美梦。当学生被告知不准出国的时候,小P恼羞成怒,赌气不上了。当我事后得知此事时,我约了学生和家长来座谈。其中谈了父母认识的片面性、学生目前的现状以及出国的利弊。当然更多的是安抚学生的心灵。站在学生的视角理解了小P的一些“出格”的做法。之后,经常性地“移情”交流,小P的心结也慢慢地打开了,开始慢慢地投入到班级中来,不再回避现实,也不再拒绝友善与真诚。 教育是一门学科,需要以理服人,但它更是一门艺术,需要以情感人。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以成人和教师的视角看待学生,看待问题。相反,我们应进行“心理置换”,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分析问题,只有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困难、愿望与要求,爱的关心才能落实到实处;当学生需要老师慈祥温和的笑容、文雅亲切的话语、善解人意的目光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营造出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得到师生的情感交流。镜头二:爱是奉献 上学期学校主办首届班主任节期间,学校要求每班写一篇我心目中的班主任的文章。当我看到学生的文章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一次早靠班,学生记在心上;我的一次不经意的嘘寒问暖,学生记在心上;我的一句温暖的话语,学生记在心上;……我这小小的举动都能让学生记在心上,那像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换来的就不仅仅是25年的祝福了。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爱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高尚的行动,它是无私、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奉献,如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无私的奉献,教师对学生的培育是无私的奉献。只有当爱付诸于行动时,才能真正体会爱的快乐,爱的幸福。无私奉献是爱的实质。但是如果缺少了真情的投入,缺少了真诚的关爱,师生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灵的相遇、相通与交融,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和谐的个性来。苏芮在《奉献》中唱到: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不停地问,我不停地找,不停地想……我不停地问。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我是否真正的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们,是否把学生当朋友一样看待;我不停地找。当学生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当学生思想上出现波动的时候,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当学生学习出现困惑的时候,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唯一的答案就是爱——它意味着一种关心,一种信任,一种鼓励;我不停地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2014年第6期中一篇题为《靠近你,温暖我》的文章中描述的两个生动的案例感动了我,也更加让我明确了只有付出无私的爱,才能收获温暖的爱。 “让集体因我的存在而感到温暖”,这是我的一句格言。我,作为一个班主任,作为一位教师,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尊重,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目的专一而形式多样,它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参考文献 李镇西 25年后的证明[J].教育文摘,2015。

【先进事迹】用爱心诠释教育的真谛

用爱心诠释教育的真谛 西安市户县纸房学校冯雪红先进事迹 冯雪红,女,现年39岁,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纸房学校中教一级物理教师。1991年至今扎根山区教育20年,她用爱事业、爱学生、爱学校的平凡工作诠释着一个普通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爱事业,就要有坚韧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心 有人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有人把教书当作一种奉献的事业,她崇尚并且选择后者的观点。因为在她的心目中,教学和课堂就是她灵魂的栖息地,没有了学生,没有了课堂,她的心就好象被掏空一样。2002 年8月,高龄怀孕的她剖腹产生下了女儿,本来按照政策应该休假135天,可是刚过40天,她试探着对爱人说:“我想回学校,这一个多月心里好失落呀!”爱人白了她一眼,生气地走开了。她知道爱人心疼自己,可是她代着初二和初三的物理课,在这个语文、数学老师都极缺的学校,物理老师请假就意味着学生不能上物理课。没有人能顶她的班,那100多个学生还在等着她上课呢!如果她休够产假,学生们只能眼巴巴的盼望老师而停止物理课呀!于是她软缠硬磨希望爱人能够同意。爱人看着她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样子,勉强答应了她,并告戒她千万不能上课!那一天,她的心情豁然开朗,就这样,她“狠心”地给40 天的女儿断了奶,把她扔在离自己学校70多里路的婆家,拖着虚弱的身子来到了学校。老师们都用惊诧的眼神看着她,笑着说:“你疯了,这么不珍惜自己。”也有人说她爱出风头。听到这些关心和猜疑的话语,她只是淡然一笑。她自己清楚她什么都不图。回到学校的她把丈夫的叮嘱忘得一干二净,立刻上课。动完手术的身体并没有因为她的固执和坚强而支持她,好几次她昏倒在教室,好几次都让学生哭着抬回了宿舍,“老师,你再不能这样了,我们自学吧!”学生们大声呼唤着。但在打完点滴后,她又走进了教室。这时候,学生忙给她搬来了椅子,端来了开水。由于伤口还没有痊愈,学生们搀着她上下讲台,“老师,你休息一会再讲吧,”“老师,我们不会捣乱的,你

爱是教育的真谛

爱是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就要准备着像蜡烛一样燃烧掉自己。我们,作为今天的教师,职责是塑造培养具有高尚人格,有责任感有先进意识的有很强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中国一代新人,理应教师自己首先是一个有高尚道德,良好修养并能跟上时代步伐的社会人。 所以为人师者我认为应该: 一、坚定的职业信念,立志献身于小学教育事业。 坚定的信念,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础,是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教师只有树立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是坚定信念的树立,有一个逐步确立,不断加深和巩固的过程。每个教师从它准备当老师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此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实际投入到教育工作实践中去,经过实践锻炼和体验,承受各种挫折,吸取教训之后,不断加深认识,提高思想觉悟,加深情感体验,经过种种思想的矛盾和斗争,最后建立起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坚定信念。“老师”一词包容了庄重、严肃、亲切、和蔼、刚正、严厉……多重角色的扮演者,于是,在教学中我努力学习,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全身心投入到提高儿童教育工作中,激活他们的欲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不断增强自己的承受力。从学

习,自我修养和亲身体验中,争取成就,体验教师的工作不只是艰辛的事业,而是充满了无限乐趣和幸福的事业,决心为其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 二、用师爱唤醒学生的心灵。 师爱即对学生的爱,它包含了对全体学生中每一个人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待,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关系,把师爱视为教育的美德。我国近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于“仁爱”,做到“诲人不倦”。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是一种纽带,是教育维系之所在。因此,我认为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把“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职业的最基本的要求。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唐代的教育家韩愈进一步明确提出“以身立教”,认为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亡而其教存。”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行作榜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即“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

教育的真谛是:作为人何谓正确

文吴安鸣(重庆行知教育集团董事长、江西财智名家论坛演讲嘉宾) 吴安鸣,她地生命因教育事业而精彩,她用真情真爱成功创办了行知学校,努力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稻盛和夫敬天爱人思想,改变了数万名孩子地命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年教育实践经验,对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深刻理解; ?目前在校生余名,企业需要提前年预定学生; ?这里地学生考试时无人监考; ?这里地校园里找不到一个烟头; ?这里校园附近地网吧、烟店无法经营; ?这里地学生吃饭时无人收取饭菜票、由学生自己找零; ?这里学生寝室地被子随时叠得像军人一样整齐…… 下文是月日受日本大阪企业家邀请,在多名企业家参与地大和会上地发表: 尊敬地大阪塾各位同修,大家好! 我是来自重庆行知学校地吴安鸣,从事教育工作年.非常荣幸有机会站在这里向大家报告在学校里实践稻盛哲学地体会,请大家多多指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我是年辞去公职,准备了四年,于年创办了行知职校.此前我在公办重点高中工作了年.是一些特殊地事让我下定决心,由自己承担全部风险和责任来探索教育教学模式地改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次,有位朋友请我去了少管所,里面囚禁地孩子多在岁之间,那一双双迷盲却难掩后悔无奈地眼睛让我心里隐隐作痛,我想假如他们过去接受过正确地教育,他们小小年纪又怎会在那里?是家庭教育地缺失和学校教育地不当才导致他们误入歧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另一件印象深刻地事,是我岁刚做教师地第一年,我看到有一个把全校“最坏”地孩子集中起来组成地特殊班级.为不让他们干扰其他学生学习,学校甚至专门请一位手持警棍地公安局同志任班主任.这个班每天只上法治、体育课,没有老师愿给他们上文化课,因为通常是不到两分钟,就会被学生轰下台.这个班地学生粗话连篇、打架盗窃,什么坏事都敢干,除非当警察地班主任守在那里.我刚工作不知情,好奇地在他们教室门口站了会,就遭到里边孩子粗俗地语言羞辱,当时年轻气盛地我产生一种冲动,坚决要把他们“治”好.第二天,我千方百计说服领导同意我去为他们上外语课.刚进教室,从后门走到讲台不到秒,我后背地两根辫子上已被挂上铁钩,衣服被贴上了画着鬼地纸,脑勺被粉笔头连连砸中.我转身面对他们时,有地学生坐在桌子上,有地站在板凳上又唱又跳看笑话,一团乌烟瘴气.我冷静地站上讲台,把辫子上地铁钩和衣服上地纸一一取下,沉默了两分钟后,突然用比他们更疯狂地眼光和语言猛烈攻击,没有给他们一分钟喘息地机会,整整教育了四小时,由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到和风细雨、娓娓道来,所有人都忘了下课,忘了上厕所,每个孩子突然都变得特别乖巧可爱.放学时,学生们地脸上不知已被泪水洗过多少遍,我自己也泪流满面.下午,我接着又上了三个小时地谈心课,听孩子们讲自己地生活经历和对未来地真实想法,让他们把思想垃圾和生活苦水都倒出来.孩子们心理放松后同意“从明天开始像其它班一样上文化课,从初一地知识开始学起”.就是这批学生,后来每个都很有出息,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教育地伟大力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某天,一位企业家朋友对我说:“经济地发展最关键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人才,但现在学校教育出来地人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怕吃苦、合作精神差、工作后没有再学习地习惯.这些事让我下决心要办好一所私立学校,尝试教育改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当初之所以取名“行知”,一是立志遵循中国现代伟大地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地“生活教育”理念,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做到知行合一.经过年艰苦努力,从租用多间年代地破旧平房起步,到拥有万平方米地校园楼群;从首批名学生到今天地四所院校共人地规模;从最初人到今天多人地教职工队伍.我们在哪里办学,文明地校风和师生地行为举止,都会得到当地百姓地

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 以下是关于教育的真谛,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对教育的真谛,千百年来,人们有过各种说法。这些说法,对于人们认识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比喻,是人们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把抽象的道理通过形象的事物表述出来。抽象的、不可见的道理,通过比喻,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从而更加容易理解。最近阅读,看到一个十分想象的比喻,表述了教育的真谛。这是潘光旦先生的一段话,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潘先生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其一、学校犹水。水乃鱼之生存所必须。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鱼一离开水,意味着死亡。它一旦到了水里,便摇头又摆尾,安闲又自得,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充满了活力。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专门的场所。没有学校,便没有现代教育。如果潘先生只说到这一层,还不算他的睿智。潘先生的睿智在于,他说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学校是师生自由探索,自主追求的地方。因为鱼儿在海里是自由自在的,它们有着充分的施展才能的空间。正是海洋的无限宽广、无边 ·

无际、无阻无碍,才为鱼的畅游创造了条件。“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学校本是师生学习、探讨的地方,而不是政府的一个部门,不是束缚师生思想的地方。大学自不必说,象上个世纪初的北京大学,为师生们所创造的自由的空气,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津津乐道,成为中国大学教育史的一个范例,一个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时代。其实,岂只是大学,中小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师生们的肩上,如果没有太多的担子;他们的头脑,如果没有太多的束缚。少一点条条,少一点框框,多一点自由,多一点激励。多给他们以激情,多给他们以创造的勇气。那样的学校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是“鱼儿”所需要的真正的“水”,真正的“活水”。其二、水中教游泳。学校是水,不光学生是鱼,老师也是鱼,大家都是鱼。区别只在于,一是大鱼,一是小鱼。大鱼教小鱼,自然就只能在水中教,不可能在岸上教。潘先生不愧为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他深谙教育之机理。他告诉我们,要教好学生,老师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引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探索之路。尤其在当前信息社会即将来临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告诉学生怎样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致迷失自我,迷失前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是示范。“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校园中,教师 ·

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架起爱的桥梁 摘要:教师只有毫无保留地付出真挚的爱,才能够获得学生最质朴纯真的情感,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是点燃希望的火种。爱学生,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宽容处事,赢得童心。爱是理解的桥梁。没有爱心,是绝对体会不到理解的甘甜。爱心与童心齐飞,希望与收获并举。 关键词:爱心火种桥梁力量 经常有人问我:“何为一个好老师?” 我总是不假思索的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从我当老师这些年的感触来说,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古今中外许多的大教育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爱的教育”。爱心是教育的原动力,学生美好人生的起点就是从教师的爱开始的,这个道理我们都能明白,可是当我们真正要去做到,却不是那么简单的。爱——是不由自主、发自肺腑的情感表露。教师只有毫无保留地付出真挚的爱,我们才能够获得学生最质朴纯真的情感,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纵观历史,历来有许多的名人名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舞台上在各自的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原因通常是他们都曾经拥有一个具有爱心的老师,他们师生之间的情感有时已超出了一般的亲情。不妨举个例子:在当代音乐界中有这样一对师生,他们是青年钢琴家孔祥东和他的钢琴老师范大雷。当范老师奄奄一息地躺在病榻上的时候,他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是他心爱的学生孔祥东。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里,范老师仍然坚持从收音机里聆听学生在国外比赛的实况,直到比赛结束他才放心地闭上双眼,告别这个世界。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一股股爱的暖流如涓涓溪水般流进我们的心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一、爱是点燃希望的火种。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老师。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从古代孔子的“爱心,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平等、理解、宽容”的基础上,离开了“爱”,一切的成功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教育的真谛

1.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2.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毕业证书的会上讲了一段话:“古往今来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无不都是靠自己学习,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谁能教莎士比亚成为莎士比亚?谁能教爱因斯坦发现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谁能教鲁迅先生刻画出阿Q的形象?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是前进的一种动力。” 4.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5.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 6.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7.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斯宾塞(英) 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

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 9.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著名教育家赞可夫 10.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且非智力因素也与所增长。” 11.“真正的艺术是人类进步的最强大动力之一。能够使尽可能多的人接近真正艺术的人,是造福于人类的人。”——柯达伊(匈牙利) 12.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 13.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14.高尔基:“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 15.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 16.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17.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教育的真谛在于爱

教育的真谛在于爱 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沟通师生间情感的桥梁,是使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用自己的言行去播撒爱,用点点爱心去呵护心灵,才能让平凡的师爱发挥出非凡的力量,从而达到育人育才的双重作用。 一、语言温暖,平等交流 教育学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的责任,教师要忍耐使自己难堪的局面,克制易怒的情绪,给学生以理解和鼓励,达到轻松完美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此法,学生会觉得自己与老师是平等的。当学生没有压力和负担,心情愉悦时,师生才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师生交流时,朋友式的切磋,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培养和班级管理。教师在处理问题学生时,不要先拿出架势,显自己的威严,如此交流必有障碍。老师应先听学生解释,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使学生会放下戒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在与自己进行真诚地交流,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 同时,教师的语言应如春风细雨。学生也需要别人的尊重与信任,当他们犯错误时,也需要别人的原谅。这就要求教师凭借宽广的胸怀,人格的魅力和平等交流,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二、学会宽容,学会赞美 宽容才能使学生的自由得意释放,而自由又是创造得以体现的前提。对学生学习中的一些不理想的表现,教师应多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审慎思考,要学会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引导,一味的严肃与严厉必定会扼杀学生自由的天性,束缚学生创造的天赋,使学生没有主见,无所适从,学生的创造意识就会在各种质疑声中和不断怀疑的目光中逐渐淡化,最终泯灭。因此,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就必须给予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充分自由。 学生需要赞美,没有对学生的挚爱,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赞美之辞。只有细心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会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溢美之词。几句极其朴实的话语,一个平等交流的眼神,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甚至使其受用终生。 教师是“美好”的发现者,更是“美好”的传播者。学会宽容、学会赞美是教师职责所在,更是当代教育之需学生所盼。 三、坦诚相待,尊重学生 人们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师生间坦诚相待、袒露胸怀,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如果教师能礼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时,便开始了一种有益于学生自尊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中要用心去看待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和

读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有感 陶行知是一位勤于实践的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在实践中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实践与理论主张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为师者的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读完集结陶行知教育思想精华的《教育的真谛》一书,有几点感想,作如下小结。 第一,让学生动起来。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合一”论,从陶行知(原名文浚)改名可见王阳明“知行”论对其的影响。但是与王阳明观点不同的是,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即行在头,知在后。陶行知1927年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一篇演讲词中援引了《墨辩》提出的三种知识:亲知、闻知、说知,其中重点阐述了“亲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2,“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3。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对于亲知的重视正处于长期努力中。这最大的原因便是教育成本的投入。将学生们集中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进行知识的传达与教授,显而易见成本最小。但是在仍未解放的年代,陶行知便提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4,处于教学条件优良的当代的我们更加应当充分考虑让学生们从行动中去获得知识。 让学生动起来的号召渐渐火热,各种博物场馆、第二课堂等活动将学生的学习领地延伸到了校外,学生们可以实地观察生物课本上的各种动植物,可以亲自动手体会一场皮影戏的表演。其实在课堂里,行动口号也已响亮,在许多优质课展示后的讲评中,专家教师们都提到了对教师少讲、学生多做的赞扬。西湖小学袁亚老师在一堂《团花剪纸》美术课展示之后作自我讲评时,她提到在教学设计中,预测学生会有剪错(例如有学生因为没有折好而剪坏了)、贴错(学生从团花剪纸的四边开始粘贴,导致剪纸作品不能粘贴均匀)等现象,她在学生们的失败尝试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团花剪纸的制作与粘贴方法。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触发心灵的教育文字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 前卫镇巩村小学吴利莎 《教育的真谛》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正如书的封面所写“现代教育思想的活水源头”,时隔多年,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依然生命常青。读完此书,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更深了一些。下面是自己的几点小感悟: 一、“生活即教育”与作文教学。 “教学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的三大主张,这也是书中开篇实践篇的三大版块。看完这部分内容,感觉先生的思想非常接地气。是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没有了生活这股活水,教育便如一潭死水。就像先生所说“我们真正的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 由此,我想起了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写作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一直在农村一线教学,孩子们的作文能力提高是令我最头疼的。 农村相对城市来说,环境比较闭塞,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学生往往无自己认为的趣事可写。学生每到写作时,便痛苦万分,迟迟下不了笔。被老师逼得最后只得照搬硬套,所写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教师往往也只在写作技巧的教授上下足功夫,套用现成模式。学生好文章的评判也只停留在文章布局是否合理,完全不顾文章的是否抒发了真情实感。甚至有些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不是在学生的生活

经历和生活范围内。这就是脱离了学生“生活”这个大舞台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生,相较以前,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能将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将作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充分联系起来,那么学生作文就自然内容真实,感情真挚,能真实反映生活,有真情实感;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作文水平也就有较大的提高。正如先生所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二、“师范生的两变”。 书中,陶老先生的论师范生的两变令自己印象深刻。 先生说的第一变是变个孙悟空,不为别的,就因为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抱着目的去拜师,他漂洋求师,不是为着他一个人的长生不老,他所求的是猴类大家的幸福。师傅让他学三百六十旁门,但他目的明确,只求长生不老之术,最终实现目标。相比孙悟空的坚持不懈,自愧不已。上班近十年,却无具体的目标,只是机械的重复着工作。下来我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自己成长的支点,为自已设置一个奋斗的目标,制定成长计划,去享受工作的快乐。做一个有勇气,有理想的教师,在给予着孩子的快乐中快乐着自己,在提升着孩子的价值中提升着自己。 第二变是变成小孩子,在陶老先生看来,小孩子是最聪明,最富于创造力的,千万不能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着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惧。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当你变成小孩子

爱,教育的真谛

爱,教育的真谛 伴着春日温暖和煦的阳光,我读完了《让爱成为一种习惯》这本书。文字读完了,而书还在继续;书读完了,而书中的故事还在继续;故事读完了,而故事展现的世界还在继续,教育世界中蕴涵的可贵精神还在继续。拿到这本书时,翻开书本,看见一个个鲜明的案例,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确切地说是被陈祥悦的人格魅力、教育艺术吸引。陈老师才32岁就是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这位德育专家的脑子里到底有着怎样过人的聪明和机智?从这本书的目录上看不出学术著作似的严密结构和完善体系,只是对陈老师从2003年至今的教育管理生活按照时间顺序的“点击”,但看似随意的“点击”,却有着明确的搜索关键词,这个关键词就是“爱”―对事业的爱,对同事的爱,对学生的爱,对家长亲友的爱,对国家的爱,对世界的爱……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灵魂,爱是这本书的基础和灵魂。 陈老师的这本书,很多是关于日常工作的一些日志,没有什么大道理,但细细读来,其中蕴含的是颇有用心的教育智慧,里面许多语句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爱会让我们有力量。比爱更伟大的、更有力量的是――宽容。今天我们怎样评价一个孩子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将决

定这个孩子未来的一生。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不仅你说的做的,他能感受到,就是你心里怎么想的,他也能感觉到。老师要学会正确对待孩子。每个孩子都那么可爱,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老师不能只爱那些“讨喜”的孩子,还要爱那些暂时让人“皱眉”的孩子。孩子的成长你放一步,他就往前走一步。 书中的“泼汤事件”让我受益匪浅,“泼汤事件”主要讲的是一些青少年水准下降,比较容易惹是生非。恰恰这些很可能发生在孩子身上,那么应该怎样处理这样的事件呢?我认为解决问题不能靠武力,应该靠道德教化。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身为老师的我们说不定哪一天就会遇到类似事件,通过这个事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以理服人,如果靠武力解决的话,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越闹越大。相反如果和平处理,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书中的一篇篇文章记录了他的真实工作,从中我们看到他对孩子、对教育的大量付出(跟孩子谈心,研究很多“小事”并努力做好等待),感受到他深沉博大的爱心,更看到他爱的种种方法。这些具体教育孩子、爱孩子的方法很有价值,是陈老师多年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可以借鉴。 冰心先生曾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是啊,我们既然是一名老师,从事

办学理念及诠释

北峰完小办学理念及其诠释 一、口号: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 理想的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坚持规范办学的教育,坚持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是在北峰自己的基础上办最理想的教育。 二、理念:坚持生本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校的办学行为都要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决定着学校办学理念,也决定着学校教育实践。坚持生本理念,要求我们首先摆正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包括以下三方面要义: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校办学行为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积极成长的,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应面对每一位学生充满坚定信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尚不成熟正在成长,学生的生活和命运一定意义上掌握在学校和教师手上。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校应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3)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显不同。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既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知识能力也不能强加给学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思维活动都是他自己的,教师不可替代,更不可忽视、忽略,甚至漠视学生自己的成长体验。 (3)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既是法律上的责权主体,也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因此,学校原责任成就未来的理念与本理念并不悖,包含于本理念之列) 基于以上学生观的认识,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都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于全面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要义: (一)身体素质发展: (1)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睡得快、睡得香;不挑食、营养全;勤刷牙、无龋齿;爱护眼、视力好;精神足、少疾病。 (2)发展体育兴趣和爱好。 (3)强化体育课程落实,按国家锻炼标准检测。 (4)规范两课三操,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二)科学文化素质,认识发展: (1)明确学科素质发展目标。(附表于后)

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一位哲学家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教师之责最生动最直观的诠释。因此,作为教师,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要有一种比海洋和天空更为博大的情怀,要让学生时刻都感受到爱。学会宽容,学会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是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的。 (一)、宽容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伟人,更何况正在接受教育的小学生,他们正成长之中,心理生理还没有成熟,认知水平低下,生活经验缺乏,社会阅历肤浅,偶尔犯点错误在所难免,教师无需大发雷霆,而要像陶行知先生那样,蹲下身子,用孩子气的眼光看他们,宽容他们的过错,包容他们的无知。 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禅师晚间出来练功,看到墙脚下有堆垒起的石头,禅师知道徒弟违反禅院规矩跳出禅院游玩去了,正在这时,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知道出院的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体,趴在石头堆上,让翻墙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当徒弟双脚落地时,才发现自己踏着老禅师的脊背,顿时惊慌失措。出乎意料的是,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而是用平静的语调说:“夜深了,快去多穿件衣服。”徒弟感激涕零,回去告诉其他师弟,以后再也没有人翻墙出去闲逛了。 破寺规,要受“寺法”警戒。小和尚深知这一点,然而他耐不住寂寞出寺了。可他被禅师发现了而且踩了禅师的背,这下他怎么不惊惶失措,然而结果是未了受丝毫皮肉之苦,而且得到“多穿衣服”的关照,此情此景令他感动万分。禅师的这种宽容比受皮肉之苦还“苦”,解脱自己的唯一法力是认真执行“老师”的指示,不拆不扣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禅师宽容大度的教育机智令人叫绝,令人心服,老禅师的教法值得每一位老师借鉴,更值得每位老师学习,更应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自我检讨。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宽容是一缕阳光,照亮童心,宽容是一剂可口的良药,她使朽木逢春,新芽绽放,茁壮成长。 (二)、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不妨睁大一只眼睛去发现学生的长处,眯缝一只眼睛去看他们的短处。 俗话说:五个指头不一样齐,即使是最差劲的学生也有优点。如果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带着审美的心情去看学生,就必定能从学生身上发现美好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哪怕是星星之火,也要及时鼓励表扬,以促成燎原之势。 记得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有一次,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魏书生老师的班。魏老师说:“你们先做一件事,每人找到自己的优点。”他们说自己没有优点。魏老师说:“不可能。我都已替你们找出两条了。”后来有个学生红着脸说:“老师,我学不好的,只考了8分。”魏老师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考得8分,这是天赋哪!”从那以后,那名学生开始用功学习,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师只要向学生跨一小步,学生就会大踏步地向教师“奔”来,给学生一点“阳光”,学生就会“灿烂”,给学生一点爱,学生就会像花儿一样绽放,只要我们点亮学生的心灯,照亮学生内心的角落,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爱学生的教育工作者。(三)、关爱学生 爱是信任,爱是尊重,爱是鞭策,爱是投入,爱是力量。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