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对教研员角色定位的新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摘:对教研员角色定位的新思考
理论与实践断层之间的行者
1. 教研员是担当多重角色的专业人员
教研员作为专职的教学研究人员以及中小学教师的指导者,有三重角色定位。首先,教研员是某一地区的学术权威,既要有较好的学术功底,也要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其次,教研员是教师的伙伴。之所以称其为伙伴,因为他不具有行政的职能,不是地区行政部门和校长的“质量监理”。第三,教研员是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智囊。由于其较高的学术素养、特殊的职能,教研员的建议容易为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所采纳,能够成为他们的重要参谋。
2. 教研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教研员不是一线教师,虽然很多教研员曾经是一线的优秀教师。教研员不是研究者,虽然很多教研员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教研员要担当上述的多重角色,就要成为行走在理论与实践断层之间的人,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在实践中,教研员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研员要在课程与课堂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其次,教研员要在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第三,教研员要在行动与反思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摘编自:王洁《教研员:断层间的行者——基于实践角度的分析》,《人民教育》2008年第19期
教师需要的”服务员”“运动员”和”教练员”
新课改呼唤具有全新形象的教研员。原有模式和机制下的教研员角色必须加以调整才能适应新课改,那种被异化了的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式的权威加领导的教研员形象更应摈弃。在这次新课改中,受欢迎的教研员应该是“服务员”“运动员”和“教练员”。服务员就是要积极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研究创设情境、搭建平台,为促进校本研究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好服务;运动员就是要勇于以课改为“起点”,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研究、总结、提高,在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练员就是要有思想、有能力、有方法、有激情,当好新课改的引领者、指导者和研究者。
怎样成为教师需要的“服务员”“运动员”和“教练员”呢?有关单位提出了四
条标准,值得我们借鉴。即:专家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一线经验,领导的管理才能,崇高的人格魅力。这四条标准实际上也是历来教研员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值得注意的是,它体现了新课改的内涵。教研员要具有专家的理论水平,就是要掌握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现代教育理念及教育理论,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以往教研员比较熟悉的是本学科微观层面的教学理论,在新课改下,仅仅了解本学科的教学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现代教学论、教学方式等中观及宏观层面的教育理论有所了解,才能有效地指导一线教师。教研员要具有教师的一线经验,强调的是教研员应与教师一样感同身受,能与教师分享成功的经验,能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新课改中强调教研员要具有领导的管理才能,对教研员的思想、眼光、亲和力、号召力、调控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教研工作重心下移,教研员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了学校发展、为了教师成长”而工作,教研员要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一方面,教研员要能够团结、依靠和影响一线教师;另一方面,教研员要能够及时发现、提升、总结、宣传和推广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这需要教研员具有奉献精神,具有宽阔的胸怀,甘为一线教师搭台服务,不断推出典型经验和新人,帮助所有的教师走向成功。
——摘自:张元树、刘晓鸣《对新课改下教研员角色的审视与思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平等中的首席
教研员除了要在本专业群体内建立学习型组织,还要融入中小学学习型组织,与中小学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保持互不控制的“主体间性”,体现群体之间的交互性和平等性。教研员可依重自身的专业优势,做教师群体中“平等中的首席”,融入活生生的教学第一线,融入教师群体中,寻求教学研究的源泉。在具体的情境中要切实履行好服务与指导的职责,善于聆听教师的教学叙事,对其背后隐藏的认知图式进行追寻,帮助其走出迷雾,对经验进行理论提升。教研员不能代替教师思考,而是帮助其进行“教学事件”诊断,如实地把自己所看、所听、所想反馈给教师,不充当权威者与裁决者,代替教师评判好坏、对错,而是要提出问题,促进不同视界、不同观点的碰撞、互补与融合,使双方都从中受益。
——摘自:党书坡《课程改革中教研员的角色重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课程研究的合作者
自上而下的课程研究,教研员是研究方案的设计者。中国的第一次课程改革,其课程行动研究都是通过教研机构实施的。20世纪80年代,波及全国17个省市的目标教学课程研究,是由省市教研员设计,全体教师参与的群体性教学研究。1998年,中考语文命题改革研究,也是由教研员提纲设计并加以实施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范式有其明显的优势。第一,有利于整体推进。课程研究共同体采用的是直线式管理方式,有助于把研究落到实处。第二,有助于形成规模效益。这种研究是上级主管部门发起的,下级单位不敢怠慢。这样全员参与就容易形成规模效益。当然,这种研究带有强制性,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自下而上的课程研究,教研员是研究的合作者。新课程是一个多元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就使课程行动研究更加复杂化。同样是国家课程,需要研究的问题也会因学校不同而不同;同样的地方课程,学生情况不同需要研究的问题也不会相同;校本课程更因其价值取向不同,所需研究的问题更会是千差万别。这就会导致课程行动研究由教研员设计转变为教师主动研究。这种“草根型”研究形态将成为新课程的主流研究范式。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是不以教研员的意志为转移的,教研员只能是研究的合作者。
——摘自:魏本亚《论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角色的现代转换》,《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1期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