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 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大成》指出: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 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左痛刺右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郁陈挫, 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 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践,躁厥者,必为缪刺之, 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灵枢.官针第七》: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其中第一段承接上下文理解,言缪刺法治疗原 则;第二段言明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践, 躁厥者,这种情况下,应缪刺之。 《素问.调经论》: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 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
●发病部位
《素问· 缪刺论》:“邪客于经……必巨刺 之”,“络病者……故命曰缪刺”。 即巨 刺适用于邪从外受,病情深重,用于经病。 缪刺适用于邪从外受、病情轻浅、或病变 多在皮腠的络病。
●针刺方法
虽巨刺、缪刺均为左取右、右取左,交叉 而刺,但巨刺者刺其经,缪刺者刺其络。 因其经深而络浅,故巨刺乃深刺、重刺刺 其经;缪刺乃浅刺、轻刺刺其络。 巨刺刺 经是调气,缪刺刺络则理血。 故巨刺的针 具是毫针,所刺的部位,包括全身躯干和 四肢的经穴。 而缪刺法多用锋针(三棱 针),多取有关络脉在四肢之指(趾)端 爪甲上。 其次是耳的部位,因很多络脉都 入于耳。
巨 刺 VS 缪 刺
●
名义浅析
《内经》有关巨刺的论述之后,杨上善 注曰:先言巨刺也,邪气中乎经也,左箱 邪气有盛,则刺右之盛经。以刺左右大 经,故曰巨刺。巨,大也。 在经文“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谬处, 故名曰谬刺矣”之后,杨上善注云:“痛 病在于左右大络,异于经络故名谬。谬, 异也。”谬,《礼》大传:“五者一物批 缪”,注:“批谬犹错也”,此有交错的 意思。
●选穴
《素问· 缪刺论》中介绍邪客六经之证之刺法后均 标注:“左取右,右取左”;《灵枢· 官针》指出: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刺经,可选 用十四经脉穴位,病情较深,刺法上选用重刺、 深刺;缪刺针对病情较浅的疼痛疾病,需浅刺、 轻刺。而对于缪刺法部位的选取,王冰注《素 问· 缪刺论》中的选穴多为井穴,如“邪客于手少 阳之络……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邪客于足 厥阴……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
缪刺刺络特点
●刺血 ●选穴
●刺血
《素问· 缪刺论》指出:“邪客于经,左盛 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 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 中其经,非络脉也。”因此只是以“左 刺右、右刺左”定义缪刺这种刺络法, 既不能和刺激经脉的巨刺法相区别,也 更不能反应出缪刺刺络的特点
《灵枢· 经脉》指出:“诸刺络脉者,必刺 其结上,盛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 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提出了 各种刺络方法必须遵循的总体原则,就 是一定以出血为手段来排泻病邪治疗 疾病。缪刺法作为刺络法,也一定不能 例外,也是以出血为手段排泻病邪的治 法,因此缪刺就应该是一种“左刺右、 右刺左”的放血方法。而其特点就在 于放血。
论大络、奇病与缪刺
大络:《灵枢· 脉度》所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
络,络之别者为孙。”而大络的具体内涵《内经》没有给 出确切的描述。《黄帝内经太素》注解曰“:大络,十五 络也。”但十五络脉有自己的循行、主病、络穴,而且 《灵枢· 经脉》中十五络脉的大部分主病与《素问· 缪刺论》 中的病候不合,而《素问· 缪刺论》中病候没有一条用络 穴治疗。所以大络究竟有什么特点,仍然有必要探讨。 《内经》中关于大络的论述,可将大络的特点归纳如下: 大络既可行于体表,也可行于体内,加强脏腑表里内外的 联系;大络的循行方向是双向的,既有向心性循行,也有 离心性循行;大络不单运行血液,也有气循行其中,胃之 大络运行宗气的状况同时具有诊断价值;大络的病变不单 有局部“血结”的实证和“脉陷”的虚证,尚且有“身尽 痛”或“百节尽皆纵”之类的全身性虚、实证;大络循行 于体表的部位可以根据病情而选择用来进行针刺治疗,以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再根据颜师古注“缪”为“绞”,在《辞海》 中查“绞”的含义时,发现“绞”的原意为 “用两根以上的细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 索”。让人理解到了扭结绳索的动作。 《辞海》里还解释“绞”为“扭转、拧。 引申为挤压”的意思。再把“绞”的含义 加入谬刺(谬刺)之中,我们就可以理解到缪 刺所具有的刺络放血方法上的特点。即是 用绳索缠绕、捆绑、扭结人体肢体、或者 四肢指端,使其肢体血液回流受阻,局部的浅 表血管怒张,或者指端出现疲血现象;并以针 具刺激怒张的血管、或癖血的指端,同时配 合挤压等手法,充分令所刺激的部位出血的 方法。
缪
源
刺
流
缪刺法作为《内经》中提出的一种古老的 刺法,最早出现在《灵枢· 终始》篇中: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必为缪刺 之”,《内经》其他篇中也提到了这种刺 法,如“厥病”篇中“耳鸣,取耳前动 脉……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 虽然篇中没有确切指出,其实就是运用了 缪刺的方法。《黄帝内经· 素问》将散在 《黄帝内经· 灵枢》中“热病”、“厥 病”、“杂病”等篇中的缪刺内容,予以 整理、归纳、充实,写成了“缪刺论”, 这是专门论述缪刺的文献。
●
发病原因
《素问· 缪刺论》有对缪刺相应病证的病因论 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 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 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于五脏,散于肠胃,阴 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 脏之次也。 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 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其经焉。 不得入于经, 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缪次相应病证的病 因主要是邪气客于皮毛,流注于络脉,导致络脉 闭塞不通,“而生奇病”。 《素问· 缪刺论》对巨刺相应病证的病因也有论 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 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 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巨刺适用于邪气 入于经脉,导致邪气所在的一侧发生病变,而对 侧相应部位脉象出现异常的病证。
后世医家多沿袭王冰注解,然亦有对此不同看法,刘瑞华 认为,该处主要是指(趾)端的络脉,其次是耳,因为耳 为络脉末端部位之一,很多络脉都入于耳。卓廉士认为, 施行缪刺应多取四肢末端或靠近末端的腧穴,这包含了井 穴而不单单是井穴。此外,《素问· 缪刺论》亦有记载缪 刺放血疗法,“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 发时止,视其病,缪刺之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 《灵枢· 终始篇》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必先调其左 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对于缪刺刺法的看法,吾师 认为临床上可选取与疼痛(病变)部位左右或(及)上下 相对应的部位(不一定是经穴)浅刺之,并采取与局部放 火针放血疗法相结合,正如《缪刺论》曰:“凡刺之数, 先视其经脉,切而循之,审其虚实而调之,有痛而经不病 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 也。”。